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泽湖野生河蚬(Corbiculafluminea)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大命 张彤晴 +2 位作者 唐晟凯 钟立强 刘小维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86,共6页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分子标记对洪泽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采集洪泽湖野生河蚬50个个体,对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长度为614 bp的COⅠ基因片段中,...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分子标记对洪泽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采集洪泽湖野生河蚬50个个体,对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长度为614 bp的COⅠ基因片段中,碱基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6%、42.4%、21.0%和14.0%,A+T的含量(65.0%)显著高于G+C的含量(35.0%)。COⅠ基因序列中有6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0.9%,其中简约信息位点63个,单一信息位点4个。50条COⅠ基因序列共定义了1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870和0.045,平均碱基差异数(K)为27.370,单倍型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95。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COⅠ单倍型系统进化树,15个单倍型聚为两个明显分支,表明洪泽湖河蚬种群出现了遗传分化。中性检验结果和歧点分布图显示,洪泽湖河蚬种群大小保持相对稳定,未经历种群扩张。本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河蚬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该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洪泽湖河蚬野生种质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遗传多样性 洪泽湖
下载PDF
太湖软体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2006-2007年) 被引量:37
2
作者 蔡永久 龚志军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3-719,共7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太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河蚬的出现率为90.0%,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ind./m2、58.3g/m2,其主要分布在西南湖区(393-896ind./m2)和贡湖湾(393-552ind./m2);铜锈环棱螺的出现率为56.7%,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ind./m2、61.6g/m2,主要分布在东太湖(140-299ind./m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蚬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生境类型和底质性质,而螺类的分布与水生植物的分布相一致,说明水生植物对螺类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这与经典的螺-草互惠理论相一致.比较1987-2006年太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发现,20年来河蚬的高值区域已由梅梁湾、竺山湾转变为大太湖,河蚬个体大小趋于小型化发展(P<0.001),而环棱螺小型化趋势并不显著(P=0.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软体动物 空间分布 河蚬 铜锈环棱螺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雪琳 郑小东 +4 位作者 孙同秋 钱耀森 柯巧珍 邱兆星 李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8-1015,共8页
自2009年2月—2010年1月,共采集黄河三角洲流域分布的河蚬498个,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其性腺的年周期变化,利用考马斯亮蓝方法进行了蛋白质含量的年周期测量。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分布的河蚬雌雄异体,性比为1:1,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增殖... 自2009年2月—2010年1月,共采集黄河三角洲流域分布的河蚬498个,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其性腺的年周期变化,利用考马斯亮蓝方法进行了蛋白质含量的年周期测量。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分布的河蚬雌雄异体,性比为1:1,性腺发育分为6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和排尽休止期。配子发生期开始于2月份,一年内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为每年的6月中旬和10月上旬。蛋白质含量无性别差异,闭壳肌和外套膜的蛋白质含量全年都处于较低水平,无明显波动,性腺-内脏团和足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并分别在5月份和5、8月份达到峰值,与河蚬的繁殖盛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生殖周期 性腺发育 蛋白质
下载PDF
河蚬免疫活性糖蛋白分离及结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明生 曾婷婷 +1 位作者 蒋艳 杜华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7-160,共4页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G-75葡聚糖凝胶层析和RP-HPLC柱层析手段分离纯化,从河蚬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酸性糖蛋白CFP。经RP-HPLC和SDS-PAGE测定,CFP纯度为94.74%,其相对分子量为19030D。经苯酚-硫酸法测定,CFP的含糖量为5.18%,...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G-75葡聚糖凝胶层析和RP-HPLC柱层析手段分离纯化,从河蚬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酸性糖蛋白CFP。经RP-HPLC和SDS-PAGE测定,CFP纯度为94.74%,其相对分子量为19030D。经苯酚-硫酸法测定,CFP的含糖量为5.18%,蛋白质含量为93.22%。碱性β-消除反应表明,河蚬糖蛋白中存在O-糖肽键。经红外光谱分析,CFP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含有吡喃糖β-型糖苷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糖蛋白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下载PDF
镉、铜污染对河蚬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曾丽璇 吴宏海 陈桂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81-84,97,共5页
