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la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ession vs conventional bilateral lateral recession on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intermittent exotropia:a prospective study
1
作者 Yuan-Jin Li Xiao-Qi Huang +6 位作者 Bei-Qian Yi Yi-Jia Zhao Die-Wen-Jie Hu Run-Ting Ma Wen-Ping Li Mei-Hong Ye Lian-Hong Zh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2期245-250,共6页
AIM:To observe the surgical effects of sla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ession(S-BLR)versus conventional bilateral lateral recession(C-BLR)in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intermittent exotropia(CI-IXT).METHODS:Using a random... AIM:To observe the surgical effects of slanted bilateral lateral recession(S-BLR)versus conventional bilateral lateral recession(C-BLR)in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intermittent exotropia(CI-IXT).METHODS:Using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rospective design,22 patients with CI-IXT who were admitted to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included.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ither S-BLR or C-BLR group for their subsequent strabismus surgery.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mo.Near deviation,distant deviation,and neardistance difference(NDD)were measured in all patients.RESULTS:Twelve months after surgery,NDD improvement was 10(8,13)prismatic degrees(PD)in S-BLR group and 3(1,6)PD in C-BLR group(P=0.011).The near deviation of S-BLR group was 0(-2,2)PD,while that of C-BLR group was-4(-6,-3)PD(P=0.005).Before and after surgery,the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t devi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ar stereop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380)at 12mo.The success rate at 12mo after operation was 90.91%and 72.73%in the two groups(P=0.280).CONCLUSION:CI-IXT patients treated with S-BLR have better surgical outcomes than those treated with C-BLR,which indicates S-BL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ular surgery EXOTROPIA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PROGNOSIS pediatric disease
下载PDF
儿童近视进展与视功能相关性的研究
2
作者 虞璐 黄廷楠 +5 位作者 曲忆萌 陈沛 王颖 吕丹 周丽琴 王筝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78-783,共6页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各个视功能对近视及其进展的影响,聚焦调节功能、集合功能以及眼位这三个因素。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等方面...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各个视功能对近视及其进展的影响,聚焦调节功能、集合功能以及眼位这三个因素。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调节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同时,从单纯性内、外隐斜,集合不足和集合过度,融像性功能聚散障碍,散开不足和过度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了集合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知觉性眼位和间歇性外隐斜两个方面介绍了眼位对近视进展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影响近视及其进展的多方面视功能因素,明确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和眼位在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视进展 调节功能 集合功能 眼位
下载PDF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控制能力与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傅涛 王静 +2 位作者 苏庆 郗平 李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6-459,共4页
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 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双眼偏斜角度;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采用1△~40△的水平三棱镜排镜及调节性视标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恢复点和恢复易度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测量参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患儿右眼和左眼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95±1.63)D和(-2.01±1.73)D,受检眼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分别为(36.67±15.69)△和(38.25±14.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57,均P〉0.05)。患儿视远及视近时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s=-0.41,P=0.03;L=-0.56,P〈0.01);而视远及视近融合性分开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s=0.05,P=0.78;rs=0.04,P=0.75)。无论辐辏融合还是分开融合,融合恢复易度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融合性辐辏运动破裂点的检测能较好地提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有可能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指征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生理病理 眼集合/生理病理 眼调节/生理 斜视/生理病理 儿童
