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胶体与PO_4^(3-)、Cu^(2+)的作用及对微藻生长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新淮 张正斌 韩喜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6-779,共4页
利用超滤技术对海水中的胶体物质进行分级处理来研究胶体与磷酸盐、痕量金属铜之间的作用,通过测定不同超滤膜处理过的海水中PO_4^(3-)、Cu^(2+)的质量分数,发现有相当量的PO_4^(3-)、Cu^(2+)被胶体吸附以胶体态存在,例如约有47%的Cu^(... 利用超滤技术对海水中的胶体物质进行分级处理来研究胶体与磷酸盐、痕量金属铜之间的作用,通过测定不同超滤膜处理过的海水中PO_4^(3-)、Cu^(2+)的质量分数,发现有相当量的PO_4^(3-)、Cu^(2+)被胶体吸附以胶体态存在,例如约有47%的Cu^(2+)以胶体态存在,含有胶体的海水中PO_4^(3-)的质量分数也比不含胶体的海水中高;微藻培养实验发现,微藻在含有胶体的海水中生长情况较好,而在不含胶体的海水中生长最差,说明胶体也是影响微藻生长的一个因子.胶体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是胶体对微藻生长产生影响的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4^3- ^cu^2+ 生长 胶体 超滤 微藻 海水 磷酸盐 铜(Ⅱ) 化学基础
下载PDF
草酸法改性锰矿吸附水中Cu(NH_3)_4^(2+)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子川 王颖莉 +1 位作者 贾密英 王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4,96,共4页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 以草酸法改性锰矿为吸附剂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u(NH3)42+,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并与天然锰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率-pH曲线均呈“M”形,但同一pH下改性锰矿的吸附率明显提高;温度为25℃、pH为7.0时,用量为0.3 g/L的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吸附在60 min达到平衡,吸附率为91%;2种锰矿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 ir和Freund lich方程,按Langmuir方程,上述条件下改性锰矿对Cu(NH3)42+的饱和吸附量以Cu2+计为70.4 mg/g,比天然锰矿提高了89.25%。用草酸法改性锰矿处理含Cu(NH3)42+废水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法改性锰矿 天然锰矿 ^cu(NH3)4^2+ 吸附
下载PDF
Na盐修饰的Cu/SiO_(2)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研究
3
作者 马应圆 魏新煜 +1 位作者 高晶晶 苏暐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5,共6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6种Na盐修饰的Cu/SiO_(2)催化剂,利用XRD、TEM和XPS对其晶相结构、粒径大小和Cu物种价态进行了分析,考察了Na盐促进剂种类和摩尔分数对Cu/SiO_(2)催化剂上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Na盐可以不同程度...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6种Na盐修饰的Cu/SiO_(2)催化剂,利用XRD、TEM和XPS对其晶相结构、粒径大小和Cu物种价态进行了分析,考察了Na盐促进剂种类和摩尔分数对Cu/SiO_(2)催化剂上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Na盐可以不同程度地还原Cu^(2+)物种,生成不同含量的Cu^(0)或Cu^(+)物种。6种Na盐都可以提高Cu/SiO_(2)的丙烯环氧化活性,而且Na_(2)CO_(3)最有利于环氧丙烷的生成。适量的Na_(2)CO_(3)可以促进Cu^(+)物种的形成,有利于丙烯环氧化反应的进行,但过量的Na_(2)CO_(3)会导致Cu~0物种的产生以及Cu物种的聚集,反而不利于环氧丙烷的生成。Cu^(+)物种摩尔分数越高,Cu/SiO_(2)的丙烯环氧化活性和环氧丙烷的形成速率也越大。小粒径的Cu^(+)物种具有最高的丙烯环氧化活性,是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环氧化 cu/SiO_(2) ^cu^(+)物种 Na_(2)CO_(3) Na盐促进剂
下载PDF
Cu/ZrO_2/S_2O_8^(2-)/γ-Al_2O_3固体酸催化剂制备与催化选择还原NO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锡坤 王小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37-1742,共6页
以拟薄水铝石焙烧得到的γ-Al2O3为载体,分步浸渍负载(NH4)2S2O8、ZrOCl2和Cu(NO3)2,制成Cu/ZrO2/S2O28-/γ-Al2O3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Cu/ZrO2/S2O82-/γ-Al2O3在富氧条件下对C3H6选择还原NO的催化性能,并借助SEM、XRD、Py-IR和TPR等表... 以拟薄水铝石焙烧得到的γ-Al2O3为载体,分步浸渍负载(NH4)2S2O8、ZrOCl2和Cu(NO3)2,制成Cu/ZrO2/S2O28-/γ-Al2O3固体酸催化剂.考察了Cu/ZrO2/S2O82-/γ-Al2O3在富氧条件下对C3H6选择还原NO的催化性能,并借助SEM、XRD、Py-IR和TPR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它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Cu/ZrO2/S2O28-/γ-Al2O3在无水条件下能使NO的最大转化率达到82.9%,在有10%水蒸气存在条件下仍能使NO的最大转化率达到80.2%.表征测试的结果表明,S2O82-和ZrO2能够抑制γ-Al2O3颗粒之间的烧结及CuAl2O4尖晶石相的生成,同时促使催化剂表面新酸性中心(B酸)的形成及总酸量的增加,另外ZrO2还能提高Cu物种的还原性,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O2/S2O8^2-/γ-Al2O3 固体酸 选择还原 NO
