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双娟 顾兴芳 +2 位作者 张圣平 苗晗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2X期1-9,共9页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抗病鉴定 抗病育种 病害防治 综述
下载PDF
冀东地区旱黄瓜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培养性状多样性
2
作者 薛制国 李婧婷 +3 位作者 李翠霞 金鸽 韩亚梅 贺字典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9,15,共10页
为明确旱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菌种类及其菌株培养性状多样性,采用ITS序列测定病原菌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冀东地区旱黄瓜多主棒孢菌的生长速度、培养性状、显微特征、致病力及其营养需求的差异性。根据生长速度将28株旱黄瓜多主棒... 为明确旱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菌种类及其菌株培养性状多样性,采用ITS序列测定病原菌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冀东地区旱黄瓜多主棒孢菌的生长速度、培养性状、显微特征、致病力及其营养需求的差异性。根据生长速度将28株旱黄瓜多主棒孢菌分为快、中、慢等3种类型,分离频率分别占25.00%,67.86%和7.14%。菌落颜色分别为墨绿色、灰绿色、灰褐色和灰白色。BB19112508致病力最强,在中农6,新津春4号和娇子8号上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7.78,54.07,53.70。BBCL19122506的假隔膜数量变化最大,1~14个;分生孢子的长度和基脐宽度最大,分别为139.17,4.24μm。BB19112508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最适营养分别为:PDA,乳糖;硝酸钠。BBCL19122506菌丝和分生孢子生长最适营养分别为:PDA,可溶性淀粉;硝酸钠,硝酸钾。BBCL20052502产孢最适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旱黄瓜多主棒孢菌培养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防治时应考虑优势菌株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黄瓜 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 性状 多样性 冀东地区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2L-1对两种芝麻病害的生防作用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刘颖 刘清浩 +4 位作者 赵新贝 刘红彦 赵辉 郭金春 李蒙蒙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22-530,共9页
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L-1的发酵上清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2L-1对芝麻茎点枯病及芝麻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4种作物的促生作用。为明确菌株2L-1的生防作用... 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L-1的发酵上清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2L-1对芝麻茎点枯病及芝麻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4种作物的促生作用。为明确菌株2L-1的生防作用及机理,对其拮抗过程中的酶活性及促生相关特性进行了检测,对菌株2L-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预测。结果表明,在含毒介质法中,发酵上清液的10倍稀释液对芝麻茎点枯病菌和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51%和83.78%。该菌株可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具备溶磷和产生铁载体的特性,皿内未检测到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在盆栽试验中,当该菌株先于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45.37%,而当菜豆壳球孢先于该菌株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29.71%;当该菌株先于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25.82%,而当山扁豆生棒孢先于该菌株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33.64%。菌株2L-1的1×10^(8) cfu/mL菌悬液对供试作物的株高、鲜重和干重都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其中供试作物的株高增加26.52%~36.26%,地上部分鲜重增加71.43%~113.64%,干重增加50.00%~128.57%。在该菌株基因组中预测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由此可见,菌株2L-1在芝麻防病和促生中具备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茎点枯病 芝麻棒孢叶斑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生防作用 促生作用
下载PDF
黄芩斑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4
作者 刘燕敏 王蓉 +1 位作者 丁万隆 李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23-829,共7页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多主棒孢最适生长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外源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pH为6、温度为30℃。菌丝致死条件为51℃处理10 min,孢子致死条件为54℃处理10 min。98%多菌灵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7 mg·L^(-1);其次是98%咯菌腈、98%咪鲜胺和98%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10、0.18、3.06 mg·L^(-1);98%嘧菌酯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弱,EC50为632.39 mg·L^(-1)。结论:黄芩斑枯病病原菌适生范围较广,在多种碳源、氮源、培养基及pH条件下均可生长,在中性偏弱酸、较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于黄芩斑枯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斑枯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病原鉴定与高效药剂筛选
5
作者 李海源 李娟 +5 位作者 胡妍月 孙杨 葛翠莲 陈小留 石丽娟 黄水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67-2078,共12页
【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 【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猕猴桃褐斑病在赣西和赣北发生严重,11个调查点位中5个点位发病等级中值在5级及以上;猕猴桃褐斑病在赣东和赣南发生较轻,10个调查点位的发病等级中值均为0。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对猕猴桃褐斑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17.36,6.97,5.30和2.50μg·mL^(-1)。【结论】猕猴桃褐斑病在赣北和赣西发生严重,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可作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潜在高效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病情调查 病原菌鉴定 多主棒孢 药剂筛选
下载PDF
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中义 李继新 +4 位作者 关国经 梁贵林 黄兴龙 宫飞燕 王英祥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4-47,共4页
报道了贵州省烤烟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为:山扁豆生棒孢(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Curst.)Wei,描述了症状。研究标本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关键词 烤烟 棒孢霉叶斑病 山扁豆生棒孢 鉴定
下载PDF
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补充 被引量:16
7
作者 谭海文 卢燕回 +4 位作者 王雅 陈振东 袁高庆 林纬 黎起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39,50,共6页
