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意涵与现实路径
1
作者 杨玉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124,共9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边疆地区肩负着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集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特征于一体,发展与保护任务艰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中华民族永...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边疆地区肩负着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集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特征于一体,发展与保护任务艰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依据,其中所蕴含的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作用与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物质、文化和社会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与路径具有极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基于边疆地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各民族间互动交流而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从顶层制度设计、基层有效治理以及多维度协同推进等方面提出边疆地区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价值
下载PDF
“诗言志”的现代诗学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保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0-82,共3页
"诗言志"的思想是在上古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时诗歌的理性总结。诗学史上对"诗言志"理论的理解有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由重志到重情,再到情志并举,体现了古代"诗言志"思想发展的... "诗言志"的思想是在上古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时诗歌的理性总结。诗学史上对"诗言志"理论的理解有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由重志到重情,再到情志并举,体现了古代"诗言志"思想发展的过程。"诗言志"在今天仍有积极的诗学价值:首先写诗要解决言什么样的志,抒什么样的情的问题,这是诗歌写作是否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根本问题。其次要清楚诗歌以什么来言志抒情,诗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要在品格修养、生活修养和艺术修养三个方面下功夫。再次要懂得诗是神圣的,诗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性,是远古诗歌产生之初神圣性的符号遗存,它们是诗歌最原初的质素,因此对诗歌要有敬畏感。诗言志既要学会能俗能雅,还要善于向其它艺术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学价值 神圣性 敬畏感 能俗能雅
下载PDF
人本化情结与交往共识价值原则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3,共6页
本文通过剖析人学思潮中的“人本化情结”,揭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现代性特征。回归“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表达着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和人们对现代和谐社会理性交往共识的探求。在对交往共识价值原则分析... 本文通过剖析人学思潮中的“人本化情结”,揭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现代性特征。回归“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表达着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和人们对现代和谐社会理性交往共识的探求。在对交往共识价值原则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有限积极的不伤害”价值原则,这是对中国和谐社会建立理性交往共识的有益探讨,也是寻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转换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化情结” 马克思实践人学 交往共识 “有限积极的不伤害”价值原则
下载PDF
以道德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奠基 被引量:3
4
作者 田秀云 《保定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8,共4页
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内容。道德自觉既包括道德文化自觉,即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也包括道德主体有效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内容。道德自觉既包括道德文化自觉,即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也包括道德主体有效地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实现道德上的自由自觉。道德文化自觉重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增进社会共识;主体道德自觉重在强化教育引导,激发个体道德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 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自觉 道德自觉
下载PDF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5
作者 张分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0-35,共6页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大众化的政治常识和价值共识。民本思想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有:政治常识的自我认知与亲朋人际传播、思想家的理论阐释与学术传承、统治者的行政灌输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与考试制度、宗教信... 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大众化的政治常识和价值共识。民本思想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有:政治常识的自我认知与亲朋人际传播、思想家的理论阐释与学术传承、统治者的行政灌输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与考试制度、宗教信仰及其它大众信仰、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它社会教化等。民本思想一旦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就会形成影响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价值共识和政治文化传统。凡是被精英总结的、被国家肯定的、又被大众认同的思想,其影响力更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大众化 途径 政治价值共识
下载PDF
从国族视角解读两个范式:国籍与效忠
6
作者 卢红飚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国籍与效忠是个包含着国族神话、血统、共同历史与命运、公民身份、以及政经权利等要素隐喻的丰富规范语言。而这些要素的内涵,必须由市民社会借助公共论辩来产生与确定。国籍以及公民身份的正当性基础——血统、国族共同历史与记忆、... 国籍与效忠是个包含着国族神话、血统、共同历史与命运、公民身份、以及政经权利等要素隐喻的丰富规范语言。而这些要素的内涵,必须由市民社会借助公共论辩来产生与确定。国籍以及公民身份的正当性基础——血统、国族共同历史与记忆、选民意识与公民品德,完全失去其在规范上的地位与价值。同样的,效忠这个总结国族主义的规范支点,也瞬间被弃置在政治不正确的光谱里。本文尝试通过比较美加与欧洲国籍规范的方法,探究国籍与效忠规范背后个别组成要素的形成背景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籍 效忠 国族主义 共同价值与共感
下载PDF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7
作者 李永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4-17,共4页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同感,需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多方面的有益思想资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提出无产阶级要想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必先成为意识形态上的主导阶级。以文化霸权的获取方式培育核心...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同感,需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多方面的有益思想资源。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提出无产阶级要想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必先成为意识形态上的主导阶级。以文化霸权的获取方式培育核心价值观,应变"外部强制"为"自愿同意",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将自身转变为"有机知识分子",通过执行正确的教育路线,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和常识化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霸权 社会共识 常识教育