下载PDF
[(η^5—C5Me5)WS3Cu3Br2(PPyPh2)2]四核簇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5
作者 徐庆锋 陈金香 +3 位作者 刘泉 纪顺俊 郎建平 沈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641-1644,共4页
以 [PPh4 ]2 [(η5-C5Me5) WS3(Cu Br) 3]2 和 diphenyl-2 -pyridylphosphine(PPy Ph2 )在乙腈中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 [(η5-C5Me5) WS3Cu3Br2 (PPy Ph2 ) 2 ],对该产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Vis和 1 H NMR谱表征 ,并测定了晶体结构 .... 以 [PPh4 ]2 [(η5-C5Me5) WS3(Cu Br) 3]2 和 diphenyl-2 -pyridylphosphine(PPy Ph2 )在乙腈中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 [(η5-C5Me5) WS3Cu3Br2 (PPy Ph2 ) 2 ],对该产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Vis和 1 H NMR谱表征 ,并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化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 :a=1 .5 45 9(7) nm,b=1 .62 0 (1 )nm,c=1 .0 1 80 (2 ) nm,α=94.1 8(3 )°,β=97.3 8(3 )°,γ=1 1 1 .81 (4 )°,V=2 .3 2 7(2 ) nm3,Z=2 ,Dc=1 .84g· cm- 3,F(0 0 0 ) =1 2 60 ,μ=5 7.77cm- 1 ,最终偏离因子 R=0 .0 2 9.此簇合物结构可视为由一个 [(η5-C5Me5) WS3]单元和 3个 Cu组成的开口立方烷 ,其中 2个 Cu是畸变四面体配位 ,第 3个 Cu是近似三角平面配位 .W— Cu(1 ) ,W— Cu(2 )和 W—Cu(3 )距离分别为 0 .2 70 41 (9) ,0 .2 73 2 7(8) ,0 .2 6785 (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η^5-C5Me5)WS3cu3Br2(PPyPh2)2] 四核簇合物 合成 钨簇合物 铜簇合物 硫簇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铜含量对Cu/ZrO_2和Cu-La_2O_3/ZrO_2催化剂性能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吴贵升 任杰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01-504,共4页
本文考察了铜含量对CuZrO2和Cu-La2O3ZrO2催化剂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铜含量较低时,铜在催化剂中以高分散状态存在,并随铜含量增加,催化剂活性线性增加。当铜含量超过某一值,部分铜组分以体相铜形式存在,催化剂活性随铜含量变化不明显... 本文考察了铜含量对CuZrO2和Cu-La2O3ZrO2催化剂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铜含量较低时,铜在催化剂中以高分散状态存在,并随铜含量增加,催化剂活性线性增加。当铜含量超过某一值,部分铜组分以体相铜形式存在,催化剂活性随铜含量变化不明显。因此,高分散铜为影响CuZrO2催化剂活性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含量 催化剂 性能 甲醇 氧化锆 氧化镧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NdSrCu_(1-x) Co_x O_(4-δ) and Sm_(1.8) Ce_(0.2) Cu_(1-x) Co_x O_(4-δ) (x:0–0.4) for NO decomposition 被引量:2
7
作者 Jiguang Deng Lei Zhang Yunsheng Xia Hongxing Dai Hong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48-453,共6页
A series of single-phase T-structured NdSrCu 1-x Co x O 4-δ with oxygen vacancies and T -structured Sm 1.8 Ce 0.2 Cu 1-x Co x O 4-δ (x: 0–0.4) with oxygen excess were prepared using ultrasound-assisted citric ac... A series of single-phase T-structured NdSrCu 1-x Co x O 4-δ with oxygen vacancies and T -structured Sm 1.8 Ce 0.2 Cu 1-x Co x O 4-δ (x: 0–0.4) with oxygen excess were prepared using ultrasound-assisted citric acid complexing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techniques such as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NO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NO-TPD). The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se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NO. It was found that the NdSrCu 1-x Co x O 4-δ catalysts were of oxygen vacancies whereas the Sm 1.8 Ce 0.2 Cu 1?x