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情报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通
1
作者 熊剑平 陈震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1,52,共6页
[研究目的]我国传统情报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虽说儒家与兵家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却也有若干相通之处,都为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和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出积极作用。[研究方法]考察孙子等兵家对于间谍的素质要求,结合儒... [研究目的]我国传统情报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虽说儒家与兵家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却也有若干相通之处,都为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和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出积极作用。[研究方法]考察孙子等兵家对于间谍的素质要求,结合儒家文化有关君子人格的目标追求,提炼出中国传统情报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儒家文化精神内涵的相通之处。[研究结论]儒家文化与情报文化在精神内涵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诉求,如果对传统兵学文化和情报文化等产生误解和误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文化 儒家文化 间谍素质 君子人格 兵儒合流
下载PDF
儒学视野中的共同富裕:哲学依据、理念内涵及其实现
2
作者 郭敏科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朴素愿望。儒家虽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着对共同富裕这一普遍价值的儒学表达和有益探索。当前学界虽关注到共同富裕与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朴素愿望。儒家虽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着对共同富裕这一普遍价值的儒学表达和有益探索。当前学界虽关注到共同富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联系,但对儒家“为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何种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及其支撑的哲学机理缺乏更为深入的探讨。儒家对共同富裕的思考更多基于道德哲学的角度,这主要有三点:一是就天道而言人道,以天道均平和仁爱之本作为共同富裕的哲学根据;二是采用道德正义的方式来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同步富裕;三是强调正当合德的致富方式以及兼济天下的共富理念。这些为我们当前推动共有、共建、共富、共享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家 共同富裕 天道均平 各安其性 兼济天下
下载PDF
孟子的人格意识与士节 被引量:4
3
作者 宋红霞 张凌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 孟子承袭孔子所开示的人格意识与士节基础,将社会知识分子的自觉推向新的高度。他以“义”为支点,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再通过“居仁由义”的道德实践,达到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大丈夫。同时,孟子倾力批判了各种寡廉鲜耻的奴性人格,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意识与士节体系。这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意识 士节
下载PDF
宋代士人改字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欣 吕亚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人 改字 社会分层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儒家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以天人合一观与人格超升论为中心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0,共6页
传统儒家和道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明确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哲们不谈论人生境界问题。从形式上看,传统儒家虽然没有运用"境界"范畴来建构明晰化、体系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境界说,但从内容上讲,通过... 传统儒家和道家没有在哲学意义上明确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哲们不谈论人生境界问题。从形式上看,传统儒家虽然没有运用"境界"范畴来建构明晰化、体系化、现代意义上的人生境界说,但从内容上讲,通过剖析其理论核心范畴与基本命题,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高明的境界思想。其中,"天人合一"观和"人格超升"论就是最基本的人生境界理论形态,二者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境界 天人合一 人格超升论
下载PDF
宋初儒士张扬个性对时代文风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小凤 王德明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60-64,共5页
宋初文风发展几经周折,它的演变固然与当朝政治、文学本身的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当朝儒士的个性紧密关联。宋初儒士张扬自信、有胆有识、刚勇有为的理想个性赋予作家责任与担当,用敢作敢为的血性磨砺了批判的刀锋,成为宋初文风变化的重要... 宋初文风发展几经周折,它的演变固然与当朝政治、文学本身的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当朝儒士的个性紧密关联。宋初儒士张扬自信、有胆有识、刚勇有为的理想个性赋予作家责任与担当,用敢作敢为的血性磨砺了批判的刀锋,成为宋初文风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因而宋初儒士对时风的批判是有力有效的。而宋初部分儒士偏激狂妄的个性在有助于彻底一击时风的同时,又将文风引向艰涩或狂怪,使宋初文风呈现曲折变易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文风之变 儒士 张扬个性
下载PDF
