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fucianism is a Philosophy Rather than a Religion
1
作者 冯丽平 GOU Lin 《海外英语》 2016年第9期158-159,共2页
The Chinese Recorder, a journal produced by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y community in China, enjoyed a run of seventytwo years in which Confucianism was regarded as a religion by many missionary scholars. But is Confucia... The Chinese Recorder, a journal produced by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y community in China, enjoyed a run of seventytwo years in which Confucianism was regarded as a religion by many missionary scholars. But is Confucianism a religion or a philosophy? There are different ideas in present literatu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e that Confucianism is not a religion by distinguishing the definitions of religion and Confucianism and comparing them,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m is a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religion
下载PDF
敦煌契约文书所见的儒佛道融合
2
作者 姚泓泽 《理论观察》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敦煌契约文书中涉及大量的儒佛道融合内容。三教融合影响了民众的行孝方式,对于民风教化也有积极作用。三教在融合的过程中虽然一同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但敦煌民间社会的文化底色还是以儒为主,佛、道仅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而存在。三教... 敦煌契约文书中涉及大量的儒佛道融合内容。三教融合影响了民众的行孝方式,对于民风教化也有积极作用。三教在融合的过程中虽然一同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但敦煌民间社会的文化底色还是以儒为主,佛、道仅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而存在。三教融合不仅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也使三教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契约文书 儒佛道 三教融合
下载PDF
中学西传的典型个案:19世纪“儒教”(Confucianism)一词的发明
3
作者 田海 施晔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75,87,共10页
"儒教"(Confucianism)一词在西方的发明,不仅受到17、18世纪耶稣会士所造词类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发明者自身宗教经历的影响。19世纪的传教士身处中国更广阔的宗教、社会语境中,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宗教活动的多棱面,故多将儒教... "儒教"(Confucianism)一词在西方的发明,不仅受到17、18世纪耶稣会士所造词类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发明者自身宗教经历的影响。19世纪的传教士身处中国更广阔的宗教、社会语境中,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宗教活动的多棱面,故多将儒教视为一种宗教文化,并将之建构为一个宗教范畴。20世纪,中国原有的宗教语境被破坏殆尽,在中国国内,科举的废除使祭孔的意义流失大半,到"五四"时期,儒教被视作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在欧洲,中国研究的新主流方法是经籍研究影响下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将儒教作为宗教文化的看法在这一环境中难以生存。这些因素导致了建构儒教的方式在整个20世纪的根本变化,即将儒教视作一种哲学而建构。但是,这些新的叙事却远离了历史的实际,与中国思想的发展史相去甚远,与历史上儒家宗教文化存在的实际情形也大相径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宗教 哲学 田野调查 宗教语境
下载PDF
明清民间宗教宝卷的崇儒倾向及其生成机制
4
作者 黄彦弘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1-88,共8页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教派林立,大多数民间教派都借用宝卷的名号用以宣扬教义,宝卷几乎成为明清民间宗教经卷的代名词。明清各宗教宝卷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崇儒倾向,不仅尊崇儒家的圣贤,内化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同时还有意识地迎合帝王的圣谕。... 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教派林立,大多数民间教派都借用宝卷的名号用以宣扬教义,宝卷几乎成为明清民间宗教经卷的代名词。明清各宗教宝卷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崇儒倾向,不仅尊崇儒家的圣贤,内化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同时还有意识地迎合帝王的圣谕。明清统治者强化儒家思想的引领,推动佛教的世俗化及新兴宗教的入世转向,无形中促使明清民间宗教宝卷崇儒倾向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宗教宝卷 崇儒倾向 生成机制
下载PDF
康有为孔教论的思想建构及其内在困境
5
作者 张舒 王静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1期49-62,197,共15页
康有为孔教论虽能为儒家转型提供启示,但存在诸多困难。他将清代经学家法思维极端化,试图借助武断辨伪以建立完备学说,然而这一体系却因不断比附西学而解体。孔教并非历史实相,而是他的思想建构,该方案的宗教形式与文教内容互斥,既无法... 康有为孔教论虽能为儒家转型提供启示,但存在诸多困难。他将清代经学家法思维极端化,试图借助武断辨伪以建立完备学说,然而这一体系却因不断比附西学而解体。孔教并非历史实相,而是他的思想建构,该方案的宗教形式与文教内容互斥,既无法回应当时诸多学术批评,更难以推广实践。康有为虚君共和论存在矛盾,且将儒家重心由政治转到宗教,导致经世理念错位。唯有克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内在困境,方能将之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今文经学 孔教论 经世 儒家转型
下载PDF
西汉的风俗观:以儒家为中心
6
作者 张静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9-80,共12页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 儒家 文质 礼乐 三教说
下载PDF
晚明儒者管志道的学思历程探析
7
作者 王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1-156,共6页