下载PDF
眼压在儿童不同程度近视和眼轴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铮 雷方 +1 位作者 周瑞雅 陈彬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5-638,共4页
背景近视的进展与眼轴扩张引起的生物力学改变有关,近视患者眼底和巩膜的伸长性改变使眼球壁的厚度和弹性模量减小,从而更易受到眼压的影响。目的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长度(AL)和眼压(IOP)进行分析,探讨IOP在儿童屈光... 背景近视的进展与眼轴扩张引起的生物力学改变有关,近视患者眼底和巩膜的伸长性改变使眼球壁的厚度和弹性模量减小,从而更易受到眼压的影响。目的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长度(AL)和眼压(IOP)进行分析,探讨IOP在儿童屈光状态和AL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2—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不同屈光状态儿童428例428眼,年龄4~14岁,根据扩瞳验光后测得屈光状态分为4个组,远视及正视组患者93例93眼,等效球镜度(sE)为(1.81±2.32)D;低度近视组192例192眼,屈光度为(-1.43±0.74)D;中度近视组83例83眼,屈光度为(-4.09±0.89)D;高度近视组60例60眼,屈光度为(-8.02±2.61)D。每个受检眼采用IOLMaster测量AL;采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受检验IOP,并采用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IOP校正=IOPGAT±(544-CCT)/37.03的公式获得IOP校正。将测量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IOP#±与不同程度屈光度和AL的关系。结果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AL分别为(22.44±1.32)、(23.89±1.09)、(25.05±0.89)和(26.47±1.20)mm,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36,P=0.000)。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IOP{空f分别为(15.24±2.73)、(17.51±2.98)、(17.94±2.34)和(18.49±2.90)mmHg(1mmHg=0.133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04,P=0.000),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IOP校正均明显高于远视及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IOP校正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受检眼IOP校正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384,P〈0.01),而与AL呈正相关(r=0.377,P〈0.01)。结论儿童屈光不正患者IOP校正值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和AL的增长而增加,发育期儿童眼压偏高可能促进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 近视/生理病理 眼屈光/生理 眼轴 儿童
下载PDF
青少年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及其与波前像差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乐融融 郑志利 +1 位作者 宋佳丽 吕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5-750,共6页
背景 人眼在观察外界的物体时,调节反应呈现出持续波动状态.青少年阶段是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这一人群的调节微波动的特点及眼球像差的分布情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近视的发生和进展.目的 研究持续阅读情况下青少年正视眼... 背景 人眼在观察外界的物体时,调节反应呈现出持续波动状态.青少年阶段是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研究这一人群的调节微波动的特点及眼球像差的分布情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近视的发生和进展.目的 研究持续阅读情况下青少年正视眼与近视眼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及其与眼球像差之间的关系,探讨产生微波动差异的原因及其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0-2011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定期眼科常规检查的12~15岁青少年54人,包括正视者19人和近视者35例,受试者均进行扩瞳后客观和主觉验光,然后根据受试者近2年来近视屈光度的变化情况将近视眼分为初发性近视组18例和进展性近视组17例.受试者分别在25、33和50 cm距离处阅读计算机显示屏上的文字,使用WAM-5500红外验光仪测量受试者阅读过程中的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每个注视距离检测5 min.将测得的调节反应值经频谱傅里叶分析后将微波动能量按频率划分为低频段组分(LFC) (0 ~0.6 Hz)、中频段组分(MFC)(0.6~0.9 Hz)和高频段组分(HFC)(1.0~1.4 Hz)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受试者全眼像差,用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和计算角膜像差,比较正视眼组、初发性近视组和进展性近视组受试眼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和波前像差的差异,对受试者调节指标与波前像差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在25 cm和33 cm的阅读距离下,正视眼组调节反应值分别为(2.78±0.35)D和(2.19±0.27)D,明显高于进展性近视组的(2.44±0.33)D和(1.89±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受试者的LFC、MFC及HFC随阅读距离的缩短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阅读距离=8.480、14.270、21.400,均P<0.01),但仅LFC值在3个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115,P<0.05),其中进展性近视眼组LFC能量高于正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 cm:P=0.044;33 cm:P=0.038;50 cm:P=0.032),3个组间MFC以及HF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859、0.682,均P>0.05).在25 cm和33 cm阅读距离下,LFC值与角膜彗差、眼内彗差、全眼总高阶像差和眼内总高阶像差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而MFC和HFC与像差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青少年正视眼的调节反应强于进展性近视眼,而正视眼和初发性近视眼调节微波动能量小于进展性近视眼.