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薄弱环节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建城 王鑫伟 袁张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3-428,共6页
设计并制作了3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吸能圆管薄弱环节,即内倒角、花冠型和端部开缝的薄弱环节。通过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研究了这3种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不含薄弱环节及含外倒角薄弱环节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设计并制作了3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吸能圆管薄弱环节,即内倒角、花冠型和端部开缝的薄弱环节。通过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研究了这3种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不含薄弱环节及含外倒角薄弱环节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这些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研究表明:外倒角、内倒角、花冠型和端部开缝薄弱环节都能有效改善复合材料圆管的耐撞性能;内倒角与外倒角薄弱环节具有相同的引发效能;花冠型和端部开缝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均优于外倒角薄弱环节。由于端部开缝薄弱环节加工简便,故它具有更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耐撞性 能量吸收 薄弱环节 轴向压溃
下载PDF
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吸能元件轴向压溃性能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建城 王鑫伟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30-939,共10页
薄弱环节设置是复合材料吸能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良好的薄弱环节设计可以使复合材料结构在碰撞中产生稳定的渐进压溃从而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文章详细阐述并讨论了复合材料吸能元件薄弱环节的几何特征、引发机制及薄弱环节对复合... 薄弱环节设置是复合材料吸能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良好的薄弱环节设计可以使复合材料结构在碰撞中产生稳定的渐进压溃从而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文章详细阐述并讨论了复合材料吸能元件薄弱环节的几何特征、引发机制及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吸能元件轴向压溃性能的影响,并将现有的薄弱环节归纳为七种典型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包括:应变率效应对薄弱环节引发机制及吸能元件轴向压溃性能的影响;T型薄弱环节的引发机制及其在复合材料圆管中的应用;SMA薄弱环节的原理和设计方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元件的薄弱环节和轴向压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薄壁结构 耐撞性 能量吸收 轴向压溃 薄弱环节 综述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姚明华 黄强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打击 离心运动 紧张带 肌电图 抽搐反应
下载PDF
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波形梁吸能性能的影响及其破坏形貌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程群峰 许亚洪 +2 位作者 廖建伟 方征平 益小苏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167,共7页
复合材料正弦波形梁作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典型构件,在结构高强、高刚和稳定的前提下,其压溃峰值应力和稳态损毁吸能行为是设计结构件的关键性能指标,而这两个指标与梁的引发机制密切相关。本文中设计了根部打孔削弱机制、根部... 复合材料正弦波形梁作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典型构件,在结构高强、高刚和稳定的前提下,其压溃峰值应力和稳态损毁吸能行为是设计结构件的关键性能指标,而这两个指标与梁的引发机制密切相关。本文中设计了根部打孔削弱机制、根部预埋倒角机制、根部非对称梯度削弱和根部对称梯度削弱机制等3种不同引发机制,通过对正弦波形梁的静态压溃实验及对压溃梁的宏观和微观形貌分析,发现引发机制对正弦波形梁的失效引发和稳态损毁模式影响很大,根部预埋倒角正弦波形梁的失效引发和稳态损毁吸能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波形梁 引发机制 吸能性能 破坏模式
下载PDF
汽车碰撞中触发机械的参数化研究
5
作者 姜正旭 林忠钦 徐芳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讨论轿车车身安全性设计中触发机械的设计方法。研究了V型槽、角台和圆孔三种不同几何形状触发机械的设置方法 ,针对每种几何形状 ,探讨了不同大小的设计参数对变形模态和碰撞力峰值的影响。
关键词 耐撞性 触发机械 有限单元法 轿车车身
下载PDF
复合材料层合板端部压溃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成航 沈宇平 +3 位作者 李向前 王永刚 潘殿坤 伍章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16-222,共7页
通过对T800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一系列的端部压溃试验,重点研究了长度、厚度、铺层顺序、触发角以及胶结压力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复合材料板在端部压溃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和观察试验样件端部破坏形... 通过对T800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一系列的端部压溃试验,重点研究了长度、厚度、铺层顺序、触发角以及胶结压力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复合材料板在端部压溃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和观察试验样件端部破坏形貌,揭示其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平板的端部压溃过程为非稳态脆性断裂模式,而含45°触发角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端部压溃过程为层束弯曲破坏模式;在端部压溃试验中复合材料平板压缩强度随着厚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长度的增加会减少其压缩强度,同时[45°/0°/-45°/0°]_(3s)铺层比[45°/90°/-45°/0°]_(3s)铺层拥有更好的抗轴向承载能力;触发角的加入会改变试件在压溃过程中的破坏模式并极大降低试件压溃时的压缩强度,是影响复合材料结构吸能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还发现不同胶结压力下,复合材料层板的力学性能随着胶结压力的增加逐渐提高,但达到一定胶结压力值后,继续增加胶结压力力学性能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层合板 宏观破坏模式 端部压溃 触发角 胶结压力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Absorption Capability of Flat Plate Coupons Made by CFRP Plain Weave Fabric Composites