Co x O 4-δ ones possessed excessive oxygen (i.e., over-stoichiometric oxygen); with a rise in Co doping level, the oxygen vacancy density of NdSrCu 1-x Co x O 4-δ decreased while the over-stoichiometric oxygen amount of Sm 1.8 Ce 0.2 Cu 1-x Co x O 4-δ increased. The NO-TPD results revealed that NO could be activated much easier over the oxygen-deficient perovskite-like oxides than over the oxygen-excessive perovskite-like oxides, with the NdSrCuO 3.702 catalyst showing the best efficiency in activating NO molecul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0% NO/helium, 2800 hr -1 , and 600–900°C,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NO decomposition followed the order of NdSrCuO 3.702 〉 NdSrCu 0.8 Co 0.2 O 3.736 〉 NdSrCu 0.6 Co 0.4 O 3.789 〉 Sm 1.8 Ce 0.2 Cu 0.6 Co 0.4 O 4.187 〉 Sm 1.8 Ce 0.2 Cu 0.8 Co 0.2 O 4.104 〉 Sm 1.8 Ce 0.2 CuO 4.045 , in concord with the sequence of decreasing oxygen vacancy or oxygen excess dens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concluded that the higher oxygen vacancy density and the stronger Cu 3+ /Cu 2+ redox ability of NdSrCu 1-x Co x O 4-δ account for the easier activation of NO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NO decomposition over the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like oxide catalysts NO decomposition oxygen nonstoichiometry ^cu^ 3+ /cu ^^2+ ^cu^ 2+ ^/cu^
下载PDF
Cu2O催化甲醛乙炔化反应助剂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海涛 孟平凡 +5 位作者 牛珠珠 班丽君 黄鑫 武瑞芳 张鸿喜 赵永祥 《工业催化》 CAS 2019年第8期98-103,共6页
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纯Cu2O样品中,采用浸渍法分别引入Mg、Al、Fe助剂制备Cu2O-MgO、Cu2O-Al2O3、Cu2O-Fe2O3催化剂。采用XRD、FT-IR、TEM和H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不同助剂的加入对甲醛乙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催... 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纯Cu2O样品中,采用浸渍法分别引入Mg、Al、Fe助剂制备Cu2O-MgO、Cu2O-Al2O3、Cu2O-Fe2O3催化剂。采用XRD、FT-IR、TEM和H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不同助剂的加入对甲醛乙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催化剂的结晶度和可还原性能有较大影响,进而使甲醛乙炔化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相比MgO与Al2O3,Fe2O3的引入,使Cu2O结晶度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Fe2O3与Cu2O之间产生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乙炔亚铜活性物种的形成,从而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cu2O cu2O-Fe2O3催化剂 甲醛乙炔化反应 1 4-丁炔二醇
下载PDF
间硝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与Cu(OAc)_2、Ni(OAc)_2、Co(OAc)_2、Mn(OAc)_2配合物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9
作者 刘建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93-296,共4页
本文合成了间硝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HL)及其与Cu(OAc)2、Ni(OAc)2、Co(OAc)2、Mn(OAc)2 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 本文合成了间硝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HL)及其与Cu(OAc)2、Ni(OAc)2、Co(OAc)2、Mn(OAc)2 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抗癌活性 HL 希夫碱
下载PDF
一步水热合成Cu-SSZ-13分子筛选择性催化C_(3)H_(6)还原NO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聪颖 周皞 +4 位作者 杨迪 张恒 赵辉爽 叶必朝 苏亚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3-866,共14页
