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a Beijing Heavy Snowfall Related to an Inverted Trough in November 2009 被引量:8
1
作者 LI Jin ZHAO Si-Xiong and YU Fei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0年第3期127-131,共5页
This paper studies a heavy snowfall in Beijing that took place on 1 November 2009. The date of the snowfall was about one month earlier than the average.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reanal... This paper studies a heavy snowfall in Beijing that took place on 1 November 2009. The date of the snowfall was about one month earlier than the average.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reanalysis data, conventional data, a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data are utilize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snowfall and the influencing system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It is revealed from the averag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fields at 500 hPa that the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in November 2009 was favorable to snowfall. The cold-dry air from West Siberia and the warm-moist air from the Bay of Bengal converged in North China.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from the average moisture flux field at 700 hPa that the main water vapor source was in the Bay of Bengal. (2) Not only the "return current", as usually accepted, but also the inverted trough on the current had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nowfall. The inverted trough could produce the obvious upward motion that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snowfalls. (3)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mesoscale systems such as mesolows during the cold season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ce, though they do not occur as frequently as in the warm season.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AWS data are very useful in mesoscale system analysis during both warm and cold sea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ave SNOWFALL precipitation type inverted trough mesolow
下载PDF
Analysis of Cold Weather Process in the North China during October 20 to 23, 2020
2
作者 Shichen W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10期153-162,共10页
To help the forecast of cold weather activity, the cold weather process in the North China from October 20 to 23, 2020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utiliz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uch as composite, differential ana... To help the forecast of cold weather activity, the cold weather process in the North China from October 20 to 23, 2020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utiliz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uch as composite, differential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a,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NECP data from NOAA Physical Sciences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ld air started from Siberia, took the east path to move southward, and finally affected most part of North China. 2) Almost no obvious weather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3) The cold air mainly moved along with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ough and ended when the trough got weak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Air North China troug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下载PDF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old Dew Wind in Northwestern Hunan 被引量:1
3
作者 辛学飞 赵英莹 +2 位作者 梁明增 吕昆坤 邓大海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2期80-84,共5页
