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借鉴与移植:美国宪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立宪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夏新华 谭钟毓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5,79,共6页
近世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传教士的译介、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宣传、清末官员出洋宪政考察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感知并接受了诸如总统制、联邦制和分权制衡... 近世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传教士的译介、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宣传、清末官员出洋宪政考察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感知并接受了诸如总统制、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等一系列美国宪政体制和思想。美国的宪政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理想模式,其丰富的宪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示范性效应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宪政文化 近代中国 立宪运动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宪政是宪法逻辑运动的状态 被引量:17
2
作者 莫纪宏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34,共7页
现有宪政理论在概念上引出无穷因果链和循环论证 ,在起源上以道德判断代替逻辑论证 ,很少自觉从因果律上来考察宪政的内涵与意义。宪法的确定性和宪法的功能作为判定宪政内涵的逻辑要件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直接指向宪政的目标。这些目标... 现有宪政理论在概念上引出无穷因果链和循环论证 ,在起源上以道德判断代替逻辑论证 ,很少自觉从因果律上来考察宪政的内涵与意义。宪法的确定性和宪法的功能作为判定宪政内涵的逻辑要件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直接指向宪政的目标。这些目标就是组织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保持法制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逻辑运动 宪政目标 宪法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研究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先伦 张伟涛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7-32,共6页
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不断发表。学界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对宪政运动进行的整体考察;(二)对国民党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三)对中共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四)对... 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不断发表。学界研究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对宪政运动进行的整体考察;(二)对国民党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三)对中共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四)对中间党派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五)个别重要人物与宪政运动关系的考察。学界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如关于胡适、孙科和曾琦的宪政思想方面都有争议。学界发展趋向上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问题的范围比较广泛;二是研究方向不太均衡;三是许多资料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宪政运动 研究述评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政策的提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祝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04-208,共5页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它的提出 ,既是对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一种政治呼应 ,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
关键词 三三制政策 民主宪政运动 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 国统区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下载PDF
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互动关系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海琼 王鑫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8-30,48,共4页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两次宪政运动均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争取实行民主政治,早日实现孙中山倡导的宪政为目标。它既促...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统区先后爆发了两次民主宪政运动。这两次宪政运动均以各民主党派为主要发起者和活动主体,在中共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以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争取实行民主政治,早日实现孙中山倡导的宪政为目标。它既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又以抗日战争兴起、发展为大背景。因此,两次民主宪政运动与抗日战争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宪政运动 抗日战争 互动关系
下载PDF
第三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平辉 《惠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47-53,共7页
第三党积极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投身全民抗战 ,在国统区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他们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第三党积极参与抗战的史实中 。
关键词 第三党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宪政运动 中国农工民主党 抗日救亡运动
下载PDF
试析泰国社会运动和政治不稳定的根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冲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9年第6期28-34,78,共8页
