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ficat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fter ex vivo limbal epithelial stem cell therapy 被引量:1
1
作者 Adriano Guarnieri Javier Moreno-Monta?és +4 位作者 Belén Alfonso-Bartolozzi Alfonso L.Sabater María García-Guzmán Enrique J.Andreu Felipe Prosp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4年第6期988-995,共8页
AIM: To assess cultured limbal epitheli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by analyzing and quantifying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AIM: To assess cultured limbal epitheli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by analyzing and quantifying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 included eight eyes with total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Ex vivo limbal epithelial stem cells were cultured on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using an animalfree culture method. The clinical parameters of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impression cytology,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cultured limb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 area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vessel caliber(VC), and invasive area(IA)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epithelial transparency, and impression cytology were also measured.RESULT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successful cases showed a reduction(improvement) of all three parameters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neovascular area(NA), VC, IA], while failed cases did not. NA decreased a mean of 32.31%(P =0.035), invasion area29.37%(P =0.018) and VC 14.29%(P =0.072). BCVA improved in all eyes(mean follow-up, 76 ±21mo).Epithelial transparenc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 ±0.93 to 0.88±1.25(P =0.014). Impression cytology showed that three cases failed after limbal epithelial stem cell therapy before 1y of follow-up.CONCLUSION: This method of analyzing andmonitoring surface vessels is useful for evaluating the epithelial status during follow-up, as successful cases showed a bigger reduction in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parameters than failed cases. Using this method,successful cases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failed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bal stem cell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stem cell therapy impression cytology 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下载PDF
Nanoparticle-mediate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treatments: Toward new generation of drug delivery systems
2
作者 Huimin Zhu Jingwen Yu +7 位作者 Jinfa Ye Yiming Wu Jintao Pan Yingying Li Chuan Chen Li Zheng Gang Liu Chengchao Ch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0-99,共10页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for vision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worldwide. The current treatment for CNV focuses primarily on topical eyedrops of glucocorticoids,non-steroidal anti-infl...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for vision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worldwide. The current treatment for CNV focuses primarily on topical eyedrops of glucocorticoi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electro-coagulation an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Unfortunately,coagulation-based treatment is restricted by corneal hemorrhage and iris atrophy. And drug treatments have limited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 short duration of action. Nanoparticle-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are widely applied due to their improved pharmacokinetics, optimized drug targeting and enhanced biocompatibility.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overview of the CNV nanodrug system, highlighting some of the recent advances in nanodrug design, preparation, and functional modification.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in the clinical translation and potential risks in CNV treatment. A greater effort is needed for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ophthalm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system ANTI-VEGF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原文传递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被引量:9
3
作者 Sepehr Feizi Amir A.Azari Sharareh Safapour 《Eye and Vision》 SCIE 2017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Angiogenesis refers to new blood vessels that originate from pre-existing vascular structures.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hich can lead to compromised visual acuity occurs in a wide variety of corneal pathologies.A la... Angiogenesis refers to new blood vessels that originate from pre-existing vascular structures.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hich can lead to compromised visual acuity occurs in a wide variety of corneal pathologies.A large subset of measures has been advocated to prevent and/or treat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These approaches include topical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laser treatment,cautery,and fine needle diathermy.Since the imbalance between proangiogenic agents and antiangiogenic agents primarily mediate the process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recent therapies are intended to disrupt the different steps in the synthesis and actions of proangiogenic factors.These approaches,however,are only partially effective and may lead to several side effects.