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域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翻译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涛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4-107,共4页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 in peking 语域对等 译本 翻译研究
下载PDF
互文性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无根回译研究
2
作者 王学风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将Moment in Peking等异语书写的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译回汉语时不存在汉语语言文本,属于无根回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无根回译有一套独特的操作原则和评判标准。无根回译是一种典型的互文活动。在互文性视角下对Moment in Peking... 将Moment in Peking等异语书写的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译回汉语时不存在汉语语言文本,属于无根回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无根回译有一套独特的操作原则和评判标准。无根回译是一种典型的互文活动。在互文性视角下对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运用,能丰富翻译理论,也为更多华裔文学作品的无根回译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 in peking 无根回译 互文性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翻译主体间性看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中译本
3
作者 钟慧连 《海外英语》 2013年第4X期140-141,152,共3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具...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具体论述了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京华烟云 主体间性 中译本
下载PDF
《墨子》英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60,共6页
本文通过对墨子现有英译本的比读分析,论证《墨子》英译全译本问世的必要性及特点,探讨文本考辨在典籍英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典籍英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1)典籍作品的文本考辨事关译文的准确,必须高度重视;2)“明白、通畅、... 本文通过对墨子现有英译本的比读分析,论证《墨子》英译全译本问世的必要性及特点,探讨文本考辨在典籍英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典籍英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1)典籍作品的文本考辨事关译文的准确,必须高度重视;2)“明白、通畅、简洁”应为翻译《墨子》一类古籍作品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英译 比读 文本考辨 典籍翻译原则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译本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莉 《钦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2期28-33,共6页
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译者应该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接受程度,这与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原则不谋而合。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选取翻译实例对比分析两个不同时代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翻译版本。结果... 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译者应该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接受程度,这与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原则不谋而合。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选取翻译实例对比分析两个不同时代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翻译版本。结果表明:好的译本能够做到以目的原则为指导、兼顾连贯与忠实原则,选词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语法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使其获取阅读乐趣的同时增长文化知识,实现跨文化交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目的论 《汤姆索亚历险记》译本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在华译介之反思
6
作者 冯裕智 孙立春 《唐都学刊》 2011年第3期53-56,共4页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译本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追寻译者们的美丽足音——《吉檀迦利》中译本比较窥微
7
作者 梁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81-86,共6页
《吉檀迦利》是使泰戈尔荣获诺贝尔奖的享誉世界之经典,在中国拥有众多中译本,并不断地被重版或复译。但学界对之进行翻译研究的成果较少,文章选取谢冰心、吴岩与白开元三个有重大影响的中译本,就第一首诗进行比较研究,旨在管窥各译者... 《吉檀迦利》是使泰戈尔荣获诺贝尔奖的享誉世界之经典,在中国拥有众多中译本,并不断地被重版或复译。但学界对之进行翻译研究的成果较少,文章选取谢冰心、吴岩与白开元三个有重大影响的中译本,就第一首诗进行比较研究,旨在管窥各译者独具特色的翻译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檀迦利》 中译本 翻译研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姚秦译经与同期中土文献疑问词之比较研究
8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3年第4期94-99,共6页
姚秦译经中疑问词的使用与同期中土文献相比较,既有一致之处,亦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其一致处在于,二者都共同体现出中古语法承旧启新的新风貌。其特性则体现为:承旧方面,译经比之中土文献,更少使用萎缩消亡中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姚秦译经中疑问词的使用与同期中土文献相比较,既有一致之处,亦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其一致处在于,二者都共同体现出中古语法承旧启新的新风貌。其特性则体现为:承旧方面,译经比之中土文献,更少使用萎缩消亡中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的使用不如中土文献丰富;启新方面,译经中新兴疑问代词"云何"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土文献,且语法功能更为完备,由此造成其它"何"系疑问代词受到挤压而较少使用,此外,各疑问代词作主语的频率也都高于中土文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译经乃翻译文本,其语言使用受原典与翻译者水平的双重制约;二是译经的口语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经 姚秦 疑问词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英语儿童绘本译作与中国幼儿文学的语言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袁宏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6-59,共4页