采用静态染毒法,设置50、100、150μg/L3个浓度组,研究镉、铜以及镉+铜的联合作用24h、48h对河蚬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影响,探讨以河蚬过氧化氢酶活性作为重金属镉、铜污染生物标记的可能性.结果显示:CAT活性... 采用静态染毒法,设置50、100、150μg/L3个浓度组,研究镉、铜以及镉+铜的联合作用24h、48h对河蚬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影响,探讨以河蚬过氧化氢酶活性作为重金属镉、铜污染生物标记的可能性.结果显示:CAT活性的变化灵敏,且与污染物质浓度存在剂量一效应的相关关系,50~150μg/L的单独Cd、Cu作用24h、48h使河蚬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产生了从上升到显著下降的效应,而Cd+Cu的联合处理则是在50~100μg/L浓度间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下降,且150μg/L浓度组对CAT活性产生了极显著的抑制.结果表明,CAT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监测金属镉、铜污染的有效生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过氧化氢酶活性
下载PDF
水体腐殖酸影响下河蚬对低浓度镉的蓄积和释放 被引量:5
6
作者 曾丽璇 陈桂珠 +2 位作者 吴宏海 张秋云 余日清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40-242,246,共4页
研究了水体中低浓度镉(1μg?L-1)单独存在以及低浓度镉(1μg?L-1)和腐殖酸(1mg?L-1、10mg?L-1)共存情况下河蚬对低浓度镉的蓄积和释放,以了解实验室条件下水体腐殖酸对河蚬蓄积和释放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曝露15d内分别于1d、2d、3d、10d... 研究了水体中低浓度镉(1μg?L-1)单独存在以及低浓度镉(1μg?L-1)和腐殖酸(1mg?L-1、10mg?L-1)共存情况下河蚬对低浓度镉的蓄积和释放,以了解实验室条件下水体腐殖酸对河蚬蓄积和释放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曝露15d内分别于1d、2d、3d、10d、15d取样,对比实验结果发现两种处理方式均存在镉在河蚬体内存在蓄积的现象,该蓄积效应与其蓄积时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但在腐殖酸影响下,河蚬对低浓度镉的蓄积减少。释放10d和20d的实验结果发现低浓度镉进入河蚬体内后难以释放。腐殖酸对镉从河蚬体内的释放效应影响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腐殖酸 蓄积 释放
下载PDF
河蚬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宇 刘东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24,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对河蚬功能性成分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河蚬功能性成分研究作出了展望,以期能为河蚬功能性成分的分析、提取及其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河蚬 功能性成分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淡水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研究: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1774)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闫慧 李心清 周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5-280,共6页
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13m... 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13mm,B=9mm),测定其生长部分壳体和生长期间水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随着水体碳同位素的升高(δ13CDIC由-5.24‰升至1.41‰),两壳体碳同位素也随之升高,表明水体对壳体碳同位素的影响;δ13CA分布范围为-4.76‰~-2.09‰,δ13CB为-8.49‰~-2.89‰,壳体A和B碳同位素均比预测平衡值偏负,表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利用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富集12C的CO2。根据计算壳体A在实验中沉淀部分壳体利用新陈代谢碳的比例(M值)为24%~43%,平均值为33%;壳体B为33%~75%,平均值为58%。M值随生物的生长呈下降变化,这说明在实验中河蚬主要是通过增加对DIC的吸收和利用来满足壳体生长对物质量增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碳同位素 新陈代谢 壳体
下载PDF
太湖河蚬软体部分6种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洪波 杨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42-145,共4页
以西太湖宜兴市水域产河蚬为材料,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其软组织中矿物质元素Na、K、Mg、Mn、Cu和Se的含量。结果表明:6种矿物质元素在河蚬体内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a、K、Mg、Mn、Cu、Se,其平均值分别可达1215.2、763.4、656.... 以西太湖宜兴市水域产河蚬为材料,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其软组织中矿物质元素Na、K、Mg、Mn、Cu和Se的含量。结果表明:6种矿物质元素在河蚬体内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a、K、Mg、Mn、Cu、Se,其平均值分别可达1215.2、763.4、656.2、115.6、65.8、3.2mg/kg(以干质量计);太湖产河蚬的Cu、Mn、Se元素含量较高,Na-K、Na-M g、Na-S e、Mg-S e、Mg-K和K-Se等营养元素之间有协同积累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矿物质元素 相关性 太湖
下载PDF
贵阳南明河河蚬壳体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河水污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会 刘丛强 +2 位作者 李心清 闫慧 赵彦龙 《贵州科学》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河蚬是一种具有很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双壳类水生生物,它吸取周围环境介质中的元素,通过其软体的分泌作用形成其碳酸盐成分的壳体.因此河蚬壳体的化学组成应该反应环境介质的地球化学特征.贵阳南明河河蚬壳体中微量元素组成与河水污染状况... 河蚬是一种具有很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双壳类水生生物,它吸取周围环境介质中的元素,通过其软体的分泌作用形成其碳酸盐成分的壳体.因此河蚬壳体的化学组成应该反应环境介质的地球化学特征.贵阳南明河河蚬壳体中微量元素组成与河水污染状况的对比研究显示,随着河水水质的恶化,河蚬壳体中的Pb、Cd、Cu、Co、Fe、Mn含量升高,其中Pb的增升比率最大,达到285%,其次为Cd、Cu、Co、Fe和Mn,分别为127%、121%、84%、48%、和34%;相反地,Ni、Na、Zn则在污染较重河段的河蚬壳体中含量较低,其中Ni的降低比率最大,为63%,其次为Na和Zn,分别为18%和14%.这一初步研究结果证明了随着水质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河蚬的确在调整着自己壳体的组成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其中Pb、Cd、Cu、Co、Fe、M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与水质污染变化相一致,可以用来反应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水污染 河蚬 软体动物壳体 南明河
