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田慎重 管西林 +5 位作者 宁堂原 孙涛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高新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耕地质量 土壤健康 轮作 间作
下载PDF
基于变量灌溉动态分区管理的冬小麦产量与节水效果
2
作者 赵伟霞 张敏讷 +2 位作者 祝长鑫 李久生 黄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喷灌机机载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系统是动态监测农田作物水分亏缺状况、构建变量灌溉(variable rate irrigation,VRI)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了评估圆形喷灌机机载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系统在变量灌溉动态分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以气... 喷灌机机载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系统是动态监测农田作物水分亏缺状况、构建变量灌溉(variable rate irrigation,VRI)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了评估圆形喷灌机机载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系统在变量灌溉动态分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以气象参数和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构建的均一灌溉(uniform rate irrigation, URI)决策方法为对照,评估了基于气象参数、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和作物冠层温度的变量灌溉决策方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灌溉制度、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均匀性和节水增产效果的影响。在河北省邢台市大曹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智慧灌溉技术与装备创新示范推广基地开展试验,试验区为三跨加悬臂圆形喷灌机控制灌溉面积7.07 hm^(2),2021年试验区等分为2个子区,布置URI和VRI处理,2022年试验区等分为4个子区,布置URI处理、基于等间隔法进行管理区聚类划分的VRI(T1)处理、基于“Jenks”自然断点法进行管理区聚类划分的VRI(T2)处理和基于几何间隔断点法进行管理区聚类划分的VRI(T3)处理。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URI和VRI处理灌水7~10次,2 a平均灌水量分别为201和173 mm。开展VRI管理后,冬小麦主根区的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均匀性和产量均匀性提高。2021年URI和VRI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为9 470和9 574 kg/hm^(2),2022年的冬小麦产量较2021年分别降低6.7%和6.0%。变量灌溉处理的管理区聚类划分方法未对灌溉制度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与URI处理相比,VRI处理能够减少灌溉水量,且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喷灌机机载式红外温度传感器系统的变量灌溉动态分区管理方法的建立提供指导,为变量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水分 作物 圆形喷灌机 冠层温度 变量灌溉 处方图
下载PDF
作物根际激发效应:调控农田土壤碳动态及助力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3
作者 郑维维 何超 杨京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9,共18页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输入及输出、矿化与固定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是指活体植物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土壤系统碳动态,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宏观尺度上的土壤-...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输入及输出、矿化与固定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是指活体植物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土壤系统碳动态,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宏观尺度上的土壤-大气碳动态。因此,作物RPE是调控农田土壤碳动态和碳中和的主导因子。本文通过文献回顾,首先阐述了农业实践过程中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作物RPE影响的研究现状;其次,归纳总结了当前作物RPE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并分析其对土壤碳排放调控的意义,阐明了当前研究普遍存在案例特异性且缺乏普遍规律;最后,基于已有的研究提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调控和管理优化的潜在策略,为农业实践中有目的地调控作物RPE,在田间、种植模式及区域尺度上提出可能的方案指明了方向。本文可为生态农业实践中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碳中和这一双赢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土壤系统 根际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碳 粮食安全 碳中和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种植制度的坡地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顾朝军 黄立文 +1 位作者 冉玲玲 龙翼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剖析农业种植制度对库区水土流失的季节性影响,有助于深刻认识库区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基于2018—2021年共4年期间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自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柑橘果园、灌草撂荒4种种植制度小区的水土流... 剖析农业种植制度对库区水土流失的季节性影响,有助于深刻认识库区农业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基于2018—2021年共4年期间中国科学院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站自有粮油作物、蔬菜作物、柑橘果园、灌草撂荒4种种植制度小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库区4—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4%~75.8%,年内中雨发生频率最高,占73.63%,大雨次之,占19.78%,暴雨频率最低,占6.59%。4种种植制度小区中,柑橘果园的平均径流深、土壤侵蚀强度都最大,表明柑橘果园是该区域重要的水土流失源地。蔬菜作物和粮油作物是库区坡耕地的主要农作物,地块耕作频繁,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但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生长周期、田间管理措施存在明显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土壤紧实度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地表径流发生和土壤侵蚀过程。因此,对于三峡库区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和不同种植制度田间耕作管理、植被覆盖的季节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以有效保护农业土壤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种植制度 坡耕地 水土流失