近距离阅读下,调节微波动中仅LFC能量与人眼的高阶像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调节/生理 近视/生理病理 正视眼 屈光不正 青少年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OCT测量的眼前节结构改变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虔 李瑾 赵云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次是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膨胀,构成闭角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最佳手段.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次是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膨胀,构成闭角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最佳手段.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本研究纳入17篇应用眼前节OCT(AS-OCT)分别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前后眼前节生物测量不同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就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全部文献累计866患眼;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度(ACA)、巩膜突起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巩膜突起500 μm小梁与虹膜接触面积(TISA500)、TISA750、巩膜突起750μm房角隐窝面积(ARA750)均较术前不同程度升高,术后前房宽度(ACW)、巩膜突起750.μm处的虹膜厚度(IT750)均无明显变化,术后虹膜弯曲度(I-Curv)、虹膜横断面面积、虹膜突面积较术前降低.术前LT与术后ACD及术后TISA500均呈高度正相关.术前晶状体拱高(LV)与术后3个月ACD及术后3个月AOD500均呈正相关.综合文献证实,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可解除瞳孔阻滞,减小虹膜压迫,使得前房加深和房角增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并发症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 术后并发症 闭角型青光眼/生理病理 X线断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眼前节 系统评价
下载PDF
Hwey—Lan Liou模型眼复曲面人工晶状体偏心及旋转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柴茜楠 张斌 +4 位作者 耿玉欣 杜颖华 刘丹岩 马菲妍 魏玉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3-1008,共6页
背景 研究证实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能够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但Toric IOL植入后可能因偏心及旋转造成IOL的位移误差,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与球面IOL有何不同值得关注和研究。 目的 评价... 背景 研究证实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能够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但Toric IOL植入后可能因偏心及旋转造成IOL的位移误差,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与球面IOL有何不同值得关注和研究。 目的 评价Toric IOL的旋转和偏心对成像质量和波前像差的影响。 方法 将放在Hwey-Lan Liou模型眼中的SN60AT球面IOL和Toric IOL沿各自的子午线和不同轴位偏移,子午线间隔为5°,轴位偏离自中心沿0°~90°方向,偏心量分别是0.25、0.50和0.75 mm,Toric IOL在模型眼中模拟旋转5°和10°,评价和比较不同IOL偏心量和旋转度对成像质量及波前像差的影响。 结果 球面IOL与Toric IOL居中时各瞳孔直径下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在各空间频率时都非常接近4 mm瞳孔直径条件下,偏心0.25 mm时SN60AT IOL 6 c/d和12 c/d的MTF值分别为0.581 087和0.411 960,T3 IOL分别为0.454 259和0.382 313,T4 IOL分别为0.426 020和0.360 490,T5 IOL分别为0.425 606和0.359 877。偏心0.50 mm时SN60AT IOL 6 c/d和12 c/d的MTF值分别为0.573 073和0.412 787,T3 IOL分别为0.450 943和0.379 481,T4 IOL分别为0.423 153和0.356 664,T5 IOL分别为0.422 881和0.356 230。偏心0.75 mm时SN60AT IOL 6 c/d和12 c/d的MTF值分别为0.560 038和0.413 624,T3 IOL分别为0.445 597和0.374 322,T4 IOL分别为0.418 522和0.350 087,T5 IOL分别为0.418 468和0.349 976。分别沿0°、5°、10°、90°子午线偏心时MTF值非常接近。球面IOL与Toric IOL的均方根值(RMS)随着偏心量的增加而递增,其中彗差的增加较为显著,T4 IOL偏心0.75 mm时慧差由居中时的0增加到C(3,-1)-0.049 79 μm、C(3,1)-0.037 59 μm;三叶草像差增加到C(3,3)0.005 72 μm、C(3,-3)0.004 64 μm,散光有少许增加。Toric IOL旋转角度由5°增大至10°时,高空间频率下的成像质量显著下降,Toric IOL旋转时的RMS的变化主要由散光引起,且高阶像差没有任何改变。 结论 Toric IOL对偏心的耐受性与球面IOL非常接近,Toric IOL偏心时的成像质量只受偏心量的影响。Toric IOL偏心主要带来彗差增加,而散光和三叶草像差增加较少;Toric IOL旋转主要引起散光增加,高阶像差并未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眼部屈光/生理性 散光/生理病理性 人工晶状体植入 偏心 成像质量 视力/生理性 高阶像差
下载PDF
兔角膜穿通伤愈合过程中角膜强度的变化及keratocan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金玲 连玲艳 +1 位作者 刘欢 张晓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1-615,共5页
背景 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的角膜白斑是角膜伤口过度愈合的结果,控制角膜创伤或手术后过度的愈合反应,抑制瘢痕过度增生是角膜创伤愈合研究的重点. 目的 研究兔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强度和角膜基质细胞标志物keratocan的... 背景 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的角膜白斑是角膜伤口过度愈合的结果,控制角膜创伤或手术后过度的愈合反应,抑制瘢痕过度增生是角膜创伤愈合研究的重点. 目的 研究兔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强度和角膜基质细胞标志物keratocan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确定角膜缝线拆除最佳时机.方法 选择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0只,于角膜中央区沿垂直径作一长约5 mm的全层切口,然后用10-0尼龙缝线间断缝合伤口3针,制作兔角膜中央穿通伤缝合术模型.