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low-resistivity-low-contrast pay zones in the feature space with a multi-layer perceptr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well log data 被引量:2
1
作者 Lun Gao Ran-Hong Xie +2 位作者 Li-Zhi Xiao Shuai Wang Chen-Yu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70-580,共11页
In the early exploration of many oilfields,low-resistivity-low-contrast(LRLC)pay zones are easily overlooked due to the resistivity similarity to the water zones.Exist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re model-driven and ca... In the early exploration of many oilfields,low-resistivity-low-contrast(LRLC)pay zones are easily overlooked due to the resistivity similarity to the water zones.Exist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re model-driven and cannot yield satisfactory results when the causes of LRLC pay zones are complicated.In this study,after analyzing a large number of core samples,main causes of LRLC pay zon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discerned,which include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water salinity,high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due to micropores,and high shale volume.Moreover,different oil testing layers may have different causes of LRLC pay zones.As a result,in addition to the well log data of oil testing layers,well log data of adjacent shale layers are also added to the original dataset as reference data.The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 with noise(DBSCAN)is used to cluster the original dataset into 49 clusters.A new dataset is ultimately projected into a feature space with 49 dimensions.The new dataset and oil testing results are respectively treated as input and output to train the multi-layer perceptron(MLP).A total of 3192 samples are used for stratified 8-fold cross-validation,and the accuracy of the MLP is found to be 85.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resistivity-low-contrast(LRLC)pay zones conventional well logging Machine learning DBSCAN algorithm multi-layer perceptron
下载PDF
Use of a disposable circumcision suture device versus conventional circumci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21
2
作者 Zhong-Chao Huo Gang Liu +6 位作者 Xiao-Yan Li Fei Liu Wen-Ju Fan Ru-Hua Guan Pei-Feng Li De-Yang Mo Yong-Zhi He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62-367,共6页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disposable circumcision suture device (DCSD) and conventional circumcision (CC) in the treatment of redundant prepuce and phimosis. Two independent re...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disposable circumcision suture device (DCSD) and conventional circumcision (CC) in the treatment of redundant prepuce and phimosis.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conducted a literature search 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using the DCSD and CC for the treatment of redundant prepuce or phimosis in China and abroad. Nine RCTs (1898 cases) were included. Compared with the CC group, the DCSD group had a shorter operative time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 = -21.44;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 CIs] [-25.08, -17.79]; P 〈 0.00001), shorter wound healing time (SMD = -3.66; 95% CI [-5.46, -1.85]; P 〈 0.0001),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SMD = -9.64; 95% CI [-11.37, -7.90]; P 〈 0.00001), better cosmetic penile appearance (odds ratio [OR] =8.77; 95% CI [5.90, 13.02]; P 〈 0.00001), lower intraoperative pain score, lower 24-h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lower incidence of infection, less incision edema, and fewer adverse even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C and DCSD groups in the incidences of dehiscence, or hematoma. The results of this meta-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DCSD appears to be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CC. However, additional high-quality RCTs with larger study populations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ntional circumcision disposable circumcision suture device META-ANALYSIS phimosis redundant prepuce systematic review
原文传递
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疗效比较中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成晓舟 郭天康 +2 位作者 达明绪 景武堂 胡东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960-964,共5页
目的评价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CNKI、CBM、VIP、WANFANG DATA,纳入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 目的评价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CNKI、CBM、VIP、WANFANG DATA,纳入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 8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手术时间[MD=-17.09,95%CI(-19.32,-14.87)],术后切口感染率[RR=0.06,95%CI(0.03,0.12)],7 d内出院率[RR=1.17,95%CI(1.13,1.22)]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术后疼痛程度(需应用镇痛药物比率)[RR=1.05,95%CI(0.91,1.20)]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研究表明,与常规分层缝合法相比,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法能显著缩短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提高7 d内出院率,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小且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进一步予以证实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阑尾炎 腹膜外单层缝合 分层缝合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双排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费文勇 袁即山 +2 位作者 真启云 谢军 丁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57-160,164,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关节镜检查 线桥技术 传统双排技术
下载PDF
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勇吉 曹德宏 +1 位作者 柳良仁 魏强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41-747,共7页
