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ew Penta-coordinated Cu(Ⅱ) Complex:Cu(C_(17)H_(13)F_3O_3)_2·C_5H_5N
1
作者 范玲 汪敦佳 王国宏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8期967-970,共4页
A new copper(II) complex 3, Cu(C17H13F3O3)2·C5H5N,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17.8511(7), b = 17.413... A new copper(II) complex 3, Cu(C17H13F3O3)2·C5H5N,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17.8511(7), b = 17.4136(7), c = 13.9425(7) A, β = 124.4830(10)°, V = 3572.5(3) A^3, Z = 4, C39H29CuF6NO6, Mr = 785.17,/7(000) = 1604, T = 292(2) K, Dc = 1.460 g/cm^3 and p = 0.691 mm^-1. The structure was refined to R = 0.0477 and wR = 0.1110 for 2935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For the title compound, X-ray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copper(II) is penta-coordinated by four oxygen atom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1-(4-(benzyloxy)phenyl)-4,4,4-trifluorobutane-1,3-dione ligands and one nitrogen atom of pyridine, forming a distorted square pyramidal geometry. It is found that the trifluoromethyl group, F(1)/F(1'), F(2)/F(2') and F(3)/F(3')), is disordered over two orientations in an approximate 3:1 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dione penta-coordinated cu(ii complex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构建一维铜基配位聚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2
作者 姜清艳 沙彦勇 +5 位作者 陈晨 陈晓娟 刘文龙 黄浩 刘洪江 刘琦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668,共12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一维(1D)羰基配位聚合物[Cu(BGPD)(DMA)(H2O)]·DMA(记为Cu-BD,H2BGPD=N,N’-双(甘氨酰)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DMA=二甲基乙酰胺),并考察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u-BD正极在50 ...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一维(1D)羰基配位聚合物[Cu(BGPD)(DMA)(H2O)]·DMA(记为Cu-BD,H2BGPD=N,N’-双(甘氨酰)均苯四甲酸二酰亚胺,DMA=二甲基乙酰胺),并考察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u-BD正极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仍然保留50 mAh·g^(-1)的比容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Cu-BD电极反应机理研究表明,BGPD2-配体和Cu(Ⅱ)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都可能参与了电子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 配位聚合物 羰基化合物 锂离子电池 电极材料
下载PDF
锌试剂-Cu(Ⅱ)金属配合物与牛血清蛋白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兴明 董发勤 +2 位作者 丁立生 彭汝芳 廖辉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20-924,共5页
The interaction of Zincon(ZCN)-Cu(Ⅱ) metal complex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in acidic buffer solution (pH=4.25). ZCN-Cu(Ⅱ)-BSA was a blueness color coordi... The interaction of Zincon(ZCN)-Cu(Ⅱ) metal complex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in acidic buffer solution (pH=4.25). ZCN-Cu(Ⅱ)-BSA was a blueness color coordination compound, with maximum absorption at 605 nm with 10 nm, 60 nm and 140 nm of red shift compared to the ZCN-Cu(Ⅱ) complex, ZCN-BSA complex and ZCN. According to molar ratio method and dual wavelength method, the apparent molar absorptivity of ε was equal to 4.82×105 L·mol-1·cm-1. Conditional constants were defined as ZCN∶Cu(Ⅱ)∶BSA=10∶5∶2. Condition combination constant of ZCN-Cu(Ⅱ) and BSA K was 8.82×104. A combined mechanism was suggested between BSA and ZCN-Cu(Ⅱ) by electrostatic force (Primary action force) and distant water force. Position of Impact might be arginine, proline, histidine, tyrosine and cystine. Contemporary formation of electron transfer complexes is an important cause in forming ZCN-Cu(Ⅱ)-BSA compl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锌试剂-铜配合物 牛血清蛋白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系列Cu(Ⅱ/Ⅰ)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金晶 徐晓婷 +3 位作者 丛盛美 李雷 张广宁 牛淑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49-2557,共9页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Ⅱ/Ⅰ)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H2O}n,(3)[Cu(cyan)(phen)].H2O(H2ox:草酸,H4btec:均苯四甲酸,MeOH:甲醇,H2pdc:2,5-吡啶二羧酸,phen:邻菲啰啉,Hcyan:氰尿酸).