下载PDF
作物轮作栽培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崔争选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7期107-109,共3页
农作物轮作系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作物种植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在农作物轮作系统实施中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证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累积,进而... 农作物轮作系统是一种普遍应用的作物种植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能够提高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在农作物轮作系统实施中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证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累积,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结合已有文献报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对农作物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在农作物轮作系统中合理采取栽培管理措施,促进土壤营养成分的累积,保证作物的整体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管理 农作物 轮作系统 土壤 有机碳 氮素累积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有机肥减量配施外源碳基肥对设施菜地氨挥发及黄瓜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肃 周其文 +6 位作者 吴林亿 胡如男 龚玲玄 谭炳昌 刘红梅 张贵龙 王丽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77-1686,共10页
针对我国农业源氨排放过高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有机肥减量配施外源碳基肥(生物炭及腐植酸)对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及黄瓜产量的影响,并结合高通量qPCR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影响氨挥发的微生物学机制,明晰设施菜地有效的氨减排措施。以天津... 针对我国农业源氨排放过高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有机肥减量配施外源碳基肥(生物炭及腐植酸)对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及黄瓜产量的影响,并结合高通量qPCR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影响氨挥发的微生物学机制,明晰设施菜地有效的氨减排措施。以天津市武清区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CK、推荐施肥量N1(37500 kg·hm^(-2)有机肥)、推荐施肥量配施腐植酸N1F(37500kg·hm^(-2)有机肥+2250kg·hm^(-2)腐植酸)、推荐施肥量配施生物炭N1B(37500kg·hm^(-2)有机肥+40t·hm^(-2)生物炭)、农民常规用量N_(2)(60000 kg·hm^(-2)有机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氨挥发动态基本一致,N_(2)处理氨挥发速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氨挥发累积量逐渐增加,氨挥发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_(2)、N1、N1B、N1F、CK,N1F处理和N1B处理较N_(2)处理显著降低了24.5%和21.0%的氨挥发累积量(P<0.05)。N_(2)处理土壤在末果期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1、N1F、N1B处理在盛果期和末果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N_(2)处理。施肥以及配施生物炭和腐植酸均能显著增加AOA-amoA基因丰度,与CK相比,N1、N_(2)的AOA-amoA基因丰度显著提高(P<0.05);与N_(2)、N1相比,N1F和N1B处理AOA-amoA基因丰度显著提高(P<0.05)。推荐施肥量增加了土壤AOB-amoA的基因丰度,配施腐植酸和生物炭无显著影响。Mantel test+结果表明,NH4-N含量、AOA-amoA、AOB-amoA能够显著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减量施肥配施生物炭和腐植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施菜地土壤的氨挥发量,且腐植酸配施效果更好,并能够有效固持土壤的无机氮。N1、N1F、N1B各处理保证了作物产量并较N_(2)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农学和环境效益,有机肥减量配施腐植酸N1F为适宜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有机肥减量配施 氨挥发 土壤无机氮 生物炭 腐植酸 黄瓜
下载PDF
Impact on Soil Organic C and Total Soil N from Cool- and Warm-Season Legumes Used in a Green Manure-Forage Cropping System
7
作者 Clark B. Neely Francis M. Rouquette Jr. +3 位作者 Cristine L.S. Morgan Frank M. Hons William L. Rooney Gerald R. Smith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3期333-357,共25页
