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sbiosis promotes recurrence of adenomatous polyps in the distal colorectum
1
作者 Li-Li Yin Ping-Qian Qi +11 位作者 Yun-Fei Hu Xiao-Jun Fu Rui-Shan He Meng-Meng Wang Yan-Juan Deng Su-Yi Xiong Qi-Wen Yu Jin-Ping Hu Lv Zhou Zhi-Bin Zhou Ying Xiong Huan De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2024年第8期3600-3623,共24页
BACKGROUND Colorectal polyps,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recurrence rate,represent preneoplastic conditions of the intestine.Due to unclear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first-line therapies for non-hereditary recu... BACKGROUND Colorectal polyps,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recurrence rate,represent preneoplastic conditions of the intestine.Due to unclear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first-line therapies for non-hereditary recurrent colorectal polyps are limited to endoscopic resection.Although recent studies suggest a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intestinal dysbiosis and polyps,the exact compositions and roles of bacteria in the mucosa around the lesions,rather than feces,remain unsettled.AIM To clarify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 in the mucosa surrounding or 10 cm distal to recurrent intestinal polyps.METHODS Mucos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patients consistently with adenomatous polyps(Ade),seven consistently with non-Ade(Pol),ten with current Pol but previous Ade,and six healthy individuals,and bacterial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by 16S rDNA sequencing.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Student’s t-test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genus-level bacteria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ith different colorectal polyp phenotypes.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bacteria at the genus level and clinical indicators.RESULTS The results confirmed a decreased level of probiotics and an enrichment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all types of polyps compared to healthy individuals.These changes were not restricted to the mucosa within 0.5 cm adjacent to the polyps,but also existed in histologically normal tissue 10 cm distal from the lesion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cterial diversity were observed in the mucosa from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conditions,Pol,and Ade.Increased abundanc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including Klebsiella,Plesiomonas,and Cronobacter,was observed in Pol group and Ade group,suggesting that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may be one risk factor for bacterium-related harmful environment.Meanwhile,age and gender were linked to bacteria changes,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sex hormones.CONCLUSION These preliminary results support intestinal dysbiosis a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t polyps,especially adenoma.Targeting specific pathogenic bacteria may attenuate the recurrence of poly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SBIOSIS BIOPSY POLYP Bacteria colorectum
下载PDF
Intestinal type 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unusual synchronous metastases to the colorectum and bladder
2
作者 Isaac Seow-En Francis Seow-Cho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6期533-537,共5页
A 75-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difficult defecationand increasing urinary frequency over a few months. He had a significant history of previous parti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rcinoma 20 years prior. Computed tom... A 75-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difficult defecationand increasing urinary frequency over a few months. He had a significant history of previous parti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rcinoma 20 years prior.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abdomen and pelvis showed extensive lymphadenopathy, a gastric mass and rectal as well as bladder wall thickening with bilateral ureterohydronephrosis. Normal looking serosal surfaces of the bladder and bowel were seen on laparoscopy and a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was created. Gastroscopy revealed a malignant mass while cystoscopy and sigmoidscopy found extensive tumour growth lining the mucosal surfaces. Biopsies from all sites were compatible with intestinal type adenocarcinoma of gastric origin with few signet ring cells. Metabolic response to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was good and the patient's symptoms have improved on follow-up four months post ileostomy. We discuss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 of the tumour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ADENOCARCINOMA Intestinal-type Metastasis colorectum BLADDER
