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ale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 and the production dynamic experiments of gas well 被引量:1
1
作者 DUAN Xianggang HU Zhiming +4 位作者 GAO Shusheng SHEN Rui LIU Huaxun CHANG Jin WANG L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127-135,共9页
The high pressure static adsorption curves of shale samples from Silurian Changning-Weiyuan Longmaxi Formation were tested by using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quipment.The physical modeling of depletion prod... The high pressure static adsorption curves of shale samples from Silurian Changning-Weiyuan Longmaxi Formation were tested by using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quipment.The physical modeling of depletion production was tested on single cores and multi-core series by using self-developed shale gas fluid-solid coupling experiment system.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laws were summarized and a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gas content was corrected,and the producing law of adsorption gas was determined.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law of the shale reservoir under high pressur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low pressure.The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 had the maximum value in excess adsorption with pressure change,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ssure was the critical desorption pressure.The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curv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amount of adsorbed gas and the producing degree of adsorption gas.The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model can fit and characterize the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law of shale.The modified gas content calculation method can evaluate the gas cont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adsorbed gas more objectively,and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eserve assessment and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The producing degree of adsorption ga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sure,only when the reservoir pressure is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desorption pressure,the adsorption gas can be produced effectively.In the process of gas well production,the pressure drop in the near-well area is large,the production of adsorption gas is high;away from the wellbore,the adsorption gas is low in production,or no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high pressur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cess ADSORPTION critical desorption pressure SHALE gas ADSORPTION CURVE
下载PDF
基于GA-Elman神经网络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预测
2
作者 王健 徐加放 +4 位作者 王博闻 师浩林 薛迦文 杨刚 马腾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5,共8页
通过遗传算法(GA)和Elman神经网络,建立GA-Elman神经网络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预测模型,以最小水平主应力、储层压力、储层温度、埋深、含气量以及见气前日产水量6个储层参数作为输入数据,对煤层气临界解析压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的... 通过遗传算法(GA)和Elman神经网络,建立GA-Elman神经网络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预测模型,以最小水平主应力、储层压力、储层温度、埋深、含气量以及见气前日产水量6个储层参数作为输入数据,对煤层气临界解析压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高达0.99,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临界解析压力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机理及防砂研究进展
3
作者 秦余福 谢瑞阳 +3 位作者 冯代英 米建华 路昊昕 刘建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会导致储层损害、井下管柱磨蚀及地面辅助设备故障等危害,严重影响储气库安全运行和有效储气能力。本文从油气藏开发阶段与储气库运行阶段出砂的异同出发,调研分析了现有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机理、临界出砂生产压...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会导致储层损害、井下管柱磨蚀及地面辅助设备故障等危害,严重影响储气库安全运行和有效储气能力。本文从油气藏开发阶段与储气库运行阶段出砂的异同出发,调研分析了现有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出砂机理、临界出砂生产压差预测以及防砂工程措施,对储气库出砂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攻关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竭油气藏储气库 出砂机理 临界生产压差 模拟实验 数值模拟 防砂措施