分别于术后1、2、3、4、5、6、7、8周任意处死4只实验兔并摘除实验眼,取伤口中央区角膜制备长7 mm、宽5 mm的角膜组织试件,在electroforce3220-AT生物力学机上进行单轴拉伸破坏试验,测定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角膜强度.分别于术后1、2、3、4、5、6、7、8周任意处死6只实验兔并摘除实验眼,沿角膜缘分离取完整角膜,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角膜中keratocan mRNA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所有操作严格遵循ARVO对眼科及视觉科学研究动物使用的规定.结果 术后1~6周角膜强度分别为0、(1.007±0.041)、(1.991±0.034)、(2.512±0.030)、(3.630±0.049)和(4.935±0.004) MPa,术后3~6周时角膜强度值均大于相邻的前一时间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35、7.54、8.21、5.86,均P<0.01),6周后兔角膜强度稳定.术后1周角膜中keratocan mRNA即出现高表达,术后1、2、3、4、5、6周角膜中keratocan mRNA表达量(A值)分别为0.869±0.015、0.779 ±0.065、0.621 ±0.027、0.460±0.018、0.393±0.057和0.255±0.045,各时间点keratocan mRNA表达量均低于相邻的前一时间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24、5.61、7.49、4.75、5.47,均P<0.01),6周后角膜中keratocan mRNA表达量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穿通伤术后角膜强度的变化与角膜中keratocan下调有关.兔角膜穿通伤缝合术后6周角膜基质细胞的转化趋于稳定,已达到较大的角膜强度,是拆线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角膜/病理生理 生物力学 角膜基质细胞 纤维化 逆转录PCR
下载PDF
重视屈光手术相关的双眼视觉异常问题及其风险筛查 被引量:6
9
作者 兰长骏 谭青青 廖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84,共4页
双眼视觉问题虽然不是屈光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类型,但诸多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于屈光手术后。评估术前双眼视觉状态可以预测和规避术后双眼视觉异常的发病风险。目前临床上眼科医生往往对双眼视觉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可能低估了屈... 双眼视觉问题虽然不是屈光手术后主要的并发症类型,但诸多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于屈光手术后。评估术前双眼视觉状态可以预测和规避术后双眼视觉异常的发病风险。目前临床上眼科医生往往对双眼视觉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可能低估了屈光手术相关双眼视觉问题的影响。本文将围绕屈光手术相关的双眼视觉问题进行总结,并分别对屈光手术相关的双眼视觉异常的风险筛查方案和风险预测分级、双眼视觉检查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常见的双眼视觉异常分类诊断标准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手术/不良反应 双眼视 融合 眼科/生理 聚散度 眼科/生理 风险筛查
下载PDF
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在青少年近视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钢 金汉珣 《中国校医》 2005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评价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的实用效果。方法实验组353人,在普通戴镜基础上读写视近时换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对照组336人,只戴普通近视镜。观察二组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调查戴该近用镜的舒适情况。结... 目的评价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的实用效果。方法实验组353人,在普通戴镜基础上读写视近时换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对照组336人,只戴普通近视镜。观察二组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调查戴该近用镜的舒适情况。结果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实验组近视平均加深0.47(s=0.24)m-1,对照组近视平均加深0.83(s=0.25)m-1。前者比后者近视加深度数明显减小,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二组屈光度变化的差异也较大。实验组近视加深的学生集中在≤0.25m-1和0.50m-1,而对照组则集中在0.75m-1和≥1.00m-1,表明实验组学生的近视加深程度有所控制。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的舒适率为92.4%,且对眼位、隐斜度、眼球运动均无不良影响。结论青少年学生在视近读写时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可明显减缓近视的加深,而且戴镜舒适、轻松,对眼睛发育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 集合 青少年保健服务
下载PDF
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眼视网膜组织中补体C1q和C3的表达
11
作者 高婷婷 阳雪 龙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7-240,共4页
背景 高度近视严重危害视功能,探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眼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补体系统参与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但近视眼视网膜中补体成分的变化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发生时视网膜组... 背景 高度近视严重危害视功能,探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眼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补体系统参与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但近视眼视网膜中补体成分的变化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发生时视网膜组织中补体C1q和C3表达的变化. 方法 将12只出生3d的有色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透镜诱导组,透镜诱导组豚鼠的左眼用-10D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镜片缝合在眼周皮肤4周以诱导近视眼模型,作为透镜诱导眼,右眼用平光PMMA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缝合作为对侧对照眼,正常对照组的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眼.诱导后4周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视网膜中C1q和C3蛋白的表达.