下载PDF
化学提取法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提取太湖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茜 张宇峰 +1 位作者 王晓蓉 罗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98-1403,共6页
以底栖生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外源三价砷污染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富集实验分别比较了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法所测浓度与河蚬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 以底栖生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外源三价砷污染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富集实验分别比较了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法所测浓度与河蚬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中染毒的总砷浓度(9.48,14.12,19.88,26.86,35.66,46.42,54.25mg·kg-1)增加,DGT测得砷浓度和化学提取法所测砷含量也随之增加,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P<0.01),表明这两种技术均能很好地预测沉积物中有效砷含量。通过河蚬对三价砷的暴露实验,发现当沉积物总砷含量在35.66mg·kg-1以下时,暴露14d和28d后河蚬体内富集的总砷含量与暴露浓度增加趋势一致。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DGT法和化学提取法测得结果均与河蚬体内砷的富集量显著相关,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预测河蚬体内肉质部的总砷富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化学提取法 生物有效性 河蚬
下载PDF
洪泽湖河蚬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燕山 张彤晴 +3 位作者 唐晟凯 李大命 刘小维 王莲莲 《水产养殖》 CAS 2018年第1期18-23,共6页
2014年11月在洪泽湖进行河蚬的增殖放流实验,并于放流后的第二年对其形态学指标、规格和生物量等进行监测,以评估洪泽湖自然水域河蚬的增殖放流效果。结果显示,各站点河蚬的形态学指标和规格均为2015年11月最大,马浪岗的河蚬规格较大而... 2014年11月在洪泽湖进行河蚬的增殖放流实验,并于放流后的第二年对其形态学指标、规格和生物量等进行监测,以评估洪泽湖自然水域河蚬的增殖放流效果。结果显示,各站点河蚬的形态学指标和规格均为2015年11月最大,马浪岗的河蚬规格较大而生物量较小;至2016年7月三个站点的河蚬规格分别达到8.09 g/ind,6.29 g/ind和5.9 g/ind,而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24.29 g/m^2、45.69 g/m^2和43.69 g/m^2。分析表明,非法捕捞、非法采砂,以及水温、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动等是影响河蚬规格和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前两者是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增殖放流 洪泽湖
下载PDF
蛋白酶酶解河蚬肉制备醒酒肽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晶晶 张杰 +2 位作者 王雪锋 韩曜平 戴阳军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5,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河蚬肉制备醒酒肽的可控酶解工艺条件。在单因素(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pH)试验基础上,以乙醇脱氢酶激活率为考察指标,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醒酒肽的最佳酶解条件。添加1.53...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河蚬肉制备醒酒肽的可控酶解工艺条件。在单因素(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pH)试验基础上,以乙醇脱氢酶激活率为考察指标,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醒酒肽的最佳酶解条件。添加1.53%木瓜蛋白酶,在料液比为1∶3(g/mL)、温度43.7℃和pH 2.8的条件下酶解2.44 h,此条件下酶解肽ADH激活率预测值达57.3%,验证值56.8%。采用此模型能准确预测木瓜蛋白酶酶解河蚬肉制备醒酒肽的酶解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蛋白酶 醒酒肽 乙醇脱氢酶(ADH)
原文传递
蓝藻堆积对河蚬N_2O释放通量及其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旭 杨柳燕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76-2386,共11页
【背景】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水界面氮迁移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潜在的N_2O释放源,其N_2O释放量与栖息环境有关。蓝藻堆积区通常是湖泊N_2O释放的热点区域,其水质环境不同于无藻区。【目的】为了解蓝藻... 【背景】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水界面氮迁移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潜在的N_2O释放源,其N_2O释放量与栖息环境有关。蓝藻堆积区通常是湖泊N_2O释放的热点区域,其水质环境不同于无藻区。【目的】为了解蓝藻堆积与无藻堆积时底栖动物河蚬N_2O释放情况。【方法】采用室内微宇宙实验,以河蚬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测定蓝藻堆积区域底栖动物N_2O释放特征及其内在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蓝藻堆积区河蚬N_2O释放通量为447.2pmol/(ind·h),相比无藻区河蚬减少63%左右。河蚬肠道内总细菌及反硝化细菌对蓝藻堆积有不同的响应。454测序结果显示,无藻区河蚬肠道内细菌以变形菌门(β-和δ-变形菌纲)、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三者相对丰度为67.3%,而蓝藻堆积区河蚬肠道细菌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α-和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达到85.8%。Chao1和Shannon指数表明,蓝藻堆积区河蚬肠道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无藻区河蚬。对河蚬肠道内具有反硝化功能细菌进一步分析发现,蓝藻堆积区河蚬肠道内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可达到22.6%,是无藻区河蚬的2.3倍,反硝化作用得到增强。【结论】蓝藻堆积导致河蚬肠道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反硝化功能菌丰度增加,完全反硝化作用得以强化,导致河蚬N_2O释放通量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富营养化中湖泊底栖动物的环境效应,为湖泊温室气体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二氮 蓝藻堆积 河蚬 肠道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