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氨酯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的新思路与机遇
1
作者 蓝晓倩 冯光力 +2 位作者 覃诗忆 钟莲梅 李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6127-6137,共11页
背景:聚氨酯材料因优异的理化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进行仿生设计和功能化修饰,有望进一步解决神经再生修复难题。目的:综述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现... 背景:聚氨酯材料因优异的理化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进行仿生设计和功能化修饰,有望进一步解决神经再生修复难题。目的:综述基于聚氨酯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方法:设置英文检索词为“polyurethane,PU,polyurethane material,polyurethane biomaterials,nerve regeneration,peripheral nerve injury,nerve repair,nerve scaffold,nerve guidance conduit,nerve conduits”,中文检索词为“聚氨酯,PU,聚氨酯材料,聚氨酯生物材料,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神经支架,神经导管”,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4-2024年发表的文献,最终纳入6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成分仿生是提高聚氨酯神经导管生物活性的有效策略。通过结构仿生优化聚氨酯神经导管,能够为神经组织再生提供生物引导线索。生物力学仿生聚氨酯神经导管可能在免疫调节和促进轴突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优化聚氨酯材料的导电微环境,有助于重建神经电信号传导通路。聚氨酯神经导管可作为药物载体,发挥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联合应用多种设计策略优化聚氨酯神经导管虽然可以在多方面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但由于神经复杂的结构和动态变化的病理生理微环境,神经导管设计策略仍旧有待完善。未来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神经仿生设计策略,有望为神经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周围神经修复 神经导管 组织工程 功能优化 导管设计 工程化神经 工程化生物材料
下载PDF
腾冲火山壳幔过渡带分析及岩浆上涌通道初探
2
作者 范心甜 危自根 +4 位作者 谢军 程智伟 凌媛 李雪垒 刘益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空山-燃灯寺和南侧沙坝台区域具有比周边区域更低的振幅比,约有2 km地壳厚度差异。将该观测结果与前人获得的这两个区域相对薄的地壳厚度与高的V_(P)/V_(S)比值相结合,表明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区域具有厚的壳幔过渡带,推测其是地幔物质涌入地壳的通道。结合前人获得的该区上、中、下地壳都存在大片低速体的特征,推测来自地幔的岩浆很可能沿着腾冲火山区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这两个区域上涌到地壳,并依次在下、中和上地壳富集和横向展布,最终沿多个通道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振幅比 地壳厚度 壳幔过渡带 地幔上涌通道
下载PDF
Efficacy of nanofibrous conduits in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被引量:3
3
作者 Esmaeil Biazar Saeed Heidari Keshel Majid Pouy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7期2501-2509,共9页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histomorphologically confirmed that nanofibrous poly(3-hydroxybutyrate- co-3-hydroxyvalerate) conduit can be used to repair 30-mm-long sciatic nerve defects. However, the repair effects on ...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histomorphologically confirmed that nanofibrous poly(3-hydroxybutyrate- co-3-hydroxyvalerate) conduit can be used to repair 30-mm-long sciatic nerve defects. However, the repair effects on rat behavior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used nanofibrous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conduit and autologous sciatic nerve to bridge 30-ram-long rat sciatic nerve gaps. Within 4 months after surgery, rat 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re- covery was evaluated per month by behavioral analyses, including toe out angle, toe spread anal- ysis, walking track analysis, extensor postural thrust, swimming test, open-field analysis and no- ciceptive fun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rat 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similar after nanofibrous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conduit and autologous nerve graftin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anofibrous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conduit is suitable in use for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sciatic nerve nerve conduit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 BEHAVIORS motor function nociceptive function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Aligned fibers enhance nerve guide conduits when bridging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focused on early repair stage 被引量:3
4
作者 Qi Quan Hao-Ye Meng +7 位作者 Biao Chang Guang-Bo Liu Xiao-Qing Cheng He Tang Yu Wang Jiang Peng Qing Zhao Shi-Bi L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903-912,共10页