下载PDF
黔西小屯井田煤层气多层合采产层组合优化
4
作者 叶嗣暄 曾正端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贵州小屯井田龙潭组煤系具有煤层数量多、煤层间距小、煤层厚度薄等特点,煤层气开发需以多层合采为主要方式;与单一厚层状煤层相比,多煤层合采易发生层间干扰,影响合采效果及资源动用程度。基于小屯井田钻孔岩性与含气性分析,识别出有... 贵州小屯井田龙潭组煤系具有煤层数量多、煤层间距小、煤层厚度薄等特点,煤层气开发需以多层合采为主要方式;与单一厚层状煤层相比,多煤层合采易发生层间干扰,影响合采效果及资源动用程度。基于小屯井田钻孔岩性与含气性分析,识别出有利、较有利与不利3种煤岩层组合类型,考查各煤层厚度、埋深、含气量等特征,对比各煤层的煤层气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储盖组合、含气性、渗透性、储层压力、地应力等因素,划分出Ⅰ(6上煤+6中煤+6下煤)、Ⅱ(7煤)、Ⅲ(33煤+34煤)共3套叠置煤层气系统;在此基础上,优化合采产层组合,并确定有序开发模式为优先开发上部产层组合(6上煤+6中煤+6下煤),其次为下部组合(33煤+34煤),最后考虑经济与时间成本确定是否单独开发7煤;确立了资源条件分析-含气系统划分-产层组合优化的多-薄煤层发育区煤层气合采层位优选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置煤层气系统 多煤层合采 解吸压力 产层组合 储层物性
下载PDF
页岩高压等温吸附曲线及气井生产动态特征实验 被引量:27
5
作者 端祥刚 胡志明 +4 位作者 高树生 沈瑞 刘华勋 常进 王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7,共9页
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样品,采用高压等温吸附仪开展高压等温吸附曲线测试,运用自主研发页岩气流固耦合实验系统开展了单岩心对比和多岩心串联气井衰竭开发物理模拟实验;在总结吸附、解吸规律基础上,建立了高压... 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样品,采用高压等温吸附仪开展高压等温吸附曲线测试,运用自主研发页岩气流固耦合实验系统开展了单岩心对比和多岩心串联气井衰竭开发物理模拟实验;在总结吸附、解吸规律基础上,建立了高压等温吸附模型,修正了含气量计算方法,明确吸附气动用规律。研究表明,页岩高压条件下的等温吸附规律与常规低压下吸附规律不同,高压等温吸附曲线随压力变化存在最大过剩吸附量,对应压力为临界解吸压力。高压等温吸附曲线可用于评价页岩吸附气量及吸附气动用程度;高压等温吸附模型能够拟合和表征页岩高压等温吸附规律;修正后的含气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客观评估含气量与吸附气比例,是储量评估和产量递减分析的理论基础;吸附气动用程度与压力密切相关,储集层压力低于临界解吸压力,吸附气才能有效动用;气井生产过程中,近井地带压力下降幅度大,吸附气动用程度高,远离井筒,吸附气动用程度低或不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高压等温吸附 过剩吸附量 临界解吸压力 页岩气 吸附曲线
下载PDF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小东 李朋朋 +2 位作者 衡帅 孙庆宇 胡修凤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5,共6页
煤的孔隙、物理化学结构差异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有巨大影响。基于对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力学性质的认识,利用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煤体结构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构造变形使煤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吸... 煤的孔隙、物理化学结构差异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有巨大影响。基于对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力学性质的认识,利用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煤体结构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构造变形使煤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增强。含气量和损失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含气量相同的情况下,逸散速率相对大小依次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的临界解吸压力大于糜棱煤。在0~45 min、45~95 min、95~185 min,平均解吸速率关系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糜棱煤,而在185~485 min 内,平均解吸速率关系反生改变,即:糜棱煤<原生结构煤<碎裂煤。在含气量大致相等时,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的解吸量及解吸时间明显大于糜棱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产出特征 赋存状态 临界解吸压力 煤体结构
下载PDF
煤基质收缩对裂隙渗透率影响的新数学模型 被引量:25
7
作者 付玉 郭肖 +1 位作者 贾英 严文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煤基质收缩使储层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很大变化,目前的研究方法普遍存在测量费用昂贵和计算误差大的问题。文章基于固体变形理论与固体表面能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煤基质收缩变形对煤裂隙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的数学模型,消除了直接用... 煤基质收缩使储层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很大变化,目前的研究方法普遍存在测量费用昂贵和计算误差大的问题。文章基于固体变形理论与固体表面能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煤基质收缩变形对煤裂隙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的数学模型,消除了直接用煤体收缩系数来计算煤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所引起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煤基质收缩引起裂隙渗透率变化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裂隙的渗透率增大与储层压力的降低呈对数变化关系;煤层气中Langmuir体积大的气体所占的相对密度越大,解吸后煤储层裂隙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越大。最后,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对比,模型能准确合理地反映煤基质收缩变形对煤裂隙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质 裂隙 孔隙度 渗透率 煤储层 煤层气 储层压力 降低 相对密度 气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深部关键煤储层参数识别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兵 徐文军 +3 位作者 徐延勇 顾娇扬 杨光 赵锦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3,共7页
