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闻知与体认:论杨慎融通道释的生命智慧
1
作者 范靖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5,219,220,共9页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 生命智慧植根于中华传统儒道释文化思想,展现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安身立命的多元路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永久流放云南永昌,其治学理念与处世价值从对儒学的拥趸转向对道释的融通。他以道释思想重构学术生命理路与身心内在平衡,从闻知与体认两个维度构建支点,实现学问的自洽与精神的自适。在闻知上,他通过老庄思想重塑生命存在观,并援引道释二家对理学与心学进行批评与修正。在体认上,他聚焦道家养性护命思想的诠释,通过任诞行为解构礼教,并对佛教展开具身的再认识,完成了生命境界的超越。同时,杨慎将道释思想融入文学书写,尝试通过文学实践调和儒道释精神结构以达至更加圆融的生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儒道释 生命智慧 文学书写
下载PDF
亦儒亦商——李渔的生存智慧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新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李渔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但由于科举失意,加之改朝换代;遂坚持不负所学,方选择了亦儒亦商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卓越的生存智慧。李渔凭文化艺术谋生,并不属于所谓“山人”范畴。他的生存选择开启了文化产业的先河,其特色就是坚持人本主义,... 李渔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但由于科举失意,加之改朝换代;遂坚持不负所学,方选择了亦儒亦商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卓越的生存智慧。李渔凭文化艺术谋生,并不属于所谓“山人”范畴。他的生存选择开启了文化产业的先河,其特色就是坚持人本主义,求新求奇,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循序渐进,全面开花;主动维护知识产权是其鲜明标志。李渔的生存选择和儒商经营道路启迪了后代,对文化产业以及生活的诗意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儒商 生存智慧 文化产业
下载PDF
智者乐水:早期儒家传统中的智慧观 被引量:9
3
作者 姚新中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1,共7页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箴言集合,而且是关于宇宙、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道德形上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于人超越自身局限,获得理想人格的一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智慧 比较哲学
下载PDF
“乐天知命”与“安之若命”——儒家生死智慧之现代诠释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晓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6-41,共6页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qu...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死智慧 生死态度 现代沉思
下载PDF
先秦儒家智慧观念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施炎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49,共7页
哲学不仅追求智慧,而且要对智慧本身加以反思。在中、西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对智慧的追求和反思已有了明显的差异。从比较的角度看,孔子开创的儒家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围绕着仁知、知智关系,多方面拓展了智慧观念的内涵,并贯注了人文意... 哲学不仅追求智慧,而且要对智慧本身加以反思。在中、西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对智慧的追求和反思已有了明显的差异。从比较的角度看,孔子开创的儒家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围绕着仁知、知智关系,多方面拓展了智慧观念的内涵,并贯注了人文意识和伦理精神,从而体现了先秦儒家人文智慧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神性智慧 人文智慧 知智关系 智慧观 古希腊智慧 孔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价值观教育必须接引大众道德智慧--康德道德哲学与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沈湘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45,共7页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真正抓住被教育者这个根本。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都启示我们,大众都模糊地拥有自己的道德智慧,真诚对待大众道德智慧是价值观教育的一项基本规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真正抓住被教育者这个根本。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都启示我们,大众都模糊地拥有自己的道德智慧,真诚对待大众道德智慧是价值观教育的一项基本规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价值观教育中,启蒙比教导更重要,公共讨论和自我修养两者都不可或缺;价值观教育在目标设定、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上都要保持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用"套近乎""求其次""因材因境"的方法接引大众道德智慧,使之处于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和辐射之中,并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 康德 儒家 大众道德智慧
下载PDF
儒家的“知(智)”与“良知”——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智与明智为对照 被引量:4
7
作者 廖申白 《云梦学刊》 2017年第1期5-12,共8页
