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ring Test of Ictalurus punctatus in Cold Plateau Zone
1
作者 Zhang Chi Zhang Liheng +4 位作者 Zhou Jianshe Gong Junhua Tashi Lahm Wang Wanliang Li Baohai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6年第1期44-46,共3页
Three ponds with the areas of 800, 1 000 and 1 000 m2 were settled in Yambajan aquaculture base for rearing test of Ictalurus punctatus in plateau z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30 000 fries were released, 19 830 fi... Three ponds with the areas of 800, 1 000 and 1 000 m2 were settled in Yambajan aquaculture base for rearing test of Ictalurus punctatus in plateau z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30 000 fries were released, 19 830 fingerlings of 1. punctatus were obtained after 270 d rearing, with the average body length of 21.2 cm,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of 216.5 g, the survival rate of 66.1%, and the fingerling harvest of 4 293.2 kg. Thus, it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o rear I. punctatus with residual heat resources of power plants in cold plateau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mbajan lctalurus punctatus Fingerling rearing cold plateau zone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Cold Bias in CMIP5 AGCM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9
2
作者 Xiaolei CHEN Yimin LIU Guoxiong W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447-1460,共14页
The temperature biases of 28 CMIP5 AGCMs are evaluate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for the period 1979–2005.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CMIP5 models underestimate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 surface 2... The temperature biases of 28 CMIP5 AGCMs are evaluate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 for the period 1979–2005.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CMIP5 models underestimate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 surface 2-m air temperatures(Tas) over the TP. In addition, the ensemble of the 28 AGCMs and half of the individual models underestimate annual mean skin temperatures(Ts) over the TP. The cold biases are larger in Tasthan in Ts, and are larger over the western TP. By decomposing the Tsbias using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equation, we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ld surface temperature bias on the TP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surface albedo-induced bias, surface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clear-sky shortwave radiation, clear-sky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latent heat flux,and heat storage. The results show a suite of physically interlinke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cold surface temperature bias.Strong negative surface albedo-induced bia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snow cover and the surface heat fluxes are highly anticorrelated, and the cancelling out of these two terms leads to a relatively weak contribution to the cold bias. Smaller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lead to colder lower-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lower water vapor content, which in turn cause negative clear-sky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and cold bia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mprovements in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area of snow cover, as well as the boundary layer, and hence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may help to reduce the cold bias over the TP in th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temperature cold bias CMIP5 AMIP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energy budget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QUASI 4-YEAR OSCILLATION OF OCEAN-ATMOSPHERIC-LAND INTERAC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博 陈隆勋 +1 位作者 周秀骥 赵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9年第1期20-27,共8页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es, composite analys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mospheric/ocean circulation is discussed. I...