深部条件下煤储层关键参数的识别是煤层气开发评价的基础。基于鄂尔多斯东缘临兴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朗格缪尔体积随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朗格缪尔压力与镜质组反射率呈"U"型变化,两者均在2.5%Ro,max... 深部条件下煤储层关键参数的识别是煤层气开发评价的基础。基于鄂尔多斯东缘临兴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朗格缪尔体积随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朗格缪尔压力与镜质组反射率呈"U"型变化,两者均在2.5%Ro,max左右出现转折。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基于实测含气饱和度与煤层埋深的关系,建立了含校正系数的深部煤层含气量计算模型。山西组4+5号煤层预测含气量6.7~22.1 m3/t;本溪组8+9号煤层含气量在12~20 m3/t,在平面上总体均呈东低西高展布。4+5号煤预测临界解吸压力介于1.03~9.40 MPa,临储比介于0.11~0.63,平均为0.33;8+9号煤预测临界解吸压力介于1.27~10.47 MPa,临储比介于0.12~0.64,平均0.334。在平面上,4+5号煤临界解吸压力与临储比均呈西高东低、西北部最高展布,而8+9号煤总体呈北高南低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区块 深部煤层气 含气饱和度 含气量 临界解吸压力
下载PDF
低孔渗砂岩石油充注临界条件实验——以西峰油田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震 刘静静 +4 位作者 王伟 潘高峰 王菁 郭彦如 赵江青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6-1002,共7页
低孔渗砂岩体油藏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是所有砂岩体都能成藏,只有达到成藏临界条件的砂岩体才能成藏。现今低孔渗砂岩体物性及流体动力条件不能反映成藏期物性和动力条件,因此,研究成藏临界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 低孔渗砂岩体油藏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是所有砂岩体都能成藏,只有达到成藏临界条件的砂岩体才能成藏。现今低孔渗砂岩体物性及流体动力条件不能反映成藏期物性和动力条件,因此,研究成藏临界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砂岩样品双轴承压充注实验模拟地层条件下石油充注临界条件,证实了石油充注受临界物性和临界注入压差双重控制。首先,通过测定不同物性样品在不同围压和轴压下的临界注入压差,确定出研究区延长组8段(简称长8段)储层临界孔隙度约为10%,低于该临界值则无论流体压差多高均难以使石油注入砂岩样品。其次,编制多样品临界注入压差随埋深变化曲线,发现物性与临界注入压差具有相互耦合关系。最后,建立了石油充注物性-临界注入压差成藏解释图版,成藏期孔隙度大于10%为有效储层,否则为无效储层。并以研究区典型井为例,较好地解释了长8段砂岩体的成藏过程,该解释图版可作为钻前成藏预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渗砂岩 储层临界物性 临界注入压力 临界成藏解释图版 西峰油田
下载PDF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继东 盛江庆 +1 位作者 刘文旗 任源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8-40,共3页
煤层气是一种压力封闭型气藏 ,其生产特征不同于常规天然气。美国多年煤层气井开采证实 ,煤层气井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过渡阶段和晚期阶段。文章结合我国煤层气井生产实践 ,指出国内大多数煤层气井的生产还处于早期阶段 ,并... 煤层气是一种压力封闭型气藏 ,其生产特征不同于常规天然气。美国多年煤层气井开采证实 ,煤层气井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过渡阶段和晚期阶段。文章结合我国煤层气井生产实践 ,指出国内大多数煤层气井的生产还处于早期阶段 ,并进一步将早期阶段详细分为压裂效应期和正常生产期 ;同时对影响生产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增产措施—压裂造成了早期阶段的压裂效应 ,较大的裂缝长度和较高的渗透率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高地层压力有利于排水降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特征 煤层气井 压裂 渗透率 地层压力 提高采收率 气藏 效应 量产 国内
下载PDF
超临界条件下煤层甲烷视吸附量、真实吸附量的差异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杨兆彪 秦勇 +1 位作者 高弟 陈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6,122,共4页
煤层甲烷高压等温实验一般已属于超临界条件,由其吸附数据计算出的视吸附量不能反映真实吸附量,两者存在差异,因而由视吸附量建立的煤层气产能评价及含气性评价需要重新进行厘定。为深入研究这一差异性,基于前人成果并结合一般气体状态... 煤层甲烷高压等温实验一般已属于超临界条件,由其吸附数据计算出的视吸附量不能反映真实吸附量,两者存在差异,因而由视吸附量建立的煤层气产能评价及含气性评价需要重新进行厘定。为深入研究这一差异性,基于前人成果并结合一般气体状态方程,给出了甲烷视吸附量和真实吸附量在不同压力点下的关系式,对具体等温吸附数据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真实吸附量和视吸附量差值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煤储层吸附性越强差值越大;同时,以视吸附量代替真实吸附量求取的临界解吸压力和实测饱和度均要大些。据此认为,依据视吸附量预测深部含气量会远远低估深部煤储层的含气性,超临界条件下,深部游离气含量数值可能要远远大于以往的认识。该结论对于重新认识煤储层真实吸附性及含气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煤层甲烷 视吸附量 真实吸附量 差异 地质意义 临界解吸压力 实测饱和度
下载PDF
基于模糊物元的煤层气高产富集区预测——以沁水盆地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勃 孙粉锦 +4 位作者 李贵中 马京长 刘飞 王红岩 刘洪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25,共4页