Nerve conduits enhance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repair of long-distance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To help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rve conduits for nerve repair, we developed a multi-step electrospinning proce... Nerve conduits enhance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repair of long-distance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To help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rve conduits for nerve repair, we developed a multi-step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for constructing nerve guide conduits with aligned nanofibers. The alignment of the nerve guide conduits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nerve guide conduits was assessed by testing for tensile strength and compression resistance. The b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ligned fibers was examined using Schwann cells, PC12 cells and dorsal root ganglia in vitro.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performed for the Schwann cell marker S100 and for the neurofilament protein NF200 in PC12 cells and dorsal root ganglia. In the in vivo experiment, a 1.5-cm defect model of the right sciatic nerve in adult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as produced and bridged with an aligned nerve guide conduit.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ATF3 and cleaved caspase-3 in the regenerating matrix.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static sciatic nerve index.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fibers, axon diameter, fiber diameter, and myelin thickness in the distal nerve were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Gastrocnemius muscle mass ratio was also determined. Th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ligned nanofiber nerve guide conduits have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an induce Schwann cells, PC12 cells and dorsal root ganglia to aggregate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nanofibers,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longer axons in the latter two(neuronal) cell types. The aligned fiber nerve conduits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ATF3 and cleaved caspase-3 at the middle of the regenerative matrix and at the distal nerve segment, improved 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creased muscle mass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and enhanced recovery of distal nerve ultrastructure. Coll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ly aligned nanofibers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rve conduit bridge, and enhance its effectiveness in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NERVE guide conduit electrospinn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LIGNED fiber SCIATIC NERVE structure mechanical function NERVE scaffold nanofibe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欣婷 刘俐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326-329,共4页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病理生理改变为舒张功能障碍,而左心房通过调整其储存器功能、管道功能以及助力泵功能的再分配,以维持左心室正常充盈量及心搏量,因此通过对左心房功能的评价可间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随着超声的蓬勃发展...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脏病理生理改变为舒张功能障碍,而左心房通过调整其储存器功能、管道功能以及助力泵功能的再分配,以维持左心室正常充盈量及心搏量,因此通过对左心房功能的评价可间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随着超声的蓬勃发展,应用于评价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超声技术亦逐渐增多,本文就其各种超声技术特点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舒张功能 储存器功能 管道功能 助力泵功能
下载PDF
二维大涡模拟在双流道式污水泵叶轮流场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齐学义 刘在伦 +2 位作者 齐冲 郭秀峰 孟繁中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9-293,共5页
本文采用高斯型滤波函数对Navier Stokes方程进行滤波处理 ,再引入亚格子雷诺应力模型推导出了在水力机械内部流场计算中实用的二维大涡模拟方程 ,并在贴体坐标系下得到计算平面二维大涡模拟方程及其离散形式 ,编制了数值计算程序 ,应... 本文采用高斯型滤波函数对Navier Stokes方程进行滤波处理 ,再引入亚格子雷诺应力模型推导出了在水力机械内部流场计算中实用的二维大涡模拟方程 ,并在贴体坐标系下得到计算平面二维大涡模拟方程及其离散形式 ,编制了数值计算程序 ,应用该程序计算了双流道式污水泵叶轮内部流场 ,得到了满意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大涡模拟 滤波函数 双流道式污水泵 离散形式 贴体坐标 叶轮 流场分析 速度分布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法在局部穿管直埋电缆温度场和载流量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7
作者 梁永春 王巧玲 +3 位作者 闫彩红 赵静 李彦明 王金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11-2917,共7页
保护管改变了局部穿管直埋电缆的温度场分布,且保护管部分往往是全线最热点,影响了电缆的载流量。保护管内壁和电缆外壁间包含了1个空气层,空气层内的传热是自然对流、热传导和电缆外表面和保护管内壁间热辐射的多种传热方式的耦合过程... 保护管改变了局部穿管直埋电缆的温度场分布,且保护管部分往往是全线最热点,影响了电缆的载流量。保护管内壁和电缆外壁间包含了1个空气层,空气层内的传热是自然对流、热传导和电缆外表面和保护管内壁间热辐射的多种传热方式的耦合过程,且保护管外和电缆本体又属于固体传热,因此,局部穿管线路的散热是1个流固耦合的过程。为此,电缆本体和保护管外土壤可用热传导方程描述,保护管内空气层的传热需要求解流体的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流体和固体间可以通过边界条件连续性利用迭代法求解。采用三维有限元和涡量-流函数耦合求解了上述流固耦合散热过程,从而求得局部穿管直埋电缆的温度场分布,找出其中的最热点,并利用迭代的方法计算出电缆的载流量。计算实例表明,局部穿管电缆的载流量比全程直埋电缆的载流量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穿管 电缆群 共轭温度场 涡量-流函数 有限元法(FEM) 载流量
下载PDF
2种尿流改道术对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春燕 王先艳 +3 位作者 刘媛 王姝 邬韬 张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42-45,50,共5页