The climatic general situation of cold dew wind weather in past years,main circulation features in early cold dew wind years as well as changes of circulation feature in prophase were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be... The climatic general situation of cold dew wind weather in past years,main circulation features in early cold dew wind years as well as changes of circulation feature in prophase were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besides,many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ed the time of cold dew wind weather were analyzed.The damage and defensive countermeasures of cold dew wind on late ric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dew win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East asian troughs DAMAGE Defensive countermeasures China
下载PDF
青海省2021年11月5日至7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有莲 韦淑侠 +3 位作者 谢天蓉 巨海晨 王成雄 徐亮 《青海科技》 2023年第3期159-163,共5页
受高空低涡、高空槽、地面冷高压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2021年11月5日至7日青海省出现了一次自西向东寒潮天气过程。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造成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成因为:前期冷空气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堆积,伴随着高空横槽发展... 受高空低涡、高空槽、地面冷高压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2021年11月5日至7日青海省出现了一次自西向东寒潮天气过程。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造成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成因为:前期冷空气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堆积,伴随着高空横槽发展转竖,引导冷空气向东南移动。高空冷中心接近青海省北部,且冷平流很强;此次寒潮过程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较强,最强达到1062.5 hPa,在秋季寒潮中属于影响较大的寒潮天气,随着冷高压东移南压,推动地面冷锋沿高压外围影响青海地区。在此次过程中,前期增温为后期寒潮降温提供了空间,另外高空强冷平流为地面降温提供有利条件。总结分析结果,对今后准确预报类似寒潮天气过程,提高重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横槽 冷平流 大风
下载PDF
Analysis of Snowstorm Proces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5-9 November, 2021
5
作者 Ruizhi H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9期153-164,共12页
In November 2021, Northeast China had more precipitation than in the same period. Among them, Heilongjiang and Jilin provinc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I study a snowfa... In November 2021, Northeast China had more precipitation than in the same period. Among them, Heilongjiang and Jilin provinc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I study a snowfall weather process from November 5 to 9, which mainly includes dynamic situation, synoptic background and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 circulation is adjusted from zonal to meridional with large fluctuations. The northerly wind behind the trough continuously transports the polar cold air to the south. The northwest airflow behind the trough led the cold air to erupt to the southeast.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southward, the cold air meets the warm and humid air in front of the trough, causing snowfall in the northeast. The southerly airflow and southeasterly airflow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vortex continued to transport warm and humid airflow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the Sea of Japan, which enhanced the snow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STORM RIDGE trough cold Front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西双版纳2021年冬末盛夏暴雨对比分析
6
作者 高栋斌 桑二 +1 位作者 桑锐 张能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1期49-51,共3页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 利用ERA5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21年2月7~9日和7月19~21日西双版纳冬夏暴雨天气。结果表明:(1)500hpa南支低压槽加深东移和700hPa低空急流充沛的水汽输送并急剧辐合以及低层切变线或辐合区扰动触发抬升利于冬季暴雨发生;夏季暴雨是在500hPa“东高西低”高压环流间低涡持久稳定和热力抬升低层大量的水汽至暴雨区上空引发强辐合上升运动下产生的;(2)大气边界层弱偏强冷平流利于冬季暴雨发生,近地面极弱的冷平流是夏季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低涡 冷平流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2次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7