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后备区块准备不足,需要开展煤层气有利富集区块的优选工作。为此,分析了影响沁水盆地高产富集的关键因素:煤层厚度、实测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原始渗透率、煤层海拔深度、临界解吸压力、水文地质条件等;采用模糊物... 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后备区块准备不足,需要开展煤层气有利富集区块的优选工作。为此,分析了影响沁水盆地高产富集的关键因素:煤层厚度、实测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原始渗透率、煤层海拔深度、临界解吸压力、水文地质条件等;采用模糊物元评价方法,利用生产现场资料结合实验室测试数据,绘制出了量化指标预测等值线,并分析了不同地区煤层气高产的可能性。依据评价结果,优选出阳泉—寿阳、长子—屯留、沁水北—安泽和阳城北等4个煤层气产能建设的后备区块(其中又以阳城北有利区与阳泉—寿阳南有利区高产的潜力最大),为沁水盆地煤层气后期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模糊物元 评价 高产富集区 有利区块 含气量 渗透率 临界解吸压力
下载PDF
生物产气对煤层气可采性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红玉 符超勇 +2 位作者 拜阳 马俊强 苏现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1,共6页
煤层气开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生物甲烷代谢对煤层气开采指标的影响,选择不同煤阶的煤样进行了生物代谢模拟实验。通过生物产气数据、代谢前后煤样等温吸附和孔隙结构等参数测试,计算煤层气的采收率、含气饱和度、临储比等开采... 煤层气开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生物甲烷代谢对煤层气开采指标的影响,选择不同煤阶的煤样进行了生物代谢模拟实验。通过生物产气数据、代谢前后煤样等温吸附和孔隙结构等参数测试,计算煤层气的采收率、含气饱和度、临储比等开采性指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煤层生物产气能提高煤层气资源量,但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生物产气量逐渐下降,同时煤的亲甲烷能力也降低;2生物产气对煤储层孔隙结构有明显的改善,其大孔数量和总孔容两个指标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煤储层的孔渗性;3生物产气后煤储层的临界解吸压力、含气饱和度与采收率等开采指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河南义马千秋矿和山西柳林沙曲矿煤样的含气饱和度提高的幅度较大,山西西山官地矿煤样的变化幅度次之,但总体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结论认为,煤层生物产气不但能增加煤层气资源量,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煤层的可采性。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煤层气生物工程现场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生物产气 可采性指标 资源条件 等温吸附 孔隙结构 采收率 含气饱和度 临储比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产能差异及采收率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升贵 陈含 +2 位作者 彭智高 张新亮 崔超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1-724,共4页
为揭示沁水盆地不同含气区域煤层气产能差异,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沁水盆地典型区块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基于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气量数据,总结发现各区块煤层气产能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了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 为揭示沁水盆地不同含气区域煤层气产能差异,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沁水盆地典型区块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基于沁水盆地煤层气井产气量数据,总结发现各区块煤层气产能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了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提出以目标煤层资源丰度、渗透率、临界解吸压力作为关键参数评价产能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资源可采性优于北部,典型区块煤层气开发前景优劣排序为潘庄、大宁、寿阳、古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资源丰度 临界解吸压力 渗透率 产气量 采收率 埋深 煤厚
下载PDF
低渗储层特殊渗流机理和低渗透气井动态特征探讨 被引量:33
15
作者 贺伟 冯曦 钟孚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91-94,共4页
本文针对低渗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这一前沿课题 ,介绍了开展实际低渗岩样特殊渗流实验的结果和认识 ,探讨了低渗岩石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的物理实质和一般规律 ,认识到了含水状态下岩样渗流偏离达西定律的现象并可以用“启动压差... 本文针对低渗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这一前沿课题 ,介绍了开展实际低渗岩样特殊渗流实验的结果和认识 ,探讨了低渗岩石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的物理实质和一般规律 ,认识到了含水状态下岩样渗流偏离达西定律的现象并可以用“启动压差”和“临界压力梯度”两个参数来描述。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描述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数学模型 ,采用幂级数解法求得低渗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繁荣通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理论曲线 ,提出了低渗气井不稳定试井曲线的后期段连续上翘的原因在于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新观点。文章最后介绍了上述研究成果在四川低渗气井试井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对低渗气井的试井分析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集层 气体 低速 非达西流 启动 压差 临界压力 梯度 试井 分析
下载PDF
