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atic Communion理论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红军 杨建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118-119,共2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phatic communion"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并对这一理论最新动向及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描述。
关键词 phatic communion 理论研究由来 发展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Phatic Commun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
作者 邹锦青 徐静 +2 位作者 房青 李科蕾 江潇潇 《海外英语》 2010年第9X期190-192,共3页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hatic commun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we foun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functions in their language,but the basic form and content have a big differenc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hatic commun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we found that they have similar functions in their language,but the basic form and content have a big difference.This article introduces definition of phatic communion,explains that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 i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tic communion CULTURE DIFFERENCE CONTRASTIVE study ENGLISH Chinese
下载PDF
Phatic Communion的话语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长庆 《襄樊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72-76,共5页
PhaticCommunion通常译为“应酬语”、“寒暄交谈”等,指的是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会接触的交流语。尽管其交流的信息量极微,但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却起着重要的粘着剂作用。从话语分析的角... PhaticCommunion通常译为“应酬语”、“寒暄交谈”等,指的是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会接触的交流语。尽管其交流的信息量极微,但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却起着重要的粘着剂作用。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应酬语不仅具有语言的习用性,而且还具有民族的文化性,同时,它在话语中的分布也有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应酬语 分布特征 习用性 民族文化性
下载PDF
论Phatic communion的应用范围 被引量:1
4
作者 解晶晶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91-93,共3页
Phatic communion常译为:"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用看上去似乎不包含多少实际意义的表达,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或保持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而非交流信息或思想,旨在建立说话人之间的社会接触。... Phatic communion常译为:"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用看上去似乎不包含多少实际意义的表达,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或保持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而非交流信息或思想,旨在建立说话人之间的社会接触。它属于语言的七大功能之一,在语言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交际、商务谈判、文学作品、俚语和笑话中。将从不同的应用领域出发来研究Phatic communion的使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暄语 应用领域 商务谈判 文学作品 俚语 笑话
下载PDF
The Study of Pragmatic Features of Phatic Communion
5
作者 郭鹏越 《海外英语》 2013年第7X期267-268,共2页
Phatic communion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life.Closely related to pragmatics,it is also one of the objects of linguistics study.Since its introduction by Malinowski in the 1920s,phatic communion has soon been accepted ... Phatic communion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life.Closely related to pragmatics,it is also one of the objects of linguistics study.Since its introduction by Malinowski in the 1920s,phatic communion has soon been accepted and further studied.This pa per,with the objective of bettering the comprehension about phatic communion,introduces the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phat ic communion and probes into its features related to pragma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tic communion FEATURE PRAGMATICS
下载PDF
Pragmatic Study on Phatic Communion Applied by Graduates Entering the Workplace
6
作者 罗艺婷 《科技信息》 2013年第16期41-41,共1页
How to enable a conversation to express one's desire accurately,and will not let others feel that the expression is stiff? How to express a certain meaning unde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will not let others have... How to enable a conversation to express one's desire accurately,and will not let others feel that the expression is stiff? How to express a certain meaning unde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will not let others have misunderst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phatic communion is vital.The use of phatic communion applied by graduates initially entering the workplace concerns one's working progr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At the same time,the correct use of phatic communion makes serious topics be carried on in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enables embarrassing questions to be solved easi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sage of phatic communion applied by graduates entering the workplace.Firstly,the paper introduces phatic communion and the need for proper use of phatic communion.Secondly,it analyzes the usage of phatic communion applied by graduates,advancing the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phatic communion used by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ragmatic.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relevance theory in terms of two aspec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main points of relevance theory,citing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and context as the two basic theories,expou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ourse features as the guidance of communication for graduates entering the workpl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地带: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一个视角
7
作者 麻国庆 张斯齐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8,共8页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基础来源于各民族之间形成的你来我往、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关系。农牧交错地带同时并存农耕与游牧两种生计方式,这种互补循环的关系使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区域内发生碰撞,在保留各自特质的同时又...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基础来源于各民族之间形成的你来我往、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关系。农牧交错地带同时并存农耕与游牧两种生计方式,这种互补循环的关系使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区域内发生碰撞,在保留各自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为一种独特的生计方式,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该地区特有的以嵌入和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农牧业生计方式的共生与融合带来经济方式的趋同化,加速了社会一体化进程。农牧交错地带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地带 共生共融 嵌入 中华文明统一性
