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与非创伤性应激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熊建华 焦峻峰 +2 位作者 刘丽 贾叶华 张建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99-604,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应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变化,探讨可能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接受颅脑创伤、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刺激,分别于应激前(0h)及应激后3h、6h、24h、48h、72h和7d采... 目的观察大鼠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应激状态下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变化,探讨可能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接受颅脑创伤、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刺激,分别于应激前(0h)及应激后3h、6h、24h、48h、72h和7d采集内眦球后静脉丛血,分离单个核细胞,CD34和CD133双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计数内皮祖细胞数目。结果颅脑创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于伤后3h即明显减少(P=0.000);随后迅速增加,至6h达峰值水平(P=0.005);至24h降至正常值范围(P=0.728)。而非创伤性应激(电休克和冷水游泳)后3h,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加(P=0.000,0.019);至24h达峰值水平(P=0.000,0.004);随后逐渐减少,至72h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0.999,0.055)。对照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激反应可以促进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创伤性应激后内皮祖细胞数目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与非创伤性应激明显不同,其短暂性减少可能与组织损伤修复导致的内皮祖细胞消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电休克 应激 干细胞 内皮细胞 细胞 培养的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宁 刘金波 祝峰 《武警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667-668,672,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21d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比积(platelet pressure accumulates,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21d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量(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比积(platelet pressure accumulates,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width,PDW)值,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与其关系。同时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PLT、PCT、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伤后1 d,PLT、PCT、MPV和PDW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3 d,PLT和PCT明显降低(P<0.01),而MPV和PDW明显升高(P<0.01)。与伤后1d相比,伤后3d时PLT和PCT明显降低(P<0.01),而MPV和PDW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7~21 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PIT和PCT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P<0.01),而MPV和PDW则明显低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P<0.01)。结论密切观察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其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小板 血小板比积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颌面部创伤伴发全身复合伤救治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丽莺 柳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年第4期424-425,共2页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1~2006年期间救治严重颅脑、颌骨、四肢骨及其它部位复合伤计156例伤者的病历回顾、随访,使我们对全身复合伤在救治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各科协同手术抢救,成功救治患者的过程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供同道借鉴和参考。方法...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1~2006年期间救治严重颅脑、颌骨、四肢骨及其它部位复合伤计156例伤者的病历回顾、随访,使我们对全身复合伤在救治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各科协同手术抢救,成功救治患者的过程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供同道借鉴和参考。方法:我们查阅了2001~2006年期间在我院因全身复合伤住院,并经过各科室协同抢救的156例病人的病历,对他们的预后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找出在抢救复合伤患者救治过程中手术操作的先后顺序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并进行分析。结果:156例患者经各科协同治疗,全部恢复了健康,特别是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经过开颅、降颅压后很快清醒,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结论:颅颌复合伤的病人,首先应该治疗脑外伤,如情况允许,同时可进行颌面部外伤处理;如情况不允许,先控制休克;如出现脑出血等危重情况,待病情稳定,马上请其它相关科室辅助治疗。这样大大减少了死亡率和伤残率。因此,抢救顺序非常重要,有主有次的抢救原则,使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颅脑 创伤 复合伤 抢救
下载PDF
大骨瓣减压术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姚仕鹏 李忠阳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3期33-33,35,共2页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5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常规减压手术,对照组给予大骨瓣减压术。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c2=4.480,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2...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5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常规减压手术,对照组给予大骨瓣减压术。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c2=4.480,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对于有效控制颅内压增高,改善病情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监测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3
5
作者 黄齐兵 张源 +3 位作者 苏雨行 张泽立 王广辉 李新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788-179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6例手术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探头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6例手术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探头患者为对照组,48例;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为研究组,168例。再将研究组分为3组A、B、C3组,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分析颅内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预后改善,尤其是先行开颅手术再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组患者预后较好;研究组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颅内压控制良好者预后较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原文传递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0例诊治分析
6
作者 塔拉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824-825,共2页
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病因及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50例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良好29例,中度伤残11例,重度伤残5例,... 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病因及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50例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良好29例,中度伤残11例,重度伤残5例,植物状态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的颅脑损伤所导致的颅内血肿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肿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群 黄俊军 +1 位作者 蔡继明 陈妮娜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197-198,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组2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治疗,肛温设定32~34℃,降温时间为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组2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治疗,肛温设定32~34℃,降温时间为4~5d,降温时给予冬眠合剂治疗,监测两组外周血伤后24h和第14天TNF、IL-6的变化及GCS评分。结果治疗14d后亚低温组的TNF为(19.38±12.46)ng/L、IL-6为(27.37±10.92)ng/L,常规组TNF为(28.37±15.53)ng/L、IL-6为(40.21±17.37)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GCS两组分别为(6.86±1.58)、(8.27±1.87)分(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后TNF、IL-6生成和释放起抑制作用,可防止继发性脑组织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人工 颅脑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