下载PDF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early-stage carcinoma in the colorectum 被引量:2
3
作者 Tao Chen Wen-Zheng Qin +9 位作者 Li-Qing Yao Yun-Shi Zhong Yi-Qun Zhang Wei-Feng Chen Jian-Wei Hu Marie Ooi Ling-Li Chen Ying-Yong Hou Mei-Dong Xu Ping-Hong Zhou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18年第1期42-49,共8页
Background:Colorectal carcinomas(CRCs)arise from premalignant precursors in an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in which adenoma with high-grade dysplasia(HGD)and early-stage carcinoma are defined as advanced neoplasia.A li... Background:Colorectal carcinomas(CRCs)arise from premalignant precursors in an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in which adenoma with high-grade dysplasia(HGD)and early-stage carcinoma are defined as advanced neoplasia.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have evaluated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for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SD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outcomes,including local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Methods:We analyzed data collected from 61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616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 lesions treated with ESD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December 2013.Clinical,endoscopic,and hist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a median follow-up period of 58 months to determine tumor stage and type,resection status,complica-tions,tumor recurrence,and distant metastasis.Results:The overall rates of en bloc resection,histological complete resection,and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94.3%,89.4%,and 2.3%,respectively.Hybrid ESD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of piecemeal resection.Tumor location in the col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ESD-related complications.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all patients remained free of metastasis.However,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n 4 patients(0.8%);piecemeal resection was a risk factor.Conclusions:ESD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resection of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with a high en bloc resection rate and favorable long-term outcomes.ESD is indica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GD and early-stage CRC to obtain cura-tive resection and reduce local recurrence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stage carcinoma High-grade dysplasia colorectum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原文传递
近端和远端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在临床和内镜的特征研究
4
作者 李鹰飞 聂玉强 《广州医药》 202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 探讨近端和远端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在临床和内镜特征上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对近端和远端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内镜特征(息肉大小、山田分型、内镜NICE分型... 目的 探讨近端和远端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在临床和内镜特征上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对近端和远端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内镜特征(息肉大小、山田分型、内镜NICE分型、蛇形微血管、黏液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与远端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相比,近端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发病年龄更早(P=0.014),内镜下山田1型息肉更为常见(P=0.050),黏液帽也是近端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的重要内镜特征(P<0.001)。结论 近端无蒂锯齿状病变内镜下扁平隐匿,容易漏诊,掌握其内镜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蒂锯齿状病变 内镜特征 黏液帽 近端结肠 远端结直肠
下载PDF
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刁俊婷 徐宁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无蒂锯齿状病变(SSL)是锯齿状病变的一种,具有高度恶变潜能,通常扁平且位于右半结肠,内镜下易被误诊为增生性息肉(HP),鉴于其误诊率及恶变潜能较高,本文对结直肠SSL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组织学特征、内镜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综述 结直肠 无蒂锯齿状病变 内镜诊断 治疗 监测
下载PDF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结直肠外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霜 贾梦滢 +2 位作者 尤朝香 寇红艳 魏寿江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2期201-206,共6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迅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以独特的优势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结直肠外科各项相关技术发展迅速,但由于结直肠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手术风险仍较高,患者术后症状负担仍较重,VR与AR技术有助于克服...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迅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以独特的优势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结直肠外科各项相关技术发展迅速,但由于结直肠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手术风险仍较高,患者术后症状负担仍较重,VR与AR技术有助于克服上述挑战。综述VR与AR技术在结直肠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包括教育培训、手术辅助、患者教育、症状管理等,以期为该技术在结直肠外科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 结直肠 综述
