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10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温度响应 被引量:28
1
作者 宿兴涛 王汉杰 +1 位作者 宋帅 张志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00-1307,共8页
利用一个耦合了在线沙尘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2000-2009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东亚沙尘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季节差异,柱含量高值区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利用一个耦合了在线沙尘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2000-2009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东亚沙尘气溶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季节差异,柱含量高值区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最大值均在1 000mg.m-2以上;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2)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与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东亚地区大气顶辐射强迫,春、秋季分别为-1.72W.m-2和-1.17W.m-2;而地表辐射强迫,春、秋季分别为-4.34W.m-2和-2.33W.m-2。(3)沙尘气溶胶使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地区平均地表温度降低,春季为0.154℃,秋季为0.085℃。(4)沙尘气溶胶在不同高度对气温有不同的影响。在对流层下层,沙尘气溶胶使得气温降低,随高度增加,气温降幅逐渐减小;春季在300~400hPa出现升温区,而秋季升温区出现的高度东西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沙尘气溶胶 柱含量 辐射强迫 温度响应
下载PDF
TRACE-P期间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美根 韩志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结合最新评估的东亚地区 1°× 1°污染源资料 ,利用由区域大气模式系统 (RAMS)和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系统 (CMAQ)耦合的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对东亚地区 2 0 0 1年春季气溶胶的输送及其化学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检验模式系... 结合最新评估的东亚地区 1°× 1°污染源资料 ,利用由区域大气模式系统 (RAMS)和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系统 (CMAQ)耦合的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对东亚地区 2 0 0 1年春季气溶胶的输送及其化学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了检验模式系统的模拟效果 ,我们将模拟的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的浓度与TRACE -P观测期间获取的观测值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 ,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相当好的一致性 ,模式很好地反映了气溶胶浓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再现了许多观测到的重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 ,中国区域硫酸盐气溶胶浓度高值主要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的 ,10 0°E以东的中国广大地区的硫酸盐气溶胶柱含量超过了 6mg·m- 2 ,最高值达到 2 4mg·m- 2 ,柱含量 >16mg·m- 2 的区域延伸到中国近海的广大海域。东亚地区的人类活动不仅使污染地区气溶胶柱含量显著增加 ,而且使近海无源区的广大海域的污染加重。本模式系统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铵盐 东亚地区 气溶胶 硫酸盐 柱含量 大气污染物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喜红 石广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 ,研究了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 ,利用一个两层多次反射模式估算了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并分析了辐射强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 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 ,研究了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 ,利用一个两层多次反射模式估算了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并分析了辐射强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东亚地区年平均的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约为 - 0 .7W·m-2 。直接辐射强迫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特征 ,辐射强迫的这种变化特征强烈地依赖于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人为硫酸盐 辐射强迫 空间分布 气溶胶 季节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中国有机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宿兴涛 王汉杰 周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5-772,共8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研究2000年我国有机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辐射效应,得出以下结论:有机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且柱含量由南向北递减;柱含量最大值可达3 mg/m2以上,出现在华南、中南、...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研究2000年我国有机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辐射效应,得出以下结论:有机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且柱含量由南向北递减;柱含量最大值可达3 mg/m2以上,出现在华南、中南、云贵、四川和西藏东南部。另外,柱含量分布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有机碳气溶胶的柱含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机碳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均产生负的辐射强迫,其分布特征与柱含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且大气顶和地表的辐射强迫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模拟的大气顶辐射强迫在-0.1~-0.5 W/m2之间,与IPCC估计的有机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数值-0.41 W/m2相当,说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中有关有机碳气溶胶的参数化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气溶胶 REGCM3模式 柱含量 辐射强迫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春季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及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伟 刘红年 吴涧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8-607,共10页
本文在区域气候模式RIEMS2.0中引入沙尘气溶胶的起沙机制,同时建立了与气候模式连接的沙尘气溶胶输送模式,并在辐射模块中加入沙尘气溶胶的影响,模拟沙尘气溶胶的输送、扩散、沉降等过程以及对辐射的影响.利用此模式得到了1998年春季3、... 本文在区域气候模式RIEMS2.0中引入沙尘气溶胶的起沙机制,同时建立了与气候模式连接的沙尘气溶胶输送模式,并在辐射模块中加入沙尘气溶胶的影响,模拟沙尘气溶胶的输送、扩散、沉降等过程以及对辐射的影响.利用此模式得到了1998年春季3、4、5月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区分布、沙尘气溶胶的柱浓度分布、光学厚度等物理量及其辐射效应和气候效应.结果表明春季中国沙尘源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附近,这些地区的起沙率大于5μg/(m2.s),最大为65μg/(m2.s);沙尘气溶胶柱浓度最大值达0.55 g/m2,出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相应的光学厚度最大值是0.50.沙尘气溶胶使得中国地区地面短波辐射收入平均减小了4.10 W/m2,地面长波辐射收入增大了+0.46 W/m2,地面净辐射强迫为-3.64 W/m2,大气辐射收支与地面相反,净辐射强迫为+3.10 W/m2;同时沙尘气溶胶通过影响到达地面的辐射使得地面有较强的降温,整个模拟区域平均地面气温降低了0.24 K,而北方地区地面气温降低了0.37 K;沙尘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小雨的影响上,沙尘气溶胶使得模拟区域内小雨减小了20%左右;另一方面,华北地区降水受沙尘气溶胶影响最大,总降水减少了13.8%,而全区域总降水只减少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光学厚度 气溶胶指数 辐射强迫 小雨 气候效应
下载PDF