自2005年以来,泰国政治风波不断,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无论是他信派还是反他信派势力执政,政府都面临着来自民间力量的强大压力。本文对社会运动的概念作了初步探讨,并且确定了泰国半自主、半宪政的国家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政治形态... 自2005年以来,泰国政治风波不断,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无论是他信派还是反他信派势力执政,政府都面临着来自民间力量的强大压力。本文对社会运动的概念作了初步探讨,并且确定了泰国半自主、半宪政的国家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政治形态、经济背景、文化传统三个分析维度考察近三年来泰国社会运动多发和政治秩序不稳定的深层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半自主 半宪政 政治形态 经济背景 文化传统
下载PDF
王造时与“九一八”事变后的宪政运动
8
作者 刘是今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1,共4页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场宪政运动中,王造时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宣传者。他指出,训政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实行宪政,才能消弭内乱,集中民力。他主张国民党应立即放弃一党专政,...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结束训政,实行宪政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场宪政运动中,王造时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宣传者。他指出,训政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实行宪政,才能消弭内乱,集中民力。他主张国民党应立即放弃一党专政,制定法律以保障民权,同时迅速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对,王造时的宪政主张无一得到实现,整个宪政运动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造时 “九一八”事变 宪政运动
下载PDF
从汉冶萍公司兴衰看晚清宪政缺失与悲情 被引量:4
9
作者 曾哲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5-24,共10页
清末洋务工业化运动,由于落后生产关系与相对先进生产力的悖离,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折腾后最终归于沉寂,被世界誉为"亚洲第一雄厂"且为大清帝国第一家股份制改制企业的汉冶萍钢铁煤联营公司仍然难逃倒闭破产的厄运。缘何自近... 清末洋务工业化运动,由于落后生产关系与相对先进生产力的悖离,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折腾后最终归于沉寂,被世界誉为"亚洲第一雄厂"且为大清帝国第一家股份制改制企业的汉冶萍钢铁煤联营公司仍然难逃倒闭破产的厄运。缘何自近代洋务始的国有企业均易短祚而亡,一直为学术界所重。清末政治精英与商务精英们共同创设了汉冶萍公司,但由于其晚清帝国近代化先天准备不足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宪政缺失,在西方列强武力与资本裹挟的双重夹击中崩俎。本文意欲以汉冶萍为范例,寻绎晚清民族自强求富与变法救国宪政缺失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冶萍公司 近代工业化 清末洋务 宪政缺失
下载PDF
留日学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宁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9-22,共4页
20世纪初在中国爆发的立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主化运动,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试图以和平的手段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清末留日学生直接推动着中国立宪运动的进行。运动中,他们积极推动全国的立宪人士由分散走向... 20世纪初在中国爆发的立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民主化运动,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试图以和平的手段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清末留日学生直接推动着中国立宪运动的进行。运动中,他们积极推动全国的立宪人士由分散走向联合。促成全国性立宪团体乃至政党的成立;以各种手段宣传立宪,进行宪政的启蒙;是推动全国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的进行。虽然他们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是,此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历史作用不容抹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留日学生 立宪运动 民主化运动
下载PDF
论清末财政立宪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基于社会运动的视角
11
作者 吴园林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7-43,共7页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财政现代化的先声。财政集权是清末财政立宪的重要举措,然而行之过于操切,致使"惠民之政"变成"病民之根"。迨至各地民变丛生,改革最终葬送了作为改革者的政府。然而财政立宪的进程依然在继续,清末的失败恰恰为当下中国改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立宪 财政集权 社会运动 政治变迁
下载PDF
论40年代宪政运动中的中国民主同盟
12
作者 李先伦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0-43,共4页
随着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其次,第一次宪政运动为民盟的成立和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第二次宪政运动使民盟经... 随着两次宪政运动的发展,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其次,第一次宪政运动为民盟的成立和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第二次宪政运动使民盟经历了由兴盛到受挫的发展过程。民盟的发展命运有如下启示:首先,民盟与两次宪政运动是交织互动的;其次,说明了中国宪政与政治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再次,也揭示了政治现代化中政党与宪政关系的一个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主同盟 宪政运动 启示
下载PDF
联省自治运动与政治转型之困境
13
作者 龙长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4-69,共6页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联邦主义的宪政统一运动,其实质是最终实现中国由帝国而宪政的民主转型。但是,与美国等典型联邦制国家相比,联邦论在中国形成了语境错置和语义倒置,地方自治的阙失和民主意识的匮乏,联省自治运动与中国...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联邦主义的宪政统一运动,其实质是最终实现中国由帝国而宪政的民主转型。但是,与美国等典型联邦制国家相比,联邦论在中国形成了语境错置和语义倒置,地方自治的阙失和民主意识的匮乏,联省自治运动与中国政制传统形成了强烈的抵牾,宪政制度的创新并未带来宪政建构进步,反而形成了转型困境。联邦制的分权功能难抵大一统的集权功能,难以完成中国的政治整合。联邦制最后成为被放弃的历史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制 联省自治 宪政民主 政治整合 政治转型