7
作者 Redouane Lombarkia Augustin Gakwaya +6 位作者 Denis Nandlall Marie-Laure Dano Julie Lé vesque Ameur BenKhelifa Philippe Vachon-Joannette Philippe Gagnon 《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 2021年第7期121-145,共25页
Despite years of governmental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researches, no experimental standards are established for evaluating crush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SEA for plain weave fabric woven carbon-fiber-reinforced ... Despite years of governmental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researches, no experimental standards are established for evaluating crush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SEA for plain weave fabric woven carbon-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used in modern aircraft structures as elements of the boxes to mitigate damage during crush events. At the laboratory sca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absorption capability of flat plate coupons made by CFRP plain weave fabric composites. A new fixture design and setup were created with hydraulic pressure and drop tower machines to carry out tests of flat plate composite specimens under quasi-static and low velocity on-axis crash loading. For investigating parameters sensibility of triggers and layup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four trigger types and three stacking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pre-developed UL-Crush numerical material model results confirms that coupons with 0˚ oriented central plies and saw teeth or corrugated triggers dissipates higher energy during crush, compared to coupons with 90˚ or 45˚ oriented central plies and chamfer 45˚ or steeple triggers. An efficient and simplified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and investigate different parameters influencing SEA of composites under crush load.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UL-Crush material model confirms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simulation t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h Behavior triggerS Damage and Failure Mechanisms CRASHWORTHINESS SEA
下载PDF
撞击型触发器对帽形薄壁截面轴向挤压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Recep Gümrük Sami Karadeniz 《钢结构》 2009年第2期78-78,共1页
主要介绍了触发器的设计和性能。为了分析撞击型触发器的几何特征对于轴向冲击荷载作用下耗能构件的抗挤压性能的影响,对其进行数值分析。该耗能构件由一个平盖加一个帽形顶部剖面构成。将触发器视为一个在帽形剖面上具有半圆形横截面... 主要介绍了触发器的设计和性能。为了分析撞击型触发器的几何特征对于轴向冲击荷载作用下耗能构件的抗挤压性能的影响,对其进行数值分析。该耗能构件由一个平盖加一个帽形顶部剖面构成。将触发器视为一个在帽形剖面上具有半圆形横截面的突起物,采用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所有的挤压作用。结果显示:在挤压力峰值和轴向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构件耗能能力上,触发器的引入非常有效。同时发现,通过改变触发器的位置和几何尺寸,可以控制构件的挤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触发器几何尺寸 耗能 轴向挤压 挤压力峰值
下载PDF
SMA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建城 王鑫伟 卞航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227,共6页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细丝的形状记忆效应,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管端部设计并制作了3种新型的SMA薄弱环节,即外缠SMA、内嵌SMA及交叉缠绕SMA薄弱环节。通过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研究这3种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细丝的形状记忆效应,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管端部设计并制作了3种新型的SMA薄弱环节,即外缠SMA、内嵌SMA及交叉缠绕SMA薄弱环节。通过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研究这3种薄弱环节对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外倒角试件的吸能特性进行对比,以评估这些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研究表明:外缠SMA和内嵌SMA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并不理想。交叉缠绕SMA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优于外倒角薄弱环节,且由该薄弱环节引发的宏观破坏模式与其它薄弱环节引发的截然不同,使复合材料圆管的耐撞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耐撞性 能量吸收 薄弱环节 轴向压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