采用铜胺配合物(Cu^(2+)-四乙烯五胺,Cu-TEPA)作为结构导向剂,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不同铜铝比(n_(Cu)/n_(Al))和硅铝比(n_(Si)/n_(Al))的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研究其在贫燃条件下丙烯选择性催化还原NO(C_(3)H_(6)-SCR)的性能。当n_(Cu)... 采用铜胺配合物(Cu^(2+)-四乙烯五胺,Cu-TEPA)作为结构导向剂,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不同铜铝比(n_(Cu)/n_(Al))和硅铝比(n_(Si)/n_(Al))的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研究其在贫燃条件下丙烯选择性催化还原NO(C_(3)H_(6)-SCR)的性能。当n_(Cu)/n_(Al)=2、n_(Si)/n_(Al)=6时2.0Cu-SSZ-13(6)催化剂具有最好的低温脱硝活性,200℃时NO转化率超过80%,在250~300℃可实现100%脱硝效率和~100%N_(2)选择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水、抗硫性能。为研究不同n_(Cu)/n_(Al)和n_(Si)/n_(Al)对催化剂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附-脱附测试、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0Cu-SSZ-13(6)具有最佳的脱硝性能,这是因为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最强的表面酸性和分布最多的孤立态Cu^(2+)离子。Cu-SSZ-13上丰富的酸性位可以有效促进C_(3)H_(6)和NO的吸附和活化,SSZ-13分子筛八元环中孤立的Cu^(2+)离子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是C_(3)H_(6)-SCR反应的主要活性位。随着n_(Cu)/n_(Al)的增加,孤立的Cu^(2+)离子会在分子筛表面迁移、集聚形成CuO物种,从而导致C_(3)H_(6)-SCR活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SZ-13 选择性催化还原 丙烯 NO ^cu^(2+) 硅铝比
下载PDF
逆уCeO2/CuχCo1–χO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谷荣彩 叶丽萍 +3 位作者 杨丙星 黄金花 张建勇 邓维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0-546,共7页
以Cu(NO3)2·3H2O、Co(NO3)2·6H2O、Ce(NO3)3·6H2O和(NH4)2CO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结合的制备方式,制得逆负载型уCe O2/CuχCo1–χOδ催化剂(у=0、5%、15%、25%;χ=0~1.0;δ=1.0~1.4)。通过XRD、BET、H2-TPR、... 以Cu(NO3)2·3H2O、Co(NO3)2·6H2O、Ce(NO3)3·6H2O和(NH4)2CO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结合的制备方式,制得逆负载型уCe O2/CuχCo1–χOδ催化剂(у=0、5%、15%、25%;χ=0~1.0;δ=1.0~1.4)。通过XRD、BET、H2-TPR、XPS考察了Cu O和Co3O4质量比[m(Cu O)∶m(Co3O4)]、表面Ce O2负载量(у)(以CuχCo1–χOδ质量为基准,下同)对逆负载уCe O2/CuχCo1–χOδ催化剂催化氧化CO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Ce O2/Cu0.2Co0.8Oδ[m(Cu O)∶m(Co3O4)=0.2∶0.8]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常压下,当反应温度为75℃时,CO转化率可达100%。由于15%Ce O2/Cu0.2Co0.8Oδ比表面积较大,两相界面较多,进而使得CeO2与Cu-O-Co固溶体相互作用较强,表面存在较多的氧空穴、Cu^+和Co^3+,催化剂还原温度较低,催化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催化氧化 CEO2 cuχCo1–χOδ 相互作用 ^cu^+和Co^3+ 催化技术
下载PDF
单一和复合溶液中Cu^2+对三种土壤SeO3^2-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璞阳 刘娟娟 +2 位作者 梁东丽 胡斌 杨天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63-2572,共10页
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塿土、黑土和红壤对单一Se O2-3及其与Cu2+共存条件下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Cu2+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的影响,旨在为揭示土壤中铜硒复合污染中金属的迁移转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塿土、黑土和红壤对单一及C... 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塿土、黑土和红壤对单一Se O2-3及其与Cu2+共存条件下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Cu2+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的影响,旨在为揭示土壤中铜硒复合污染中金属的迁移转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塿土、黑土和红壤对单一及Cu2+-Se O2-3复合溶液中Se O2-3的吸附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24 h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其对单一及复合溶液中Se O2-3的吸附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4),说明化学吸附是主要限速步骤.3种土壤对单一Se O2-3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R2>0.937),而先铜后硒、铜硒共同吸附处理Se O2-3的吸附却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28),表明加入Cu2+后,土壤对Se O2-3的吸附由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转变为多分子层表面吸附.