目的 探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MEDLINE(2012~2015)、EMBASE(2012~2015)和协作网系统评价资料... 目的 探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MEDLINE(2012~2015)、EMBASE(2012~2015)和协作网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由2人分别对文献进行检索及筛选、对纳入文献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 5.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7篇,英文2篇。结果显示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手术时间(MD=19.96,95%CI:16.23~23.70,P〈0.000 1)、术中出血量(MD=10.23,95%CI:8.49~11.97,P〈0.000 1)、术后疼痛评分(MD=2.01,95%CI:0.75~3.27,P=0.002)、愈合时间(MD=3.74,95%CI:2.06~5.42,P〈0.000 1)以及外观满意率(RR=0.70,95%CI:0.50~0.98,P=0.04)均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总并发症发生率(RR=1.84,95%CI:0.95~3.56,P=0.07)和伤口术后发生血肿率(RR=1.67,95%CI:0.87~3.22,P=0.12)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RR=3.44,95%CI:1.24~9.57,P=0.02)。结论 与传统的包皮环切术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提高术后外观满意率及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传统包皮环切术 META分析 包皮过长 包茎
下载PDF
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铁成 曲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外科缝合... 目的:探讨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外科缝合技术进行清创缝合,治疗组患者采用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清创缝合,比较两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及瘢痕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6.4%,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愈合时间为(4.51±2.01)d,对照组为(7.72±2.02)d;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缩短了治疗组患者愈合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于颌面部外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避免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 常规外科缝合技术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颌面部外伤 瘢痕
下载PDF
内皮缝合和常规对位缝合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容 童勇 +1 位作者 牛艳红 方喜泉 《上海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缝合和常规对位缝合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位缝合治疗而研究组采用内皮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内皮缝合和常规对位缝合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位缝合治疗而研究组采用内皮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情况、患者满意度及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92.34±2.16)分vs(78.64±4.53)分,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00%vs 20.00%)、治疗1周及1个月时焦虑/抑郁状态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的疗效基本一致,但内皮缝合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小,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内皮缝合 常规对位缝合
下载PDF
颌面部创伤的美容缝合修复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锦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外伤处理中的应用优势。方法:根据52个颌面部受伤患者给予不同方法处理的案例,以美容缝合术作为实验组,常规缝合修复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在术后出现的伤口感染率、崩裂率以及伤口外观,定性的得出颌面... 目的:研究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外伤处理中的应用优势。方法:根据52个颌面部受伤患者给予不同方法处理的案例,以美容缝合术作为实验组,常规缝合修复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在术后出现的伤口感染率、崩裂率以及伤口外观,定性的得出颌面部美容缝合修复的价值。结果:美容缝合术比常规缝合处理的伤口感染率、崩裂率都低,而且没有明显的牵拉移位以及面部畸形,不仅维持了其生理功能,而且达到了美观的效果。结论:颌面部美容缝合修复比常规缝合修复有明显的优势,在以后的创口缝合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缝合 常规缝合 颌面部创伤
下载PDF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不同缝合成型方法对复杂性肾肿瘤患者细胞因子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昌东 田玉新 +1 位作者 林洋 张奇夫 《癌症进展》 2018年第13期1634-1636,1679,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缝合成型方法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复杂性肾肿瘤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两种缝合成型方法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复杂性肾肿瘤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缝合成型,观察组采用倒刺缝合成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治疗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比较临床疗效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缘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热缺血时间(WIT)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两组患者IL-6、CRP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IL-6、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肾肿瘤患者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倒刺缝合成型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细胞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方法缝合成型 倒刺缝合成型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复杂性肾肿瘤 临床效果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胃侧荷包缝合与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士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究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胃侧荷包缝合与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方法 14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76例)与改良组(6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治疗,改良组采用食管胃胸... 目的探究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胃侧荷包缝合与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方法 14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76例)与改良组(6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治疗,改良组采用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胃侧荷包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0)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0)均低于常规组(9.2%、6.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胃侧荷包缝合治疗技术与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特点,降低了在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中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侧荷包缝合 常规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 吻合口瘘 吻合口狭窄
下载PDF
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尹晋 陈玲 《实用防盲技术》 2015年第1期30-31,44,共3页