本文对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 本文对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测定,将引起广西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7.5℃、培养初始pH为6、以麦芽糖作为C源、硝酸钾作为N源及完全光照等条件最适合其菌丝生长;30℃、以乳糖作为C源、硝酸钾作为N源及完全黑暗等条件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形成;27.5℃、湿度为100%+水膜、12h光暗交替等条件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这是该病在广西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棒孢霉叶斑病 山扁豆生棒孢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甜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爽 黄贵修 +1 位作者 李博勋 孔祥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46-2452,共7页
对海南三亚发生的甜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 对海南三亚发生的甜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采用致病性试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st.)Wei];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大豆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4~28℃,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15 min,最适pH为8~1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NaN03;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0℃、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田守波 朱为民 +4 位作者 朱龙英 杨学东 张迎迎 张辉 刘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62,166,共7页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学文 张自心 +3 位作者 武军 石延霞 柴阿丽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9,共5页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 农杆菌介导法 RFP
下载PDF
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黄瓜育种材料筛选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惠哲 李淑菊 +2 位作者 杨瑞环 邓强 曹明明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2,26,共4页
为了筛选出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黄瓜育种材料,我们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58份黄瓜材料进行了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抗病性评价。通过对该2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分析,获得棒孢叶斑病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1份;黑斑病高抗材... 为了筛选出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黄瓜育种材料,我们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58份黄瓜材料进行了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抗病性评价。通过对该2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分析,获得棒孢叶斑病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1份;黑斑病高抗材料10份,抗病材料6份。其中兼抗2种病害的材料11份,‘A86-1’、‘G5-4’和‘N103-2’对2种病害均达到高抗级,‘07L35’、‘09L4漆’、‘H31-2选’和‘W43-1-2’对棒孢叶斑病为抗病级,对黑斑病为高抗级,‘G5-2’、‘Q6’、‘XL6-1-2’和‘XL6-3’对2种病害的抗性均为抗病级。获得的抗病资源为黄瓜多抗性育种和骨干亲本自交系的抗性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棒孢叶斑病 黑斑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在贵州烤烟上发现由棒孢霉属病菌引起的叶斑病 被引量:31
12
作者 关国经 张长华 +10 位作者 张永春 杨胜铭 陈永安 雷胜远 童安辉 陈叶君 蒋玉梅 商胜华 赵中慧 杜怀敏 简在云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5-6,共2页
1998~ 1 999年在贵州 3个县烤烟上发现一种叶斑病 ,病原真菌鉴定为半知菌类中的丛梗孢目、暗梗孢科多胞亚科、棒孢霉属 ( Corynespora Güssow)
关键词 棒孢霉属 烤烟 叶斑病 鉴定 贵州
下载PDF
新化合物吡唑并嘧啶衍生物(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PDZ-1)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延霞 张晓慧 +4 位作者 谢学文 柴阿丽 徐玉芳 赵振江 李宝聚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1-728,共8页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 吡唑并嘧啶衍生物((E)-N-(2-氟-4-三氟甲基苯乙烯基)-1-甲基-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简称BDO-1)和哒嗪酮衍生物(4-羟基-1-(4-甲氧基苯基)-6-氧代-1,6-二氢吡嗪-3-甲酸甲酯,简称PDZ-1)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并合成的新化合物,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其离体抑菌活性及其诱导抗病活性,并对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结果显示,BDO-1和PDZ-1对供试黄瓜的尖孢镰孢菌和多主棒孢菌并无杀菌活性;温室盆栽试验发现,2个化合物对7种蔬菜病害具有明显的诱导抗病活性,其中:BDO-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棒孢叶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灰叶斑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81%、61.79%、69.88%、64.14%,54.42%、54.85%和63.59%;PDZ-1在10 mg/L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3%和59.15%。田间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BDO-1和PDZ-1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95%和48.45%。研究发现,BDO-1和PDZ-1在质量浓度为10 mg/L、诱导5次、每次间隔5d的条件下施用,对黄瓜枯萎病和棒孢叶斑病可发挥最佳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并嘧啶 哒嗪酮 诱导抗病性 黄瓜枯萎病 黄瓜棒孢叶斑病
下载PDF
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颖 严巍 +1 位作者 池杏珍 李跃忠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4,共3页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 ,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sp .。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 4月下旬 ,高峰期为 7~ 8月和 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 80 %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 通过制作切片、病组织分离培养及单孢分离、接种试验等 ,确定引起金叶女贞叶斑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sp .。此病在上海始发期为 4月下旬 ,高峰期为 7~ 8月和 10月。发病率和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 80 %大生可湿性粉剂是防治此病较好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女贞 叶斑病 棒孢霉属 发生期 防治 发病率 株密度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及病原鉴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艳菊 刘东 +2 位作者 马柏壮 周秀艳 苗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4-39,61,共7页