通过X...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3种Cu(Ⅱ/Ⅰ)配聚物及超分子,(1)[K2Cu2(ox)(btec)(MeOH)2]n,(2){[Cu(pdc)(H2O)2].H2O}n,(3)[Cu(cyan)(phen)].H2O(H2ox:草酸,H4btec:均苯四甲酸,MeOH:甲醇,H2pdc:2,5-吡啶二羧酸,phen:邻菲啰啉,Hcyan:氰尿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固体紫外-可见(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FTⅠR)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具有三维(3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2)是具有二维(2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但又通过氢键进一步连成了三维(3D)网络,(1)与(2)的中心金属均为Cu(Ⅱ)离子;(3)为含Cu(Ⅰ)的单核配合物,但又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它成为2D超分子化合物.配合物SPS结果显示,配合物(1)-(3)在300-800nm范围内都呈现光伏响应,表明三者均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讨论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维数、配体种类、中心金属离子价态及配位微环境对SPS的影响,并将SPS与UV-Vis光谱进行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 Ⅰ)配聚物 合成 结构 表面光电压光谱 光电性能
下载PDF
Cu(Ⅱ)脱乙酰壳聚精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 被引量:4
5
作者 苏英草 关怀民 程传煊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6-602,共7页
IR,ESR和XPS的测试结果表明,脱乙酰壳聚糖(简记CS)膜在铜氨水溶液浸渍过程中Cu(Ⅱ)既与CS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u(Ⅱ)-CS配位聚合物,也产生吸附作用.ESR谱示出CuCl_2·2H_2O与Cu(Ⅱ)-CS膜中的Cu(Ⅱ)均含有一个单电子,可以利用XPS的Shake... IR,ESR和XPS的测试结果表明,脱乙酰壳聚糖(简记CS)膜在铜氨水溶液浸渍过程中Cu(Ⅱ)既与CS发生配位反应形成Cu(Ⅱ)-CS配位聚合物,也产生吸附作用.ESR谱示出CuCl_2·2H_2O与Cu(Ⅱ)-CS膜中的Cu(Ⅱ)均含有一个单电子,可以利用XPS的Shake-up效应研究Cu(Ⅱ)-CS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所得结果为4.又以同样的方法研究Cu(Ⅱ)-聚乙烯醇(简记PVA)配位聚合物的配位数,发现Cu(Ⅱ)是以低自旋状态的dsp^2杂化空轨道与PVA的羟基氧配位,其配位数也是4,这与资料所报道的一致,从而间接地验证了此方法研究Cu(Ⅱ)-CS配位聚合物配位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配位聚合物 配位数 脱乙酰壳聚糖
下载PDF
不对称氧氮氧三齿配体Cu(Ⅱ)配合物催化NA酯水解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解永树 寇福平 +1 位作者 林瑞森 宗汉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73,共6页
合成了不对称氮氧杂链型配体N-(2′-羟基)苄基乙醇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0(KNO3)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质子化及其与Cu(Ⅱ... 合成了不对称氮氧杂链型配体N-(2′-羟基)苄基乙醇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0(KNO3)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质子化及其与Cu(Ⅱ)离子配位热力学。在25±0.1℃,I=0.10(KNO3),pH=7~9(50mol·L-1缓冲溶液)范围内,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配合物对p-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催化动力学,得到了NA酯催化水解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NP((mol·L-1)-1·s-1)。结果表明:Cu(Ⅱ)离子与醇羟基配位作用较强,并且还与一个水分子有较弱的配位。配位醇羟基和水分子的离解常数pKa分别为7.62和11.22。在中性pH值可以产生具有有很强亲核能力的配位烷氧负离子Cu(Ⅱ)…-OR,配合物对酯的水解有金属离子Lewis酸活化和亲核试剂进攻双重催化作用,与碱性磷酸酯催化作用比较类似,在pH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对NA酯水解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当pH为9.0时,kNP达到0.12(mol·L-1)-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酚乙酸酯 水解 配合物 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四核铜簇单元构筑的配位聚合物及光催化降解性能
7
作者 潘会宾 吴婷婷 +3 位作者 葛婧 黄沛沛 拓梦琪 卢久富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1,共7页
以1,3-双咪唑基丙烷(1,3-BIP)、1,3,5-苯三甲酸(H_(3)BTC)和Cu(NO_(3))_(2)·3H_(2)O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Cu(II)配位聚合物[Cu_(2)(μ_(3)-OH)(1,3-BIP)(BTC)]_(n)(SNUT-20),并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 以1,3-双咪唑基丙烷(1,3-BIP)、1,3,5-苯三甲酸(H_(3)BTC)和Cu(NO_(3))_(2)·3H_(2)O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Cu(II)配位聚合物[Cu_(2)(μ_(3)-OH)(1,3-BIP)(BTC)]_(n)(SNUT-20),并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配位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SNUT-20是一个以四核铜簇作为次级结构单元,通过混合配体的进一步连接,形成一个3,8双节点的拓扑结构。此外,配位聚合物SNUT-20对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对RhB、MB、MO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1.5%、89.4%和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热重分析 光催化降解
下载PDF
铜表面2-氨基嘧啶配合物膜Cu^+-2-AP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道华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3-75,共3页
