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1
作者 王海丽 杨爱玲 +2 位作者 刘兆东 郭达茹 潘华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观察七氟醚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实验,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 目的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观察七氟醚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实验,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七氟醚预处理(Spre)组、七氟醚后处理(Spo)组,每组各10只。造模结束后,采用Longa评分法评测神经行为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Caspase3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相对于Sham组,IR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MDA水平、NOX4、Caspase3的表达、神经元凋亡数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相比,Spre组和Spo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MDA水平、NOX4、Caspase3的表达、神经元凋亡数明显降低,SOD活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中,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的神经元坏死性凋亡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预处理 后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 凋亡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觉醒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仇伟 李慧敏 +1 位作者 石丽君 武陈陈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0期179-181,共3页
目的 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觉醒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2023年于泰安八十八医院住院治疗的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 目的 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觉醒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2023年于泰安八十八医院住院治疗的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意识觉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意识状态恢复总有效率更高(75.0%vs. 52.5%,P=0.036),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vs. 15.0%,P=0.048)。结论 针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可促进患者意识觉醒,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昏迷 急危重症 多感官促醒护理 意识觉醒
下载PDF
Over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hippocampus protects against post-stroke depression 被引量:29
3
作者 Hao-hao Chen Ning Zhang +5 位作者 Wei-yun Li Ma-rong Fang Hui Zhang Yuan-shu Fang Ming-xing Ding Xiao-yan F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427-1432,共6页
Post-stroke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whether BDNF overexpression affect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in a rat model of po... Post-stroke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whether BDNF overexpression affect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in a rat model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was occluded to produce a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These rats were then subjected to isolation-housing combined with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to generate a model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 BDNF gene lentiviral vector was injected into the hippocampus. At 7 days after injection, western blot assay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evealed that BDNF expression in the hippo- campus was increased in depressive rats injected with BDNF lentivirus compared with depressive rats injected with control vector. Furthermore, sucrose solution consumption was higher,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 scores were increased in the open field test in these rats as wel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DNF overexpression in the hippocampus of post-stroke depressive rats allevia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NTIVIRUS post-strokedepression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HIPPOCAMPUS cerebral ischemia sucrose solution consumption open field test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western blot assa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CR) Patient with HELLP Syndrome after Cesarean Section -- The discussion on clinical thinking of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4
作者 Yan Zhao Qing Song Fei-hu Zhou Hong-jun Kang Xin Hu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关键词 替代治疗 剖宫产术 心肺复苏 临床特点 综合征 患者 诊断 PCR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致迁延性昏迷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琳琳 刘永芳 陈思梦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致迁延性昏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导致的迁延性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致迁延性昏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导致的迁延性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GCS、GO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655、2.948,P<0.001、P=0.005);治疗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742、7.861、12.339,P均<0.00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3.961、6.041,P均<0.001)。结论高压氧可明显改善颅脑损伤导致的迁延性昏迷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缓解患者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迁延性昏迷 高压氧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呼唤性刺激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及对脑血流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陶袁媛 张艳 管义祥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508-511,共4页
目的研究呼唤性刺激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及对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研究呼唤性刺激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及对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呼唤性刺激进行干预。干预前后进行脑电图(EEG)监测并记录两组EEG分级;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检测两组干预前后脑血流指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血清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EG分级Ⅰ级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GCS、ADL评分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CBV、CBF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E、DA水平有所提高且观察组较高,5-HT水平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唤性刺激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利于提高促醒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改善患者脑血流、调节NE等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昏迷 呼唤性刺激 促醒 脑血流指标