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most relevant treatments for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vailable so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NGIOGENESIS Angiogenic therapies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inhibition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endostatin gene transfection in vivo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平 吴德正 +5 位作者 葛坚 朱振宇 冯官光 岳涛 林健贤 郑湖铃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869-1874,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ndostatin gene therapy of rat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duced by acid cauterization. Methods pBlast-hEndostatin and pBlast-Mcs were identified by digestion with Nhe Ⅰand Sal Ⅰ, by PCR r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ndostatin gene therapy of rat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duced by acid cauterization. Methods pBlast-hEndostatin and pBlast-Mcs were identified by digestion with Nhe Ⅰand Sal Ⅰ, by PCR reaction, by sequence, and then by alignment of PCR products with the geneBank using NCBIBLAST software. They were then purified with QIAGEN Endofree plasmid maxi kit. Rat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models were made with 75% AgNO 3 and 25% KNO 3 cauterization. The treatment method was subconjunctive injection of the pBlast-hEndostatin with the control of pBlast-Mcs. Results pBlast-hEndostatin was found to contain the human endostatin gene. The rat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duced by acid cauter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after subconjunctive injection of the pBlast-hEndostatin with inhibition rates of 37%, 40.2%, and 42.8% respectively on the sixth, tenth, and fifteenth day. The inhibition rate for the density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as 40%. However, no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length of the neovascularization and corneal inflammatory cells was observed.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rea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dema and corneal opacity.Conclusions The plasmid of pBlast-hEndostatin contained the human endostatin gene. The rat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duced by acid cauterization can be partially inhibited by subconjunctive injection of the pBlast-hEndostatin mediated by liposomes. Endostatin produced by transfected fibroblast cells directly inhibits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This is not caused by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hib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tatin · gene therapy · anti-angiogenesis ·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原文传递
脂质代谢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5
作者 宋维晨 陈雯 +1 位作者 池敬毅 祝文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32-1437,共6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与年龄相关的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视网膜疾病。大量研究显示,脂质代谢紊乱在nARMD的进展中发挥着促进作用,而这种关系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脂肪酸、胆固醇、脂质代谢基因变异等。...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与年龄相关的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视网膜疾病。大量研究显示,脂质代谢紊乱在nARMD的进展中发挥着促进作用,而这种关系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脂肪酸、胆固醇、脂质代谢基因变异等。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刺激氧化应激、抑制自噬,以及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和炎症反应,从而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黄斑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在动物实验中,开发针对脂质代谢紊乱的药物证实了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是治疗nARMD的一种潜在有效策略。基于这一发现,文章对脂质代谢在nARMD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为nARMD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氧化应激 自噬 脂质代谢相关药物治疗
下载PDF
雷帕霉素-深共晶溶剂滴眼液对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6
作者 杨洋 黄慈欣 +4 位作者 曾繁星 孙亚如 韦超 王红卫 高华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深共晶溶剂(DES)滴眼液对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实验检测10种DES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系(HCECs)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的DES检测其表征,筛选最适...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深共晶溶剂(DES)滴眼液对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K-8实验检测10种DES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系(HCECs)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的DES检测其表征,筛选最适宜DES,并通过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对最适宜DES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磷酸盐溶液(PBS)组、DES组和RAPA-DES组。正常组正常饲养小鼠,PBS组、DES组和RAPA-DES组小鼠右眼行角膜移植术,术后小鼠右眼分别滴加PBS、DES和RAPA-DES溶液,隔天通过裂隙灯观察角膜移植物的存活状况,评估角膜移植物的生存百分比并绘制角膜移植物生存曲线。于移植术后第7、16天,取小鼠眼球,苏木素-伊红(HE)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水肿和炎症浸润情况。于移植术后第16天,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0、IL-12α和IL-17α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B)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IL-6和IL-17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S-1和DES-2组细胞的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0.05),DES-1组细胞的细胞活性较DES-2组高(P<0.05),且DES-1的黏度低于DES-2,pH值更接近于7.4,因此DES-1为最适宜DES,应用于后续实验。