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styles of a continental rifted basin:Revelation fro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被引量:1
1
作者 Yuan Li Yannan Zhao +1 位作者 Zhengliang Lin Qinlin Ma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5期329-339,共11页
The Fushan Depression is a half-graben rifted sub-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The Paleogene Liushagang sequence is the main hydrocarbon-bearing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sub-... The Fushan Depression is a half-graben rifted sub-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The Paleogene Liushagang sequence is the main hydrocarbon-bearing stratigraphic unit in the sub-basin. Using three-dimensional(3-D)seismic data and logging data over the sub-basin, we analyzed structural style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ushagang sequence. Five types of structural styles were defined: ancient horst, traditional slope, flexure slope-break, faulted slope-break and multiple-stage faults slope, and interpretations for positions,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formations of each structural style were discussed. Structural framework across the sub-basin reveals that the most remarkable tectonic setting is represented by the central transfer zone(CTZ) which divides the sub-basin into two independent depressions, and two kinds of sequence architectures are summarized:(i) the western multi-stage faults slope;(ii) the eastern flexure slope break belt. Combined with regional stress field of the Fushan Depression, we got plane combinations of the faults, and finally built up plan distribution maps of structural system for main sequence. Also, we discusse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mainly focused on subsidenc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tectonic activities such as volcanic activity and earthquakes.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styl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provides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ture prospecting in the Fushan subbasin and other similar rifted basins of the Beibuwan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rifted basin Structural style 3-D seismic-reflection Seismic geomorphology
下载PDF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during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in the SW Korean Peninsula:Implication for the Mesozoic “Laramide-style” orogeny along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2
作者 Seung-Ik Park Jungrae Noh +4 位作者 Hee Jun Cheong Sanghoon Kwon Yungoo Song Sung Won Kim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09-925,共17页
Dur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s experience shortening along with inversion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Here we explore a tectonic scenario for the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where ... Dur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s experience shortening along with inversion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Here we explore a tectonic scenario for the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where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intra-arc volcano-sedimentary Oseosan Volcanic Complex was developed on top of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post-collisional sequences, namely the Chungnam Basin. The basin shortening was accommodated mostly by contractional faults and related folds. In the basement, regional high-angle reverse faults as well as low-angle thrusts accommodate the overall shortening, and are compatible with those preserved in the cover. This suggests that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initial basin geometry and inherited structures.Changes in transport direction observed along the basement-sedimentary cover interface is a characteristic structural feature, reflecting sequential kinematic evolution during basin inversion. Propag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also enhanced shortening of the overlying sedimentary cover sequences. We constrain timing of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ca. 158-110 Ma) inversion from altered K-feldspar 40 Ar/39 Ar ages in stacked thrust sheets and K-Ar illite ages of fault gouges, along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area. This "non-magmatic phase" of the Daebo Orogeny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timing of magmatic quiescence across the Korean Peninsula. We propose the role of flat/low-angl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amide-style" basement-involved orogenic event along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Paleo-Pacific Plate INVERSION tectonics “Laramide-style OROGENY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下载PDF