当Se O2-3浓度为50μg·L-1时,Cu2+对塿土Se O2-3吸附无显著影响,而黑土和红壤的Se O2-3吸附却随Cu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Cu2+的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无显著影响.当Se O2-3浓度为200μg·L-1时,塿土对Se O2-3的吸附随Cu2+浓度的升高而下降,黑土和红壤Se O2-3吸附量则呈先降低后略微升高的趋势,且当Cu2+浓度为160 mg·L-1时,其添加顺序对3种土壤Se O2-3吸附达到显著影响(p<0.05).总之,在单一及复合溶液中土壤对Se O2-3的吸附随土壤类型而异,Cu2+的添加抑制了3种土壤对Se O2-3的吸附,且Cu2+添加顺序对Se O2-3吸附的影响与铜、硒离子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O3^2- ^cu^2+ 竞争吸附 添加顺序 土壤
原文传递
HCO_3^-和SO_4^(2-)对Cu点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长罡 董俊华 +1 位作者 柯伟 陈楠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3,共9页
在不同浓度配比的HCO_3^-和SO_4^(2-)混合溶液中,利用循环极化电化学测试方法和SEM,对Cu工作电极的循环极化行为和点蚀表面形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电位范围的循环极化实验中,Cu的点蚀行为可分为活性溶解型点蚀和钝化膜破裂... 在不同浓度配比的HCO_3^-和SO_4^(2-)混合溶液中,利用循环极化电化学测试方法和SEM,对Cu工作电极的循环极化行为和点蚀表面形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电位范围的循环极化实验中,Cu的点蚀行为可分为活性溶解型点蚀和钝化膜破裂型点蚀;随SO_4^(2-)浓度的升高Cu点蚀的敏感性增大.由于HCO_3^-与SO_4^(2-)的协同作用,随HCO_2^-浓度升高点蚀敏感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钝化膜破裂型点蚀中,SO_4^(2-)提高Cu点蚀的诱发能力;HCO_3^-降低Cu点蚀的诱发能力.2种离子对点蚀自修复能力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cu点蚀 循环极化 HCO_3 ^SO_4^(2-)
原文传递
两种水相中制备1,1’-联-2,2’-二萘酚的方法
14
作者 杨启超 行文茹 张英君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1-222,225,共3页
介绍了两种在水相中利用2-萘酚氧化偶合制备外消旋1,1’-联-2,2’-二萘酚的催化剂,并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NH3)4]2+作催化剂时,产率可达97%;而新制的Cu(OH)2作催化剂时,产率则达到了91%。
关键词 1 1’-联-2 2’-二萘酚 氧化偶合 cu(OH)2 ^[cu(NH3)4]^2+
下载PDF
氨性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中硫代硫酸盐的消耗 被引量:29
15
作者 童雄 张艮林 普传杰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2,77,共5页
分别从模拟浸出环境和实际浸金过程两个方面研究硫代硫酸盐的消耗规律。S2O32-的损失率基本上随Cu2+浓度和NH4+浓度的增大而增大。pH由8.00升高到9.70时溶液中的S2O32-不但没有损耗,反而有所增加。在氨性溶液中,SO42-存在的条件下,随Na2... 分别从模拟浸出环境和实际浸金过程两个方面研究硫代硫酸盐的消耗规律。S2O32-的损失率基本上随Cu2+浓度和NH4+浓度的增大而增大。pH由8.00升高到9.70时溶液中的S2O32-不但没有损耗,反而有所增加。在氨性溶液中,SO42-存在的条件下,随Na2SO3添加量增加,溶液中S2O32-损失率急剧下降,最后甚至出现溶液中S2O32-浓度快速升高的现象。用(NH4)2CO3代替(NH4)2SO4,最终溶液中S2O32-的损失率都很大。硫代硫酸盐浸金法具有较强的抗外来阳离子干扰的能力。实际矿样柱浸过程与搅拌浸出静置过程中硫代硫酸盐的损耗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性硫代硫酸盐 浸金 (NH4)2SO4 ^SO4^2- Na2SO3 ^NH4^+ ^cu^2+ 损失率 消耗规律 氨性溶液 离子干扰 搅拌浸出 浓度 添加量 增大 损耗
下载PDF
过渡金属取代的钨铝杂多配合物的制备、表征和性质
16
作者 苏占华 徐学勤 +2 位作者 马慧媛 唐晓梅 周百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用分步设计法合成了以铝为中心原子的过渡元素与钨的三元杂多配合物,经ICP、TG分析确定其化学式为K4,6,7[AlM(OH2)W11O39]·xH2O(M=V5+、Cr3+、Mn2+、Fe3+、Co2+、Ni2+、Cu2+、Zn2+、Cd2+)。采用IR、UV、XRD、183W和27AlNMR等对配... 用分步设计法合成了以铝为中心原子的过渡元素与钨的三元杂多配合物,经ICP、TG分析确定其化学式为K4,6,7[AlM(OH2)W11O39]·xH2O(M=V5+、Cr3+、Mn2+、Fe3+、Co2+、Ni2+、Cu2+、Zn2+、Cd2+)。采用IR、UV、XRD、183W和27AlNMR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配合物具有Keggin结构;循环伏安法对该系列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研究表明,其氧化还原过程为不可逆的两电子还原,配合物的磁化率测试均表现为顺磁性,还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多配合物 过渡金属 表征 Keggin结构 制备 氧化还原过程 ^Cr^3+ ^Mn^2+ ^Fe^3+ ^CO^2+ ^Ni^2+ ^cu^2+ ^Zn^2+ ^^27AL 循环伏安法 过渡元素 中心原子 性质研究 热稳定性 设计法 ICP 化学式 XRD NMR 不可逆 顺磁性 磁化率
下载PDF
配合物平衡常数测定实验的新设计
17