下载PDF
戴鸿慈与清末宪政运动的开端 被引量:3
14
作者 俞勇嫔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4-48,共5页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及其实行宪政的模式的选择,与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五大臣"之一的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在清末预备立宪发动初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戴鸿慈 考察宪政 预备立宪
下载PDF
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的官民“权”“利”结构重塑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耀跃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提升国家动员能力以有效维护国家主权是清末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收回利权运动契合了国家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经济主权和利益的富强之道,并且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贯穿着官民之间的“权”“利”互动。国民权利话语在维护国家利权的“救国... 提升国家动员能力以有效维护国家主权是清末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收回利权运动契合了国家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经济主权和利益的富强之道,并且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贯穿着官民之间的“权”“利”互动。国民权利话语在维护国家利权的“救国”叙事中获得国家认可和保护,为清末形成君主立宪共识提供了价值基础,进而在“预备立宪”制度框架下成为社会各界获取权力的正当性话语资源。通过“利权”和“权利”所衍生的议题,新式绅商作为国民利益团体代表参与国会请愿和地方治理,在援引新政法令谋求权利实现的过程中重塑着新政下的权力结构。四川保路运动所触发的官民冲突及解决方法则暴露了清末“预备立宪”制度框架的脆弱性。寻求国家富强之道的社会团结需要催生了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社会共识,而社会却缺乏持续重塑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力量以支撑权力与权利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回利权运动 立宪运动 国民权利话语 国家权力结构
下载PDF
戊戌维新派宪法思想概论
16
作者 杨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02-407,共6页
从"进化论"与"三世说"理论、"民约"与"民权"理念、"分权"与"集权"思想以及"立宪"与"法治"主张四个方面探讨晚清戊戌维新派的主要宪法思想,力图从制... 从"进化论"与"三世说"理论、"民约"与"民权"理念、"分权"与"集权"思想以及"立宪"与"法治"主张四个方面探讨晚清戊戌维新派的主要宪法思想,力图从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的差距中探索制度生成的历史逻辑,并由此揭示民主精神与共和制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维新 维新派 宪法 立宪 民主精神 共和制度 民约 民权 法治
下载PDF
1939-1940年关于民主宪政的争论述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正兵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5期80-85,88,共7页
在1939-1940年的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各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939年9月至11月是争论的第一阶段,主要问题是实施宪政有无必要和可能;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是争论的第二阶段,主要争论怎样... 在1939-1940年的宪政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各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1939年9月至11月是争论的第一阶段,主要问题是实施宪政有无必要和可能;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是争论的第二阶段,主要争论怎样实施宪政和实施什么样的宪政问题。1940年2月至9月是争论的第三阶段,集中讨论宪法草案的内容问题。争论当中,各党派关于民主宪政的理念得到了真切的暴露,各种政治力量因此而重新分化和组合,宪政争论和宪政运动也因此具有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宪政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宪政运动
下载PDF
陈启天民主风度论探析
18
作者 肖海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6-71,共6页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启天 民主风度 宪政 妥协 宪政运动
下载PDF
清末留日学生与游日官绅之比较——以立宪风潮中直隶游日官绅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倩 罗福惠 《鄂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清末赴日本学习及考察的中国人,分青年学生和官绅两大类。1905年以前,以南方两湖、江浙、广东、四川等数省的青年学生为主;1905年以后则以直隶为中心的体制内的官绅为主。二者在日本所关注和学习的内容不同,思想和行动有别;归国后的作... 清末赴日本学习及考察的中国人,分青年学生和官绅两大类。1905年以前,以南方两湖、江浙、广东、四川等数省的青年学生为主;1905年以后则以直隶为中心的体制内的官绅为主。二者在日本所关注和学习的内容不同,思想和行动有别;归国后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游日官绅 立宪风潮 直隶
下载PDF
张謇与清末立宪运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海鹏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3-107,共5页
清末国势衰微,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使得当时一批先进的官员和士绅寻求在中国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救亡图存。此时张謇开始投身立宪活动,积极参加和组织了立宪运动,一手操办江苏谘议局,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辛亥革命前的十年,以张... 清末国势衰微,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使得当时一批先进的官员和士绅寻求在中国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救亡图存。此时张謇开始投身立宪活动,积极参加和组织了立宪运动,一手操办江苏谘议局,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辛亥革命前的十年,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人士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立宪派 立宪运动 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