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显示,DES-1对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眼球和角膜均无任何刺激。相比PBS组,RAPA-DES组的角膜植片在术后第7、16天更透明,无明显水肿和新生血管现象。RAPA-DES组与PBS组、RAPA-DES组与DES组相比,角膜移植物的生存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PBS组、DES组和RAPA-DES组小鼠角膜移植物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16和22 d。HE染色结果显示,PBS组和DES组小鼠角膜移植物明显水肿,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RAPA-DES组的角膜移植物中无明显水肿,只有少量炎症细胞积累。RT-qPCR结果显示,RAPA-DES组小鼠角膜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与PBS组无明显差异(P>0.05),RAPA-DES组IL-1β、IL-6、IL-10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和DES组(P<0.05),RAPA-DES组小鼠角膜组织中IL-12α和IL-17αmRNA表达水平低于PBS组(P<0.05)。WB结果显示,RAPA-DES组的IL-6和IL-17α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BS组(P<0.05)。结论RAPA-DES滴眼液能显著延长角膜移植物生存时间,其可以通过降低角膜组织中促炎因子水平,抑制术后角膜移植物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移植 同种 免疫抑制疗法 西罗莫司 深共晶溶剂 药物载体
下载PDF
转内皮抑制素基因治疗大鼠角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平 吴德正 +4 位作者 岳滔 朱振宇 林建贤 冯官光 郑湖铃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转染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基因对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 目的:探讨转染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基因对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试剂盒抽提纯化;用750g/L硝酸银和250g/L硝酸钾混合烧灼液制作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用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pBlast- hEndostatin来进行体内基因治疗。结果:实验证实质粒pBlast-hEndostatin含有人endostatin基因。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Tel押029-82245172Email押IJO.2000@163.compBlast-hEndostatin对酸烧伤引起的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术后6,10,15d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抑制率分别为37%,40%,43%;对角膜新生血管密度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40%。对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角膜炎症细胞没有明显抑制作用。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角膜水肿、角膜混浊呈正相关。结论:用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内皮抑制素基因可以部分抑制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其作用机制是转基因产生的内皮抑制素蛋白直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而不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内皮抑制素 基因 治疗 大鼠 角膜新生血管 CNV 手术
下载PDF
光动力治疗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山祥 余建洪 +3 位作者 赵刚平 梁先军 张良运 杨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259-262,共4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缝线法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取新西兰白兔5只10眼,用5-0号的丝线在角膜上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注射光敏剂Photofrin48h后... 目的:观察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缝线法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取新西兰白兔5只10眼,用5-0号的丝线在角膜上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注射光敏剂Photofrin48h后行DIOMED630PDT激光照射。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NV生长情况,并且计算其面积、生长长度,照射后28d处死实验兔,取其眼球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角膜缝线后3d开始有新生血管长入,3wk后长到缝线的尖端。激光照射后2d开始角膜新生血管变得模糊不清,2wk后角膜新生血管近完全消失。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角膜,视网膜以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等组织正常。结论:光动力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治疗 组织病理学检查 PHOTOFRIN therapy 光动力学治疗 激光照射 新西兰白兔 微镜观察 角膜缝线 完全消失 缝线法 安全性 生长 光敏剂 裂隙灯 实验兔 视网膜 睫状体 脉络膜
下载PDF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文杰 高磊 +3 位作者 东长霞 于华军 姜凯 林旭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540-543,共4页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和黄斑容积(total macularvolume,TMV),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6mo的观察随访。结果:患者30例30眼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72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1.03±0.55,CFT为364.97±151.83μm,TMV为8.36±1.84mm3,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logMAR,0.79±0.33;P=0.002),经平均9.7mo的随访,BCVA(logMAR,0.70±0.40;P=0.004),CFT(272.93±81.06;P=0.005)和TMV(7.20±0.98;P=0.004)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18眼(60%),稳定者为8眼(27%)。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3次/眼,有50%再注射能在术后1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湿性AMD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BEVACIZUMAB
下载PDF
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荚卫东 许戈良 +3 位作者 孙惠川 王鲁 薛琼 徐荣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肝癌LCI D2 0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系统 ,动态观测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应用人肝癌LCI D2 0皮...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人肝癌LCI D2 0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摄像系统 ,动态观测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应用人肝癌LCI D2 0皮下移植瘤模型 ,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标本微血管密度 (MVD) ,观察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的肿瘤血管生成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LCI D2 0肝癌组织移植裸鼠角膜微囊能够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与对照组相比 ,奥曲肽组动物角膜新生血管芽生延迟 ,新生毛细血管网稀疏、生长缓慢 ;术后第 7、9、12、15、18、2 1天 ,奥曲肽组人肝癌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积分比对照组减少 (P <0 0 5 )。奥曲肽对LCI D2 0皮下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免疫组化研究表明 ,治疗组肿瘤内MVD(2 1 7± 4 2 7)比对照组MVD(31 8± 3 87)减少 (P <0 0 1)。结论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人肝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可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血管生成 抑制作用 奥曲肽 生长抑素类似物 抑制作用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光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晶 郑燕 +5 位作者 刘倩 王玥 李颖 张秋露 徐雯 周跃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5,共6页