作者 刘静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25-28,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22年7月4-9日和7月12-15日2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究了2次降水过程成因异同。结果表明:2次降水均呈现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局地性...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22年7月4-9日和7月12-15日2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大气环流背景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究了2次降水过程成因异同。结果表明:2次降水均呈现出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局地性强的特点,其中4-9日过程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配合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且系统较为垂直,地面为配合冷暖锋的地面气旋;而12-15日为高空冷槽影响,且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中高层的冷槽有一定距离,即冷暖空气交汇面大,地面受气旋顶部倒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切变线 地面气旋 倒槽
下载PDF
普洱市冬季低温冷害天气过程研究
8
作者 王飞 王晓君 +2 位作者 姚自伟 高正南 何泉威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5期56-63,共8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灾情信息以及NCEP/NCAR、ECMWF再分析资料,对1999—2020年共22 a发生在普洱市的10次低温冷害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普洱市低温冷害天气过程可分为3类,不同类型高低层环流形势差异显著。(2)Ⅰ型以低...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灾情信息以及NCEP/NCAR、ECMWF再分析资料,对1999—2020年共22 a发生在普洱市的10次低温冷害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普洱市低温冷害天气过程可分为3类,不同类型高低层环流形势差异显著。(2)Ⅰ型以低温雨雪灾害为主,受南支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期间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呈现为一槽一脊模态,东亚大槽由横转竖形成阶梯槽,并伴有南支槽稳定维持。(3)Ⅱ型过程开始至最强阶段主要形成低温雨雪灾害,最强至趋于结束阶段发生霜冻;期间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形势表现为两槽一脊模态,东亚大槽偏浅,南支槽为快速东移型。(4)Ⅲ型主要以低温霜冻灾害为主,无南支槽配合;期间欧亚中高纬度500 hPa形势表现为两槽一脊模态,高压脊较强利于脊前西北气流下沉。(5)冷空气活动是3类低温冷害天气过程的共同特征,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无南支槽系统的配合;此外,普洱市上空850 hPa出现持续东北风、温度<8℃,可以作为低温冷害,包括低温雨雪或低温霜冻产生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市 冬季低温冷害 南支槽 预报指标
下载PDF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0
9
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2 位作者 梁俊聪 董良淼 刘国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4-88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hPa高空冷槽东移为对流的发生提供触发条件。(2)冰雹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南北两侧约200 km范围,等压面锋区强度大;高空槽前正负变温使700~500 hPa垂直方向温度差大,导致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加大。当500 hPa低槽移至强锋区上空时,锋面坡度变陡,上升运动加强,不稳定性增大,使得冰胚在对流层中层增长而形成冰雹。(3)风暴追踪信息显示风暴生成高度高,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增长;质心均在5~6 km,风暴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低层发展,最大反射率以及液态含水量均不大,具有明显高架雷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高空冷槽 垂直温度递减率
下载PDF
微小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特性与应用研究
10
作者 冯涛 王飞 张孝天 《制冷与空调》 2023年第3期62-69,共8页
搭建了一种微小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并通过试验得出其运行的典型日结果,日照充足时,集热器的平均集热效率高达50.1%。将集热器规模化应用,与制冷机组一体化供能,微小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布置于驾驶室顶棚,制冷机组布置于驾驶室后舱,... 搭建了一种微小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并通过试验得出其运行的典型日结果,日照充足时,集热器的平均集热效率高达50.1%。将集热器规模化应用,与制冷机组一体化供能,微小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布置于驾驶室顶棚,制冷机组布置于驾驶室后舱,集热面积为2 m2,制冷机组功率为0.2 kW,集热器可为制冷机组提供低温水。模拟得到制冷季能耗为93.7 kWh,比常规电空调节能15.9%;制热季能耗为133.6 kWh,比常规电空调节能10.0%,可满足某挖掘机驾驶室冷热需求。对耦合系统进行模糊评价,系统的评价因子为0.945,是最优的设计方案;系统的经济性得分为91.3分,属于较高等级,适合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型槽式太阳能集热器 TRNSYS 冷热联产 COP 能耗 模糊评价
下载PDF
山东蒙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光释光测年研究及冰期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34
11
作者 王照波 张剑 +3 位作者 王江月 张盈松 卞青 郭启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4-702,共9页
针对蒙山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采用光释光(Optic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的测年方法,对遗迹较新的冰碛垄进行了采样与测试,首次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获得了8.2ka BP与18.2~22.2ka BP两个时间段的冰期年龄值,对应于8.2ka BP早全新世全... 针对蒙山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采用光释光(Optic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的测年方法,对遗迹较新的冰碛垄进行了采样与测试,首次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获得了8.2ka BP与18.2~22.2ka BP两个时间段的冰期年龄值,对应于8.2ka BP早全新世全球冷事件与末次冰盛期。根据冰碛垄的特征与测定年龄值,结合我国以往其他地区冰期的对比研究,在蒙山建立了拦马冰期与蒙山冰期。本项研究,确认并发展了李四光关于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 末次冰盛期 冰碛垄 冰期划分 拦马冰期 蒙山冰期 东亚冷槽
下载PDF