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es, composite analys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mospheric/ocean circulation is discussed. In winter, the anomaly of the strong (weak)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plateau causes low-level anomalous north (south) winds to appear in eastern China and low-level anomaly zonal west (east) winds to prevail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from spring to autumn.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anomalous warm (co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following autumn and winter. In addition, the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equatorial middle and eastern Pacific in winter can influence the snow depth and intensity of the cold source over the plateau in the following winter due to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ology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diagnostic analysis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two cold spring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4
作者 Gaoyuan Li Hongchen Jiang +5 位作者 Weiguo Hou Shang Wang Liuqin Huang Huilei Ren Shicai Deng Hailiang Do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3期317-325,共9页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Wuli Area,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as investigated using 16S rRNA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es. A total of 117 bacterial and 66 archaeal 16S rRNA gene clon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Wuli cold ... Th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Wuli Area,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as investigated using 16S rRNA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es. A total of 117 bacterial and 66 archaeal 16S rRNA gene clon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Wuli cold springs, The bacterial clon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Proteobacteria, Acid- obacteria, Deinococci, Sphingobacteria, Flavobacteria, Nitrospirae, Actinobacteria, Gemmatimona- detes, and unclassified-bacteria; and the archaeal clon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Crenarchaeota and Thaumarchaeota. Among the major groups, Proteobacteria and Crenarchaeota were dominant in the bacterial and archaeal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ies, respectively. The clone sequences obtained in Wuli cold spring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from cold habitats, such as snow/ice/soils on high mountains or at high latitude. Especially,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Wuli Area was more similar to that in Tibetan glaciers than cold environments of other locations.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have impli- ca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cold spring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spring Microbial diversity Qinghai-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损害控制手术治疗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效果评价
5
作者 孙赳 杨雪 +3 位作者 屈金权 杨欣悦 李佳佳 刘江伟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10-417,共8页