目的比较常规球结膜瓣复位缝合与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4例(7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常规组采用传统... 目的比较常规球结膜瓣复位缝合与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4例(7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常规组采用传统球结膜瓣复位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球结膜瓣切口有无房水渗漏。结果实验组32例(35只眼)中有3例(3只眼)术后出现球结膜瓣切口渗漏,对照组32例中有22例(22只眼)术后出现球结膜瓣切口房水渗漏。结论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可有效缓解术后球结膜瓣切口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球结膜瓣复位缝合 改良球结膜瓣复位缝合 青光眼滤过手术 球结膜瓣渗漏
下载PDF
商环行包皮环切术的临床体会
12
作者 宋琳 李亚军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5期355-355,共1页
目的与传统包皮环切术(CC)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DCSD)在包皮环切术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的8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别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和传统的方法行包皮环切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40例,... 目的与传统包皮环切术(CC)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DCSD)在包皮环切术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的8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别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和传统的方法行包皮环切术。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40例,传统方法42例。分别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对术后阴茎外观的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与传统的包皮环切术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手术持续时间[DCSD 组(6.8±1.8) min vs. CC组(25.4±4.5) min],术中出血量[DCSD组(1.2±0.5) mL vs. CC组(9.5±1.5) mL]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伤口愈合时间[DCSD 组(14.9±1.9) d vs. CC组(15.4±2.1)d]和术后并发症(6.8%vs7.1%)方面无明显差异(>0.05);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术后患者的满意率高(97.7%vs.78.6%)。结论与传统的包皮环切术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是一种创新,手术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切割与缝合一次完成,术后伤口整齐,外形美观。即使患者感到满意,又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值得重视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包皮环切术 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大型肩袖撕裂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砚文 任江涛 +4 位作者 徐丛 贾天阳 王冰广 许天磊 吕永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615-619,640,共6页
背景:随着人们对肩袖撕裂认识的提高,肩袖撕裂在中老年人群肩部疾病中的诊断率越来越高,然而对于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治疗,由于术后再撕裂并发症高,仍然缺乏统一的最佳固定术式。目的:研究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 背景:随着人们对肩袖撕裂认识的提高,肩袖撕裂在中老年人群肩部疾病中的诊断率越来越高,然而对于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治疗,由于术后再撕裂并发症高,仍然缺乏统一的最佳固定术式。目的:研究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肩袖撕裂的60例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9~70岁,平均(54.7±7.1)岁。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关节镜下speedbridge固定术组(研究组30例)和传统缝合桥固定术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3.4±1.9)分、(84.8±1.1)分、(0.5±0.8)分、(89.0±7.2)分、161.6°±13.1°、44.7°±0.5°,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3.9±1.3)分、(84.8±0.8)分、(0.4±0.7)分、(90.9±3.3)分、159.0°±9.4°、44.6°±0.5°,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在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肩袖再撕裂,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技术相比,肩关节镜下speedbridge固定技术并不能使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改善及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但短期疗效值得肯定,肩袖再撕裂率低,并且操作相对简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关节镜 无结 speed-bridge 传统缝合桥
下载PDF
缝线穿引器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0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杰 浦惠民 +8 位作者 李新国 王虎 王进 王亮 刘燕勇 张劲松 吴斌 崔其军 李浩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981-1984,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缝线穿引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及常规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淮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病儿采用缝... 目的探讨缝线穿引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及常规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淮南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12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病儿采用缝线穿引器,对照组60例病儿采用常规腹腔镜治疗,由同一主刀医师采取以上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情况、手术后复发等。结果观察组5例术前诊断为双侧,55例术前诊断为单侧,其中单侧术中发现24例为双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予以同期处理。对照组6例术前诊断为双侧,54例术前诊断为单侧,其中单侧术中发现26例为双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予以同期处理。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中双侧手术时间为(19.34±2.51)min,对照组中双侧手术时间为(19.25±2.5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单侧手术时间为(10.42±1.50)min,对照组中单侧手术时间为(10.25±1.2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输精管血管损伤0例,对照组输精管血管损伤6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精索血管损伤0例,对照组精索血管损伤5例(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复发,对照组随访期间有2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下使用缝线穿引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达到常规腹腔镜治疗的相同效果,并具有创伤小、不易损伤血管、瘢痕隐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单孔腹腔镜 缝线穿引器 常规腹腔镜 小儿
下载PDF