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1 位作者 钱莉 张慧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2-705,共4页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4年3月2日由西伯利亚冷槽东移南压并强烈发展,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形成的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4年3月2日由西伯利亚冷槽东移南压并强烈发展,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形成的一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的垂直结构为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西伯里亚冷槽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数值预报 西伯利亚冷槽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初夏昆明罕见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解明恩 李贵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7,共4页
1986年6月6—7日,云南昆明出现了1951年以来一次最大暴雨。天气学与诊断分析表明,初夏云南可产生单点局地大暴雨,量级与盛夏、秋季相当。500hPa干冷糟东移,700hPa双涡吸引旋转西移,地面弱冷空气诱发静止锋... 1986年6月6—7日,云南昆明出现了1951年以来一次最大暴雨。天气学与诊断分析表明,初夏云南可产生单点局地大暴雨,量级与盛夏、秋季相当。500hPa干冷糟东移,700hPa双涡吸引旋转西移,地面弱冷空气诱发静止锋锋生,强垂直风切变,昆明上空出现正反环流圈是该次过程的主要特征,与低纬高原地区区域性大一暴雨特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干冷槽 低涡 弱冷空气 昆明市
下载PDF
“080527”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的中尺度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金琪 舒斯 +2 位作者 王晓玲 王艳 王仁乔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2期6-11,共6页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和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和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空气自北向南、自上而下侵入湿区,具有典型的湖北干侵入暴雨特征。干侵入使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汇合上升,同时激发冷切尾部辐合区中的正涡度柱沿假相当位温锋区向上发展,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增强对流上升运动。500 hPa冷温度槽活动及干侵入造成垂直方向上对流不稳定,冷式切变线尾部由于冷暖平流、干湿平流交汇构成水平方向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受露点锋生扰动,从而触发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深厚湿区的维持和水汽辐合为中尺度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暴雨 干侵入 冷切尾部辐合区 冷温度槽 地面风场辐合线 湿区
下载PDF
南海季风爆发前罕见连续3场暴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3 位作者 曾沁 伍志方 金荣花 邓文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2010年5月上中旬南海季风尚未爆发,广东一周内出现罕见的连续3场区域性暴雨(下称连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降水时间特征和环流形势对比了连场暴雨和持续性暴雨的异同,并应用局地经向环流数值模式诊断探讨其可... 2010年5月上中旬南海季风尚未爆发,广东一周内出现罕见的连续3场区域性暴雨(下称连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降水时间特征和环流形势对比了连场暴雨和持续性暴雨的异同,并应用局地经向环流数值模式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地区阻塞形势建立对广东5月连场暴雨和6月持续性暴雨发生均尤为关键,连场暴雨期间阻塞高压位于乌拉尔山附近,降水与中纬度短波槽南下密切相关;而持续性暴雨期间阻塞高压偏东位于亚洲大陆中部,降水主要受热带西南季风北推影响。尽管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但3场暴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差异较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连续3场暴雨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潜热加热是此次连场暴雨的正贡献和正反馈的最直接因子,而西风动量输送和温度平流对暴雨发生有一定触发作用和指示意义(超前0~1.5 d)。因此,分析和预报季风爆发前的连场暴雨过程,应注意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动量输送、冷暖平流活动和相应的天气形势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场暴雨 持续性暴雨 阻塞高压 高空槽 冷空气
下载PDF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降水相态预报指标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3 位作者 肖玮 伏晶 谭丹 彭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1-529,共9页
利用2003-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 a甘肃省雨雪转换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相态转换的温度预报组合指标,结果表明:(1)雨雪相态转化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的春季和秋季... 利用2003-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 a甘肃省雨雪转换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相态转换的温度预报组合指标,结果表明:(1)雨雪相态转化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的春季和秋季,占总次数的83.5%,空间上有三个高发区。(2)相态的转换发生在高原槽东移产生降水的环流形势下,通常500 h Pa冷平流清晰并沿西北、西方、北方等3条路径影响甘肃。当沿西北路径移动时,高原槽主体深厚,冷平流强度最强,河东大部发生雨雪转换,当沿西方路径移动时,高原槽浅且位置偏南,北方冷空气较弱,仅高原边坡、陇中及陇东中南部出现转换。(3)T_(地面)>3.0℃、T_(地面)<-1.0℃、-1.0℃<T_(地面)<3.0℃是雨、雪、雨夹雪相态转换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获得了三类站点相态转换的不同层次温度组合指标,经检验,该指标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预报 温度指标 高原槽 冷平流 海拔高度
下载PDF
中国东部“冷槽”和“热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秉根 万荣荣 刘万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41-143,共3页