在无外加阴离子存在时,2-氨基嘧啶(2-AP)在近中性条件下与铜表面发生配位化学反应,得出了与Cl-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配位模式。用红外光谱(FT-IR)和光电子能谱(XPS和AES)研究了2-氨基嘧啶在铜表面的成键特征和波谱变化,分析了配合物膜的组... 在无外加阴离子存在时,2-氨基嘧啶(2-AP)在近中性条件下与铜表面发生配位化学反应,得出了与Cl-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配位模式。用红外光谱(FT-IR)和光电子能谱(XPS和AES)研究了2-氨基嘧啶在铜表面的成键特征和波谱变化,分析了配合物膜的组成、结构、化学状态和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氨基嘧啶(2-AP) 红外光谱 光电子能谱 配位模式 配合物膜cu^+ -2-AP
下载PDF
Cu(I)-桐油酸螯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施建军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B10期17-19,共3页
用桐油酸与Cu+进行了络合反应研究,对络合产物进行了紫外光谱测试.分析了产物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特点.对在防污涂料方面可能的应用作了性能探索,反应在106℃时所得产物具有较好的抑制藻类作用.
关键词 桐油酸螯合物 cu^+络合反应 防污涂料
下载PDF
两种黄酮类铜(II)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丽 马玲龙 +3 位作者 李小爽 陆仲坤 吕旻昊 乐学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5,61,共6页
为了研究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协同作用增加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本文分别以天然黄酮化合物金雀异黄酮和山奈酚为原料,在无水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了2个铜(II)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络合滴定、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热重分析对2... 为了研究黄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协同作用增加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本文分别以天然黄酮化合物金雀异黄酮和山奈酚为原料,在无水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制备了2个铜(II)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络合滴定、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热重分析对2个目标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NBT光照还原法和水杨酸法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中,黄酮母核上的羰基氧和羟基氧与中心铜离子双齿配位,摩尔比为2∶1,推测分子式为[Cu(Gen)_2(H_2O)_2]·3H_2O(Gen=金雀异黄酮)(1)和[Cu(Kae)_2(H_2O)_2]·1.5H_2O(Kae=山奈酚)(2)。在本实验条件下,配合物清除O_2^-的IC_(50)分别为0.250和0.646μmol/L,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心铜离子;清除OH·的IC50分别为158和129μmol/L,黄酮配体发挥主导作用。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清除O_2^-·和OH·的能力,且中心铜离子和黄酮配体显示出协同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化合物 铜配合物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曲克芦丁与金属Cu^(2+)的配位研究
11
作者 张金君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19期46-48,共3页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探讨曲克芦丁与Cu^(2+)配位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曲克芦丁与金属Cu^(2+)的物质的量比、溶液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利用傅利叶红外光谱仪研究曲克芦丁配位前后的光谱变化。结果表明,55℃条件下,在pH 8.00的缓冲...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探讨曲克芦丁与Cu^(2+)配位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曲克芦丁与金属Cu^(2+)的物质的量比、溶液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利用傅利叶红外光谱仪研究曲克芦丁配位前后的光谱变化。结果表明,55℃条件下,在pH 8.00的缓冲体系中曲克芦丁与Cu^(2+)物质的量比为2.0:1时反应4 h,光谱发生红移,表明发生了配位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克芦丁 cu^(2+) 配合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下载PDF
巯基乙酰化小麦秸秆对水中Cu(Ⅱ)的吸附特性与机制
12
作者 高微微 王刚 +2 位作者 常晟铭 汤春晖 徐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1,共11页
为经济且高效的处理含Cu(Ⅱ)废水,寻求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吸附剂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巯基乙酰化小麦秸秆(MAWS)作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MAWS对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并探究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和吸附机制... 为经济且高效的处理含Cu(Ⅱ)废水,寻求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吸附剂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巯基乙酰化小麦秸秆(MAWS)作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MAWS对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并探究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当振荡速率为150 r·min-1、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120 min、水样初始pH值为6.0、Cu(Ⅱ)初始浓度为50 mg·L^(-1)时,MAWS对Cu(Ⅱ)的去除效果最好,Cu(Ⅱ)的最高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98.21%和8.280 mg·g^(-1).MAWS对Cu(Ⅱ)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且该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结合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表征分析结果可知,MAWS对Cu(Ⅱ)的吸附机制主要为物理作用、配位作用和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cu(Ⅱ)废水 吸附 巯基 配位