Annual forage legum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 in East Texas and the southeastern US. Forage legumes contribute nitrogen (N) to cropping systems through biological N fixation, and their... Annual forage legum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 in East Texas and the southeastern US. Forage legumes contribute nitrogen (N) to cropping systems through biological N fixation, and their seasonal biomass production can be managed to complement forage grasses. Our research objectives were to evaluate both warm- and cool-season annual forage legumes as green manure for biomass, N content, ability to enhanc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N, and impact on post season forage grass crops. Nine warm-season forage legumes (WSL) were spring planted and incorporated as green manure in the fall. Forage rye (Secale cereale L.) was planted follow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WSL treatments. Eight cool-season forage legumes (CSL) were fall planted in previously fallow plots and incorporated as green manure in late spring. Sorghum-sudangrass (Sorghum bicolor x Sorghum bicolor var. sudanense) was planted over all treatments in early summer after forage rye harvest and incorporation of CSL treatments. Sorghum-sudangrass was harvested in June, August and September, and treatments were evaluated for dry matter and N concentration. Soil cores were taken from each plot, split into depths of 0 to 15, 15 to 30 and 30 to 60 cm, and soil C and N were measured using combustion analysis. Nylon mesh bags containing plant samples were buried at 15 cm and used to evaluate decomposition rate of above ground legume biomass, including change in C and N concentrations. Mungbean (Vigna radiata L. [Wilczek]) had the highest shoot biomass yield (6.24 t DM ha<sup>-1</sup>) and contributed the most total N (167 kg∙ha<sup>-1</sup>) and total C (3043 kg∙ha<sup>-1</sup>) of the WSL tested. Decomposition rate of WSL biomass was rapid in the first 10 weeks and very slow afterward. Winter pea (Pisum sativum L. spp. sativum), arrow leaf clover (Trifolium vesiculosum Savi.), and crimson clover (Trifolium incarnatum L.) were the most productive CSL in this trial. Austrian winter pea produced 8.41 t DM ha<sup>-1</sup> with a total N yield of 319 kg N ha<sup>-1</sup> and total C production of 3835 kg C ha<sup>-1</sup>. The WSL treatments had only small effects on rye forage yield and N concentration, possibly due to mineralization of N from a large SOC pool already in place. The CSL treatments also had only minimal effects on sorghum-sudangrass forage production. Winter pea, arrow leaf and crimson clover were productive cool season legumes and could be useful as green manure crops. Mungbean and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Walp.) were highly productive warm season legumes but may include more production risk in green manure systems due to soil moisture compet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ual Legumes Soil N Soil Organic C Green Manure Deer Browse Forage Cropping Systems
下载PDF
河北滨海盐碱地浅层轻度咸水资源冬小麦灌溉安全利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会 赵亮 +2 位作者 刘斌 付同刚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2-1109,共8页
河北滨海盐碱耕地缺少灌溉水资源,该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微/轻度咸水资源,冬小麦生长关键期适当进行微/轻度咸水灌溉能够缓解该区农田灌溉危机。本文以河北省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马营村为试验基地,开展浅层轻度... 河北滨海盐碱耕地缺少灌溉水资源,该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微/轻度咸水资源,冬小麦生长关键期适当进行微/轻度咸水灌溉能够缓解该区农田灌溉危机。本文以河北省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沧州市南大港产业园区马营村为试验基地,开展浅层轻度咸水冬小麦农田灌溉试验,分析咸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北滨海盐碱地浅层轻度咸水(6 g∙L^(-1))在冬小麦拔节—抽穗期进行一次600 m^(3)∙hm^(-2)的灌溉,产量能够达到旱作冬小麦的1.5倍以上,增产效果明显。2)基于暗管排水排盐工程、在雨季保持多年平均降雨量条件下,2016—2018年雨季后试验地土壤平均含盐量分别为2.86 g∙kg^(-1)、1.60 g∙kg^(-1)和1.38 g∙kg^(-1),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由此得出:河北滨海盐碱地浅层咸水资源在冬小麦灌溉方面能够实现安全利用。在此基础上,以河北滨海沧州市为例分析浅层咸水资源利用前景,从水资源量上,1~5 g∙L^(-1)的浅层微/轻度咸水资源可以满足冬小麦农田因地下水压采限采造成的至少1.7×10^(8)m^(3)灌溉水量亏缺,从耕地资源方面,扩大一年两熟种植面积,增加冬小麦种植面积约131000 hm2。研究结果可为河北滨海盐碱地咸水资源安全利用、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冬小麦 咸水灌溉 土壤盐分 作物产量 暗管排盐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壤单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
9
