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嵇康的忠君观念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巴晓津 巴新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46,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嵇康的关注焦点多放在他"越名任心",蔑视礼教的思想旨趣方面,进而认为他非但不忠君,简直就是无君论的开创者。然而,深入分析嵇康的为文和为人,其确属"虽宗自然而未忘名教"者...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嵇康的关注焦点多放在他"越名任心",蔑视礼教的思想旨趣方面,进而认为他非但不忠君,简直就是无君论的开创者。然而,深入分析嵇康的为文和为人,其确属"虽宗自然而未忘名教"者。不仅如此,他还是儒家忠君观念的维护者和实践者,他的忠君观念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而孔孟的"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等思想正是其忠君观念的思想源流和主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嵇康 忠君观念 思想源流 儒家思想
下载PDF
从公天下到“王命论”——论两汉之际儒生政治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4
2
作者 曲利丽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 儒生阶层在西汉元成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发起了复古改制运动,但空有理想主义的激情,不能解决历史症结。复古改制失败后,儒生们依据公天下政治理念,捧出王莽来改造现实,却又造成了更大的历史劫难。面对惨败,儒生们不能够反思自身的理想主义,反而走向了"王命论",认为天下应为刘氏一家所有。儒生再没有勇气讨论"禅让"等公天下的理念了,此为中国思想史上一大变局。"王命论"在后汉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导致后汉学术走向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儒生 政治理念 道德理想主义 王命论
下载PDF
弘扬中华“智德”文化——以先秦孔、孟、荀儒家为据的讨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潘小慧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12,共7页
首先针对"智德的意义与界说"分别探讨先秦儒家孔、孟、荀三子之个别论述,呈现出三子思想之差异。其次,指出三子之"智德"实作为一种与"仁德"并举之德。再者,针对荀子所提之"知/智"的三层说:&qu... 首先针对"智德的意义与界说"分别探讨先秦儒家孔、孟、荀三子之个别论述,呈现出三子思想之差异。其次,指出三子之"智德"实作为一种与"仁德"并举之德。再者,针对荀子所提之"知/智"的三层说:"使从知己"、"知人"、"自知",来反省说明"智德"虽意在"知人"实则奠基于隐而未显之"自知",以此作为孔孟荀儒家关于知/智问题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德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性观念的探讨
4
作者 王志伟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2-64,共3页
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繁荣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整个正统文化的基础。《论语》《孟子》两书中的性观念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性观念的基础。两书一脉相承,在承认性欲望的基础上,以... 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繁荣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整个正统文化的基础。《论语》《孟子》两书中的性观念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性观念的基础。两书一脉相承,在承认性欲望的基础上,以礼为外约,以道为皈依,实现了内约外束的统一。先秦儒家的性观念,为我们审视和解决当下社会性问题,提供了文化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性观念 《论语》 《孟子》
下载PDF
林罗山对朱熹“文”论的继承与展开
5
作者 吕欣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137,160,共12页
"文"是汉字文化圈中的重要思想概念。日本江户时代大儒林罗山秉承朱熹"文"论的精神本质和立体特征,重视孔子的斯文传统,并运用于其本人及林家三代在德川幕府的儒教实践中。林罗山的"文"论思想以六经为典... "文"是汉字文化圈中的重要思想概念。日本江户时代大儒林罗山秉承朱熹"文"论的精神本质和立体特征,重视孔子的斯文传统,并运用于其本人及林家三代在德川幕府的儒教实践中。林罗山的"文"论思想以六经为典范,重视"自然成文",与朱熹论"文"隔空对话,对江户时代的文治、思想史进程有着关键影响。林罗山"文"论的特质与精神,对朱子学研究、儒学研究及中国哲学研究均有重要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罗山 朱子学 “文” 六经 江户思想史 日本儒学
原文传递
从“禅让”思想看帛书《衷》篇的成书时间
6
作者 刘永昆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42-46,共5页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衷》篇 “禅让” 《易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