下载PDF
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满 马树成 +3 位作者 严臻全 李兴华 魏瑞锁 支国成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7,共8页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 :15例为纳络酮组 ,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5例 ,年龄 (41.0±s 2 .0 )a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为 (4.2± 1.5 )分。 1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 6例 ,年龄 (39± 4 )...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 :15例为纳络酮组 ,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5例 ,年龄 (41.0±s 2 .0 )a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为 (4.2± 1.5 )分。 1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 6例 ,年龄 (39± 4 )a ,GCS为 (4.1± 1.9)分。对照组给予 2 0 %甘露醇注射液 ,iv ,纳络酮组除给予 2 0 %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注射外 ,给予纳络酮注射液 4mg·d- 1,iv ,治疗时间为 2 0d。采用颅脑损伤转归分级 (GOS)的标准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采用纳络酮治疗的病人 ,良好率为 6 0 % (9/ 15 ) ,对照组良好率为 17% (3/ 18)。 2组比较P <0 .0 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络酮 脑出血 昏迷 治疗 脑损伤
下载PDF
GCS和ICS及APACHEⅡ三种临床评分对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30
8
作者 马永盛 陈亮 衣兰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1761-1762,1765,共3页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因斯布鲁克昏迷评分(innsbruck comascale,IC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对昏迷患者脑功能及预后判断的评价价值。...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因斯布鲁克昏迷评分(innsbruck comascale,IC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对昏迷患者脑功能及预后判断的评价价值。方法按3种临床评分标准对GCS3~8分、入院3 d的68例昏迷患者进行评分,并对所得评分结果进行分级、对比,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各临床分级标准与预后均有较好的相关性,3种临床评分标准比较,其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ICS和APACHEⅡ3种临床评分量表均能对昏迷患者的预后提供良好的诊断价值,3种标准间预测价值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昏迷量表 昏迷 脑损伤后 预后
下载PDF
经皮扩张与常规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丁绪元 杨少峰 +3 位作者 邓华 王树林 李粉根 钱中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79-380,386,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T)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应用情况来评价PD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研究方法比较PDT组和OT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操作时间。结果:PDT组的并发症... 目的:通过比较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T)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应用情况来评价PD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研究方法比较PDT组和OT组在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操作时间。结果: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T组(P<0.05)。PDT组平均操作时间为(7.8±2.9)min,OT组为(21.3±4.2)min。PDT组操作时间明显比OT组短(P<0.01)。结论:PDT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可由神经外科医师独立完成,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脑损伤后 气管切开术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虎银 蒋坤 +6 位作者 方大钊 沈明阳 惠小波 王彦平 刘骥 王晓东 刘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56例,均接受基础治疗,实...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56例,均接受基础治疗,实验组在术后1周接受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结果 2个组别治疗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治疗前,2个组别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DRS)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及随访2个月,2个组别的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GCS评分显著增高(均P<0.05),搏动指数(PI)、DRS评分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实验组的Vs、Vm和GCS评分显著增高(均P<0.05),PI、DRS评分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显著降低(均P<0.05);随访2个月,2个组别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GCS和DRS评分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患者苏醒及脑血流动力学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苏醒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对重症脑外伤昏迷病人促苏醒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壮志 孙学东 +3 位作者 张学军 曹任江 戚本广 刘书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80-382,共3页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疗法对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促苏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颅脑损伤患者 (GCS≤ 8)随机分成 2组 ,治疗组 4 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针刺疗法 ) ;对照组 4 0例。两组于伤后 1月按GCS预后评分评定...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疗法对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促苏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颅脑损伤患者 (GCS≤ 8)随机分成 2组 ,治疗组 4 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针刺疗法 ) ;对照组 4 0例。两组于伤后 1月按GC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 ,两组在促醒后 1月内意识好转率作一比较。结果 :治疗组预后恢复良好为 87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6 2 5 % ,P <0 0 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治疗组 1月内清醒 32例 ,对照组 2 0例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时 ,能加速促醒和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脑外伤 昏迷 促苏醒 疗效观察 颅脑损伤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谢瑛 尤欣 +2 位作者 陈滟 蒋燕 胡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9期23-25,28,共4页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电刺激 脑血流速度 神经电生理 昏迷 脑损伤
下载PDF