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晓旭 胡勇 +2 位作者 朱斌 李宁 冯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明确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规律以及产生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实质性原因,运用分子动力学、热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相关知识,基于滑脱效应和阈压效应两方面分析了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认为,气体滑脱效应是毛... 为明确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规律以及产生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实质性原因,运用分子动力学、热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相关知识,基于滑脱效应和阈压效应两方面分析了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认为,气体滑脱效应是毛细管壁处气体分子滑流和毛细管内部气体分子扩散的综合效应,是浓度场和压力场作用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气藏 低速非达西渗流 滑脱效应 阈压效应 启动压差 临界压力梯度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应力敏感的全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78
17
作者 向阳 向丹 杜文博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7-620,共4页
高温高压全模拟全直径致密砂岩气藏岩石降压开采试验数据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高速开采可对储层造成渗透率损害 ,损害的机理是孔隙介质中微粒迁移堵塞孔喉和高速开采所导致有效上覆压力增加使孔喉缩小所造成的综合效应。微粒迁移可通过提... 高温高压全模拟全直径致密砂岩气藏岩石降压开采试验数据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高速开采可对储层造成渗透率损害 ,损害的机理是孔隙介质中微粒迁移堵塞孔喉和高速开采所导致有效上覆压力增加使孔喉缩小所造成的综合效应。微粒迁移可通过提高生产压差解决 ,而防止大压差生产所引起的应力敏感则必须严格控制生产压差在 0 .2~ 8MPa范围内 ;,对渗透率低于 0 .2× 1 0 - 3μ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应力敏感 微粒迁移 临界生产压差 孔隙结构 地层 渗透率
下载PDF
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启动压力梯度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巍 朱维耀 +3 位作者 朱华银 张雪龄 安来志 杜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15-3421,共7页
为研究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启动压力梯度,在原有气泡法流程基础上增设高线性压差传感器,并通过给出一定的平衡时间解决压力传递缓慢的问题,利用回压控制衰竭速度,设计测定凝析气藏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流程,并在精确模拟地层条件下进行室内... 为研究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启动压力梯度,在原有气泡法流程基础上增设高线性压差传感器,并通过给出一定的平衡时间解决压力传递缓慢的问题,利用回压控制衰竭速度,设计测定凝析气藏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流程,并在精确模拟地层条件下进行室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模拟凝析气藏3个区域的启动压力梯度都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先急剧降低而后降低的速度放缓,随着渗透率倒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模拟Ⅰ区启动压力梯度最高,约为模拟Ⅲ区启动压力梯度的9.2倍,模拟Ⅱ区启动压力梯度约为模拟Ⅲ区的3.5倍;在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各因素中,含液饱和度和主流喉道半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微裂缝;润湿性主要影响Ⅱ区和Ⅲ区,对Ⅰ区影响极小,对于围压和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精确模拟地层条件来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启动压力梯度 临界流动压力 露点压力 有效围压 液锁效应 含液饱和度
下载PDF
煤层气排采储层压降传播规律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赵金 张遂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5-68,共4页
根据煤层中的渗流机理建立了煤层压力分布数学模型,计算出煤层气排采时煤层中的压力分布情况,揭示煤层中压降传播的规律。利用Matlab7.11软件模拟晋城某区块煤层气储层压降传播情况,分析了影响压降速度、压降大小以及压降传播距离的因... 根据煤层中的渗流机理建立了煤层压力分布数学模型,计算出煤层气排采时煤层中的压力分布情况,揭示煤层中压降传播的规律。利用Matlab7.11软件模拟晋城某区块煤层气储层压降传播情况,分析了影响压降速度、压降大小以及压降传播距离的因素。研究表明:煤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压缩系数及排采时间对煤层中各点的压降速度影响较大;煤层压降与产水量、煤层有效厚度、煤层的渗透率、孔隙度、排采时间和煤层含水量呈正相关;煤层的渗透率、孔隙度、排采时间与压降在煤层中传播的距离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压降漏斗 临界解吸压力 压降速度 压降传播规律
下载PDF
也谈煤层气的液相吸附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苏阳 李传亮 +1 位作者 杜志敏 彭小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0-623,共4页
原始条件下煤层气的吸附处于欠饱和状态,开采过程中存在临界解吸现象。生产动态研究发现,煤层气在原始条件下并不符合气相吸附规律。气相吸附皆为饱和吸附,不存在临界解吸过程。煤层气的液相吸附理论不仅可以解决煤层气开发过程存在临... 原始条件下煤层气的吸附处于欠饱和状态,开采过程中存在临界解吸现象。生产动态研究发现,煤层气在原始条件下并不符合气相吸附规律。气相吸附皆为饱和吸附,不存在临界解吸过程。煤层气的液相吸附理论不仅可以解决煤层气开发过程存在临界解吸压力的问题,而且符合煤层气的生烃环境。由于分子极性的差异,煤层气的液相吸附量大于气相吸附量。同时,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临界解吸现象是地层水中未饱和煤层气导致的,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与液相吸附系数无关,是由煤层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储集层条件下煤层气在水中的体积分数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气相吸附 液相吸附 饱和吸附 临界解吸压力 溶解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