管志道是晚明儒者中的一位卓异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三教对话、注疏儒家经典,留下了体量庞大的思想著作。但在传统的学术标准下,管志道的理论贡献未能获得充分认识与公允评价。近代以降,虽渐有学者注意到其人其学,但相关研究仍相对匮... 管志道是晚明儒者中的一位卓异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三教对话、注疏儒家经典,留下了体量庞大的思想著作。但在传统的学术标准下,管志道的理论贡献未能获得充分认识与公允评价。近代以降,虽渐有学者注意到其人其学,但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在七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管志道历经半生求索、几度思想转折,方才找到了精神的归宿。通过对管志道思想探索的整个过程开展分阶段、历时性考察,从而使其思想源流与学说概貌得以呈现,晚明儒学多元展开的动力与趋向也有所显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儒学 管志道 泰州学派 三教 阳明后学
下载PDF
儒学儒教一体论 被引量:8
8
作者 蔡德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34,42,共8页
儒学既是一种学说,又是一种宗教。儒学与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关儒学儒教的争论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从其学的方面,儒学丰富和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形成了中国的主流哲学。从其教的方面,儒教对普通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产... 儒学既是一种学说,又是一种宗教。儒学与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关儒学儒教的争论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从其学的方面,儒学丰富和锻炼了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形成了中国的主流哲学。从其教的方面,儒教对普通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根大的影响,在道德上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今天对儒学的继承,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做人准则,形成儒学的道德金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教 中国 哲学
下载PDF
近30年来的“儒学是否宗教”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被引量:10
9
作者 段德智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6期17-25,共9页
近30年来的"儒学是否宗教"之争,自任继愈提出"儒教是教"观点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儒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研究开始跳出西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藩篱,逐步驶入了去政治化和去... 近30年来的"儒学是否宗教"之争,自任继愈提出"儒教是教"观点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儒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研究开始跳出西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藩篱,逐步驶入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面向事情本身"的学术正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教 宗教 宗教性 中国学派
下载PDF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的观念和信仰及其历史演变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可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6-59,共4页
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 本文认为,儒家学说中的"天"具有宗教意义,自秦汉至宋明,它经历了一个从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恶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没有具体情感意志的"天"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此相应,"天"主宰世界的方式,也从直接通过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转变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天命"使"天理"内在于万物和人类,从而使万物和人类直接受其天赋之理(性)的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宗教 信仰
下载PDF
在理论与制度之间——基督宗教与儒教关于人性尊严问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光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5,共8页
本文论述了儒教理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指出 :在儒教的理论中 ,人的尊严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但在儒教的实践或中国历史中 ,人的尊严却受到极大的轻贱和贬损 ,其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即缺乏保障人性尊严的制度 ;在基督宗教理论中 ,由于指... 本文论述了儒教理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指出 :在儒教的理论中 ,人的尊严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但在儒教的实践或中国历史中 ,人的尊严却受到极大的轻贱和贬损 ,其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即缺乏保障人性尊严的制度 ;在基督宗教理论中 ,由于指出了人性的堕落 ,所以人性尊严的地位似乎不如在儒教之中 ,但在基督宗教的实践或西方历史中 ,人性尊严却较有制度保障并逐步改善 ,这种表面矛盾内含着深层的一致性 :正因为人有罪性 ,所以要靠制度来制约权力。文章强调 ,圣俗分开的抽象理论导致了张力互补的制度安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尊严 儒教 基督宗教 抽象理论 制度安排
下载PDF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颜炳罡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38,共7页
孔教运动可上溯到维新时期。维新时期康有为、谭嗣同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其整个社会改造工程即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基础性工程。它力图借助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完成儒学的宗教化过程,实现儒学向新形态的过渡,以期达到文化救亡(保教)的目的... 孔教运动可上溯到维新时期。维新时期康有为、谭嗣同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其整个社会改造工程即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基础性工程。它力图借助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完成儒学的宗教化过程,实现儒学向新形态的过渡,以期达到文化救亡(保教)的目的。民国时期康有为、陈焕章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维新时期孔教运动的继续,但由于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造成儒家传统的断裂,此时的孔教运动已由文化救亡转向文化主位性的捍卫。孔教运动的领导人先欲借助光绪帝,后想依靠袁世凯、黎元洪等实现孔教国教化之梦,由此而染上了政治机会主义的污名,但孔教运动尊孔而不复古,它是儒学现代出路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教 宗教 文化救亡 文化主位
