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rona Treatment and Dielectric Separation on Seed Vigor of Hybrid Rice
1
作者 Jia PANG Hong LIU +5 位作者 Haiqing ZHANG Aimin LIU Jiwai He Ye LIU Junlong LIU Yixin Z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4期48-54,共7页
[Objectives]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rona field and dielectric separation on the seed vigor of hybrid rice.[Methods] The seeds of 6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processed with corona field, dielectri... [Objectives]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rona field and dielectric separation on the seed vigor of hybrid rice.[Methods] The seeds of 6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processed with corona field, dielectric separation and corona field + dielectric separation.[Results] When the field intensity was 200 km/m and the processing time was 4 min, the seed vigo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ed vigor of Y Liangyou 9918 (2014) increased the most, and the germination potential and the germination rate increased by 17 and 12 percentage point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Corona field reduced seed conductivity, and for seedlings, it decreased their MDA content, increased proline content, improved peroxidase activity, and enhanced root activity. When the rotating speed of the drum was 30 r/min, the dielectric separation voltage of 4 500 V could achieve good separation effect, and the vitality of seeds at different grad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the optimized corona field combined with optimized voltage processing of dielectric separation, the seed vigor at all grades from the sepa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ielectric separation processing alone. The combined separation processing separated no seeds with germination rate of higher than 80% from the hybrid rice seeds with germination rate of lower than 60%, yet it could effectively separate the seeds with germination rate of higher than 80% from the hybrid rice seeds with germination rate of 65%-70%. After the combined processing,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separated Grade I seeds of Wangliangyou 6 (2015), N Liangyouhuazhan (2015), Wangliangyou 6 (2016) increased by 20, 15, 20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the control, while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N Liangyouhuazhan (2016) and Y Liangyou 9918 (2016), which had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higher than 80%, increased by 3 and 9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control, suggesting insignificant separation effect.[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d a new technical approach for the processing of hybrid rice s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 treatment Dielectric separation Hybrid rice Seed vigor
下载PDF
Surfac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 onto Corona Treated Cotton Fabric
2
作者 郭玉海 张建春 施楣梧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9年第4期84-87,共4页
Acrylic acid was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cotton fabric after being short time treated by corona-discharge inair in the presence of initiator.The means of gas-phaseSO<sub>2</sub> derivatization was used... Acrylic acid was grafted onto the surface of cotton fabric after being short time treated by corona-discharge inair in the presence of initiator.The means of gas-phaseSO<sub>2</sub> derivatization was used along with ESCA to deter-mine corona-discharge-induced-hydroperoxidegroups on the surface.The content of hydroperoxideshows a maxmium value at 15 sec.of corona-dischargetime.Effect of corona treatment time and various con-centration initlator on graft yield was studied.The addit-ion of initiator increases the graft yield.Acceleratedgraft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Mohr’s saltshows that peroxide groups on the corona treated cottonfabric initiat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 - discharge treatment GRAFT copolymer- ization Mohr’s salt cotton fabric.
下载PDF
Electro-Hydrodynamics and Kinetic Modeling of Dry and Humid Air Flows Activated by Corona Discharges 被引量:1
3
作者 J. P. SARRETTE O. EICHWALD +2 位作者 F. MARCHAL O. DUCASSE M. YOUSF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69-472,共4页