Structure Styles of Mesozoic-Cenozoic U-bearing Rock Series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0
3
作者 JIN Ruoshi MIAO Peisen +8 位作者 SIMA Xianzhang LI Jianguo ZHAO Hualei ZHAO Fengqing FEN Xiaoxi CHEN Yin CHEN Lulu ZHAO Lijun ZHU 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104-2116,共13页
In Northern China, sandstone-type uranium (U) deposits are mostly developed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These U deposits are usually hosted in unvarying horizons within the basins and exhibit typical U-forming sedi... In Northern China, sandstone-type uranium (U) deposits are mostly developed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These U deposits are usually hosted in unvarying horizons within the basins and exhibit typical U-forming sedimentary associations,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U-bearing rock serie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U-bearing rock series within the main Mesozoic-Cenozoic U-producing continental basins in Kazakhstan, Uzbekistan, and Russi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Belt (CAMB), and Northern China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AMB. We analyze the basic structural condition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U-bearing rock seri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classify their structural styles in typical basins into river valley, basin margin, and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types. The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structural styl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direction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sandstone-type U deposits hosted in the center of a basi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structural styl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exploring sandstone-type U deposits in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specting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U-bearing rock series structural style intrabasin uplift margin type Mesozoic-Cenozoic continental basin
下载PDF
陆坡逆冲-变换构造对重力流水道的控制作用——以西非陆坡某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为例
4
作者 蔺鹏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2,共11页
重力流水道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重力流水道复杂的分布特征。以西非陆坡某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质和地震资料,阐明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类型、成因和对重力流水道的控制作用。中新世由... 重力流水道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揭示了陆坡逆冲构造区重力流水道复杂的分布特征。以西非陆坡某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质和地震资料,阐明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类型、成因和对重力流水道的控制作用。中新世由重力滑动作用引发的逆冲断层主导了研究区地貌格局。东、西2套逆冲断裂体系沿下伏厚层超压泥岩中不同深度的滑脱面发育,导致位移缩短量不同,这是二者构造样式与活动强度差异的主因。不同逆冲断裂体系间的位移量差异及沿单一逆冲断层走向的位移量变化使研究区内发育多种变换构造。从成因的角度归纳出在逆冲-变换构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5种微地貌样式:三角形断背斜、捩断层-底辟背斜、逆断层连接沟谷、捩断层斜坡和走向凹槽。同期重力流水道在逆冲-变换构造微地貌的影响下表现出遇障碍转向、穿越断层相关构造和两侧受限制等3种分布样式:三角形断背斜和捩断层-底辟背斜使顺陆坡方向的重力流水道转向;逆断层连接沟谷和捩断层斜坡边缘使重力流水道容易从此处穿越;走向凹槽将重力流水道限制于其中。该研究为针对重力流水道储层的地震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水道 逆冲断层 变换构造 微地貌样式 陆坡 西非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层序的构成样式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华 廖远涛 +4 位作者 陆永潮 任建业 王家豪 严德天 刘彦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7-285,共9页
选取我国东部跨不同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单元的多个陆相断陷盆地,如济阳凹陷、南阳和泌阳凹陷、南堡凹陷、歧口凹陷、江汉盆地、东濮凹陷、百色盆地和苏北盆地等,以层序界面和层序单元的精细划分为基础,对古近系-新近系的构造地层格... 选取我国东部跨不同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单元的多个陆相断陷盆地,如济阳凹陷、南阳和泌阳凹陷、南堡凹陷、歧口凹陷、江汉盆地、东濮凹陷、百色盆地和苏北盆地等,以层序界面和层序单元的精细划分为基础,对古近系-新近系的构造地层格架和层序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犁式断坳型和陡倾式断坳型2种类型层序地层格架和断坡带型、弯折带型、枢纽带型(或斜坡型)3种典型的层序构成样式。不同级次的构造控制着层序的发育和层序样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储集体展布和烃源岩潜力具有重要预测功能的层序地层模式,从而为我国东部具有地域及地质特色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的寻找和评价提供了一套新的思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构成样式 陆相断陷盆地 新生代 中国东部
下载PDF
板块俯冲起始与大陆地壳演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卫东 谢国治 +3 位作者 张丽鹏 刘鹤 李聪颖 孙赛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1,共10页