下载PDF
南昌地区2889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国华 廖旺娣 +2 位作者 徐萍 吕农华 王崇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了解南昌为主要区域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5年间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大肠息肉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5年来共行结肠镜检21853例,确诊的大肠息肉共... 目的:了解南昌为主要区域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5年间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大肠息肉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5年来共行结肠镜检21853例,确诊的大肠息肉共2889例,大肠息肉患者的检出率为13.2%,平均发病年龄为46.6±16.5岁。男女比例为1.8: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女性(47.1±17.5与45.5±14.5,P<0.05)。直肠是大肠息肉的最常见部位,占41%,然后为乙状结肠27.7%。左半结肠息肉多于右半结肠息肉(35.8%与23.1%,P<0.05)。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67%)。幼年型息肉患者平均年龄最小(12.0±4.8岁,P<0.05),腺瘤型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最大(52.0±14.0岁,P<0.05)。结肠息肉病占息肉患者的1.2%,伴癌发生的息肉占6.1%。比较15年来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现,近年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增多而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减少。结论: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疾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息肉的最常见发生部位;少儿主要是潴留型息肉、幼年型息肉,成年主要是腺瘤型息肉。近年来南昌地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增多而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息肉 南昌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0
8
作者 吴茜 马晶晶 +2 位作者 陈静娟 施雁 龚美芳 《护理管理杂志》 2015年第11期800-80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建立胃肠外科快速康复项目小组和多学科专家团队,举办快速康复外科循证课程、召开多学科协调"圆桌会议",并以循证指南为指引,为结直肠...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建立胃肠外科快速康复项目小组和多学科专家团队,举办快速康复外科循证课程、召开多学科协调"圆桌会议",并以循证指南为指引,为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提供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照护。结果术前禁食禁水、术后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缩短(P<0.01),鼻胃管、腹腔引流管留置率降低,鼻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留置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P<0.01或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 外科 加速康复 结直肠手术 多学科 围手术期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9
作者 钟芸诗 姚礼庆 +5 位作者 周平红 陈世耀 徐美东 马丽黎 王萍 王红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39-1541,共3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35例患者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1例,黏膜内癌1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3~87(62±12)岁。低位直肠(据肛缘7cm以下)病变14例,中高位直肠7例,乙状结肠4例,肝区病变5例和盲升结肠病变5例。病灶直径2.0~8.5(2.4±2.3)cm。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14(中位数38)min,出血量5~400(中位数32)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35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3~23(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癌前期病变 黏膜内癌
下载PDF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38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钟晓刚 黄顺荣 +2 位作者 殷舞 麦威 秦千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968-1971,共4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合理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初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等,随访观察3-36 mo...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合理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初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等,随访观察3-36 mo.结果:3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17例为结直肠癌.21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前后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376).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内镜形态特点、症状严重、绒毛状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A或CA19-9增高等.结论:使用WHO新的诊断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特别是对于内镜下单纯活检病例.应当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和随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 肿瘤 治疗
下载PDF