目的探讨2种尿流改道术对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按尿流改道术式不同分为回肠膀胱术组61例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43例。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2种尿流改道术对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按尿流改道术式不同分为回肠膀胱术组61例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43例。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术后2年复发、死亡情况。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数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长于或多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7.87%和3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早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1年复发率、2年总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较回肠膀胱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小,对胃肠功能影响较小,但2种术式并发症、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相近,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和自身意愿选择合适的尿流改道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 回肠膀胱术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出血量 胃肠功能
下载PDF
壳聚糖导管填充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
9
作者 郭琦 刘灿 +4 位作者 海宝 马腾 王红 宋纯理 徐迎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8-644,共7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壳聚糖导管组、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 mg水凝胶组、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5 mg水凝胶组和壳聚糖导... 目的探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壳聚糖导管组、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 mg水凝胶组、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5 mg水凝胶组和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1 mg水凝胶组(前2组为对照组,后2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制作左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用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其内填充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水凝胶。术后4、6、8、10周进行坐骨神经指数检测,术后10周进行神经电生理、荧光金逆行示踪、腓肠肌相对湿重、肌纤维面积百分比和运动终板形态检测,观察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6、8、10周,辛伐他汀治疗组的坐骨神经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0周辛伐他汀治疗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峰值、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荧光金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腓肠肌相对湿重、肌纤维面积百分比和运动终板的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能够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缺损 辛伐他汀 壳聚糖导管 泊洛沙姆407水凝胶 功能恢复 神经再支配
下载PDF
左心房功能评估在糖尿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慧莹 黄守莲 +6 位作者 薛毓琦 徐瑞燚 赵维纲 陈未 朱文玲 方理刚 林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功能评估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D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门诊长期就诊的无心力衰竭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为糖尿病组;同时入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80名为健康... 目的探讨左心房功能评估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D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门诊长期就诊的无心力衰竭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为糖尿病组;同时入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80名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应变进行左心房功能评估,评估标准依据2016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和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联合发布的左心室舒张功能超声心动图评估指南。收集患者和健康人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左心房应变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DD存在关联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左心房功能对DD的预测价值。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DD总发生率为21.8%(17/78),其中Ⅰ级DD占15.4%。左心房平均管道功能下降与DD显著相关[F(3,74)=3.548,P=0.018]。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左心房峰值应变、左心房平均储器功能、左心房平均管道功能、房间隔管道功能与DD相关(均为P<0.05);多因素分析中仅左心房平均管道功能应变与DD有关(OR=0.756,95%CI:0.637~0.896,P=0.001)。在整体人群中,左心房管道功能应变为13.46%时,预测DD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2.5%;在糖尿病组中,左心房管道功能应变为13.05%时,预测DD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2.3%;若结合整体人群的E/e’比值,在糖尿病组中,左心房管道功能应变为6.19%、平均E/e’为12.73时,诊断DD的敏感度为77.0%,特异度为8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61~0.957,P=0.00)。结论通过斑点追踪技术测定左心房应变,评估左心房管道功能,可能是检测早期DD的一个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时相功能 左心房管道功能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舒张功能不全
下载PDF
纤维基人工神经导管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戴家木 聂渡 +3 位作者 李素英 张瑜 张伟 刘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0-196,共7页
