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HLA/HPA抗体特异性分布特征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86例免疫性PTR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配血次数、疾病类型、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资料,通过微珠法进行HL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并分析抗体特性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 86例PTR患者中,单独HLA抗体、单独HPA抗体、HLA+HPA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为72例(83.72%)、8例(9.30%)、6例(6.98%)。HLA抗体在各位点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抗体对应等位基因分别为A*25:01、B*15:12、C*02:02(和C*17:01),检出率分别为81.48%、87.04%、48.15%;而对应抗原表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为163LG、97V、71ATD,检出率分别为87.04%、77.78%、74.07%。仅存在HLA抗体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及输注有效情况均明显优于随机血小板(P<0.01)。在血小板交叉配型阴性结果的患者中,HLA抗体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强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差(P<0.01)。HLA抗体强度为中、低等水平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情况均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5)。结论 本研究所得到的PTR患者HLA/HPA抗体特性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的结果,可为血小板库建立时供者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对临床PTR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摘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