略述宋儒对周天子宗庙礼制的诠释——以宗庙庙数、祭祀礼制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善兵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99-104,124,共7页
在儒家经典记载的周代“天子七庙”、“四时祭”、“礻帝”、“礻合”礼制问题上,宋儒或遵循汉代郑玄、三国魏王肃、唐赵匡有关学说;或在遵循上述儒者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完善;或依据自己对经典文义的理解,别出心裁,另创新见,将... 在儒家经典记载的周代“天子七庙”、“四时祭”、“礻帝”、“礻合”礼制问题上,宋儒或遵循汉代郑玄、三国魏王肃、唐赵匡有关学说;或在遵循上述儒者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完善;或依据自己对经典文义的理解,别出心裁,另创新见,将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儒 周代 天子宗庙 七庙 祭祀 礼制
下载PDF
“温柔敦厚”与儒家士人人格 被引量:1
8
作者 夏秀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28,共5页
作为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对于儒家士人人格的影响根深蒂固。"非侵略性人格"、"悲悯乐观"品格、"道德人格"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突出特征也是积极的精神特质。但是,植根于宗法... 作为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对于儒家士人人格的影响根深蒂固。"非侵略性人格"、"悲悯乐观"品格、"道德人格"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突出特征也是积极的精神特质。但是,植根于宗法等级人伦体系内的"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欠缺,缺乏超越精神的现世人格及缺乏独立性的臣子型人格特征突出。"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正负效应影响深远,在现当代知识人的人格及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士人人格 正负效应
下载PDF
情智兼得方为圣人——论王弼的理想人格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茂叶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6-80,共5页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入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 王弼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具有超拔的智慧而不滥用智慧,“圣人有情论”还圣人以正常人的生命情感和自然之性,把人格神还原为普通人。在树立“圣人”这一人格典范时,王弼将儒家的理想融入道家的自然,以道家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儒家经学,形成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特征,在对经学的重新阐释中将道家推向历史的前台,掀起魏晋玄风,中国哲学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大的转折,对后世的文学、美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超拔的智慧 圣人有情论 内道外儒 王弼研究
下载PDF
论“士”的精神与大学生人格修养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永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士志于道"是"士"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士"禀赋着鲜明的人格特征,如好学乐道、律已修身的"内圣"诉求,天下已任、民胞物与的"外王"理想,当仁不让、浩然正气的主体意识,和用行舍藏、... "士志于道"是"士"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士"禀赋着鲜明的人格特征,如好学乐道、律已修身的"内圣"诉求,天下已任、民胞物与的"外王"理想,当仁不让、浩然正气的主体意识,和用行舍藏、中庸乐和的处世态度等。大学教育应当自觉继承先贤的优秀思想文化,并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将既有助于青年成人成才,又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的精神 成人教育 人格修养
下载PDF
浅说“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龙健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7-80,共4页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的严厉禁锢,反而更加激发起青年男女们对异性的渴盼与向往,从而也就更易于一见钟情了。其次,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明末清初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使得才子佳人们充满着对自主婚姻的强烈渴望,对封建礼教的基本恪守,又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与异性自由交往,正是这一特点促成了他们的一见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叙事模式 封建礼教 人性诉求 个性解放 自主婚姻 “一见钟情”模式
下载PDF
苏门六君子眼中的苏轼
12
作者 马东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23,共7页
From the angle of the viewpoints of the Six Men of Noble Character as Su Shis Students, the author discusses Su Shis essential idea and attitude to the world, and holds that Confucianism and optimistic spirit not ... From the angle of the viewpoints of the Six Men of Noble Character as Su Shis Students, the author discusses Su Shis essential idea and attitude to the world, and holds that Confucianism and optimistic spirit not only influenced his whole life and literature, but also made him a model of scholar in the feudal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门六君子 以儒为本 文如其人
下载PDF
论礼学精神下的人格建构
13
作者 翁礼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2-76,共5页