原文传递
A Chinese Lantern-like 2D Cu(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Constructed by Bis-imidazole and Dicarboxylate Co-ligands: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被引量:5
13
作者 LU Jiu-Fu ZHAO Juan +7 位作者 ZHAO Cai-Bin YU Xiao-Hu SOUMENDRA Kumar Roy YUE Si-Yu LI Li ZHOU Ke JIN Ling-Xia GE Hong-Gua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21-328,187,共9页
A new Cu(II) coordination polymer, {[Cu(1,3-BIP)(TFBDC)]·DMF}n(1,1,3-BIP is a 1,3-bis(imidazole)propane, and H2TFBDC is 2,3,5,6-tetrafluoroterephthalic acid) was prepared under solvotherm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 A new Cu(II) coordination polymer, {[Cu(1,3-BIP)(TFBDC)]·DMF}n(1,1,3-BIP is a 1,3-bis(imidazole)propane, and H2TFBDC is 2,3,5,6-tetrafluoroterephthalic acid) was prepared under solvotherm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an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IR spectr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s and elemental analyses. The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reveals that metal coordination polymer 1(MCP 1) shows a two-dimensional sheet layer structure, which is further reinforced through strong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to form a 3 D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Furthermore, the photocatalytic experiment result indicates the degradation ratios of methyl orange(MO) reach 83.4% within 180 minutes when MCP 1 acts as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VOTHERMAL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cu(ii)coordination polym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原文传递
[Ni(CHZ)_3]SO_4·3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分解特性(英文)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进 张同来 +2 位作者 杨利 张建国 崔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0-766,共7页
用硫酸镍与碳酰肼(CHZ)反应,制备得到一种新型含能配合物[Ni(CHZ)3]SO4·3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测试表明,该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5237(1)nm,b=0.9096... 用硫酸镍与碳酰肼(CHZ)反应,制备得到一种新型含能配合物[Ni(CHZ)3]SO4·3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测试表明,该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5237(1)nm,b=0.90964(1)nm,c=1.22559(2)nm,β=96.731(2)°,V=0.8849(2)nm3,Z=2,Dc=1.798g·cm-3.在该配合物分子中,碳酰肼作为双齿配体,以羰基O原子和端基N原子与Ni2+离子发生配位,形成3个相互垂直的五元平面螯合环.在氢键、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该配合物形成了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对碳酰肼分子进行了DFT-B3LYP/6-311+G**量化计算研究,得到其NBO电荷,从理论上说明碳酰肼的配位点是羰基O原子和端基N原子.采用DSC、TG-DTG和FTIR光谱技术对目标化合物的热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并用Kissinger法和Ozawa-Doyle法对其热分解过程中两个放热峰的非等温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Ⅱ)配合物 碳酰肼 晶体结构 热分解
下载PDF
锌(Ⅱ)-12-正戊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向东 刘岩 +1 位作者 孙锦玉 刘祁涛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2-665,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氧四胺大环配体:12-正戊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L).采用pH电位法,在(25±0.1)℃,I=0.1mol·dm^(-3)NaNO_3条件下,测定了锌(Ⅱ)与L的二元配合物及锌(Ⅱ)与L和六种α-氨基酸(AA=Gly,Ala,Val,Leu,I... 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氧四胺大环配体:12-正戊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L).采用pH电位法,在(25±0.1)℃,I=0.1mol·dm^(-3)NaNO_3条件下,测定了锌(Ⅱ)与L的二元配合物及锌(Ⅱ)与L和六种α-氨基酸(AA=Gly,Ala,Val,Leu,IIe,Phe)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讨论了在双氧四胺大环配体上引入疏水碳链形成具有双亲结构的配体后,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的变化以及形成Zn(L)(AA)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双氧四胺配体 Α-氨基酸 三元配合物