中国黑碳气溶胶分布特征与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宿兴涛 王汉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8-806,共9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2000年我国黑碳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和辐射强迫。结果表明,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柱含量由南向北递减;柱含量最大值在0.6 mg/m2以上,出现在中南、四川盆地、湖南、贵州、...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2000年我国黑碳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和辐射强迫。结果表明,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柱含量由南向北递减;柱含量最大值在0.6 mg/m2以上,出现在中南、四川盆地、湖南、贵州、广西、广东西部和云南南部等地区;青藏高原南侧黑碳气溶胶次高值区的存在,反映了气溶胶的跨国界输送并影响区域气候的特点。黑碳气溶胶的大气顶辐射强迫介于0.1~0.8 W/m2之间,地表辐射强迫介于-0.1^-2.0 W/m2之间,两者分布特征与柱含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同柱含量相似,黑碳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和地表辐射强迫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最大,秋、冬季次之,夏季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黑碳气溶胶 柱含量 辐射强迫
下载PDF
近10年东亚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起尘通量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宿兴涛 王汉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6-687,共12页
利用一个耦合了沙尘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近10年(2000-2009年)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直径≤20μm)时空分布特征和起尘通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点。... 利用一个耦合了沙尘模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近10年(2000-2009年)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直径≤20μm)时空分布特征和起尘通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点。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柱含量高值区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尘气溶胶柱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春季最大,冬季次之,秋季最小。东亚地区110°E以东,沙尘主要以700hPa高度为中心向东传输。(2)东亚地区起沙源区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藏北沙漠化地区及蒙古国西南部,起沙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2000-2009年东亚地区年平均起沙通量为1015.34mg.m-2.d-1,其中62.4%和2.3%分别通过干、湿过程重新沉降在东亚地区,其余35.3%被净释放进入大气或进行远距离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REGCM3模式 东亚 柱含量 释放通量
下载PDF
中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宿兴涛 王汉杰 周林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5-370,共6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区域碳气溶胶,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International Center forTheoretical Physics)的气溶胶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 egCM 3对2000年我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碳气溶胶...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区域碳气溶胶,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International Center forTheoretical Physics)的气溶胶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 egCM 3对2000年我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碳气溶胶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区域,且柱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除东部沿海等少数地区外,碳气溶胶大气顶辐射强迫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符号均为正,而地表辐射强迫符号为负。各单种气溶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综合气溶胶分布和气候效应时,不能简单地将各单种气溶胶的作用进行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溶胶 柱含量 辐射强迫
下载PDF
A Modeling Study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over East Asia 被引量:5
9
作者 LI Jiawei HAN Zhiwe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1-117,共17页
In this study, a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 (RAQM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in 2006 over East Asia. Model validations demonstrated ... In this study, a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stem (RAQM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in 2006 over East Asia. Model valid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RAQMS was able to reproduce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aerosol components reasonably well. Ground-level PM10 (particle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10 μm)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st in spring and lowest in summer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maximum centers: the Taklimakan Desert (-1000 μg m^-3), the Gobi Desert (-400 μg m^-3), and the Huabei Plain (- 300 μg m^-3) of China. Vertically, high PM10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100 μg m-3 to 250 μg m-3 occurred from the surface to an altitude of 6000 m at 30°-45°N in spring. In winter, the vertical gradient was so large that most aerosols were restricted in the boundary layer. Both sulfate and ammonium reached their highest concentrations in autumn, while nitrate reached its maximum level in winter.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aerosol concentrations reached maximums in winter. Soil dust were strongest in spring, whereas sea salt exerte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 in summer. The estimated burden of anthropogenic aerosols was largest in winter (1621 Gg) and smallest in summer (1040 Gg). The sulfate burden accounted for -42% of the total anthropogenic aerosol burden. The dust burden was about twice the anthropogenic aerosol burden, implying the potentially important impacts of the natural aerosols on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over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 aerosol components model sim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seasonal variation column burden
下载PDF
Simul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mission flux of dust aerosol over East Asia in 2000-2009 被引量:3
10