结果 实验后4周,透镜诱导眼、正常对照眼和对侧对照眼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SE)分别为(-1.21±0.71)、(+2.46±0.75)和(+1.75±0.50)D,3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5,P=0.69),正常对照眼与对侧对照组间豚鼠的平均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62,P=0.08),而透镜诱导眼豚鼠的平均SE明显高于对侧对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92,P<0.01);透镜诱导眼、对侧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眼视网膜组织中C1q和C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1q:F=8.810,P=0.003;C3:F=14.490,P<0.001),其中透镜诱导眼视网膜中C3和C1q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侧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1q:q=4.14,P=0.01;C3:q=4.71,P=0.005),而对侧对照眼视网膜中C1q和C3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1q:q=1.61,P=0.27;C3:q=2.82,P=0.07).结论 离焦性近视发生过程中存在视网膜组织的补体活化状态,补体过度活化可能参与近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成分蛋白 视网膜 近视/病理生理学 眼屈光 新生豚鼠 动物模型 离焦
下载PDF
改良性融合性集合指标在间歇性外斜视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天玺 张童 +2 位作者 左晓霞 刘虎 王子衿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目的探讨改良性融合性集合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外斜视控制情况、立体视功能及其他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儿... 目的探讨改良性融合性集合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外斜视控制情况、立体视功能及其他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儿。将同视机法测量的融合性集合幅度与看远三棱镜法测量的斜视度数结合,获得改良性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使用间歇性外斜视控制评分评估患儿看远及看近时的外斜视控制情况,分为控制良好(评分0~1)和控制较差(评分2~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2例患儿,其中105例(49.5%)为男性,107例(50.5%)为女性;年龄为9.0(8.0,10.0)岁;201例(94.8%)有双眼融合视功能,11例(5.2%)无双眼融合视功能。有双眼融合视功能的患儿中,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看远看近外斜视控制评分均呈负相关(看远:r=-0.427,P<0.001;看近:r=-0.194,P=0.006)。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是看远(OR=0.195;95%CI:0.060~0.630;P=0.006)和看近(OR=0.252;95%CI:0.085~0.746;P=0.013)外斜视控制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看远(OR=3.110;95%CI:1.311~7.379;P=0.010)和看近(OR=2.780;95%CI:1.401~5.517;P=0.003)立体视功能也是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但中介分析显示,立体视功能不是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之间关联的中介因素(看远:P=0.066;看近:P=0.181)。15例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1.5°/PD的患儿均表现为外斜视控制良好。相反,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1.5°/PD的患儿表现为外斜视控制更差(看远:P=0.001;看近:P=0.040)、斜视度数更大(看远:P<0.001;看近:P<0.001)。结论改良性融合性指标——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结合了同视机与三棱镜的测量结果,可用于评估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越大,看远和看近外斜视控制情况可能越好。尽管立体视功能也与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相关,但不是融合性集合幅度/斜视度数与看远外斜视控制情况之间关联的中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会聚 深度知觉 视觉 双眼 视敏度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不正患者集合与调节比率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谢芳 张伟 +4 位作者 郭新 马惠芝 陈霞 朱丽娜 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89-493,共5页
目的 探讨集合与调节比率(AC/A)与合并屈光不正的间歇性外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观察和分析135例2008至2010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检影屈光性质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屈光度数为-... 目的 探讨集合与调节比率(AC/A)与合并屈光不正的间歇性外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 临床回顾性研究.观察和分析135例2008至2010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检影屈光性质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屈光度数为-0.50~ +3.00 D的3~6岁患者及屈光度数为-0.50~ +2.00的7~ 40岁患者)、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组(-0.50 ~7.75 D)及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远视组(≥+3.00D的3~6岁患者及≥+2.00 D的7~40岁患者).同视机法测定AC/A,三棱镜中和法测定视远(5 m)和视近(33 cm)斜视度数,比较各组AC/A、视近斜视度及视远斜视度,分析AC/A与屈光度及年龄的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近视与远视斜视度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法.结果 单纯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及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远视三组患者A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6±1.372、1.773±1.110、4.581±1.552;F=36.323,P<0.01);视远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333Δ±19.474Δ、44.052Δ±23.722Δ、35.590Δ±11.143Δ;F=1.444,P=0.24);视近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73Δ±19.008Δ、53.621Δ±20.749Δ、34.455Δ±13.292Δ;F=8.762,P<0.01).合并近视和合并远视的两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AC/A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分别为r=0.320,P=-0.469;r=-0.046,P=0.036).无屈光不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AC/A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r=-0.320,P=0.019);在合并近视组及合并近视组,未发现AC/A与年龄存在相关性(r=-0.023,P=0.865;r =0.246,P=0.296).结论 远视性和近视性屈光不正合并异常高或低的AC/A可能破坏了眼外肌的平衡,易导致外斜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屈光不正 会聚 调节 年龄因素