语言对比研究对翻译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自建小型英语儿童绘本译作语料库与中国幼儿文学语料库,通过对比两种文本语言的异同探讨英语儿童绘本译作语言使用的问题,以促进英语儿童绘本译作语言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英语儿童绘本译作 中国幼儿文学 语料库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论《京华烟云》的对比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梦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0期132-136,共5页
林语堂以其中西双重文化身份为底子,采取对比叙事方法,创作了现代中国文学名著《京华烟云》。他深刻关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社会,深刻展现了1930年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社会风貌,呈现了过渡时期新旧人物思想性格形态和部分人物的勇... 林语堂以其中西双重文化身份为底子,采取对比叙事方法,创作了现代中国文学名著《京华烟云》。他深刻关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社会,深刻展现了1930年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社会风貌,呈现了过渡时期新旧人物思想性格形态和部分人物的勇敢反叛精神。该作不仅向人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的先进,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林语堂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影响的角度,在战争砥砺人性的视域下,冷静地思考在中西交融、战火蔓延背景下人们的日常心性,传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华烟云 林语堂 中西文化 对比叙事
下载PDF
满文韵律诗与散文诗翻译比较研究
11
作者 斯达理 严明 《满语研究》 2006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满汉合璧作品是满文文献一种类型。其中有两种翻译类型:一种是包含有满汉诗歌的合璧作品,尽管拥有同一主题,但却是根据满文与汉文各自韵律规则独成一体的,另一种被称为散文式逐字对译的满汉合璧诗歌。通过对两种翻译方式的比较,我们可... 满汉合璧作品是满文文献一种类型。其中有两种翻译类型:一种是包含有满汉诗歌的合璧作品,尽管拥有同一主题,但却是根据满文与汉文各自韵律规则独成一体的,另一种被称为散文式逐字对译的满汉合璧诗歌。通过对两种翻译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满文韵律规则的变化,满族人民对自己语言的使用,同时也可发现与汉语相比起来的满文的文化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汉合璧 韵律诗 散文诗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谈)
12
作者 秦宣 郇庆治 +6 位作者 蔡华杰 王增智 刘华初 丁匡一 覃世艳 庾虎 王习明 《琼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17,共17页
主持人语 随着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入全面深化改... 主持人语 随着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本专题就是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比较深广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理论与实践 研究
下载PDF
再释“在所”
13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下载PDF
再探指示代词“那”的来源——来自汉译佛经的证据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3,127,共7页
梵汉佛经对勘材料证实,汉译佛经中的"若"用为起限定作用的指示词。不仅印证"若"确为指示词"那"的前身,而且在佛经翻译的影响下,"若"字用为冠词的限定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关键词 指示代词 “若” 限定功能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郭和卿汉译《青史》补订(一)
15
作者 王启龙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178,共7页
管译师宣奴贝的《青史》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就有了非常精良的英译本,即罗列赫译本《BlueAnnals》。目前流行的藏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郭和卿先生的汉译本《青... 管译师宣奴贝的《青史》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就有了非常精良的英译本,即罗列赫译本《BlueAnnals》。目前流行的藏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郭和卿先生的汉译本《青史》由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由于译者仅用一年时间就翻译了这部煌煌巨著,时间仓促,部分漏译、错译在所难免。本文依据上述藏文版,参考英文版,对郭译本第1~5章不足之处进行了补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本 《青史》 对勘补订
原文传递
郭和卿汉译《青史》补订(二)
16
作者 王启龙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4-213,42,共11页
管译师宣奴贝的《青史》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就有了非常精良的英译本,即罗列赫译本(BlueAnnals)。目前流行的藏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郭和卿先生的汉译本... 管译师宣奴贝的《青史》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就有了非常精良的英译本,即罗列赫译本(BlueAnnals)。目前流行的藏文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分上、下两册。郭和卿先生的汉译本《青史》由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由于译者仅用一年时间就翻译了这部煌煌巨著,时间仓促,部分漏译、错译在所难免。本文依据上述藏文版,参考英文版,对郭译本第1~5章不足之处进行了补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本 《青史》 对勘补订
原文传递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新旧汉译本比较研究
17
作者 包秀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传统 《格斯尔》 木刻版 汉译本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