下载PDF
共同体(community)是如何构成的?——基于三种政治现象学的研究
8
作者 郝长墀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文章主要讨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对于共同体是如何构成的这个问题提供的三种现象学的路径。胡塞尔对于现实的德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理解与他现象学中关于Einfühlung(同感或移情)作为共同体形成的方式之间具有某种张力,但是在胡... 文章主要讨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对于共同体是如何构成的这个问题提供的三种现象学的路径。胡塞尔对于现实的德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理解与他现象学中关于Einfühlung(同感或移情)作为共同体形成的方式之间具有某种张力,但是在胡塞尔的理论中我们发现,Einfühlung究竟是“同感”还是“移情”,这个区分成了理解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关键。海德格尔认为,移情应该建立在共在的基础之上,他把共在作为此在的内在本质部分,强调的是非本真和本真共同体的关系。萨特认为,海德格尔的共在不应该是理论的前提,而是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的对象。在萨特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冲突,不可能存在真正的Einfühlung。文章最后以“同感”(不是“移情”)为核心概念,讨论了community与communion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指出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同感 移情 共在 冲突
下载PDF
性别刻板印象的变与不变?来自内容、方法与影响的证据
9
作者 王祯 管健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9-950,共12页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普遍信念。在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研究者通过传统方法(过去-现在-未来评价范式、横断序列设计、横断历史元分析)和新近技术(词嵌入)探讨了性别刻板印象变迁。虽...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普遍信念。在社会变迁的宏大背景下,研究者通过传统方法(过去-现在-未来评价范式、横断序列设计、横断历史元分析)和新近技术(词嵌入)探讨了性别刻板印象变迁。虽然有少许研究声称性别刻板印象未随时间发生变化,但大部分研究基于社会角色理论,都支持性别刻板印象已随时间发生变迁。变迁模式主要表现为:认为女性在男性化特征(如能动性)上不断增长,而男性在女性化特征上(如共生性)可能有所增长。这些变迁对缩小经济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会给家庭和健康带来消极后果。未来研究应在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的基础上,以细化方式、网络视角去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变迁,尤其要重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该主题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性别刻板印象变迁 社会角色理论 能动性 共生性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交叉学科实验室建设探索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馨 郑嵘 +3 位作者 马颜雪 陈晴 傅白璐 丁晓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8-271,共4页
随着社会技术发展及创新形态演变,高校交叉学科实验室承载任务日益丰富。为了建设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的交叉学科实践基地,进一步促进专业分割向学科耦合方向的产学研活动,结合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提出交叉学科实验室... 随着社会技术发展及创新形态演变,高校交叉学科实验室承载任务日益丰富。为了建设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的交叉学科实践基地,进一步促进专业分割向学科耦合方向的产学研活动,结合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提出交叉学科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具体通过项目化管理主导、连续化平台建设、多元化人才参与,形成了以需求、平台、人员、成果四个维度相互联动的交叉学科实验室建设体系。实践表明,在面料及服装成型平台、热湿舒适性检测平台、人体工学探究平台三大实验基地支持下,可实现教学、科研、产业成果孵化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促进实验室资源共融共享,交叉成果创新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产学研 共融创新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鉴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9-331,338,共4页
目的探索公共设施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表现。方法城市公共设施是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景,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在当前的时代发展步调下,其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现实的设计实践中探索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化、艺术化表达成为必然,而其... 目的探索公共设施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表现。方法城市公共设施是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景,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在当前的时代发展步调下,其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现实的设计实践中探索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化、艺术化表达成为必然,而其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也趋向成熟。结合当前公共设施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几方面可遵循的应用原则,并分别就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材料、色彩、造型和文化内蕴等细节展开论述,同时辅以几个具体的公共设施设计案例,深入探讨地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融合之道。结论公共设施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能够进一步将城市的特质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进行表达,使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也给弘扬城市传统地域文化创造了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和谐共融 生活需求
下载PDF
固守或超越: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惠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97,共7页
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伴随时代发展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人工智能带来了“第四次教育革命”,由此也催生了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的危机、角色关系的冲突、角色期待的提升等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生成,大多源起于技术对高校教师角色的... 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伴随时代发展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人工智能带来了“第四次教育革命”,由此也催生了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的危机、角色关系的冲突、角色期待的提升等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生成,大多源起于技术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围困”,技术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使技术遮蔽了教育使命;技术力量的凸显,使教师原有角色落后于时代发展;技术的边界突破和鼓励多元,使教师角色的重心发生位移;技术工具理性的张扬,使教师陷入“工具人”的泥潭。由此,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教师亟须在教学实践中回归育人使命,改革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彰显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自身角色的重塑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教师 教师角色 角色冲突 人机互融
下载PDF
被妒忌的矛盾反应:基于能动与共生的自我视角
13
作者 成翔 李方君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06-2418,共13页
组织中的明星员工常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他人妒忌的对象。被妒忌既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积极体验,也可能会引发消极体验,进而对工作绩效、人际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这些不一致的发现缺乏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解释。基于... 组织中的明星员工常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他人妒忌的对象。被妒忌既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积极体验,也可能会引发消极体验,进而对工作绩效、人际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这些不一致的发现缺乏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解释。基于能动与共生的双重视角模型,探讨被妒忌对个体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调控的不同影响,并着眼于能动与共生对个体而言的相对重要性梳理相关的边界条件,以期增进对被妒忌效应的系统理解,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启示组织对明星员工被妒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妒忌 能动 共生 双重视角模型 自我