The present work is devoted to the 2D simulation of a point-to-plane Atmospheric Corona Discharge Reactor (ACDR) powered by a DC high voltage supply. The corona reactor is periodically crossed by thin mono filamenta... The present work is devoted to the 2D simulation of a point-to-plane Atmospheric Corona Discharge Reactor (ACDR) powered by a DC high voltage supply. The corona reactor is periodically crossed by thin mono filamentary streamers with a natural repetition frequency of some tens of kHz. The study compare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dry air and in air mix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water vapour (humid air). The simulation involves the electro-dynamics~ chemical kinetics and neutral gas hydrodynamics phenomena that influence the kinetics of the chemical species transformation. Each discharge lasts about one hundred of a nanosecond while the post- discharge occurring between two successive discharges lasts one hundred of a microsecond. The ACDR is crossed by a lateral dry or humid air flow initially polluted with 400 ppm of NO. After 5 ms, the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50 successive discharge/post-discharge phases, a higher NO removal rate and a lower ozone production rate are found in humid air. This change i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HO2 species formed from the H primary radical in the discharg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 corona discharge humid air chemistry plasma simulation NO treatment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Active Species Sprayed in a Dielectric Barrier Corona Discharge System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杰 宋玲 +3 位作者 刘强 屈广周 李国锋 吴彦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11-215,共5页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to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a dielectric barrier corona discharge (DBCD) system. The DBCD, consisting of a quartz tube, a concentric high voltage electrode and a net wrapped t...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to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a dielectric barrier corona discharge (DBCD) system. The DBCD, consisting of a quartz tube, a concentric high voltage electrode and a net wrapped to the external wall (used as ground electrode), was introduced to generate active species which were sprayed into the organic solution through an aerator fixed on the bottom of the tube. The effect of four factors-the discharge voltage, gas flow rate, solution conductivity, and pH of wastewater, on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phenol was assessed. The obtained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is process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henol degradation. The degradation rate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ower supplied.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in alkaline conditions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acid and neutral conditions. The optimal gas flow rate for phenol degradation in the system was 1.6 L/min, while the solution conductivity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ectric barrier corona discharge (DBCD) active species organic compound degrada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下载PDF
肺部超声检查在血液透析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王开振 许生甜 +1 位作者 唐能源 李琦晖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162-1165,共4页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检查在血液透析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诊断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同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1例成功治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等基本临床资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血... 目的探讨肺部超声检查在血液透析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诊断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同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1例成功治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等基本临床资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血液透析”“肺部超声检查”作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2020-2023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经氧气治疗、抗病毒、抗炎、血液净化(利用肺部超声评估肺部B线变化)、抗感染、抗凝等治疗后痊愈出院,白细胞介素-6、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D-二聚体水平均正常,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抗原检测阴性,床旁肺部超声检查提示双肺未见明显B线,肺部CT检查提示肺部渗出明显吸收。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5篇,排除16篇,最终保留可用文献19篇。结合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对肺部超声检查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床旁肺部超声检查在识别和分层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方面非常有效,可即时、准确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保证患者透析的充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肺部超声检查 诊断 治疗策略
下载PDF
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5
6
作者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 位作者 深圳市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 卢洪洲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80-97,共18页