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主要来自两个地质过程:地幔柱活动和板块俯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板块俯冲起始于30多亿年前。在板块俯冲起始之前,基性的初始地壳物质受热重熔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其中,地幔柱活动是关键。地幔柱不仅向地壳输... 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主要来自两个地质过程:地幔柱活动和板块俯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板块俯冲起始于30多亿年前。在板块俯冲起始之前,基性的初始地壳物质受热重熔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其中,地幔柱活动是关键。地幔柱不仅向地壳输送玄武质岩浆,同时导致已有玄武质岩石和沉积岩通过部分熔融向中酸性岩石转化。当原始岩石圈强度足够大时,地幔柱会导致岩石圈倾斜、破裂,产生下滑力,诱发板块俯冲。板块俯冲引发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的岩浆岩,如岛弧安山岩、弧后盆玄武岩等。这些岩浆岩通过喷发、侵位,再经由块体拼贴、增生等过程加入到大陆地壳,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途径。同时,板内岩浆活动乃至地幔柱活动等也与板块俯冲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俯冲再循环物质促进地幔柱发育,也为大陆地壳的生长提供物源和热能。与此同时,大陆地壳不断风化剥蚀,其中一部分沉积物随俯冲板块再循环到地幔,而板块俯冲过程也通过俯冲剥蚀等过程,将仰冲盘岩石圈物质刮削带入地幔。这些是大陆地壳消减的主要途径。目前大陆地壳增生和消减基本处于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海 地幔翻转 俯冲起始 俯冲样式转变 大陆地壳
下载PDF
从前陆褶皱冲断带看大地构造相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肖文交 李继亮 何海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6,共10页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构造变形强度和密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自南东向北西具明显的分带性。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可能是该区始于早中生代(T_1—T_3)造山作用的响应。大地构造相分析不仅较为圆满地解释了研究区的众多地质现象,为造山带模式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能为研究区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前陆褶皱冲断带 大地构造相 构造样式
下载PDF
追忆欧陆风 被引量:1
8
作者 鞠培泉 《南方建筑》 2010年第4期87-89,共3页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回顾,可以发现欧陆风的根源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欧陆风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其种种缺点恰恰对应了大众文化商品化、全球化、工业化的特点。建筑师只有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才能在大众文化时代更好地为大...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回顾,可以发现欧陆风的根源深植于文化土壤之中。欧陆风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其种种缺点恰恰对应了大众文化商品化、全球化、工业化的特点。建筑师只有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才能在大众文化时代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陆风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下载PDF
论秦岭造山带及其立交桥式构造的流变学与动力学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扬鉴 崔永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25-938,共14页
当前受国内外地学界广泛关注的秦岭印支造山带,其前身是地球自转速度缓慢变化过程中派生的纬向剪切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于惯性力最大的上地壳所产生的受东西向走滑正断层控制的盆-山系,而不是洋壳俯冲形成的沟-弧-盆系;其造山机制是南... 当前受国内外地学界广泛关注的秦岭印支造山带,其前身是地球自转速度缓慢变化过程中派生的纬向剪切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于惯性力最大的上地壳所产生的受东西向走滑正断层控制的盆-山系,而不是洋壳俯冲形成的沟-弧-盆系;其造山机制是南秦岭断陷盆地上地壳底部刚硬的结晶基底,对北秦岭断隆山软弱的中地壳塑性层俯冲所造成的壳内冲叠造山带,而不是整个岩石圈对软流层俯冲导生的板块碰撞造山带;其动力是212 Ma前发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直径100 km撞击坑的陨击事件,促使地球自转速度急剧变慢所派生的由南向北的强烈挤压作用,而不是地幔对流带动板块漂移碰撞;其超高压变质带是壳内俯冲动力作用所致,而不是陆壳俯冲到100 km以深温压环境的产物;其立交桥式构造,是异常地幔响应了地壳上部新产生的不同方向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引起的重力失衡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地幔柱主动隆升造成与原来东西向造山带的非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带 立交桥式构造 大陆层控构造理论 盆-山系 冲叠造山带 流变学 动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的构造样式与圈闭分布规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何登发 邵东波 +4 位作者 开百泽 包洪平 傅定伍 朱昊 马静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年来新的钻井、高精度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构造变形样式及圈闭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马家滩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经历长期的伸展—聚敛旋回演化,是贺兰山—六盘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系统的一部分。马家滩地区的地质结构具有"分带、分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发育后缘伸展带(银川地堑)、逆冲推覆构造带(包括韦州—苋麻湾冲断席、石沟驿向斜)、前缘过渡带和天环凹陷;前缘过渡带以石炭—二叠系煤层或泥岩为区域滑脱层分为上、下构造变形系统,下构造变形系统向西缓倾,发育低幅度背斜;上构造变形系统发育三排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向南变窄,上构造变形系统因滑脱层发育差异而南、北分段,二者之间斜向过渡转换。马家滩地区及邻区主要发育伸展-聚敛旋回制约的反转构造系统、陆内造山变形制约的扩展式前陆变形系统和后陆造山后伸展变形系统等3种构造变形系统;前缘过渡带上部构造系统经历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变形,形成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马家滩地区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叠瓦构造、构造楔和反冲断裂组合(冲隆构造)等构造样式,形成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油气圈闭类型,圈闭分布受断层控制呈带展布。马家滩地区构造圈闭发育,为西缘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变形 分层滑脱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样式 油气圈闭 马家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三分论
11
作者 张兆琪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年第12期29-31,共3页
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分为三大部分,根据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大陆构造问题,提出了大陆构造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大陆构造 板块构造 推土式构造 三分论
下载PDF