作者 叶照春 黄兴成 +5 位作者 冉海燕 陈仕红 兰献敏 何秀龙 杨叶华 李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8-1376,共9页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依托一项连续24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田间调查法,对不平衡施肥[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钾肥(NK)]、常量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化肥(1/2MNP)、不施肥(CK...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依托一项连续24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田间调查法,对不平衡施肥[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钾肥(NK)]、常量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替代化肥(1/2MNP)、不施肥(CK)模式下黄壤单季稻冬闲田春季杂草群落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春季杂草密度、生物量、群落多样性等均发生变化。M处理下土壤养分均较高,杂草群落总密度1208.44株·m^(-2)、总生物量1071.24 g·m^(-2),均为最高,与CK处理相比,春季杂草总密度增加37.74%、总生物量增加179.58%,说明单施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养分,促进春季杂草生长。不同处理对杂草群落影响存在差异:M处理下棒头草(Polypogon fugax)等未发生;长期施用无机化肥处理早熟禾(Poa annua)发生密度(0~4.89株·m^(-2))较低;缺磷处理下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发生密度(36.00株·m^(-2))最低。同时,缺氮导致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降低,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缺磷则反之。研究表明,全氮、碱解氮和全磷是影响杂草密度的关键因子,生产上可通过合理施肥控制田间杂草发生,稳定土壤肥力及物种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发挥出最大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 单季稻 冬闲田 杂草群落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硒在“土壤-作物-食品-人体”食物链中的流动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诗悦 李茉 +5 位作者 周晨霓 姜泽放 温馨 丛汶峰 倪元颖 张福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1-244,共14页
硒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代谢过程,目前全球约5~10亿人受到缺硒相关疾病威胁。在农业-食物系统中,硒主要通过土壤进入食物链,经作物富集,再通过膳食被人体摄入吸收。利用适宜农艺措施增强作物吸收转化土壤硒... 硒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代谢过程,目前全球约5~10亿人受到缺硒相关疾病威胁。在农业-食物系统中,硒主要通过土壤进入食物链,经作物富集,再通过膳食被人体摄入吸收。利用适宜农艺措施增强作物吸收转化土壤硒的能力,可使作物可食部位有效积累有机硒。但作物富硒并不意味着硒可以全部保留至食品中,食品加工环节的影响也极为关键,各种加工条件和参数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硒含量和形态,从而影响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本文综述硒元素在“土壤-作物-食品-人体”食物链中的流动过程,总结各环节影响食品中硒含量、形态和人体中硒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建议综合考虑各环节因素,以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硒元素的高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含量 硒形态 土壤-作物-食品系统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植烟土壤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旭东 韩天华 +6 位作者 申云鑫 施竹凤 贺彪 杨明英 裴卫华 何永宏 杨佩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共11页
烤烟长期连作与过度施肥导致土壤障碍问题频发,病虫害增加,严重影响烟叶质量。通过对以烤烟为中心的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障碍因子识别与评价,探究烤烟轮作体系下土壤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并建立障碍模型,对保障植烟土壤高质量、可持续... 烤烟长期连作与过度施肥导致土壤障碍问题频发,病虫害增加,严重影响烟叶质量。通过对以烤烟为中心的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障碍因子识别与评价,探究烤烟轮作体系下土壤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并建立障碍模型,对保障植烟土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分析了丽江金沙江流域5县(区)植烟区大麦-烤烟(Ⅰ)、大蒜-烤烟(Ⅱ)、油菜-烤烟(Ⅲ)和蚕豆-烤烟(Ⅳ)主要轮作模式土壤典型样品111个,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了19个土壤养分指标,从中挖掘主要障碍因子,并探究土壤酶活性的响应机制,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大麦-烤烟(Ⅰ)模式中土壤障碍因子有4个,pH、全氮和水解性氮均属土壤重度障碍因子,有机质属轻度障碍,障碍度为8.29%。大蒜-烤烟(Ⅱ)模式中,有效磷和有效锌障碍度分别为5.67%和9.98%,均属于轻度障碍;水解性氮、交换性镁和有效铁障碍度分别为42.34%、28.41%和19.28%,属于重度障碍。油菜-烤烟(Ⅲ)模式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交换性镁等土壤障碍因子均属重度障碍,障碍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有机质(45.95%)>全氮(38.82%)>水解性氮(34.23%)>交换性镁(22.61%)。蚕豆-烤烟(Ⅳ)模式中,有机质和有效铁属轻度障碍,障碍度分别为4.12%和8.33%,交换性镁属重度障碍,障碍度为38.30%。土壤化学指标与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有效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pH、交换性镁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脲酶活性与交换性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铁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由于烤烟施用配方肥料,因此,该研究区4种不同轮作模式土壤的大量元素供应充分,土壤障碍集中表现为土壤酸化、低氮,部分中、微量元素缺失等共性问题。在烤烟种植管理中,针对不同前茬作物应当制定不同施肥方案,因地制宜,减少土壤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烤烟轮作体系 土壤养分 土壤障碍因子评价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果园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宁静 马一奇 +5 位作者 杨慧 马洋 黎永生 姚蓉 黄超 徐灿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6-1118,共13页