肠道恶性梗阻内镜水囊扩张和支架治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姚时春 姚礼庆 +4 位作者 钟芸诗 徐美东 高卫东 周平红 何国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水囊扩张和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肠道恶性梗阻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经内镜水囊扩张和金属支架置入术共治疗 1 8例肠道恶性梗阻的病人 ,其中十二指肠恶性狭窄 7例 ,直肠恶性狭窄 8例 ,乙状结肠恶性狭窄 3例。结果 :7例... 目的 :探讨经内镜水囊扩张和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肠道恶性梗阻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经内镜水囊扩张和金属支架置入术共治疗 1 8例肠道恶性梗阻的病人 ,其中十二指肠恶性狭窄 7例 ,直肠恶性狭窄 8例 ,乙状结肠恶性狭窄 3例。结果 :7例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经内镜水囊扩张后放置支架成功 ;1 1例结直肠恶性梗阻中 ,8例扩张后放置金属支架作姑息治疗 ,2例经内镜水囊扩张和支架治疗解除梗阻后接受手术治疗 ,1例直肠癌术后狭窄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扩张治疗失败。结论 :经内镜水囊扩张和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肠道恶性狭窄梗阻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 ,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结直肠 恶性梗阻 水囊扩张 金属支架 治疗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进展期腺瘤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丽丽 王昕 +3 位作者 余东亮 何玉琦 金鹏 盛剑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93-997,共5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EMR治疗较大结直肠进展期腺瘤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陆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EMR治疗较大结直肠进展期腺瘤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陆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息肉治疗病例,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以腺瘤大小、位置、病理组织学和形态学为变量,分析腺瘤整块切除和术中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76例患者106枚腺瘤,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60.9±10.8)岁;整块切除89枚(84.0%),术中少量出血23枚(21.7%),无穿孔及迟发性出血;术后随访观察52枚(49.1%),平均随访时间(6.4±3.9)个月,仅1枚(2.0%)腺瘤发现可疑残留,术后病理为炎性改变。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组织学分化(OR=3.4,95%CI:1.2-13.2)和腺瘤位于弯曲部位(OR=3.1,95%CI:1.0-12.6)是影响术中出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分化(OR=5.1,95%CI:1.1-23.2)和腺瘤直径≥3.0 cm(OR=28.7,95%CI:1.1-749.8)是整块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 EMR治疗直径≥1.5 cm结直肠亚蒂及广基进展期腺瘤整块切除率高,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进展期腺瘤 结直肠 并发症 安全性
下载PDF
肛管及结直肠恶性肿瘤中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感染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万里 耿建祥 +5 位作者 樊志敏 陈建宁 吴崑岚 周伟 孙继花 王小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30-34,共5页
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癌病因,现已发现HPV感染可诱发人类的许多恶性肿瘤。文中旨在探讨HPV 16/18型在肛管及结直肠恶性肿瘤(anal canal and colorectal malignant tumor,ACCR... 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癌病因,现已发现HPV感染可诱发人类的许多恶性肿瘤。文中旨在探讨HPV 16/18型在肛管及结直肠恶性肿瘤(anal canal and colorectal malignant tumor,ACCRMT)中的感染情况,以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的221份ACCRMT的组织标本中检测HPV16/18型的基因,分为直肠恶性肿瘤(rectal malignant tumor,RMT)组(129份)、乙状结肠腺癌(sigmoid colon adenocarcino-ma,SCAC)组(39份)、升横降结肠腺癌(ascending transversal descending colon adenocarcinoma,ATDCAC)组(33份),肛管恶性肿瘤(anal canal malignant tumor,ACMT)组(20份),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ISHT)对其肿瘤组织进行HPV 16/18型的基因检测,并对其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RMT组HPV感染率为89.15%(115/129)、SCAC组为87.18%(34/39),ATDCAC组为84.85%(28/33),ACMT组为90.00%(18/20),且每组都与HPV感染密切相关(r分别为64.32、33.11、28.40、25.60,P<0.01)。结论 ACCRMT与HPV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HPV 16/18型是感染ACCRMT的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 结直肠 恶性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技术 感染率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国庚 王妍焱 +1 位作者 王玉林 叶晓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538-1540,共3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行大肠充气MSCT容积扫描和图像重建 (包括MPR、MIP、SSD、Raysum和CTVE) ,并与钡灌肠 ( 80例 )、结肠镜 ( 60例 )及手术结果进行比...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行大肠充气MSCT容积扫描和图像重建 (包括MPR、MIP、SSD、Raysum和CTVE) ,并与钡灌肠 ( 80例 )、结肠镜 ( 60例 )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 10 0 % ,其三维重建与钡灌肠、CTVE与结肠镜的发现完全符合。结论 大肠充气MS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大肠癌的病变和范围 ,明显优于单独应用X线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关系的流式细胞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金生 尹朝礼 +1 位作者 梁扩寰 刘南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318-320,331,共4页
目的:血吸虫病是否为大肠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探讨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慢性血吸虫病及大肠癌细胞DNA含量及两种癌基因表达产物(p21~ras,p^53蛋白)的变化.结果:42例大肠慢性血... 目的:血吸虫病是否为大肠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探讨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慢性血吸虫病及大肠癌细胞DNA含量及两种癌基因表达产物(p21~ras,p^53蛋白)的变化.结果:42例大肠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包括24例单纯血吸虫病和18例伴虫卵息肉者)的细胞DNA含量及两种癌基因产物表达均无明显异常,而12例伴血吸虫病的大肠癌与11例单纯大肠癌及其癌周粘膜在以上两方面亦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结论:本组资料未能表明慢性血吸虫病肠道病变作为癌前病变可能具有的恶性转化特性,从而不支持血吸虫病与大肠癌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提示二者很可能为一种伴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大肠癌 血吸虫病 大肠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良恶性病变103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友主 王存川 +1 位作者 陈鋆 徐以浩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7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腹腔镜行结直肠手术 10 3例 ,其中良性病变 17例、恶性病变 86例 ,包括右半结肠切除 19例 ,横结肠切除术 8例 ,左半结肠切除 5例 ,乙状结肠切除 12例 ,先天性巨...