目的观察损害控制手术(DCS)与传统手术对于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本文前瞻性研究,将30头10~12周龄健康长白仔猪,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分别为高原致伤组(HI)、高原致伤+传统手术组(HIT)、高原致伤+DCS组(H... 目的观察损害控制手术(DCS)与传统手术对于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本文前瞻性研究,将30头10~12周龄健康长白仔猪,随机分为3组(各10只),分别为高原致伤组(HI)、高原致伤+传统手术组(HIT)、高原致伤+DCS组(HID)。通过将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设置舱内海拔6000 m,气压约4.7 kPa,温度(8±2)℃,模拟高原低压、低氧、寒冷环境]48 h,并使用警用制式QSZ92式手枪,9 mm手枪弹射击脐水平后方2 cm,右侧腹壁皱襞下缘交界处目标点制作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模型。HI组受伤后予以伤口包扎后观察处理。HIT组伤后4 h予以断裂小肠或缺血坏死小肠切除后行肠管端端吻合的传统手术治疗。HID组伤后4 h行断裂小肠近端置入减压管,远端小肠封闭;连续多处穿孔小肠或缺血坏死小肠切除,近端置入减压管,远端小肠封闭的DCS治疗。分别观察并比较各组伤后不同时间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手术相关指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IL-6、TNF-α、ALT、AST、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结果HIT组和HID组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肠系膜损伤、结肠破裂、弹孔直径、腹腔积血无明显差异(P>0.05)。HID组12 h开始呼吸(25.2±4.0)次/min、心率(129.9±9.8)次/min、体温(38.3±0.6)℃显著低于HI组[呼吸(38.7±4.7)次/min、心率(150.3±8.6)次/min、体温(40.2±1.0)℃]和HIT组[呼吸(32.0±4.0)次/min、心率(143.6±11.4)次/min,体温(38.8±0.6)℃];HID组48 h体温低于HIT组[(38.3±0.6)℃vs.(39.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更快达到平稳状态。HID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HIT组[(46.00±9.37)min vs.(146.00±14.68)min、(26.20±4.24)min vs.(46.10±3.84)min、(45.40±3.03)min vs.(95.70±3.30)min、(96.90±4.48)min vs.(198.20±4.80)min、(27.90±7.80)h vs.(47.99±5.41)h];术中失血量及输液量少于HIT组(P<0.05)。HID组12 h开始WBC(18.4±4.8)×10^(9)/L、NEUT(3.3±1.1)×10^(9)/L、IL-6(110.4±8.7)pg/mL、TNF-α(288.5±16.4)×10^(9)/L低于HI组[WBC(56.6±9.3)×10^(9)/L、NEUT(24.0±4.4)×10^(9)/L、IL-6(158.8±16.0)pg/mL、TNF-α(425.4±35.3)pg/mL];HID组WBC和NEUT于12 h起低于HIT组;IL-6于24 h起低于HIT组;TNF-α于48 h起低于HIT组(P<0.05)。HID组12 h开始ALT、AST低于HI组[(88.4±9.9)U/L vs.(138.1±14.4)U/L、(110.4±8.8)U/L vs.(210.1±11.6)U/L];HID组24 h开始ALT、AST低于HIT组[(66.6±14.0)U/L vs.(82.0±8.3)U/L、(96.4±8.9)U/L vs.(10^(9).7±9.9)U/L],P<0.05。HID组术后发热、切口出血、切口皮肤淤斑、肠漏发生率低于HIT组(P<0.05)。HI组、HIT组、HID组72 h存活率分别为60%、70%、100%。HID组生存曲线优于HI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伤后早期行DCS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加快麻醉苏醒,促进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及活动,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仔猪生命体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生存时间,提示DCS是早期治疗高原寒冷环境腹部枪击肠管贯通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管贯通伤 枪击伤 损害控制手术 高原寒冷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及模型述评
6
作者 王奕钧 于德永 周祉蕴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312-1328,共17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冻土退化等,加速了固态水资源向液态水资源的转化,打破了青藏高原寒区水资源分配的长期稳定机制。本文基于寒区冰冻圈变化水文效应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积雪消融、冻土退化等,加速了固态水资源向液态水资源的转化,打破了青藏高原寒区水资源分配的长期稳定机制。本文基于寒区冰冻圈变化水文效应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进展,剖析了当前青藏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由于水文模型为研究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工具,模型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水文过程研究的准确度和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总结了10个典型水文模型在模拟高原寒区冰川、融雪径流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模型冰川、积雪、冻土模块特点,凝练总结了影响高原寒区水文过程模型模拟精度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寒区气象观测站点资料的匮乏加大了数据输入、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对冰冻圈水文内在物理过程认识不足导致了模型结构的不完备性,进而影响水文过程模拟精度。最后,本文从多元数据联合使用、机器学习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水文模型精度,为寒区水文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区 水文模型 积雪-冰川-冻土 径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自救式加压发热止血带的研制
7
作者 肖楚兰 李富强 +1 位作者 卢思萍 李峻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目的:设计一款适用于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的自救式加压发热止血带,以降低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止血带整体结构为长条形,由产气发热装置、可充气袖带、减压装置、微型计时器4个部分组成。产气发热... 目的:设计一款适用于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的自救式加压发热止血带,以降低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止血带整体结构为长条形,由产气发热装置、可充气袖带、减压装置、微型计时器4个部分组成。产气发热装置主要由内缸和外缸组成,二者采用螺钉固定;可充气式袖带包括上肢款和下肢款2种,外侧为固定用布料,内侧设置气囊;减压装置主体为加压阀;微型计时器使用电子计时器,通过一个插入式卡扣与产气发热装置上的卡槽进行固定。结果:采用该止血带可使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在1~2 s完成止血自救操作,且能有效防止伤员患肢失温。结论:该止血带具有操作简便、止血保温效果较好的特点,且可视情况调节压力,对于提高高原寒区肢体创伤后大出血伤员的自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寒区 止血带 肢体创伤 大出血