实践理智是研究哲学无可回避的一个概念。儒家的"知(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智是人的实践理智的两种概念形态。儒家的"良知"与亚里士多德的"明智"是这两种形态的实践理智的德性。由孔子的阐释奠基的&qu... 实践理智是研究哲学无可回避的一个概念。儒家的"知(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智是人的实践理智的两种概念形态。儒家的"良知"与亚里士多德的"明智"是这两种形态的实践理智的德性。由孔子的阐释奠基的"知(智)"有明确的目的性,以"人之道"为终极,以"学"为重心,以"里仁""处仁"为入手。孟子的"良知"由孔子奠基的"知(智)"出,是对"知(智)"的德性的阐释。孟子以"四心"说释心灵本体,以"养气"说释涵养心灵本体的功夫,以"居仁由义"发展孔子的"里仁""处仁",申论孔子"学而知"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智概念的对照。一,"知(智)"缺少一个理论理智前提。但是"知(智)"本无需这个前提而自有体系。二,"知(智)"是非推理性的理智且没有要学/可学的内容。"知(智)"的确是非推理性的。但是"知(智)"具有丰富的要学/可学的内容。从"知(智)"并出"良知"与儒家的"明智"。"良知"是"不虑"之"知(智)",是后者的基本德性。儒家"明智"是处理情势、时机等的推理之"知(智)",是"良知"的辅助。儒家的"明智"与亚里士多德的"明智"有很大交集和很多共同特点,但其前提解释有很大不同。总体而言,儒家"良知"与亚里士多德"明智"都基于各自的实践理智概念被看作理智德性。儒家"良知"容纳某种形式的"明智",亚里士多德"明智"不容纳非推理性实践理智。但同时,儒家的"明智"与"良知"的关系又在一些重要方面堪与亚里士多德"明智"与最高的理论理智德性——"智慧"的关系类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智 知(智) 良知 明智
下载PDF
孔子智慧的现代意蕴(专题讨论)——生活儒学对“回到孔夫子”的人文承诺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海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7,共5页
杨海文认为,生活儒学预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趋向,在今天,“回到孔夫子”应当是回到生活意义上的孔夫子。从“儒家全球伦理”的宏大视野看,道德金规则、和合思维、大同理想则是我们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期望“回到孔夫子”的三... 杨海文认为,生活儒学预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趋向,在今天,“回到孔夫子”应当是回到生活意义上的孔夫子。从“儒家全球伦理”的宏大视野看,道德金规则、和合思维、大同理想则是我们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期望“回到孔夫子”的三大德性措施,更是生活儒学对于“回到孔夫子”的人文承诺。李翔海认为,21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应以“圣之时者”的智性风貌来直面时代课题,又要注重通过“因革损益”的思想方法在综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综合,这或许是我们今天从“回到孔夫子”这个话题中得到的基本启示。王振铎认为,孔子通过编辑“六经”,将华夏旧藏典籍复活,并缔造成坚实定型的经典图书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传统文化之根。作为开启华夏文化传播、促进百家文化大繁荣的宗师,孔子继往开来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智慧 现代意蕴 生活儒学 回到孔夫子
下载PDF
儒、道、佛生死智慧之异同 被引量:4
9
作者 朱继英 卢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15-19,共5页
尊重生命是儒、道、佛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 ,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 ,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 ,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佛家 生死智慧
下载PDF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彭富春教授在武汉大学国学院的演讲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富春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3-12,共10页
针对当下国学热兴起的诸多问题作了相应的思考和回应。国学的根本就是由儒、道、禅三家构成的中国的智慧。研究国学要有正确的态度,即承认、批判、继承、借鉴和创新。中国智慧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国学 中国智慧 儒释道
下载PDF
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新中 刘莉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5,共7页
智慧是一切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中心,本文是对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一种思考,通过分析两种传统中智慧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来把握智慧的本质和价值,力图从比较的框架来审视智慧的哲学含义、伦理蕴涵和宗教层面... 智慧是一切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中心,本文是对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一种思考,通过分析两种传统中智慧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来把握智慧的本质和价值,力图从比较的框架来审视智慧的哲学含义、伦理蕴涵和宗教层面,进而理解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智慧观在文化、政治和哲学上的分歧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比较研究 早期儒家 犹太—基督教
下载PDF
儒学与儒商 被引量:10
12
作者 葛荣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0-15,共6页
经考证"儒商"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肯定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思想是塑造现代儒商的重要资源,同时,又指出儒家的君子人格论是一种"片面的道德型人格"。建构现代儒商必须在吸取儒家"三达德"思... 经考证"儒商"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肯定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思想是塑造现代儒商的重要资源,同时,又指出儒家的君子人格论是一种"片面的道德型人格"。建构现代儒商必须在吸取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基础上,从理论架构上提出"德、智、情"三位一体的儒商人格模式,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商 “三达德” “德、智、情”
下载PDF
儒家的管理智慧 被引量:2
13
作者 黎红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2-36,共5页