作者 李春梅 霍钟华 申玉双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8年第2期55-58,91,共5页
该文给出电动势法测试[Cu(NH3)4]^2+平衡常数实验的新设计方法,即采用多组浓度搭配实验,软件作图、拟合和参数校正,误差小,实验成功率较高。
关键词 ^[cu(NH3)4]^2+ 平衡常数 ORIGIN软件
下载PDF
交流电化学热法测定电极反应熵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良俊 庄继华 江志裕 《电化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5-20,共6页
交流电化学热法测定电极反应熵变①董良俊庄继华江志裕*(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200433)电极反应的熵变是电极过程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之一.测定电极反应的熵变不仅有助于分析电极反应,而且由于熵变与电极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密切相... 交流电化学热法测定电极反应熵变①董良俊庄继华江志裕*(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200433)电极反应的熵变是电极过程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之一.测定电极反应的熵变不仅有助于分析电极反应,而且由于熵变与电极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对于一些实际体系,如化学电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反应 熵变 测定 交流电化学热法 Peltier热
下载PDF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Nalbuphine Hydrochloride in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Using Tris(2,2′-bipyridyl)ruthenium(II)Chloride-diperiodatocuprate(III)Reaction
19
作者 AHMED Khan MUHAMMAD Asghar +2 位作者 MOHAMMED Yaqoob MASOOD Ahmed Siddiqui SAMAR Ali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629-638,共10页
A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method employing chemiluminescence(CL)coupled with flow injection(FI)is reported for nalbuphine hydrochloride(NAL)assay in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NAL on the CL ... A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method employing chemiluminescence(CL)coupled with flow injection(FI)is reported for nalbuphine hydrochloride(NAL)assay in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NAL on the CL reaction between tris(2,2′-bipyridyl)ruthenium(II)chloride-diperiodatocuprate(III){Ru[(bpy)_(3)]^(2+)-Cu(III)complex}in acidic medium is used as analytical measurement.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the CL reaction were sulfuric acid 1.0×10^(−3) mol/L,Ru[(bpy)s]2+7.5×10^(−5) mol/L,Cu(III)/Ag(III)complexes 4.0×10^(−4)/5.0×10^(−4) mol/L,sample loop volume of 120µL and flow rate of 2.5 mL/min.The sensitivities of the method in terms of detection(S/N=3)and quantification(S/N=10)limits are 5×10^(−4) and 0.001 ppm(1 ppm=1 mg/L),respectively.The linear response of the instrument in the form of CL intensity with respect to NAL concentration is over the range 0.001-15.0 ppm(R^(2)=0.9999)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from 0.8%to 3.2%and injection throughput of 120 injection/h.The applications of the method includ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L in pharmaceutical injection samples.Variations and the average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s of a reported method by applying F-and paired student t-test.The most likely CL reaction mechanism is written in accordance with spectrophotometric and C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_(3)]^(2+) cu(III)/Ag(III)complex CHEMILUMINESCENCE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Nalbuphine hydrochloride Pharmaceutic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