作者 XingTao Su HanJie Wang +2 位作者 HengRui Tao LieShuang Liu HongFe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3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coupled with an online dust modul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mission flux of dust aerosol (smaller than 20 Wn in diameter) over East Asia in the ...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coupled with an online dust modul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mission flux of dust aerosol (smaller than 20 Wn in diameter) over East Asia in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9. The model perfor- mance is firstly evaluated against available observati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 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ust aerosol very well over East Asia. There always exist two extremes of dust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and column burden (CB), one is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nd the other is in the Ba- dain Jaran Desert of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e maximum value of CB appears in spring, secondary maxi- mum in winter and minimum in autumn. To the east of 110°E, dust is transported eastward from a maximum center at a height of 700 hPa over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Dust emission sourc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Southwest Mongolia. There is also a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of dust emission flux (EF). Annual mean dust EF is 1,015.34 mg/(m2.d), of which 62.4% and 2.3% are re-deposited onto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through a dry and wet deposition process, respectively, and the remaining 35.3% is injected into the atmosphere or subject to long-range trans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aerosol REGCM3 column burden emission DEPOSITION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ATIVE FORCING OF ORGANIC CARBON AEROSOLS IN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宿兴涛 王汉杰 周林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2年第3期297-304,共8页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ICTP,Italy) 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0(RegCM3) is used to simulat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ative forcing(RF) of organic carbon(OC) ...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ICTP,Italy) 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0(RegCM3) is used to simulat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adiative forcing(RF) of organic carbon(OC) aerosols in and around China.The preliminar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C aerosol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to the south of Yellow River and east of Tibetan Plateau.There is a decreasing trend of column burden of OC aerosols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hina.The maximum value of column burden of OC aerosols is above 3 mg/m2 and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southeastern Tibet,and southwestern China's Yunnan,Guizhou,Sichuan provinces.The simulation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shows that the maximum value of column burden of OC aerosols appears in winter and the secondary value is in spring and the minimum in summer.The RF of OC aerosols which varies seasonally is negative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TOA) and surface.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F of OC aerosol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IPCC,implying the high accuracy of th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for OC aerosols in Re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carbon aerosols RegCM3 model column burden radiative forc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马钢4000m^3高炉布料模式调整探索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宏亮 凌明生 《炼铁》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马钢4000m^3高炉以炉顶布料模式调整为重点的优化装料制度探索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调整矿焦布料起始角、寻找合理布料平台宽度、改变布料角差、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中心加焦等措施,提出了适合马钢条件的"平台+漏斗"的高炉... 对马钢4000m^3高炉以炉顶布料模式调整为重点的优化装料制度探索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调整矿焦布料起始角、寻找合理布料平台宽度、改变布料角差、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中心加焦等措施,提出了适合马钢条件的"平台+漏斗"的高炉炉顶布料方式。布料模式调整后2年左右的高炉生产实践证明,高炉的稳定性提高,高炉操作与运行参数明显改善,尤其是料柱的压差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到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布料模式 平台漏斗 角差 料柱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柱含量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喜红 石广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58-66,共9页
结合近年来最新评估的 1 o× 1 o人为SO2 排放资料 ,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 ,研究了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 ,尤其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东亚乃至全球硫污染... 结合近年来最新评估的 1 o× 1 o人为SO2 排放资料 ,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 ,研究了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 ,尤其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东亚乃至全球硫污染的主要贡献源之一。东亚地区人类活动不仅使污染地区硫酸盐含量显著增加 ,而且使近海无源区的海域污染加重 ,人为硫酸盐柱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夏季柱含量中心位置明显偏北 ,其中污染地区柱含量逐月变化呈双峰结构 ,分别出现在 9月和 5月 ,9月最大。该地区硫酸盐集中在 4km以下的大气中 ,浓度随高度减少。近海海域柱含量秋冬大、春夏小 ,反映了来自大陆的输送情况。青藏高原地区柱含量变化呈单峰结构 ,夏季最大 ,冬季最小 ,冬季浓度随高度减小 ,夏季周边污染物向高原中低空输送 ,30 0m左右浓度最大 ;同时 ,夏季高原上空维持稳定上升气流 ,形成物质输送通道 ,各高度层硫酸盐浓度比冬季大 1个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含量变化 冬季 浓度 区域分布 近海海域 高度 硫酸盐气溶胶 上升气流 源区
全文增补中
光面爆破参数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宗琦 马芹永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1-25,共5页
本文依据光面爆破成缝理论和以降低围岩破坏为目的,从理论上分析了光面爆破时诸如装药不偶合系数、空气柱长度、装药集中度、炮孔间距和光煤层最小抵抗线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爆破 光面爆破 爆破理论 爆破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