【目的】分析西南岩溶地区地质高背景下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迁移富集关系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岩溶区土壤合理开发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西较典型的岩溶区果园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区,同时采集不同母质的土壤进... 【目的】分析西南岩溶地区地质高背景下土壤—作物系统的重金属迁移富集关系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岩溶区土壤合理开发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西较典型的岩溶区果园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区,同时采集不同母质的土壤进行对比,对果园和撂荒地内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及土壤剖面(0~100 cm)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镉(Cd)、铬(Cr)、砷(As)、汞(Hg)、铅(Pb)、铜(Cu)、锌(Zn)和镍(Ni)]含量进行研究,并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生物富集系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土壤及作物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Cr、Cu、Pb、Ni和Zn含量平均值均超广西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Cd和Zn含量分别是广西土壤元素背景值的7.7和5.4倍。地累积指数结果表明,果园剖面土壤的Cd存在中度至重度污染,Zn的最大值存在中度污染;撂荒地剖面土壤的Cd存在中度污染,Zn存在无污染至中度污染。果园土壤剖面中Cd、Cu、Ni和Zn 4种元素最大迁移率均出现在50~60 cm处,撂荒地土壤中Ni和Cd元素最大迁移率出现在30~40 cm处,Cu和Zn元素最大迁移率则出现在60~80 cm处。果园和撂荒地土壤的Cd活化率最高,具有较强活性。果园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作物污染指数排序为Pb(22.09)>Ni(20.84)>Zn(3.24)>As(2.77)>Cr(1.43)>Cu(0.21)>Cd(0.01)。比较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的生物富集系数,发现所有元素含量均在根系部位最大;果实中As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为0.07。除As和Pb 2个元素外,其他元素(Cu、Cd、Zn、Ni和Cr)的生物富集系数最小值均出现在果实。研究区内土壤和果实中同一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即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不会影响作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结论】研究区土壤中Cd和Zn的超标率较高,存在Cd污染现象;与土壤相比,研究区作物果实中Cd和Zn的生物富集系数总体较低,表明研究区重金属元素总体表现出高含量、低活性和生态低风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评价 岩溶区 土壤—作物系统 迁移富集
下载PDF
长春市黑土城乡交错区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婉莹 王冬艳 +2 位作者 王兴佳 金晓彤 卢佳希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749-760,共12页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长春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区,以土壤-作物系统中Cu、As、Pb和Zn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土壤和作物综合质量指数对土壤-作物系统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表层土壤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积...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长春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区,以土壤-作物系统中Cu、As、Pb和Zn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土壤和作物综合质量指数对土壤-作物系统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表层土壤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积累现象,作物籽实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作物籽实对土壤中Zn和Cu的吸收富集能力显著高于As和Pb。不同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能力不同可能与作物种类、pH值、有机质、N、P和K_(2)O含量有关。作物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空间分布特征与作物籽实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IICQ介于0.13~4.44,均值为0.62。研究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仅中部存在小范围呈圈层分布的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作物系统 地球化学特征 生态风险 黑土城乡交错区 长春市
下载PDF
基于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蒸散量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锦江 马娟娟 +2 位作者 郑利剑 孙西欢 武朝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7,共10页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是晋南地区常用的种植模式,为评估双作物系数法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掌握轮作系统耗水规律,通过双作物系数法模拟2016-2019年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蒸散量,以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为标准对其模拟结...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是晋南地区常用的种植模式,为评估双作物系数法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掌握轮作系统耗水规律,通过双作物系数法模拟2016-2019年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蒸散量,以水量平衡计算结果为标准对其模拟结果进行评价,并区分植株蒸腾(T)和土壤蒸发(E)。该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冬小麦初期、发育期、中期和后期的平均基础作物系数(Kcb)为0.2、0.59、0.98和0.15,夏玉米的为0.14、0.69、1.24和0.56;冬小麦的平均土壤蒸发系数(Ke)为1.24、0.63、0.07、0.42,夏玉米的为0.78、0.45、0.06、0.46。