下载PDF
茜素红S-铜(Ⅱ)金属配合物与溶菌酶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兴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19,共5页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pH=4.25的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铜(Ⅱ)金属配合物与溶菌酶(LYS)的结合反应。提出了双波长物质的量比法和平衡透析物质的量比法,与单波长物质的量比法进行对照测定研究,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研究发现,ARS-Cu(Ⅱ)-...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pH=4.25的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铜(Ⅱ)金属配合物与溶菌酶(LYS)的结合反应。提出了双波长物质的量比法和平衡透析物质的量比法,与单波长物质的量比法进行对照测定研究,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研究发现,ARS-Cu(Ⅱ)-LYS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6nm,比ARS红移96nm,比ARS-Cu(Ⅱ)配合物红移10nm。在526nm处,测得ARS-Cu(Ⅱ)-LYS三元配合物的结合比为nARS︰nCu(Ⅱ)︰nLYS=6︰3︰1,摩尔吸光系数ε=7.93×104L·mol-1·cm-1,ARS-Cu髤配合物与LYS作用的条件平衡常数K=3.21×1012。ARS-Cu(Ⅱ)与LYS之间的作用力为配位键和电荷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配合物 物质的量比 ARS 金属配合物 铜(Ⅱ) UV-VIS光谱 摩尔吸光系数 透析 对照 溶菌酶
下载PDF
三维铜(咪唑)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英文)
17
作者 武文 宣亚文 +2 位作者 候延民 刘军 谢吉民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6-1400,共5页
本文用CuCl2.2H2O和等摩尔咪唑反应合成了[Cu(im)6]Cl2.2H2O(1),[im=咪唑],单晶结构解析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073(2)nm,b=1.3239(2)nm,c=1.50810(10)nm,β=97.940(10)°。在化合物中,[Cu(im)6]2... 本文用CuCl2.2H2O和等摩尔咪唑反应合成了[Cu(im)6]Cl2.2H2O(1),[im=咪唑],单晶结构解析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073(2)nm,b=1.3239(2)nm,c=1.50810(10)nm,β=97.940(10)°。在化合物中,[Cu(im)6]2+阳离子和Cl-阴离子、没有参加配位的水在水平面形成复杂的氢键网格。本文报道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红外及荧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化合物 咪唑
下载PDF
固态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锰(Ⅱ)配位化合物中的二维互相穿插和三维互锁结构(英文)
18
作者 李松林 邵建辉 +1 位作者 赵云中 王玉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59-1064,共6页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两种锰的新配位化合物{[MnL_2(H_2O)_4]·2H_2O·2ClO_4}_n(1)和{[MnL(H_2O)_3]·H_2O·2Cl}_2(2)。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1是由氢键所连接而成的二维互相交织的结构,2呈...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两种锰的新配位化合物{[MnL_2(H_2O)_4]·2H_2O·2ClO_4}_n(1)和{[MnL(H_2O)_3]·H_2O·2Cl}_2(2)。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1是由氢键所连接而成的二维互相交织的结构,2呈现出二重互锁的三维结构。结果显示在固体中反离子形成氢键的能力对1和2的结构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 1 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锰(Ⅱ)配位化合物 二维互相穿插 三维互锁结构 穿插网络 氢键
下载PDF
新型五配位三角双锥锰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19
作者 刘雪佳 熊瑜 梁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155-158,共4页
在合成新型双羧基配体1,5-二(4-羧基吡啶基)-N-甲基二乙胺,通过与MnCl2反应,合成了锰(Ⅱ)的配位聚合物{[MnL2Cl2].2H2O}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结晶于P-1(no.2)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 在合成新型双羧基配体1,5-二(4-羧基吡啶基)-N-甲基二乙胺,通过与MnCl2反应,合成了锰(Ⅱ)的配位聚合物{[MnL2Cl2].2H2O}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结晶于P-1(no.2)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0.8348(5)nm、b=1.0775(5)nm、c=1.1535(5)nm、α=90.706(5)°、β=92.465(5)°、γ=91.062(5)°,具有三十六元大环框架,由于缺乏分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π-π弱相互作用和氢键决定了这两种化合物在晶格中的堆积模式,为新型五配位三角双锥锰配位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甜菜碱衍生物 锰(Ⅱ)配合物 Π-Π堆积 氢键
下载PDF
N,N′-双(N,N-二羧甲氨基)乙二胺的合成和性质
20
作者 易清风 陈启元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5-98,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的多元氨羧酸化合物:N,N′-双(N,N-二羧甲氨基)乙二胺(简称BDED),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电子光谱及pH电位滴定的基础上讨论了它的性质.用Bjerrum法求出它的各级离解常数的对数分别为:... 合成了一种新的多元氨羧酸化合物:N,N′-双(N,N-二羧甲氨基)乙二胺(简称BDED),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电子光谱及pH电位滴定的基础上讨论了它的性质.用Bjerrum法求出它的各级离解常数的对数分别为:lgKa1=-2.92,lgKa2=-3.51,lgKa3=-6.57,lgKa4=-7.45,并进行了直接代数近似计算,最后进行了Cu2+-BDED水溶液体系的电位滴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酸 电位滴定 二羧甲氨基 乙二胺 配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