下载PDF
“儒教”还是“儒学”?——关于近年中日两国的“儒教”说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庆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3,共9页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 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中,关于儒学还是儒教的论说由来已久。从"儒学"的原始形态来说,"儒学"并不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宗教;从"儒学"的展开历史看,中国儒家学说的主流从来没有成为如西方现代"Religion"那样意义上的宗教。把儒学称为"儒教"的表象之下,反映了对西方文化受容的变异。中日两国虽然都用"儒教"一词,但是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有着两国近代史化过程中社会对待宗教不同态度的痕迹,存在相互认知上的错位。正确认识儒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教 文化错位 宗教性
下载PDF
儒家非宗教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姚中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82,共11页
近年来,宗教学界多有人将儒家认定为宗教;儒学圈内,也有人以儒教方式复兴儒家。本文简略分析孔子以来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后指出,儒家从来不是宗教,而是文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基于这一事实,本文认... 近年来,宗教学界多有人将儒家认定为宗教;儒学圈内,也有人以儒教方式复兴儒家。本文简略分析孔子以来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后指出,儒家从来不是宗教,而是文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基于这一事实,本文认为,儒家之宗教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儒教 文教
下载PDF
“理学”风潮与“三教合源”格局下张耒的佛禅意识及证道方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威 杨静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90-99,共10页
目下学界对张耒诗文之中的佛禅意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晚年务佛"说之外,尚无他论。作为"苏门学士"的张耒,虽立身儒业,但在"三教合源"的"理学"格局下,张耒证儒的手段非止一端,"援佛... 目下学界对张耒诗文之中的佛禅意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晚年务佛"说之外,尚无他论。作为"苏门学士"的张耒,虽立身儒业,但在"三教合源"的"理学"格局下,张耒证儒的手段非止一端,"援佛证儒""援道证儒",甚至"儒禅互证",蔚为大观。参证手段的多样化亦证实了"经义"的消损和儒业正统地位的动摇。反观"合源"与"证道"的过程,又绝离不得佛家"圆融"思想的点化。佛禅在两宋文人的思想构架中,不仅仅是"逃禅"的高蹈与"禅悦"的自足,其核心价值更体现为对主体意识的修正和对他教思想的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三教合源” 佛禅 圆融 证道
下载PDF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47,共3页
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它特殊的意义,儒、道、佛3家文化包涵了武术中所有技击思想,这一思想蕴涵哲理和辩证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武术 技击 儒文化 道文化 佛文化 宗教
下载PDF
儒教非宗教——与李申教授商榷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文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2,共12页
比较、分析已有宗教的与儒教的概念可以得知,儒教具有"政教"与"教化"的性质,同时亦说明"儒教宗教说"是难以成立的。大量事实证明:儒教基本不含有宗教认知的成分,而宗教所特有的认知方式乃宗教的最根本的... 比较、分析已有宗教的与儒教的概念可以得知,儒教具有"政教"与"教化"的性质,同时亦说明"儒教宗教说"是难以成立的。大量事实证明:儒教基本不含有宗教认知的成分,而宗教所特有的认知方式乃宗教的最根本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宗教 政教 传统 商榷
下载PDF
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邹昌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3,共9页
世界文化有两大类型,即原生道路的文化单元和次生道路的文化单元。中国文化整体上是一个礼文化模式,具有原生性、循序渐进性和包容性。通过分析和揭示中国礼文化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决定的儒学(儒教)的特点和走向,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 世界文化有两大类型,即原生道路的文化单元和次生道路的文化单元。中国文化整体上是一个礼文化模式,具有原生性、循序渐进性和包容性。通过分析和揭示中国礼文化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决定的儒学(儒教)的特点和走向,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异不是简单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是有着整个体系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历史 中国礼文化 原生 儒学 宗教 疑古思潮
下载PDF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3,共8页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位、世界秩序规范和自我定义,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观念基础。从宗教和文化成分角度分析,这个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但又是以儒家传统为根基的。永乐以后的变动,主要在于与道教、佛教和民间杂神崇拜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这些变化与明朝政治文化精神趋于混沌状态有内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祭祀 宗教 儒家
下载PDF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考察儒家宗教性问题的一个必要视点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95,共17页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quo...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教化 宗教性 终极关怀 义理体系 信仰系统 同途而殊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