下载PDF
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中的煤炭资源保护技术
8
作者 李聪聪 王佟 +2 位作者 赵欣 王伟超 梁振新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共11页
【目的】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 【目的】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地区,长期的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露天采区存在大量已扰动的煤炭资源,因此需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保护的协同,探索如何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实现煤炭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方法。【方法】以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为例,在分析露天采区煤炭资源破坏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机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地质层构建方法,采用人工方式构建残留煤层顶板及上部保护层,并充分利用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兼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性、与景观协调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将煤炭资源保护有机融合于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建立了两种煤系矿产资源保护技术,分别为: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和“以水代填”煤炭资源保护技术,其中人造冻土层煤层顶板生态地质层构建技术可进一步分为边帮煤层保护技术、采坑底部煤层顶板模拟冻土层技术和自燃煤层治理保护技术。【结果和结论】通过探坑实地测量验证,治理完成18个月后,人工构建的煤炭资源保护层已逐步恢复并初步形成冻土层,热融季消融深度为1.8~2.3 m,形成了新的煤层保护层。“以水代填”兼顾了经济性的同时,实现了煤层保护与景观协调性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形成了高寒矿区煤炭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的新思路,为类似地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层 煤炭资源保护 以水代填 高原高寒矿区 生态修复
下载PDF
高原露天台阶上部冻层破断规律数值分析
9
作者 李尧臻 韩雨东 常远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3期23-31,共9页
上部冻层是影响高原露天台阶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高原露天台阶上部冻层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破断规律,利用颗粒流数值方法模拟了天然单冻层和人工复合双冻层分别在单、双排炮孔作用下的破断过程,分析了冻层破断过程的速度、冲... 上部冻层是影响高原露天台阶爆破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高原露天台阶上部冻层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破断规律,利用颗粒流数值方法模拟了天然单冻层和人工复合双冻层分别在单、双排炮孔作用下的破断过程,分析了冻层破断过程的速度、冲击压力和破断后的块度特征。结果表明:冻层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经历了产生裂隙-局部隆起-宏观断裂的破坏过程,对于人工复合冻层,由于上部增加了碎石土层,冻层厚度增大,削弱了冻层整体的隆起趋势,导致破碎块度增大。双排炮孔之间冻层受到的冲击压力率先达到峰值,但靠近自由面的冻层受到的冲击压力峰值更高。单、双冻层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破断问题可简化为冲击压力作用下的结构断裂问题。双冻层台阶爆破大块率比单冻层大块率高4%~6%,建议在高原露天矿山爆破中,优先通过冻土层厚度确定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区域,并通过调整延期时间达到降低大块率,提高铲转挖运效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区 冻层 爆破荷载 颗粒流 块度特征
下载PDF
高原高寒地区公路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性能优化分析
10
作者 潘昌辉 《江西建材》 2024年第7期338-340,共3页
文中结合高原高寒地区公路项目施工实践,对低温、昼夜温差大以及紫外线辐射对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通过路面质量调查、使用情况监测和材料性能检测,相关人员对耐... 文中结合高原高寒地区公路项目施工实践,对低温、昼夜温差大以及紫外线辐射对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通过路面质量调查、使用情况监测和材料性能检测,相关人员对耐久性优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可显著提高高原高寒地区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地区 沥青混凝土 耐久性 性能优化
下载PDF
组合式起动辅助措施对车辆高原高寒起动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赵旭敏 周广猛 +4 位作者 张众杰 刘增勇 刘刚 董素荣 彭琪凯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53-59,共7页
目的 提高车辆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起动性能。方法 通过仿真方法研究高原高寒极端环境下组合式起动辅助措施对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影响,基于高原高寒环境模拟起动试验系统针对某测试车辆开展的高原高寒起动试验,验证组合式起动辅助措施对... 目的 提高车辆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的起动性能。方法 通过仿真方法研究高原高寒极端环境下组合式起动辅助措施对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影响,基于高原高寒环境模拟起动试验系统针对某测试车辆开展的高原高寒起动试验,验证组合式起动辅助措施对车辆高原高寒起动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 对比分析了海拔5 500m、–35℃条件下某型柴油机加装4种不同构型的组合式冷起动辅助措施的起动过程,经过仿真和试验验证,在海拔5 500 m、–35℃条件下,采用进气预热器、燃油加热器、大容量低温蓄电池并联以及进气加氧装置的组合式冷起动辅助系统能够成功起动车辆。结论 进气中增加适量的氧气能够显著提升高原高寒起动过程中各循环的燃烧效率,增加着火循环数,同时提高各循环的做功能力。采用预热(进气和冷却液)、转速提升和进气加氧的组合措施能够显著改善高原高寒极端环境条件下车辆的起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 起动 环境模拟 柴油机 辅助措施 进气加氧