中国东部 (青藏高原以东 )冬季形成低温的“冷槽” ,而夏季形成高温的“热脊” .冷槽、热脊形成的机制是不同时空尺度的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 .冷槽。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冷槽 热脊 形成机制 中国东部 气候 环流 温度场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下载PDF
冬季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与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8
作者 布和朝鲁 彭京备 +1 位作者 谢作威 纪立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6-676,共21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我国冬季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及其对应的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研究成果。EPECE和普通寒潮是冬季影响我国的两类不同时间尺度大型冷空气活动,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梳理和深入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最...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我国冬季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及其对应的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研究成果。EPECE和普通寒潮是冬季影响我国的两类不同时间尺度大型冷空气活动,对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梳理和深入理解是非常必要的。最新研究进展可概括为如下:(1)基于极端低温站点的范围和极端低温过程的持续性特点,客观界定了我国冬季EPECE。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欧亚大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是冬季EPECE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关键环流系统。同时,鉴于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重要应用意义,建立了客观识别方法。(2)从前兆信号、环流演变、阻塞高压和反气旋式波破碎活动的角度,揭示了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之间的关键区别。全国类EPECE的发生具有一周之前的前兆信号,而普通寒潮并不存在这么早的前兆信号。EPECE以从乌拉尔山到东北亚的广阔区域的阻塞高压活动为关键特征,而普通寒潮则主要以区域性阻塞高压为其主要特征。这两类事件对应的阻塞高压活动的差异可由天气尺度波破碎活动的差异加以解释。(3)最新的研究解释了大型斜脊斜槽系统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机理。基本流场对位涡扰动的正压作用是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最重要的动力学机制。基本流场通过变形场作功和线性平流使大型扰动维持和向下游发展。与阻塞高压不同,非线性作用并非大型斜脊斜槽系统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 大型斜脊斜槽 寒潮 阻塞高压 波破碎
下载PDF
台风残涡北上引发东北地区北部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任丽 赵玲 +1 位作者 马国忠 林嘉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71-1683,共13页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 25°×0. 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710号台风"海棠"残余环流北上引发的东北地区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 25°×0. 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710号台风"海棠"残余环流北上引发的东北地区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残余环流移入东北地区后再度加强。地面上负变压中心位于气旋北侧倒槽切变处,气旋的快速发展和加强的变压风辐合,造成低层辐合加强,导致大暴雨的出现。暴雨区呈带状分布,出现向北增强的趋势,在时空分布上都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探空分析显示暴雨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对流发展。暴雨是由MCS活动造成的,每次短时强降水均与TBB低值中心相对应,并滞后1 h左右。对流云团自南向北传播,暴雨主要出现在冷云区内或是云团后部边缘TBB大梯度区处。雷达回波的后向传播造成暴雨区一直有强回波活动,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是暖云降水,降水效率高,雨强大。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深厚的垂直运动,加强了低层热量和水汽的向上输送。中低层正涡柱迅速增强,水汽辐合增强,加强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持续时间。中高层有干冷空气活动,不仅触发对流,而且大大降低了大气稳定度,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槽切变 冷空气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一次冷锋倒槽暴风雪过程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赵桂香 杜莉 +1 位作者 范卫东 王淑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6-1525,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3月14日山西中北部的一次冷锋倒槽暴风雪天气的风场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分为4个阶段,其中强冷锋降雪持续时间长,出现了两次降雪增幅,而涡旋降雪时间短,但强度大;地面自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3月14日山西中北部的一次冷锋倒槽暴风雪天气的风场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分为4个阶段,其中强冷锋降雪持续时间长,出现了两次降雪增幅,而涡旋降雪时间短,但强度大;地面自动站风场上β-中尺度辐合和β-中尺度涡旋是造成此次暴雪的直接原因。降雪强度和落区与风场结构和高低空系统配置密切相关。(2)变形诊断揭示,500hPa总变形对地面锋生作用明显;伸缩变形项大值中心与地面涡旋中心吻合,是造成地面涡旋加强,产生强降雪的重要机制;对强冷锋降雪而言,切变变形项贡献大于伸缩变形项,切变变形大值区的出现和维持是700hPa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强冷锋稳定维持的重要因素。(3)强降雪前12h,高层有暖平流输入,而低层形成"湿冷垫",对低空低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强降雪出现前,高空西风急流在300hPa形成急流核,随着急流核的下传,低空低涡发展,切变线稳定维持,导致强降雪持续;强降雪落区和强度与高低空急流轴的位置和急流强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倒槽 β-中尺度特征 急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