冬小麦全生育期内ETc为264.18~526.22 mm,夏玉米的为261.76~519.67 mm;发育期为耗水高峰期,冬小麦、夏玉米发育期蒸散量占各自生育期总蒸散量的比例分别为31.2%~51.3%和34.3%~58.2%;随着灌水次数的减少,冬小麦、夏玉米总蒸散量及植株蒸腾量均逐渐降低,土壤蒸发量也在灌水最少时达到最低,全生育期E/ETc,冬小麦为27.3%~46.4%,夏玉米为29.3%~44.2%。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初期,80%以上的土壤水分以蒸发形式消耗,在中期时土壤蒸发占比最低,冬小麦为6.1%~13.4%、夏玉米为4%~7.6%。冬小麦、夏玉米各自蒸散模拟值(ETc-FAO)与实测值(ETc)呈现出较好相关性,R2为0.8~0.86,RMSE为0.5~0.6 mm/d,MAE为0.4~0.49mm/d,可见双作物系数法模拟晋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ETc具有较高精度,可为精确掌握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耗水规律,进而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轮作系统 双作物系数法 蒸散量模拟 植株蒸腾 土壤蒸发
下载PDF
重庆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飞 罗恺 +5 位作者 王佳彬 李瑜 周皎 王锐 余亚伟 张云逸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3,共13页
为了揭示重庆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特征,选择在重庆市南部典型岩溶区,系统地采集大宗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及其耕层土壤84组,分析测定农作物及耕层土壤中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 为了揭示重庆岩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特征,选择在重庆市南部典型岩溶区,系统地采集大宗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及其耕层土壤84组,分析测定农作物及耕层土壤中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锌(Zn)含量及理化性质,采用地统计、生物富集因子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开展重金属元素在重庆岩溶地质高背景地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累积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田、玉米地和红薯地耕层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重庆市和全国表层土壤背景值,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其中Cd元素富集现象较为突出。依据GB 15618-2018和GB 2762-2017,耕层土壤种Cd超标率达41.59%,水稻、玉米和红薯中Cd超标率分别为5.89%、6.25%和5.56%,显示出岩溶地质高背景区虽然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总量高,但生物有效性较低。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农作物系统Cd等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pH、土壤质地和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质高背景区 土壤-农作物系统 重金属 富集系数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沼液施用对作物-土壤系统效应的研究
16
作者 王志刚 韩雪 +7 位作者 徐少奇 魏雨泉 刘运平 裘浪 宋潇 李伟 王婷 郭立月 《中国沼气》 CAS 2023年第4期3-10,共8页
定量分析沼液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累积的综合效应,旨在明确等氮沼液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参数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为优化沼液施用综合管理措施,发挥沼液施用积极效果提供数据参考。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 定量分析沼液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累积的综合效应,旨在明确等氮沼液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参数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为优化沼液施用综合管理措施,发挥沼液施用积极效果提供数据参考。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有关等氮沼液(BS)和全施化肥(CF)处理对作物和土壤肥力影响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共选出有效文献62篇,获得可进行分析的试验数据591组。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沼液作物增产7.62%但差异不显著(p=0.07);土壤容重降低6%、总孔隙度增加14%、较大团聚体含量增加10%~20%,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和电导率增幅6%~20%并导致盐分累积加剧(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增幅6%~21%(p<0.001);土壤Cu、Zn和As含量比全化肥(CF)处理显著增加10%~18%。沼液施用对作物增产和土壤肥力提升显著正效应,需要考虑沼液施用年限、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严格控制施用量降低盐分和重金属累积风险,实现沼液安全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沼液 作物-土壤系统 综合效应
下载PDF
油稻稻三熟制下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对不同培肥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亚贞 陈明 +9 位作者 肖小军 黄天宝 韩德鹏 熊文 许煜峰 夏晶 周莺 万长艳 黄建清 肖国滨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油-稻-稻模式下土壤的集约化程度高,且较高的作物产量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因此,研究合理的有机培肥措施对于指导三熟制下的作物产量提升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计了油菜季不施有机物料(CK)、施猪粪(PM)和施生物质炭(B... 油-稻-稻模式下土壤的集约化程度高,且较高的作物产量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因此,研究合理的有机培肥措施对于指导三熟制下的作物产量提升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计了油菜季不施有机物料(CK)、施猪粪(PM)和施生物质炭(BC)3个处理,比较了2018和2019年的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可溶性有机碳(SDOC)和可溶性有机氮(SDON)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土壤碳氮指标与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PM和BC均可以显著提升作物产量。