下载PDF
高原地区道路冷补沥青修复材料性能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杨洪涛 王士龙 +1 位作者 张维昌 刘斌 《市政技术》 2024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冷补沥青修复材料的工作机理进行分析,选择2种沥青冷补剂进行室内配合比设计,将确定的冷补沥青修复材料在高原环境下实际应用,经现场铺筑试验和修复效果检测并与室内试验进行对比,提出了高原地区冷补沥青修复材料的适用要求和范围... 通过对冷补沥青修复材料的工作机理进行分析,选择2种沥青冷补剂进行室内配合比设计,将确定的冷补沥青修复材料在高原环境下实际应用,经现场铺筑试验和修复效果检测并与室内试验进行对比,提出了高原地区冷补沥青修复材料的适用要求和范围,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冷补沥青修复材料的设计方法,为其在高原地区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补沥青修复材料 高原地区 配合比
下载PDF
高原、高寒区工程项目审计探析
13
作者 龚奇 《中国科技纵横》 2024年第11期84-86,共3页
高原、高寒区环境恶劣,增大了工程项目的实施风险,为减少工程问题,必须开展全过程项目审计工作,坚持动态性原则。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高原、高寒区工程项目具有特殊性,在项目审计工作中面临一系列难点。为... 高原、高寒区环境恶劣,增大了工程项目的实施风险,为减少工程问题,必须开展全过程项目审计工作,坚持动态性原则。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高原、高寒区工程项目具有特殊性,在项目审计工作中面临一系列难点。为提高项目审计水平,相关人员需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理念、方法与技术,构建现代化项目审计机制。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高原、高寒区工程项目审计的难点及策略,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寒地区 项目审计 全过程跟踪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两次暴雨的MCS演变及机理对比分析
14
作者 竹利 康岚 +3 位作者 陈永仁 吕俊杰 李晓容 周学云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509-520,共12页
受MCS长时间影响下的暴雨天气在复杂地形区容易造成山洪等严重灾害,研究其特征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防御类似的灾害天气。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坡复杂地形区2020年8月10—11日(过程1)和2021年8月4—5日(过程2)两次暴雨... 受MCS长时间影响下的暴雨天气在复杂地形区容易造成山洪等严重灾害,研究其特征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防御类似的灾害天气。利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坡复杂地形区2020年8月10—11日(过程1)和2021年8月4—5日(过程2)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为弱天气尺度系统影响下的暖区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落区均位于罗纯山脉西侧的平坝河谷地带,地形对强降水落区的影响十分明显;相较过程2,过程1降水强度更大、范围更广且降水落区更集中。(2)造成两次暴雨的MCS均在雅安西部的高海拔迎风坡初生,并在罗纯山西侧维持发展,但过程1的MCS尺度和强度更大、维持时间更长。(3)过程1的强降水主要由一尺度更大的对流性(积状云为主)MCS稳定少动造成,过程2则分别为两个相继发展的混合性(积云-层云混合)MCS经过同一地区造成。(4)两次过程中的MCS维持机制不同,过程1的主要机制为罗纯山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下不断形成的深对流单体与原MCS_1A合并,使其长时间维持在罗纯山西侧,形成准静止后向建立型MCS回波带,同时地形对冷池出流的阻挡作用以及对暖湿气流的绕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MCS_1A稳定少动。而过程2的MCS维持的主要机制为高海拔迎风坡地形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 维持机制 地形作用 冷池
下载PDF
高山寒旱区高原夏菜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15
作者 谢延林 董立盛 石恺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633-640,共8页
甘肃是我国的高原夏菜主要产地和重要的出口型加工地区,为筛选出适宜在位于高山寒旱区的甘肃高原夏菜主产区天祝县种植的优良蔬菜品种,为当地高原夏菜品种选择提供参考,引种观察了莴笋、贡菜、甘蓝、结球生菜、西兰花等5类高原夏菜30个... 甘肃是我国的高原夏菜主要产地和重要的出口型加工地区,为筛选出适宜在位于高山寒旱区的甘肃高原夏菜主产区天祝县种植的优良蔬菜品种,为当地高原夏菜品种选择提供参考,引种观察了莴笋、贡菜、甘蓝、结球生菜、西兰花等5类高原夏菜30个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莴笋品种以富盛红笋王表现最佳,其生育期短,抽薹率最低,为7.00%;折合产量最高,为71250.0 kg/hm^(2),较对照品种紫龙显著增产18.66%。贡菜品种以云南贡菜表现最佳,其株高中等,株幅最小,肉质茎短且粗,不抽薹,商品性好,产量最高,为123211.5 kg/hm^(2),较对照品种北方贡菜显著增产7.80%。甘蓝品种以中甘21号表现最佳,其叶球紧实度中等,商品性好,产量最高,为91815.0 kg/hm^(2),较对照品种精品中甘显著增产6.90%;结球生菜品种以玛丽娜表现最佳,其商品性好,产量最高,为91035.0 kg/hm^(2),较对照品种富盛结球生菜显著增产9.68%;西兰花品种以对照品种耐寒优秀表现最佳,其花球紧实,球形指数较高,单株球重最重,折合产量较高,为67650.0 kg/hm^(2)。因此认为莴笋品种富盛红笋王、贡菜品种云南贡菜、甘蓝品种中甘21号、结球生菜品种玛丽娜、西兰花品种耐寒优秀等适应性较强、产量高、商品性好,是适宜在位于高山寒旱区的甘肃高原夏菜主产区天祝县及甘肃高原夏菜其余主产区进行推广的优良高原夏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夏菜 高山寒旱区 新品种 引种 产量
下载PDF
高原高寒砂金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与关键技术
16