从"成人"的价值诉求与君子人格的建构两方面探讨了古代士大夫成长过程中的礼学修养与君子人格形成的问题,分析了儒家思想中"成人"的基本含义及"成人观",讨论了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及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 从"成人"的价值诉求与君子人格的建构两方面探讨了古代士大夫成长过程中的礼学修养与君子人格形成的问题,分析了儒家思想中"成人"的基本含义及"成人观",讨论了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及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认为礼学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古代士大夫的心智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文化实现其价值诉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士大夫礼学精神的培养来实现的,即"外王"的社会价值在本源上植根于"内圣"的人格修炼,在这个意义上,礼学教育是培养古代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精神 人格建构 君子人格 儒家思想 伦理
下载PDF
《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
14
作者 韩中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56-58,共3页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清流名士 《世说新语》 士人新风尚 理想士人人格
下载PDF
古代士君子儒中国近现代的人格蜕变与转型——以近现代山东省著名教育家、曲阜师范学校原校长范明枢为案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思伟 刘振佳 《济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90-93,共4页
中国传统的士君子儒,是中国古代文化精英群体,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承载者。在中国近现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碰撞交汇中,他们一方面自觉不自觉秉承着传统的深质,一方面面对现实与时俱进,以大无畏的君子人格和历史责任感,融... 中国传统的士君子儒,是中国古代文化精英群体,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承载者。在中国近现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碰撞交汇中,他们一方面自觉不自觉秉承着传统的深质,一方面面对现实与时俱进,以大无畏的君子人格和历史责任感,融汇中西文化,特立独行,舍生取义,投身于民族危亡的拯救之中,从而从历史不绝如缕的承续关系上,完成了中国古代士君子儒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为我们深度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提供了独特具体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君子儒 传统 转型 范明枢 革命老人
下载PDF
中国文人人格的文化特质与山水画艺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琪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2-97,共6页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人 人格 文化特质 传统思维方式 山水画艺术
下载PDF
玄儒兼治与角色重塑——转型中的魏晋士人理想人格
17
作者 徐雪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4,共6页
魏晋时期,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随着儒家名教的衰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内在理想人格也得以重塑——发生了从君子到名士的转变。他们不得不解构曾经的信仰,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玄学应运而生。通过整合,玄学调和了儒道两家的思想,... 魏晋时期,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随着儒家名教的衰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内在理想人格也得以重塑——发生了从君子到名士的转变。他们不得不解构曾经的信仰,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玄学应运而生。通过整合,玄学调和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使得儒道合流,玄儒兼治思想逐渐兴盛起来。但儒道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使魏晋士人主观思想上充满了矛盾,表现为一种“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的矛盾人格。从社会背景、学理依据、具体表现、最终旨归四个方面呈现出魏晋时期士人理想化人格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历史客观规律,反映了魏晋士人并蓄儒道的思想接受过程。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是儒道兼综的。玄儒思想在不同时期体现的对立融合状态,以及前后相承的内在贯穿性,揭示了魏晋时期儒道思想渗透交织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儒学 魏晋士人 人格重塑
下载PDF
白居易诗歌对写实精神的开拓
18
作者 徐雨婷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1-74,共4页
白居易诗歌的尚实艺术风格,在中唐时代背景下振奋人心,其"意激而言质"的文辞在写实精神的开拓上呈现出丰富性与延展性。儒家出仕的人格需求、地缘文化的空间特征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共同构筑了白居易诗歌写实创作的灵魂与... 白居易诗歌的尚实艺术风格,在中唐时代背景下振奋人心,其"意激而言质"的文辞在写实精神的开拓上呈现出丰富性与延展性。儒家出仕的人格需求、地缘文化的空间特征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共同构筑了白居易诗歌写实创作的灵魂与血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写实精神 儒家 人格需求 地缘文化 忧国忧民
下载PDF
信阳长台关楚简索隐
19
作者 李锐 卢坤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本文结合最近学界对河南信阳长台关的一号楚墓所出竹简古书的研究成果,认为竹简按字体最少当分为两种,即楚文字和非楚文字。而字体为楚文字的竹简,从内容上仍然可以分篇,其中一篇应该是儒家的作品。
关键词 长台关 楚简 子夏 儒家 墨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