与CK处理相比,PM和BC处理下2018和2019年三季总产量分别提高了8.9%~13.8%,10.3%~15.1%,且BC处理显著高于PM处理(P <0.05)。同时,PM和BC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和可溶性碳和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但BC和PM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结合拟合方程的参数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三季作物总产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因此,在三熟制模式下,施用猪粪和生物质炭均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且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是提升作物产量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土壤肥力 有机物料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养分分布及利用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万倩 王若水 +6 位作者 肖婉 罗成威 窦晓宇 王莉莎 熊常 王鑫 代厚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1期64-73,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养分的分布及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滴灌带布设措施下,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大豆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养分的分布及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滴灌带布设措施下,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大豆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设置3种滴灌带间距(L1:每行大豆根部布设滴灌带;L2:每间隔1行大豆布设1条滴灌带;L3:每间隔3行大豆布设2条滴灌带)和2种覆膜方式(M1:覆白膜;M0:不覆膜)。结果表明:覆膜和滴灌带间距对土壤养分分布影响显著(P<0.05),在水平方向上距树不同距离的土壤养分含量出现“V”和“N”型变化规律,通过改变滴灌带间距调节水肥的再分布可以促进生态位的分离而缓解竞争,同时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有效的增加产量,其中养分含量及吸收利用效率最高的是覆膜+每间隔一行大豆布设一条滴灌带的处理,其产量为1747.6 kg/hm^(2),该模式更适合为缓解苹果/大豆间作群体的种间水肥竞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农间作 滴灌带布设 种间竞争 土壤养分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下黑土农田土壤呼吸与碳平衡 被引量:29
19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2 位作者 乔云发 李禄军 尤孟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5-401,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与碳平衡对于科学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下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小麦-玉米-大豆...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与碳平衡对于科学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下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体系2005—2007年的作物固碳量与土壤CO2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该轮作体系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作物固碳量的高低表现为:玉米>大豆>小麦,平均值分别为6 513 kg(C).hm-2、4 025 kg(C).hm-2和3 655kg(C).hm-2。从作物生长季土壤CO2排放总量来看,3种作物以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排放总量最高,平均值达4 062 kg(C).hm-2;其次为玉米,为3 813 kg(C).hm-2;而小麦最低,为2 326 kg(C).hm-2。3种作物轮作下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表明黑土农田土壤-作物系统为大气CO2的"汇",不同作物系统的碳汇强度表现为玉米>小麦>大豆,三者的平均值分别为3 215 kg(C).hm-2、1 643 kg(C).hm-2和512 kg(C).hm-2。长期均衡施用氮、磷、钾化肥或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小麦、玉米和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和土壤CO2排放总量均明显增加,并在氮、磷、钾配施有机肥处理下达到最高。不同的施肥管理措施将改变土壤-植物系统作为大气CO2"汇"的程度,总体表现为化肥均衡施用下NEP值较高,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下农田生态系统的NEP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小麦-玉米-大豆轮作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呼吸 固碳量 碳平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强 刘中良 +2 位作者 周桦 徐永刚 宇万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0-524,共5页
以1组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针对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由化肥氮(N)、磷(P)、钾(K)和循环有机肥(M)组合而成。结果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大豆和玉米籽实平均... 以1组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针对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土壤系统养分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由化肥氮(N)、磷(P)、钾(K)和循环有机肥(M)组合而成。结果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大豆和玉米籽实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2.9%和16.4%;但随化肥的均衡施用,有机肥增产作用明显降低。仅施用循环有机肥可缓解土壤养分收支赤字,但无法实现作物高产和土壤养分收支平衡;施用氮肥加剧土壤磷收支赤字,同时施用氮、磷肥加剧土壤钾赤字。本研究中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肥模式可满足作物高产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平衡土壤养分收支,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土壤系统 养分收支 循环有机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