背景研究证实经典角膜胶原交联法(CXL)可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及角膜扩张,但由于其需要去上皮,因此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价快速... 背景研究证实经典角膜胶原交联法(CXL)可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及角膜扩张,但由于其需要去上皮,因此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3—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8例46眼,采用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术后随访1年。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测定术眼的视力、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对术眼手术前后的检查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的有效性。对随访期间术眼的刺激症状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所有手术顺利,未发现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感染。术眼术后1d出现轻度刺激症状,均于术后3d缓解或消失。术眼术后1个月及以后等效球镜度(SE)较术前降低,但手术前后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2,P=0.614);术眼术后12个月术眼柱镜度(CD)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2,P=0.004)。术眼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值均接近于术前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6、0.465、0.981,均P〉0.05)。术眼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厚度值分别为(467.86±52.92)和(468.51±52.96)μm,高于术前的(453.91±45.78)μm,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6、0.469,均P〉0.05),术眼术后12个月角膜厚度值为(488.67±51.44)μm,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2)。术眼术后3、6和12个月角膜曲率最大值(Ks)、角膜曲率最小值(Kf)及角膜平均曲率值(Avek)逐渐下降,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92、0.897、1.029,均P〉0.05)。术后1个月角膜基质层可见高密度光反射条带者39眼,占84.78%,深度平均为(214.38±31.92)μm。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素(CR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68、0.894,均P〉0.05)。结论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后圆锥角膜的角膜厚度增加,曲率逐渐扁平,角膜应力增强,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此外圆锥角膜患者用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后不影响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治疗后刺激症状轻,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药物疗法 光化学疗法/方法 光敏剂/治疗用途 核黄素/治疗用途 紫外线 角膜生物力学 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
下载PDF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祝磊 王丽娅 +4 位作者 张俊杰 王璐璐 栗占荣 余晓菲 李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3-827,共5页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的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患者17例21眼的疗效进行评估,其中男11例14眼,女6例7眼;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中11例未发现全身疾病,免疫学检测未见异常;6例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包括Wegener肉芽肿1例,风湿性关节炎4例,溃疡性肠炎1例,全身免疫性疾病经内科治疗病情已控制.单眼发病者13例,双眼发病者4例.病灶大于3个象限者2例2眼,2个象限以下者15例19眼.患者均经局部质量分数1%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角膜溃疡不愈或持续进展.采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1、3、6、12和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角膜溃疡的病灶变化,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HRT-Ⅲ检查角膜病灶区炎性细胞密度的变化,评价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的疗效.治疗期间观察和记录用药后眼部的不良反应,定期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实验室检查包括患者血常规、血糖水平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疗程为8 ~ 24个月,平均18.1个月.9眼治疗12个月,12眼治疗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治疗后1个月15例19眼角膜溃疡面积缩小,2例2眼因溃疡进展而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继续给予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治疗后3个月角膜溃疡愈合;治疗后6个月病灶部位角膜基质浸润及水肿均消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角膜病灶部位炎性细胞密度分别为(958±329)、(858±339)、(459±261)、(192±124)、(98±52)、(44±24)和(3±2)/mm2,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密度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39,P=0.000),其中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角膜炎性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患眼治疗期间4例出现一过性局部刺激感或烧灼感;患者血药质量浓度均在1.0 ng/ml以下,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结论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后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愈合,炎症反应消失,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溃疡/药物疗法 滴眼剂 他克莫司/治疗 他克莫司/不良反应 共焦显微镜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_(151)重组腺病毒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林 刘银萍 +4 位作者 潘欣 孙琰 徐琪 沈炜 刘志勇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151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pCA13构建携带VEGI151基因的质粒,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WesternBlot检测病变细胞内基因的蛋白质表达,体外检测Ad...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151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pCA13构建携带VEGI151基因的质粒,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WesternBlot检测病变细胞内基因的蛋白质表达,体外检测AdVEGI151对ECV304细胞的抑制作用,缝线诱导法建立炎症性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给予体内基因治疗。结果VEGI151重组腺病毒在病变细胞内能成功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17300的蛋白,体外实验表明,可以强烈抑制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体内实验表明,重组腺病毒对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结论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VEGI151基因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效果显著,为角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 基因治疗 腺病毒载体 角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6
14