儒家之道本质上是治国之道、管理之道。儒家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中为用。本文从"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义利合一"的经营方式等三个方... 儒家之道本质上是治国之道、管理之道。儒家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中为用。本文从"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义利合一"的经营方式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儒家管理智慧主要内容,突出了儒家管理智慧对于当代管理活动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管理 智慧
下载PDF
儒家智德与人之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涂可国 Zhu Yuan 《孔学堂》 2016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泛伦理主义的思想特质和旨趣,儒家在肯定才性之智、非道德知识和事实认识的同时,在绝大多数场合,更为重视智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常常把'智'视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态,与许多德目相提并论;二是将'智'伦理化... 基于泛伦理主义的思想特质和旨趣,儒家在肯定才性之智、非道德知识和事实认识的同时,在绝大多数场合,更为重视智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常常把'智'视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态,与许多德目相提并论;二是将'智'伦理化,赋予'智'以更多伦理含义和道德特性,并且使'智'从属于'善';三是更为强调对各种道德对象的认知、体会和把握,强调道德之知(仁知)或道德智慧,强调与事实认识(真知)相对应的价值认识(善知)。为了培养智德品性、获得道德智慧,儒家强调要做到知人、知天、知己、知'道'、知命、知礼和知言。儒家重视学知和为学之方的多样性,提倡学思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智德 发展
下载PDF
儒家德智关系论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1,共5页
儒家德智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先后经历了“德智不分”、“以智帅德”、“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分辨、“良知与闻见之知总是一知”这几大发展阶段。它一方面表明,未来德性发展的走向必然是科学的、理性的;另一方面又说... 儒家德智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先后经历了“德智不分”、“以智帅德”、“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分辨、“良知与闻见之知总是一知”这几大发展阶段。它一方面表明,未来德性发展的走向必然是科学的、理性的;另一方面又说明,作为德性精神支撑的知识与外在客观知识虽有必然联系,但两者依然不是同一类型的知识,需进一步打通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哲学 德智关系
下载PDF
教育研究中隐喻思维方式的价值和启示——以儒家教育思想“以水喻教”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高维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5年第1期10-14,共5页
水是我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意象。通过水的意象,儒家诸子对教育的人性假设、理想人格、学与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与西方"天人分立"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喻智慧,彰显着"... 水是我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意象。通过水的意象,儒家诸子对教育的人性假设、理想人格、学与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与西方"天人分立"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喻智慧,彰显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教育与自然的规律具有一致性为基本假设,有利于释放教育者的想象力,激发其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也有利于注重生活体验的人文教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教育智慧 儒家教育思想
下载PDF
儒家道德思想对当今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洪志钧 黄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15,113,共3页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蕴藏着许多精华,其中仁、义、礼、智四德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儒家对众多德目的提炼与凝聚,它对今天高校的师德建设仍有着极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 儒家 师德
下载PDF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0,共4页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十哲 造像 智慧神
下载PDF
安徽省中小戏曲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安庆市为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柯丽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16-121,共6页
通过对安庆市中小戏曲的现状调查,深入认识其传承困境,进而对影响其创新发展的原因与对策提出针对性建议。这对安庆市独具特色并极具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中小戏种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将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区域音乐 传统音乐 音乐传承
下载PDF
圆成之和与美的判断——牟宗三美学之初期形态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圣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牟宗三在宇宙论层面上主张美学世界是一圆成世界,认为审美判断应是一具体真实的判断,而不是知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桥梁,并依据儒家智慧在道德天心通天彻地直贯处提出寂照一如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牟宗三 圆成 审美判断 天心寂照 儒家智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