下载PDF
伍尔夫的生命空间——家宅内的“我”“他”与“我们”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雯茜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95-402,共8页
通过对伍尔夫两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的对比研究,比较两部作品文本中人物生命空间的异同。基于巴什拉的空间现象学,聚焦房间、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分析两种家宅空间——主体自我表达的生命空间和与他者共在的共通空间,并论证... 通过对伍尔夫两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的对比研究,比较两部作品文本中人物生命空间的异同。基于巴什拉的空间现象学,聚焦房间、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分析两种家宅空间——主体自我表达的生命空间和与他者共在的共通空间,并论证从《达洛维夫人》到《到灯塔去》,借由与他者的理解,个体发现“我”的失落生命空间与遗失的梦想,意识到彼此相互密切联系的重要性,进而向更具整体性的以“我们”为特征的共同体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什拉 生命空间 自我 他者 共通
下载PDF
论刘亮程作品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继群 杨钦增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7-124,共8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当代生态创作的思想基础。刘亮程作品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观,人与万物生命的动态交融及人与自然繁荣的存在观三个层次。人与万物平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当代生态创作的思想基础。刘亮程作品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观,人与万物生命的动态交融及人与自然繁荣的存在观三个层次。人与万物平等、感知、亲和的生命交融中,指向了一个人与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整体,实现从认识论层面生态整体的探讨和存在论层面人与自然繁荣的生态建构。对现代人生态自我的塑造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反思与助力,彰显了作家面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其作品既发展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利因素,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契合当代生态存在论中“人—自然—社会”系统整体繁荣的生态思想,有着独特的美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亮程 天人合一 整体观 生命交融 生态观
下载PDF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冗余现象分析
16
作者 刘俊婷 冯心怡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和会话分析法,观察并分析了四节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冗余现象。结果发现:教师不同类别冗余信息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复、应酬语、宕词和迂说,消极冗余占比略大于积极冗余;教师话语中重复的出现频率高但积...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和会话分析法,观察并分析了四节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冗余现象。结果发现:教师不同类别冗余信息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复、应酬语、宕词和迂说,消极冗余占比略大于积极冗余;教师话语中重复的出现频率高但积极冗余占比较小,应酬语和迂说出现频率较低但积极冗余占比大。针对教师课堂话语拖沓、无效冗余信息较多问题,建议初中英语教师:优化课堂话语,有效降低消极冗余的发生频率;关注冗余信息,充分发挥积极冗余的促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 重复 宕词 迂说 应酬语
下载PDF
高校院系党建与业务共融关系和共进机制研究
17
作者 曹文颖 何巍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期17-20,共4页
高校院系党建与业务工作协同共进不仅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也是院系管理与发展工作稳步、高效推进的基本组织保障。首先立足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要求,分析了高校院系党建与业务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共融关系。然后,结合十九届... 高校院系党建与业务工作协同共进不仅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也是院系管理与发展工作稳步、高效推进的基本组织保障。首先立足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要求,分析了高校院系党建与业务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共融关系。然后,结合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反馈,总结了党建与业务协同运行的现状及问题。最后,从领导力、创新力、凝聚力、驱动力和持续力五个方面构建“五力模型”,以显性共融带动隐性共融,隐性共融拓深显性共融,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协同共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院系 党建 业务 共融关系 共进机制
下载PDF
人格研究中的“能动”与“共生”及其关系 被引量:20
18
作者 潘哲 郭永玉 +1 位作者 徐步霄 杨沈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能动与共生是一种人格分类系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对于能动与共生在不同的人格领域中是何种关系,以往的... 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能动与共生是一种人格分类系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对于能动与共生在不同的人格领域中是何种关系,以往的理论和研究存有分歧:在特质领域中正交关系受到了较多支持,在动机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不完全对立的分歧,在价值观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正交的分歧。分歧的可能原因包括研究者对于概念界定的差异、不同人格领域的独特属性以及领域间的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于这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的影响,考察这一分类系统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 共生 人格分类系统 特质 动机 价值观
下载PDF
浅谈医生与病人的交流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彦博 法云智 夏侠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9-60,共2页
好的医生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与病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良好交流可以使医生和病人均受益。通过交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面临的问题;病人会对他们所接受的治疗感到更满意,同时对他们自己的病情及检查治疗有更多的了... 好的医生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与病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良好交流可以使医生和病人均受益。通过交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面临的问题;病人会对他们所接受的治疗感到更满意,同时对他们自己的病情及检查治疗有更多的了解;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并接受行为改变上的建议;病人担忧、焦虑和消沉的心理压力会得到减轻。同时,医生自己的技术也会得到提高。文章着重讨论了医生与病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内容,影响医生与病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因素,描述了有效交流的技巧并讨论医生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生 病人 交流 医院
下载PDF
自我增强取向下的亲社会行为:基于能动性和社交性的行为路径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7,共7页
人的自我增强需求既要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和个人价值感,又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整合与适应,从而提升社会价值感。这种自我增强需求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能动性和社交性两条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在能动性方面,助人效能... 人的自我增强需求既要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和个人价值感,又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整合与适应,从而提升社会价值感。这种自我增强需求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能动性和社交性两条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在能动性方面,助人效能感和自主性助人动机是两个重要因素。助人效能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作为内部稳定特质的自主性助人动机则制约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社交性方面,个体对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公开性的知觉,以及对"施助者-受助者"双方的关系表征,或者对亲社会行为意图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自我增强 能动性 社交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