浅议欧式风格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琳 潘子亮 王玮琳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8期81-83,共3页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剧了欧式风格在中国居住区中的应用,对于这些在中国楼市倍受青睐的"新欧式"建筑和"欧陆风"园林景观层出不穷的现象,重点讨论如何在居住区环境景观中合理的运用欧式风格,更多的从欧洲建筑或欧式...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剧了欧式风格在中国居住区中的应用,对于这些在中国楼市倍受青睐的"新欧式"建筑和"欧陆风"园林景观层出不穷的现象,重点讨论如何在居住区环境景观中合理的运用欧式风格,更多的从欧洲建筑或欧式园林的人性关怀方面着力,从细节领域体现欧式风格的精髓,真正使欧式园林风格在我们的居住区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式风格 居住区景观
下载PDF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盐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鹏 王英民 +5 位作者 周瑾 李华 唐武 何永垚 陈亮 韩自亮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10期14-22,共9页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陆缘盐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刻画,剖析了其形成演化机制与控制因素。西非陆缘盐上地层滑脱形成典型的薄皮构造,前缘发育挤压变形,后缘发育拉张变形,两者之间为过渡变形。拉张区发育白垩系盐筏、前盐筏、新...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陆缘盐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刻画,剖析了其形成演化机制与控制因素。西非陆缘盐上地层滑脱形成典型的薄皮构造,前缘发育挤压变形,后缘发育拉张变形,两者之间为过渡变形。拉张区发育白垩系盐筏、前盐筏、新近系盐筏等盐构造;过渡变形区以发育各种底辟构造为特征;挤压变形区主要发育侵位盐席构造。重力滑脱作用是被动陆缘盐构造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驱动机制,重力扩展作用在大陆边缘成熟阶段作用明显,在陆缘演化早期并不突出。陆缘构造活动控制盐构造的形成,差异沉积负载作用影响着盐上地层滑移特征,而盐下底形对盐岩流动、盐上地层滑移速率及相关断裂体系的产生与沉积响应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样式 成因机制 被动大陆边缘 西非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情势下的后现代主义──评上海建筑的“欧陆风清”风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为城 《时代建筑》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上海建筑的“欧陆风情”风 表面上看似与城市文脉有所联系、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新,实际上,它是在后殖民主 义情势下 由强势文化入侵和价值观改变所产生的现象,是对民族丈化的一种侵蚀。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 欧陆风情 上海建筑
下载PDF
要敢于对业主说“不”
15
作者 赵胜 《华中建筑》 2001年第6期16-16,共1页
该文对近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设计行当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进行了反思。指出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应敢于对业主说“不”。
关键词 建筑创作 建筑设计 市场经济 设计周期 设计费率
下载PDF
利用地震剖面分析中国陆盆演化与构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克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82-98,共17页
通过地震剖面所展示的地质结构,认为中国陆盆东、中、西部都有过拉张和挤压期.一般陆盆的演化大体上经历了拉张、挤压、强烈挤压三个地质发育期.在中国东部陆盆仅发育了拉张、挤压期,而在中国西部的陆盆经历了拉张、挤压、强烈挤压... 通过地震剖面所展示的地质结构,认为中国陆盆东、中、西部都有过拉张和挤压期.一般陆盆的演化大体上经历了拉张、挤压、强烈挤压三个地质发育期.在中国东部陆盆仅发育了拉张、挤压期,而在中国西部的陆盆经历了拉张、挤压、强烈挤压较完整的发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盆演化 含油气盆地 构造形式 地震剖面
下载PDF
巴西东北部海域盆地重力滑脱构造体系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白博 康洪全 +2 位作者 程涛 贾怀存 王健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4期31-36,共6页
重力滑脱构造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从重力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并指出巴西东北部海域盆地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分布区域有:福斯杜—亚马逊、帕拉—马拉尼郝和巴雷里尼亚斯盆地深水区;进而对这3个盆地的重力滑... 重力滑脱构造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从重力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并指出巴西东北部海域盆地重力滑脱构造主要分布区域有:福斯杜—亚马逊、帕拉—马拉尼郝和巴雷里尼亚斯盆地深水区;进而对这3个盆地的重力滑脱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重力滑脱伸展区、平移区、冲断区的构造样式及圈闭发育类型。其中,福斯杜—亚马逊盆地重力滑脱构造最为发育且圈闭类型多样,受漂移晚期重力滑脱作用影响形成的伸展和冲断构造是盆地的主要圈闭类型。最后,论述了福斯杜—亚马逊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及其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重力滑脱 圈闭类型 福斯杜—亚马逊盆地
下载PDF
“法式”居住区的溯源、实践与反思--以唐山中海枫丹公馆为例
18
作者 刘勇 卢倩 +2 位作者 侯单蕾 邓越 姜岩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11期266-271,共6页
法式、欧式等风格是住房商品化以来盛行我国各地的一类居住区风格,文章同时关注其理论困境和存在价值。首先,通过追溯此类风格盛行全国的市场逻辑,文章肯定其跨地域文化传播的意义,提出在居住区建设中合理吸收外来文化时需要注意的方面... 法式、欧式等风格是住房商品化以来盛行我国各地的一类居住区风格,文章同时关注其理论困境和存在价值。首先,通过追溯此类风格盛行全国的市场逻辑,文章肯定其跨地域文化传播的意义,提出在居住区建设中合理吸收外来文化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其次,以唐山中海枫丹公馆项目为例,从布局、景观、构图、柱式以及地域文化结合等方面,探讨从方案设计到项目落地过程中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巧妙结合地域文化的实践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式 欧陆风 居住区 地域文化 中海枫丹公馆
下载PDF
转换与安置——从“欧陆风”现象看建筑学专业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伟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7-80,共4页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欧陆鼠”现象,建筑学专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批判,但是收效甚微。本文运用“转换”和“安置”概念,概括分析了“欧陆风”研究的总体特征,并对此做出评价和反思,指出了建筑学专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欧陆鼠”现象,建筑学专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批判,但是收效甚微。本文运用“转换”和“安置”概念,概括分析了“欧陆风”研究的总体特征,并对此做出评价和反思,指出了建筑学专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就未来中国本土建筑学的发展提出了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 本土建筑学 “欧陆风” 建筑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