下载PDF
英语教学中教师价值取向的选择
8
作者 王黎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本文回顾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价值取向的几次反思调整,分析常识取向与社会取向两大流派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批评现行教学理论下教师从"事实取向"理解知识和课程,缺少过程意识和价值关怀,提出教师应立足于充分的事实与细节... 本文回顾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价值取向的几次反思调整,分析常识取向与社会取向两大流派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批评现行教学理论下教师从"事实取向"理解知识和课程,缺少过程意识和价值关怀,提出教师应立足于充分的事实与细节之上进行价值判断,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结构分析为本,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以做到常识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价值取向 常识取向 社会取向
下载PDF
行政裁判如何援用“常理”:司法图景、问题审视与规则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剑文 《时代法学》 2021年第5期69-78,共10页
在司法职业化改革背景下,“常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其愈发成为裁判文书说理的重要依据。实证研究发现,“常理”在行政裁判中主要发挥推定案件事实、直接作为案件事实参与事实推理、检验事实推理结果、证据评价、判断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在司法职业化改革背景下,“常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其愈发成为裁判文书说理的重要依据。实证研究发现,“常理”在行政裁判中主要发挥推定案件事实、直接作为案件事实参与事实推理、检验事实推理结果、证据评价、判断行政行为的合理性、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填补法律漏洞、解释模糊规则、补强法律论证等九种功能。目前,法院对常理的援用在条件、标准、程序、方法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使法院避免陷入以上困境,需要明确常理的法律地位、规范援用条件、确定援用标准、构建援用程序、指明援用方法。司法裁判如能合理地吸纳常理,将有利于发挥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法律共同体、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等现代司法功能,为实现司法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文书说理 常理 司法功能 司法治理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实用理性视阈中的价值共识
10
作者 劳素婵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99-106,共8页
实用理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具有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活动而冷静理智的特征,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因此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它们为社会... 实用理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具有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活动而冷静理智的特征,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因此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它们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可能性的确证,为解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理性 价值共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福云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民族工作以人为对象。只有打牢稳固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持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抓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本文在阐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神家园 多重价值
下载PDF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的必然选择
12
作者 陈鑫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06-111,共6页
长期以来,以冷战思维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推崇霸权主义,崇尚零和博弈,严重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正常秩序。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思维藩篱,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让"正确义利观&q... 长期以来,以冷战思维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推崇霸权主义,崇尚零和博弈,严重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正常秩序。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思维藩篱,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让"正确义利观""新型安全观"和"共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不仅是稳固国际秩序的内在要求,同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正确义利观 新型安全观 共同价值观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培育共同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家荣 张秋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182,共8页
共同价值是人类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是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人们追求普遍公认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共同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只有认同遵从共同价值才能形成... 共同价值是人类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是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反映了人们追求普遍公认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共同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只有认同遵从共同价值才能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和深刻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同价值有机融入到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不同领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共同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它是共同体意识构成的核心内涵,是推进共同体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引领力。积极培育共同价值,把共同价值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价值基础,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基础
下载PDF
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与实现路径
14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6,共7页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共生共荣 文化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