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但在黑龙江省尚无记载。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只在哈尔滨发现有棒孢叶斑... 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危害程度日益严重,但在黑龙江省尚无记载。文章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地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只在哈尔滨发现有棒孢叶斑病发生,而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均未发现棒孢叶斑病发生为害。对疑似棒孢叶斑病病叶,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分离获得的4个致病菌株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病害为黄瓜棒孢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棒孢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病原菌鉴定
下载PDF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苇 李宝聚 +2 位作者 刘春艳 王勇 石延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3,共5页
以多主棒孢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Dot-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田间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h左右。通过同多主棒孢在黄瓜... 以多主棒孢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Dot-ELISA反应条件,建立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Dot-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田间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h左右。通过同多主棒孢在黄瓜叶片上不同侵染时期的症状及显微诊断比较,发现该方法可在黄瓜棒孢叶斑病潜伏、未显症期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为黄瓜栽培期的病害监测和及时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孢叶斑病 黄瓜 多主棒孢 DOT-ELISA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不同食用木薯品种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春芳 娄予强 +9 位作者 周迎春 熊贤坤 易怀峰 李月仙 刘倩 严炜 沈绍斌 宋记明 张林辉 刘光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118-121,126,共5页
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SC9、SC201、GR891、E1424和SC124共5个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采用聚集度指标、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4种食用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棒孢霉叶斑病在不... 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SC9、SC201、GR891、E1424和SC124共5个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采用聚集度指标、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4种食用木薯品种的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棒孢霉叶斑病在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上总体呈现聚集分布,但在其发病轻时呈现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不同食用木薯品种之间平均每叶病斑数有差异,其中对照品种SC124(CK)发病较重,新的品系E1424发病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木薯 品种 棒孢霉叶斑病 空间分布型
下载PDF
黄瓜靶斑病菌致病性鉴定及药剂筛选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丽慧 高士刚 +1 位作者 曾蓉 戴富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6年第4期116-121,共6页
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对来自上海、山东、辽宁和广东等地黄瓜上分离的9个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株在黄瓜不同品种上的致病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田间试验,对常用杀菌剂进行了活性与防效的评价。结果表明:... 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对来自上海、山东、辽宁和广东等地黄瓜上分离的9个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株在黄瓜不同品种上的致病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田间试验,对常用杀菌剂进行了活性与防效的评价。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菌株对黄瓜的致病力存在差异,但未发现致病力的分化。10个主栽黄瓜品种对黄瓜靶斑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其中‘碧玉'抗性最强,而‘春五'‘申青一号'的抗性较差。室内活性及室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5%咪鲜胺乳油对黄瓜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靶斑病 多主棒孢菌 致病性 药剂防治
下载PDF
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10
19
作者 番华彩 郭志祥 +7 位作者 白亭亭 徐胜涛 杨佩文 尹可锁 郑泗军 潘艳华 李迅东 曾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1-487,共7页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 【目的】明确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云南省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叶片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单孢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应用平板培养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仅能在p H 6~8内生长,最适p H为7;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有一定影响,以全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在玉米粉培养基(CMA)上病原菌产孢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8℃处理15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1℃处理5 min。【结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偏好高温,但适应的p H较窄;病原菌产孢的关键因子是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光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叶斑病 多主棒孢菌 生物学特性 云南省
下载PDF
河南省金叶女贞一新病害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猛 武海燕 +2 位作者 裴洲洋 刘素芳 王振跃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2,共3页
在河南郑州市发现金叶女贞新病害——叶斑病.病原菌经分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为一种棒孢属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与相似种的比较,确定其分类地位为蔓荆子棒孢一新的专化型,即蔓荆子棒孢女贞专化型(Corynespora viticis Guo f.sp.ligustri... 在河南郑州市发现金叶女贞新病害——叶斑病.病原菌经分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为一种棒孢属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与相似种的比较,确定其分类地位为蔓荆子棒孢一新的专化型,即蔓荆子棒孢女贞专化型(Corynespora viticis Guo f.sp.ligustri Zhang).该病害在7~10月发生,叶片上会出现大量近圆形、带轮纹的褐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大量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叶女贞 新病害 叶斑病 棒孢属 河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