目前,我国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与COVID-19相关的“长新冠”可以出现全身多系统症状并给患者带来较长期的影响,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针对长新冠... 目前,我国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与COVID-19相关的“长新冠”可以出现全身多系统症状并给患者带来较长期的影响,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针对长新冠综合征的诊治、随访及多学科管理尚缺乏相应的共识,相关诊疗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各学科及各中心的经验。本共识基于国内外长新冠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数据,以及循证医学证据,从长新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定义、各系统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随访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炼出16条共识建议,为指导临床正确地评估与管理长新冠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长新冠综合征 诊治 专家共识
下载PDF
EACD技术处理制药废水的特性研究
7
作者 郭晓莹 《供水技术》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本文阐述了EACD的放电过程与作用机理,对试验过程中不同参数条件展开对比论述。围绕雾化电晕效果,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各影响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调节试验参数,改良雾化电晕效果,增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在原试验基础上进行一... 本文阐述了EACD的放电过程与作用机理,对试验过程中不同参数条件展开对比论述。围绕雾化电晕效果,探索在不同条件下,各影响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调节试验参数,改良雾化电晕效果,增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在原试验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最终确定试验装置的最优试验参数,得出EACD运行的最佳工况条件:白钢雾化电极+铁材质集尘极,水流量为40 mL/min,放电电压12 kV,放电时间48 min, COD去除率可达9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极雾化电晕放电 污废水处理 放电电流
下载PDF
中医暑疫理论对夏季传染病防治的启示
8
作者 王斯曼 尧明慧 +1 位作者 张梦楚 燕海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对历代医家所阐释的暑疫理论及其诊疗特色进行探析,为夏季传染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梳理周扬俊、余霖、王士雄等医家基于不同角度、层次对暑疫的论述,分析暑疫的病因病机、治法选方,并应用暑疫理论探讨手足口病、登... [目的]对历代医家所阐释的暑疫理论及其诊疗特色进行探析,为夏季传染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梳理周扬俊、余霖、王士雄等医家基于不同角度、层次对暑疫的论述,分析暑疫的病因病机、治法选方,并应用暑疫理论探讨手足口病、登革热及2022年多地散发的新冠病毒感染等夏季传染病的辨治规律。[结果]几位医家将暑疫病因病机归类为主气偏盛、阴虚邪盛、暑热蒸腾及尸毒弥漫,多用清里和表、凉血开窍法治疗。手足口病、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三类夏季传染病的病因病机、临证特点及治法选方与暑疫理论较为相符。[结论]三类夏季传染病的证治规律符合暑疫理论,暑疫理论可为中医药临床诊治夏季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疫 夏季传染病 病因病机 防治 手足口病 登革热 新冠病毒感染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
9
作者 樊欣 丁征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COVID-19患者的静脉血栓预防需权衡VTE及出血风险。COVID-19患者可能会有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COVID-19患者的静脉血栓预防需权衡VTE及出血风险。COVID-19患者可能会有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而脏器微血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加重病情。此外,抗凝不充分也会增加重症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尽早启动风险评估、选择适宜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栓预防 防治 并发症
下载PDF
PBO纤维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乔咏梅 陈立新 +1 位作者 吴大云 王斌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24,共5页
对PBO纤维表面性能的改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混杂芳纶纤维、电晕处理、偶联剂处理及强酸处理等多种方法对PBO纤维与环氧树脂表面粘接强度及其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程度,比较了各种方法的改性效果及各自优缺点。
关键词 PBO纤维 表面改性 纤维混杂 电晕处理 偶联剂 强酸 界面粘接强度
下载PDF
电晕处理对UHMWPE纤维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焱 李常胜 黄献聪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38,共3页
采用电晕连续处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拉伸性能测试分析不同处理工艺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电晕处理后,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处理功率为375 W,处理时间... 采用电晕连续处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拉伸性能测试分析不同处理工艺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电晕处理后,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处理功率为375 W,处理时间为180 s时,纤维红外光谱出现羰基、羟基伸缩振动峰,随着电晕处理时间和功率的增加,峰的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电晕处理降低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处理功率为375 W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纤维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均下降,处理时间为180 s时断裂强度下降了20%;处理时间为180 s,功率为525 W时,断裂强度为处理前的32%;电晕处理后,纤维与SEBS树脂的粘结强力均提高了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 电晕处理 表面处理 力学性能 粘结强力
下载PDF
电晕处理对高性能PBO纤维的表面性能及其界面粘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斌 金志浩 +1 位作者 丘哲明 刘爱华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对高性能PBO纤维表面进行了电晕处理,优化了其处理工艺。用XPS,FT-IR和SEM研究了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及物理结构的变化,通过单丝拔出试验和短梁剪切试验评价了PBO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微宏观界面粘接性能。结果表明:经电晕处理后,PB...  对高性能PBO纤维表面进行了电晕处理,优化了其处理工艺。用XPS,FT-IR和SEM研究了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及物理结构的变化,通过单丝拔出试验和短梁剪切试验评价了PBO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微宏观界面粘接性能。结果表明:经电晕处理后,PBO纤维表面含氧量增多,表面浸润性得到改善,单丝拔出的PBO-环氧界面剪切强度(IFSS)提高了25.6%,但短梁剪切强度(ILSS)的提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O纤维 界面粘接强度 电晕处理
下载PDF
电晕处理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戚东涛 陶继志 王秀云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537,542,共4页