作者 崔丽红 杨智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26-528,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10mg/m L雷珠单抗0.05m L,随访4~10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平均治疗次数为1.52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23.93±12.46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40.63±7.2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4.27±9.36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P〈0.05)。治疗前CMT平均363.47±119.62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190.31±37.02μm,较治疗前下降72.82±60.5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病灶的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药物疗法 近视 退行性 抗体 单克隆
下载PDF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基因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滕旭 孙旭光 王智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6-418,共3页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 (CNV)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 ,以pcDI质粒作为IL 1ra基因的表达载体 ,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其中 3...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基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 (CNV)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角膜碱烧伤后CNV模型 ,以pcDI质粒作为IL 1ra基因的表达载体 ,通过结膜下注射进行基因治疗。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其中 3组为不同剂量基因质粒治疗组 ,以及地塞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角膜灌注铺片法观察记录 (CNV)的生长情况 ;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结果 基因质粒治疗组和激素组CNV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在烧伤后第 7、14、2 8天 ,5 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为 34 7%、37 5 %、43 7%,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不同剂量基因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烧伤后 2 4h ,VEGFmRNA水平上升至高峰 ,为正常角膜的 5 30倍 ;第 4天为正常角膜的 2倍 ;第 7天恢复至正常。 5 0 μg质粒基因治疗组VEGFmRNA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 ,2 4h时下降了48 7%(P <0 0 1) ;烧伤后 4天 ,下降了 2 7 2 %(P <0 0 1)。结论 pcDI hIL 1ra基因质粒对CNV具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与抑制VEGFmRNA的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碱烧伤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角膜新生血管 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光动力学治疗角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风 李志辉 黄映湘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6-279,共4页
介绍光动力学治疗(PDT)的机制、光敏剂的种类和PDT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PDT应用低能量的光作用于光敏剂,产生对靶组织有毒性的光化学反应。光敏剂易于聚积在肿瘤和新生血管处,被增殖性的细胞摄取,这些组织吸收激光能量,导致自... 介绍光动力学治疗(PDT)的机制、光敏剂的种类和PDT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PDT应用低能量的光作用于光敏剂,产生对靶组织有毒性的光化学反应。光敏剂易于聚积在肿瘤和新生血管处,被增殖性的细胞摄取,这些组织吸收激光能量,导致自身氧化作用和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和核的直接损伤,最终导致靶组织的新生血管和肿瘤组织的细胞死亡。临床常用的光敏剂多是卟啉和它的衍生物,包括:苯卟啉衍生物单酸、氯化铝酞花青磺酸盐(CASPc)、SnET2、SINc、菌绿素a等。血啉单醚是一种国产的较理想的单体光动力学治疗新药。国外研究应用ATX-S10和 SnET 2等作为光敏剂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 角膜新生血管 治疗机制 光敏剂
下载PDF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广莉 张明昌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4期313-316,共4页
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认识有不少突破,但对CNV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待解决。我们主要从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激光、手术治疗等方面讨论CNV... 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认识有不少突破,但对CNV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待解决。我们主要从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激光、手术治疗等方面讨论CNV的治疗进展,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CNV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军军 张美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治疗可达到提高患者视力、减少AMD致盲率的目的,目前已成为治疗湿性AMD的一线用药。但在AMD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治疗可达到提高患者视力、减少AMD致盲率的目的,目前已成为治疗湿性AMD的一线用药。但在AMD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复杂的、综合的病理过程,单纯的抗VEGF治疗并不能达到治愈所有湿性AMD的目的,因此对CNV形成各个信号途径的靶向治疗药物已进入各期临床试验阶段。除此之外,小干扰RNA技术、基因组学技术也被用于湿性AMD的治疗,其中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更值得关注,这些新的治疗手段无疑为湿性AM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利安 王从毅 +3 位作者 杨文 杨新光 张林 王佳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8-804,共7页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1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4.832,均P=0.000);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量(A值)分别为0.388±0.016和0.384±0.006,明显低于PBS组的0.438±0.006和0.412±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3.514,均P=0.000).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行自体BMSCs移植可减少PMNs浸润,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下调或抑制MMP-2在受损角膜处的表达,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生物分子标志物 化学烧伤/治疗 角膜病/治疗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炎症/预防和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近视眼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瑶 曾骏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1-693,共3页
本文回顾了最近国内外近视眼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从常见药物治疗和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两方面作了介绍,并为未来的治疗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本文主要介绍了阿托品、哌仑西平、阿扑吗啡、7-甲基黄嘌呤等传统药物的新用法,同时也阐... 本文回顾了最近国内外近视眼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从常见药物治疗和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两方面作了介绍,并为未来的治疗方向提出了一些设想。本文主要介绍了阿托品、哌仑西平、阿扑吗啡、7-甲基黄嘌呤等传统药物的新用法,同时也阐述了光动力疗法、单抗类药物用于近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药物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