脑状态指数对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监测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锦珍 吴惠平 +2 位作者 周仲辉 朱彩云 林育青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8期1661-1663,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状态指数(CSI)对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监测意义,总结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SI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 目的 探讨脑状态指数(CSI)对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监测意义,总结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昏迷并发肺部感染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SI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总结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 CSI评分越高,CPIS评分越低,CSI与CPIS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CSI和CPIS评分对脑外伤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状态指数 脑外伤 昏迷 肺部感染 护理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王振宁 叶嘉文 +4 位作者 罗灼明 朱灼坤 江耿思 陈桂增 刘小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9期1406-1410,共5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高压氧、康复疗法及其他物理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脑血流速度及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高压氧、康复疗法及其他物理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残疾程度评分(DRS),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3.87%,高于对照组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m分别为(51.17±5.64)cm/s、(55.81±5.37)cm/s,rCBF分别为(37.86±11.15)mL/(100 g·min)、(44.10±13.28)mL/(100 g·min),rCBV分别为(2.29±0.53)mL/100 g、(3.10±0.62)mL/100 g,GCS评分分别为(9.03±1.68)分、(10.34±1.45)分,DRS评分分别为(8.29±3.10)分、(6.53±2.57)分,观察组大脑中动脉Vm、rCBF、rCBV、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有助于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脑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改善昏迷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昏迷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血流速度 脑血流量
下载PDF
经皮电刺激干预对液压脑损伤大鼠中脑组织micro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国一 钟天安 +3 位作者 包映晖 梁玉敏 罗其中 江基尧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6-279,共4页
目的检测经皮电刺激对创伤昏迷大鼠脑神经组织中microRNA变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创伤昏迷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各4只。对创伤昏迷组与电刺激组大鼠进行中等力度液压脑损伤,伤后30min对电刺激组大鼠行... 目的检测经皮电刺激对创伤昏迷大鼠脑神经组织中microRNA变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创伤昏迷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各4只。对创伤昏迷组与电刺激组大鼠进行中等力度液压脑损伤,伤后30min对电刺激组大鼠行右前肢经皮电刺激,伤后1h取各动物中脑组织,经RNA抽提检测后,利用表达谱芯片进行检测,扫描杂交结果并对荧光强度进行标准化后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昏迷组大鼠中脑节段脑组织中,33种microRNA表达上调,38种microRNA表达下降。经皮电刺激组大鼠中脑组织中7种microRNA表达升高,48种microRNA表达降低。结论创伤昏迷动物中脑组织中出现明显的microRNA变化,经皮电刺激对创伤昏迷动物中脑组织中microRNA表达具有明确的调控作用,表明电刺激干预对中脑传导束及核团可能存在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脑损伤后 微RNAS 中脑
下载PDF
中重度颅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武银刚 孙晓川 +5 位作者 徐善水 江晓春 李真保 戴易 毛捷 邵雪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x^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后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外伤性脑梗塞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庄之剑 王青松 +1 位作者 林婷婷 李钢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33例颅脑创伤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结果 33例患者良好18例,中残7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会加重患者的致死、致残风险...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33例颅脑创伤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结果 33例患者良好18例,中残7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会加重患者的致死、致残风险,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管损伤和脑灌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外伤性脑梗塞 脑血管 脑灌注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致脑心综合征患者NT-proBNP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宏治 闵思庆 +1 位作者 梁晓俊 钟志越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所致脑心综合征患者在围手术期中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意义及其与心电图(EKG)表现、心肌酶谱等的关系。方法:急性颅脑损伤致脑心综合征的患者95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所致脑心综合征患者在围手术期中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意义及其与心电图(EKG)表现、心肌酶谱等的关系。方法:急性颅脑损伤致脑心综合征的患者95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脑损伤部位决定是否采取手术,从而将其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患者入院即刻即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即刻、24h、72h、7d行心电图检查,同时采集静脉血并检测NT-proBNP、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头颅CT复查。结果:(1)手术组患者入院72h心电图及NT-proBNP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手术组术后心肌损伤特征性标记物CK-MB及NT-proBN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3)两组中,GCS评分越低的患者,其NT-proBNP水平越高。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所致脑心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以使NT-proBNP高峰前移,由此可减轻患者的心肌损害,降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NT-proBNP与GCS评分的相关性提示NT-proBNP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脑心综合征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手术干预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脑血流指标、血清GFAP、UCH-L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兵 胡世颉 +7 位作者 闫志强 胡学安 李亮 赵东升 郑新瑞 韩福新 董必峰 费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0期2621-2624,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脑血流指标、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脑血流指标、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亚低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治疗疗程,治疗前后脑血流、GFAP、UCH-L1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21%)高于对照组(60.5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均匀血流速度(Vmean)、均匀血流量(Qmean)高于对照组,而脑血脉搏波波速(W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FAP、UCH-L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病人脑血流和降低血清GFAP、UCH-L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尼莫地平 脑血流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磷酸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邢变枝 陈晖 张苏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Postcond)组各24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和Akt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Postcond)组各24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0min、30min、6h、24h后留取大脑皮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再灌注后24h神经细胞凋亡。结果:Postcond组再灌注10min、30min、6h后ERK1/2和Akt活性高于I/R组(P<0.05);脑缺血再灌注24h后,Postcond组与I/R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减少(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内ERK1/2和Akt活性,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ERK1/2 AKT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