美容缝合联合rb-bFGF外用治疗颌面部外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燕 潘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究美容缝合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外用治疗颌面部外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1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颌面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 目的:探究美容缝合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外用治疗颌面部外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1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颌面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传统缝合)和观察组(n=30,美容缝合联合rb-bFGF),对比两组患者的美容疗效、缝合时间、缝合费用、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情况(创口对位不齐、创面崩裂、创口感染)、瘢痕大小、炎症因子[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采用温哥华评分量表(Vancouver rating scale,VSS)和双向瘢痕评分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瘢痕恢复程度及严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0.05);观察组缝合时间长于对照组,缝合费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瘢痕大小较对照组小,术后瘢痕评分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IL-1、IL-6、TNF-ɑ均较术前下降,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较术前提高,观察组IL-1、IL-6、TNF-ɑ低于对照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VSS、POS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VSS、PO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面部外伤患者采用美容缝合联合rb-bFGF治疗,可提高美容效果和创口修复质量,缩短创口愈合时间,降低瘢痕增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外伤 美容缝合术 常规缝合术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包皮过长的手术方式、经验和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凯 吴哲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8年第1期70-74,共5页
目的总结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经典式及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的经验,比较三种包皮环切术式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包皮环切术(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经典式及袖套式包皮环切术分别为112例、12... 目的总结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经典式及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的经验,比较三种包皮环切术式的各自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包皮环切术(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经典式及袖套式包皮环切术分别为112例、123例及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阴茎外观满意率等指标。分析三种手术各自特点和经验总结。结果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经典式及袖套式包皮环切术手术时间分别为5.6±3.5 min、25.6±6.7 min及34.3±5.4 min(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7 m L、12.3±5.8 m及4.1±2.3 m L(P<0.001),术后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3.1±1.1分、5.4±1.2分及3.5±0.9分(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11/112)、16.3%(20/123)及11.1%(12/108)(P=0.286),术后阴茎外观满意度分别为97.3%(109/112)、85.4%(105/123)及95.4%(103/108)(P=0.001)。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阴茎外观满意率高,但费用偏高;而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相对于经典式包皮环切术手术时间稍长,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疼痛评分低且阴茎外观满意度较高,因此,对于青春期男性及成人患者可考虑推荐袖套式包皮环切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经典式包皮环切术 袖套式包皮环切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美容缝合术与常规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的效果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3期82-84,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 目的比较不同清创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采用美容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d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炎性因子水平、平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长度、术后伤口感染率和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前及术后3、6d,两组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TNF-α、IL-6和IL-1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的血清表皮生长因子、TNF-α、IL-6和IL-1水平均较术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平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伤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容缝合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颌面部外伤,可在保证功能完整性的同时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创缝合术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颌面部外伤 美容缝合术 常规缝合术
下载PDF
减张缝合在产后会阴裂伤中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凤玉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对在产后会阴裂伤中行减张缝合术的治疗效果予以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自然分娩时会阴裂伤的产妇共计2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按照其病历单双号将这些产妇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缝合组110例,减... 目的:对在产后会阴裂伤中行减张缝合术的治疗效果予以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自然分娩时会阴裂伤的产妇共计2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纳入对象,按照其病历单双号将这些产妇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缝合组110例,减张缝合组110例。采用常规缝合方式对对照组产妇伤口予以缝合,采用减张缝合术对减张缝合组产妇伤口予以缝合,比较两种缝合方法的效果。结果:传统缝合组的甲级愈合率为84.5%,并发症发生率为49.1%,减张缝合组的甲级愈合率为97.2%,并发症发生率为10.1%。减张缝合组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缝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缝合组,两组产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会阴裂伤产妇实施减张缝合术能够加快其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缝合 减张缝合 产后会阴裂伤 愈合 并发症 感染
下载PDF
子宫下段螺旋缝合术与常规8字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的效果
19
作者 徐小翠 刘晓媛 徐紫娟 《当代医学》 2022年第30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螺旋缝合术与常规8字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48例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8字缝合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螺旋缝合术与常规8字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48例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8字缝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下段螺旋缝合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34%,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下段螺旋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患者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螺旋缝合术 8字缝合术 子宫下段出血
下载PDF
产后出血治疗中子宫压迫缝合术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王淑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8期33-34,共2页
目的研究产后出血治疗中子宫压迫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产后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予常规止血,观察组予子宫压迫缝合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 h出血量、术后并发症... 目的研究产后出血治疗中子宫压迫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产后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予常规止血,观察组予子宫压迫缝合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 h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压迫缝合术可有效改善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子宫压迫缝合术 常规止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