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表面进行了电晕处理,用XPS,FT-IR和SEM研究了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及物理结构的变化,通过单丝拔出试验和短梁剪切试验评价了UHMWPE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微宏观界面粘接性能.结果表明:经电晕处理后,UHMWP... 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表面进行了电晕处理,用XPS,FT-IR和SEM研究了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及物理结构的变化,通过单丝拔出试验和短梁剪切试验评价了UHMWPE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微宏观界面粘接性能.结果表明:经电晕处理后,UHMWPE纤维表面含氧量增多,含氧基团数量与种类增加,表面浸润性得到改善,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τs)提高幅度可达535%,短梁剪切强度NτOL提高了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 界面粘接强度 电晕处理
下载PDF
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治理甲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周勇平 高翔 +4 位作者 吴祖良 骆仲泱 魏恩宗 倪明江 岑可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6-139,共4页
利用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对甲苯有机废气进行试验 ,分别考察了有机污染物浓度、温度、电压、湿度和停留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降低气体温度和一定的湿度能够提高脱除效率 ,电压增高可以提高脱除效率 ,停留时间长... 利用直流电晕自由基簇射对甲苯有机废气进行试验 ,分别考察了有机污染物浓度、温度、电压、湿度和停留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降低气体温度和一定的湿度能够提高脱除效率 ,电压增高可以提高脱除效率 ,停留时间长使得脱除效率升高 ,但能量效率降低。有机物的浓度增大 ,会使得脱除效率降低 ,但同时能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本实验的目的旨在为降解烟气中的多环芳烃 (二英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晕 自由基簇射 有机废气治理 等离子体 甲苯
下载PDF
电晕处理对棉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丕波 徐卫林 +2 位作者 葛朝阳 徐巧林 曹根阳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在不同电压和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电晕处理,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反射红外分析和X衍射分析观察了棉织物表面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粘附力与强力测试分析了棉织物的表面性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电晕处理使棉织物的表面化学组... 在不同电压和不同时间条件下对棉织物进行电晕处理,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反射红外分析和X衍射分析观察了棉织物表面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粘附力与强力测试分析了棉织物的表面性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电晕处理使棉织物的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棉纤维表面产生刻蚀,使棉纤维表面亲水基团增多,润湿性能增强,同时使棉织物对淀粉的粘附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晕处理 棉织物 表面结构 表面性能
下载PDF
电晕放电处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玉海 施楣梧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8-62,共5页
综述了电晕放电处理的几种作用机理,简述了该技术在塑料表面接枝上应用的发展,并展望了它在纤维、纺织品整理上的应用。
关键词 电晕放电处理 粘合 表面接枝 塑料 改性
下载PDF
大功率塑料薄膜表面电晕处理机电源的研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彦锋 陶海敏 +1 位作者 张仲超 何湘宁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介绍了用于塑料薄膜表面处理的电晕处理机的基本原理和等效电路 ,并且给出了大功率塑料薄膜表面电晕处理机电源的设计过程 。
关键词 大功率塑料薄膜 表面处理 电晕处理机 电源 等效电路 包装材料
下载PDF
电晕处理对涤纶纱线上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丕波 徐卫林 +1 位作者 黄丽 崔卫钢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9,共6页
针对涤纶纱线采用淀粉浆料上浆困难的情况,研究电晕处理对涤纶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及不同比例PVA/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情况。改变电压和时间对涤纶纱线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实验,研究采用不同比例(PVA/淀粉)的浆料时对涤纶纱线上浆性能的... 针对涤纶纱线采用淀粉浆料上浆困难的情况,研究电晕处理对涤纶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及不同比例PVA/淀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情况。改变电压和时间对涤纶纱线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实验,研究采用不同比例(PVA/淀粉)的浆料时对涤纶纱线上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电晕处理的涤纶纱线上浆后,浆纱耐磨性提高,毛羽降低,综合性能明显改善,涤纶纱线上浆工艺中,少用或不用PVA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晕处理 涤纶纱线 改性 上浆性能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负载电路中的频率跟踪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彦锋 陶海敏 +1 位作者 黄玉水 张仲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3-14,共2页
讨论了介质阻挡放电负载的等效电路模型 ,并针对这种类型的负载——塑料薄膜电晕处理机 ,采用了一种简单的锁相环跟踪控制电路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现了频率跟踪功能。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负载电路 频率跟踪 送变器 绝缘介质
下载PDF
电晕场处理与介电分选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庞嘉 张海清 +5 位作者 刘爱民 贺记外 刘烨 刘俊龙 张艺馨 刘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9-345,共7页
2017年,以2015、2016年生产的N两优华占、望两优6号种子以及2014、2016年生产的Y两优9918种子为试材,对杂交水稻种子进行电晕场处理、介电分选及电晕场+介电分选处理,通过测定种子的活力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以筛选适宜的电晕场与介电分... 2017年,以2015、2016年生产的N两优华占、望两优6号种子以及2014、2016年生产的Y两优9918种子为试材,对杂交水稻种子进行电晕场处理、介电分选及电晕场+介电分选处理,通过测定种子的活力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以筛选适宜的电晕场与介电分选处理。结果表明:当场强200 k V/m,处理时间4 min时,种子活力显著提高,其中Y两优9918种子(2014年产)发芽势和发芽率比对照分别提高47.22%和23.53%;电晕场处理使种子的电导率及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升高,根系活力增强,且电导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当滚筒转速为30 r/min,介电分选电压为4 500 V时,分选效果较好,各级种子活力差异显著;电晕场优化处理结合介电分选优化电压处理,分选的各级种子活力均比单独介电分选明显提高,其中望两优6号(2016年产)组合处理比单独介电分选出的Ⅰ级、Ⅱ级和Ⅲ级种子发芽势分别提高14.28%、18.42%和15.52%,发芽率分别提高7.78%、9.64%和14.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电晕场处理 介电分选 种子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