原文传递
伴有集合抑制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媛 吴倩 +5 位作者 白大勇 曹文红 崔燕辉 樊云葳 胡守龙 于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4-849,共6页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伴有集合抑制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伴有集合抑制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年龄中位数为9.5(12,6)岁,随访时...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伴有集合抑制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伴有集合抑制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年龄中位数为9.5(12,6)岁,随访时间中位数为9(24,6)个月,对所有患儿均进行光学诱导集合并采取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双眼外直肌断腱后原位缝合的手术方法,分析诱导集合前后及手术前后双眼最佳矫正视力,融合范围的变化,使用眼震仪测量手术前后眼球震颤的频率、振幅及强度的变化.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诱导集合前后及手术前后视力、眼震频率、振幅及强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使用同视机测定手术前后融合范围,术前平均融合范围为-3.75°±1.83°~+19.38°±3.16°,术后平均融合范围为-3.88°±1.55°~+19.00°±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对使用集合前后及手术前后最佳矫正双眼视力进行配对比较,使用集合前平均视力为0.21±0.15,使用集合后平均视力为0.28±0.18,使用集合后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P=0.00).术后平均视力为0.32±0.20,术后视力较术前使用集合前的视力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0),与术前使用集合后的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P=0.07),术前使用集合功能后及术后眼震频率(t=3.28,3.02,P<0.05)及眼震强度较(t=3.27,3.48,P<0.05)术前使用集合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震振幅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31,1.57,0.31,P>0.05).结论 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双眼外直肌断腱再缝合手术可以有效改善伴有集合抑制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眼震强度及视力,手术对融合范围没有明显影响.集合抑制现象对于眼球震颤频率的影响要大于对其振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震 先天性 会聚 眼外科手术 动眼肌
原文传递
主观与客观测量人眼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菁菁 徐丹 +2 位作者 黄涛 姜俭 吕帆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客观和主观方法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AC/A)比率,分析其差异及原因。方法40名年轻人志愿参加本试验。客观AC/A比率测量:用眼动追踪仪分别记录在100、50、33和25cm时的调节性集合量,分别除以调节刺激值,得出客观刺激性AC... 目的探讨客观和主观方法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AC/A)比率,分析其差异及原因。方法40名年轻人志愿参加本试验。客观AC/A比率测量:用眼动追踪仪分别记录在100、50、33和25cm时的调节性集合量,分别除以调节刺激值,得出客观刺激性AC/A比率;结合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的各距离的调节反应,得到客观反应性AC/A比率。主观AC/A比率测量:使用VonGrade方法得到的计算性AC/A比率和梯度性AC/A比率。两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眼动追踪仪客观记录所得刺激性AC/A比率为(4.77±1.84)A/D,与VonGraefe法计算性AC/A比率的(3.67-4-1.0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04)且无相关性(r=0.172,P=0.332);与VonGraefe法梯度性AC/A比率的(3.35±1.36)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03,P=0.001)且无相关性(r=0.134,P=0.448)。眼动追踪仪法测量受试者所得刺激性AC/A比率和反应性AC/A比率有显著相关性(r=0.871,P=0.000)和明显差异(P=0.000),在高AC/A比率人群这一差异更加明显。结论由于受近感知因素的影响更大,眼动追踪仪法测量的客观AC/A比率往往比临床测量的主观性AC/A比率结果更高。客观方法测得的反应性AC/A比率能更加真实地体现调节与辐辏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其作为监测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更加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运动检测 斜视 调节 会聚
原文传递
调节性集合/调节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16
作者 李天玺 刘虎 王子衿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值是斜弱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尽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指标, 但是大多眼科医师对其理解并不深入, 经验性运用可能存在偏差。本文对AC/A的参考值范围、检查方法、分类、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希冀... 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值是斜弱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尽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指标, 但是大多眼科医师对其理解并不深入, 经验性运用可能存在偏差。本文对AC/A的参考值范围、检查方法、分类、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希冀为在健康人群的随访检测、斜视患者的病情评估和诊断治疗中正确运用AC/A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 会聚 斜视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