为开发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多重功能性和良好修复能力的纤维基人工神经导管支架,从原料组成、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功能改性和细胞培养等方面对人工神经导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及其混合... 为开发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多重功能性和良好修复能力的纤维基人工神经导管支架,从原料组成、制备方法、结构设计、功能改性和细胞培养等方面对人工神经导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及其混合材料,可通过熔融纺丝、静电纺丝、自组装等方法制备成直径不同的纤维基人工神经导管,普遍认为在中空管道中添加海绵、水凝胶或取向微孔可更好地引导细胞定向生长,并为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经过导电、磁性等改性或加入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活性物质,可使神经导管支架更好地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最后指出纤维基人工神经导管的潜在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提高其神经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导管 纤维基支架材料 生长因子 功能化改性
下载PDF
南宁市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
作者 水世菊 《大众科技》 2012年第3期83-84,121,共3页
介绍了南宁市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南宁市水管机构 管理改革 功能完善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被引量:9
13
作者 利春叶 曹代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4-275,共2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结合静脉套接对坐骨神经缺损修复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切断兔一侧坐骨神经主干,用自体静脉桥接,使神经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cm,一组于静脉段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对...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结合静脉套接对坐骨神经缺损修复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切断兔一侧坐骨神经主干,用自体静脉桥接,使神经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cm,一组于静脉段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0天、30天、100天取标本经光镜检查,其中100天组先做电生理检测。结果:两组均于术后30天见有神经纤维通过缺损处。术后100天腓肠肌单次刺激肌力恢复实验组为59.99%±1.57%,对照组恢复37.70±2.58%。强直收缩力恢复实验组69.18%±1.75%,对照组42.96%±2.04%。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 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静脉套接
原文传递
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后延迟恢复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李泉林 王澎 +4 位作者 王文隆 杨帆 郑林 李守军 王旭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索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后早期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21年我院收治的行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患儿,根据患儿ICU滞留时间分为正常恢复组和延迟恢复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以及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目的探索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后早期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21年我院收治的行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患儿,根据患儿ICU滞留时间分为正常恢复组和延迟恢复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以及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组55例患儿,将所有患儿术后ICU滞留时间按照从短到长进行排序,排在第75%位点的ICU滞留时间(7 d)定义为分组界值,正常恢复组(ICU滞留时间≤7 d)40例,延迟恢复组(ICU滞留时间>7 d)15例。全组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24(0,1 408)h,ICU住院时间4(1,67)d。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6例,死亡2例。两组患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长(OR=1.034,95%CI 1.009~1.061,P=0.009)、右心功能差(OR=9.536,95%CI 1.010~90.037,P=0.049)为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后风险高,ECMO辅助比例及病死率高。右心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肺动脉外管道置换术 右心功能 外管道狭窄 延迟恢复 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持续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回肠膀胱术后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青蓉 张小琼 +1 位作者 张凌 魏波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年第19期2623-2628,共6页
目的 探讨持续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回肠膀胱术后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该院泌尿外科行全膀胱切除和回肠膀胱术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增加每月1次的家庭访... 目的 探讨持续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回肠膀胱术后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该院泌尿外科行全膀胱切除和回肠膀胱术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增加每月1次的家庭访视护理干预,连续干预24个月.采用膀胱癌特异性量表在出院后12、24个月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2、24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相对出院前的变化,调查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出院前的改变值与GFR改变值的相关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12、24个月的各维度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及总评分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24个月的GFR下降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出院后24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变值与GFR改变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 持续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可有效提高回肠膀胱术后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访视护理 回肠膀胱术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肾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