作者 冯佳俊 《四川有色金属》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我国西藏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数量众多,因其地处高原高寒,生态修复难度大、周期长。该文以西藏某矿区为例,针对高原高寒矿区面临的地质安全隐患、草地退化、土地损坏、水系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问题,基于辅助再生、后期管护和监测... 我国西藏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数量众多,因其地处高原高寒,生态修复难度大、周期长。该文以西藏某矿区为例,针对高原高寒矿区面临的地质安全隐患、草地退化、土地损坏、水系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问题,基于辅助再生、后期管护和监测的综合技术措施等关键技术,提出水系重建与分区治理的模式,可为高原高寒地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高原 高寒 水系重建 分区治理
下载PDF
夏热冬冷地区大中型体育馆被动式通风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7
作者 吕昱达 龙梓熠 +1 位作者 阎梓崴 朱鑫宇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125-135,共11页
由于体育建筑的复杂性和其功能对室内风环境要求的精确性,设计者强调主动式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性。为适应体育建筑复合化趋势下非赛时状态对室内风环境调控要求较低且相对灵活的特点,以夏热冬冷地区大中型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对其被动式通... 由于体育建筑的复杂性和其功能对室内风环境要求的精确性,设计者强调主动式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性。为适应体育建筑复合化趋势下非赛时状态对室内风环境调控要求较低且相对灵活的特点,以夏热冬冷地区大中型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对其被动式通风进行研究和探索;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和CFD模拟软件,对大中型体育馆的被动式通风进行系统的、量化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各影响因素分别总结夏热冬冷地区大中型体育馆的被动式通风策略,并得到最优组合及其最优结果。期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补充并形成研究框架,为不同气候区的同类建筑甚至其他建筑类型的被动式通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 大中型体育馆 被动式通风 正交试验 模拟优化
下载PDF
高原寒冷区地电化学方法寻找隐伏铜多金属矿研究——以青海尕大阪矿区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学强 罗先熔 +3 位作者 李彦伟 王振东 卢安宁 黄蔚阁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4-351,共8页
为了尽快突破高原寒冷区寻找隐伏矿难题,选取青海尕大阪矿区开展地电化学方法找矿示范及预测研究。在测区内已知剖面开展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知矿体上方集中测出了明显的地电提取Cu、Pb、Zn等元素异常及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基于示... 为了尽快突破高原寒冷区寻找隐伏矿难题,选取青海尕大阪矿区开展地电化学方法找矿示范及预测研究。在测区内已知剖面开展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知矿体上方集中测出了明显的地电提取Cu、Pb、Zn等元素异常及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基于示范研究成果,在矿区东南部开展隐伏矿预测研究,并圈定有利找矿靶区4处。通过本次研究可知,高原寒冷景观条件下地电化学有两个特征:隐伏矿的氧化溶解是有限的,电化学溶解则是主要的溶解类型;活动态离子在垂直方向的迁移能力大于水平方向。两个特征亦是地电化学方法在本区示矿效果明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冷区 地电化学 隐伏矿 青海尕大阪
下载PDF
高原寒冷区地球电化学方法寻找隐伏金矿对比试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单江涛 罗先熔 +3 位作者 王光洪 黄学强 邱炜 王振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0-494,共5页
为了解高原寒冷景观区隐伏金矿地电化学异常特征,选取辛曲矿区和扎家同哪矿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矿区的地电提取Au含量均较低,且多为难以连片的狭窄异常,但矿体的分布基本限定在地电化学综合异常范围内。两个矿区有不同的异常... 为了解高原寒冷景观区隐伏金矿地电化学异常特征,选取辛曲矿区和扎家同哪矿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矿区的地电提取Au含量均较低,且多为难以连片的狭窄异常,但矿体的分布基本限定在地电化学综合异常范围内。两个矿区有不同的异常特征:产出较陡的辛曲金矿异常多呈狭窄的单峰,峰值与矿体头部相对应;而产出较缓的扎家同哪金矿,异常呈多峰异常形态,在矿头对应部位有异常峰,且异常沿矿体倾斜方向呈阶梯式变弱,表明在高原寒冷景观区地球电化学方法对隐伏金矿体赋存范围和产出形态均有指示作用。结合地电化学异常成因机制、成矿地质条件,初步构建了高原寒冷景观条件下破碎带型金矿地电化学找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地球电化学方法 对比试验 高原寒冷区
下载PDF
高寒地区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骉 刘鹏伟 +1 位作者 李宁 王大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18-1523,共6页
青藏高原寒冷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对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性能有较大影响。文章通过标准养生条件与低温养生条件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水泥用量、养生龄期、养生温度对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寒冷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对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性能有较大影响。文章通过标准养生条件与低温养生条件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水泥用量、养生龄期、养生温度对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标准养生条件下,养生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有明显影响;7d以前强度增长缓慢,7~28d增长幅度较大,28d后强度增长趋于稳定;养生温度对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较大,0~5℃时,水泥用量较大(5%)的混合料的强度形成较快,5~10℃时不同水泥用量的混合料强度均增长显著,温度高于10℃时3d龄期强度增长幅度大于7d龄期。因此,养生温度高于10℃、水泥用量大于4%时,可满足青藏高原寒冷地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泥稳定碎石 无侧限抗压强度 抗压回弹模量 高原寒冷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