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腹腔镜行结直肠手术 10 3例 ,其中良性病变 17例、恶性病变 86例 ,包括右半结肠切除 19例 ,横结肠切除术 8例 ,左半结肠切除 5例 ,乙状结肠切除 12例 ,先天性巨结肠切除 10例 ,全结肠切除 1例 ,乙状结肠造瘘术 2例 ;直肠前切除术 32例 ,腹会阴切除术 12例 ,直肠悬吊术 1例。结果 :10 2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 ,1例因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及胰头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 14 6 .8min ,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 30 .6h ,术后平均住院 7.4d。 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吻合口瘘。随访 3~ 90月 ,平均随访 2 6月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存率为 89.2 % (74 /83)。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处理结直肠良性病变优势明显 ,对结直肠恶性肿瘤治疗 ,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评价尚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结直肠 手术
下载PDF
电子基因表达谱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静 吕炳建 +4 位作者 张昊 陈俭 朱益民 谷雪梅 来茂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6-191,共6页
建立了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序列表达标签(EST)数据库(dbEST)电子EST构建特定组织电子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并利用该平台构建了人正常结直肠组织电子基因表达谱.从dbEST获取人正常结直肠电子EST 20 370条,利... 建立了利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序列表达标签(EST)数据库(dbEST)电子EST构建特定组织电子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并利用该平台构建了人正常结直肠组织电子基因表达谱.从dbEST获取人正常结直肠电子EST 20 370条,利用自行开发的GetUni程序包,与下载于本地的人类同一基因转录子(UniGene)数据库匹配,获得了含有4 196个非冗余基因的正常结直肠组织电子基因表达谱.经在线基因组分析工具(Webgestalt)证实,表达谱中97%的基因在结直肠组织中表达,除涉及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等基因外,还包括人正常结直肠功能特异性基因;3%未得到Webgestalt证实的基因经手工回溯查找,确证其EST均来自人正常结直肠.GetUni程序包是一个高效准确的高通量电子EST数据分析平台,构建的人正常结直肠组织基因表达谱将为结直肠特异性标志物的筛选提供大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EST UNIGENE 结直肠 基因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 PERL 5.0 GetUni程序包
下载PDF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宇虎 柳娟 +5 位作者 陈桂权 张志坚 傅莉萍 陈少芬 陈晓春 姚艳芳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5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分片切除术(EPMR)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下载PDF
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分型在诊断结直肠早期肿瘤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宇虎 陈桂权 +6 位作者 钟东 傅利萍 陈晓春 李志坚 陈荣国 张志坚 柳娟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分型,研究NBI-ME对检出早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肠镜检查发现新生性病变后,用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分型,所有病变均在内镜下切除...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分型,研究NBI-ME对检出早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肠镜检查发现新生性病变后,用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分型,所有病变均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将NBI-ME判断病变的性质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NBI-ME在211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2778个,MP-0型诊断为炎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7.4%,MP-Ⅰ型诊断为增生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3.3%,MP-Ⅱ型诊断为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7.2%,MP-Ⅲ型诊断为绒毛状腺瘤准确率为98.3%,MP-Ⅳ型诊断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4.5%,MP-Ⅴ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为96.9%,MP-Ⅵ型诊断为黏膜内癌准确率为90.9%,MP-Ⅶ型诊断为浸润癌准确率为88.0%,MP-Ⅷ型诊断为进展期癌准确率为100.0%。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判断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8.8%,敏感度为99.2%,特异性为94.9%。结论 NBI-ME内镜技术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病变是否是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高,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或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预测准确率高,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早期肿瘤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肿瘤 窄带成像 放大内镜 微血管形态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性疾病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陶凯雄 王国斌 +6 位作者 张波 陈道达 蔡开琳 舒晓刚 卢晓明 龙跃平 陈景波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疾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的全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2例,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多发癌3例,慢性溃疡性结...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疾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的全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2例,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多发癌3例,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2例,慢性顽固性便秘2例。结果:11例腹腔镜辅助下全结肠切除术均成功,手术时间约(348±47)min,术中出血量约(187±68)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5±18)h,辅助切口3~5cm,术后无腹腔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6~24月,大便5~12次/d;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和开腹大肠切除技巧的前提下,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结直肠切除术 结直肠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