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使用藻酸钙作为生物聚合物吸附-解吸Cr(VI)、Pb(II)和Cu(II)的研究
1
《水处理信息报导》 2009年第6期52-52,共1页
本文考察了藻酸钙对Cr^6+、Pb^2+和Cu^2+生物吸附的可能性,作为生物吸附剂脱吸和用于各种吸附.脱吸循环的再生效率。藻酸钙小珠可以有效地从水溶液中去除重金属离子,顺序为:Cr^6+〉Cu^2+〉Pd^2+。藻酸钙对金属离子生物吸附随... 本文考察了藻酸钙对Cr^6+、Pb^2+和Cu^2+生物吸附的可能性,作为生物吸附剂脱吸和用于各种吸附.脱吸循环的再生效率。藻酸钙小珠可以有效地从水溶液中去除重金属离子,顺序为:Cr^6+〉Cu^2+〉Pd^2+。藻酸钙对金属离子生物吸附随着初始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cr(VI) cu(ii) 生物聚合物 藻酸 生物吸附剂 重金属离子
原文传递
Multivalent interacting glycodendrimer to prevent amyloid-peptide fibril formation induced by Cu(II):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被引量:1
2
作者 Anna Janaszewska Barbara Klajnert-Maculewicz +7 位作者 Monika MarcinkowskaI Piotr Duchnowicz Dietmar Appelhans Gianvito Grasso Marco A. Deriu Andrea Danani Michela Cangiotti Maria Francesca Ottaviani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204-1226,共23页
Amyloid peptide fibrillogenesis induced by Cu(II) ions is a key ev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Dendrimer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ctive in preventing fibril formation. Therefore, they hold promise... Amyloid peptide fibrillogenesis induced by Cu(II) ions is a key ev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Dendrimer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ctive in preventing fibril formation. Therefore, they hold prom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is study, the fibrillation mechanism of amyloid peptide Aβ 1-40 was studied by adding Cu(II) in 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4th generation poly(propyleneimine) glycodendrimer functionalized with sulfate groups,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circular dichroism (CD), fluoresce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and molecular modeling (MD). The glycodendrimer was non-toxic to mHippoE-18 embryonic mouse hippocampal cells, selected as a nerve cell model and decreased the toxicity of peptide aggregates form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Cu(II). The binary systems of Cu(II)-glycodendrimer, Cu(II)-peptide, and glycodendrimer-peptide were first characterized. At the lowest Cu(II)/glycodendrimer molar ratios, Cu(II) was complexed by the internal-dendrimer nitrogen sites. After saturation of these sites, Cu(II) binding with sulfate groups occurred. Stable Cu(II)-peptide complexes formed within 5 min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a transition from an α helix to a β-sheet conformation of Aβ 1-40. Glycodendrimer-peptide interactions provoked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a-helix, as demonstrated in the absence of Cu(II) by the Thioflavin T assay, and in the presence of Cu(II) by CD, EPR, and MD. Formation of fibrils i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d by glycodendrimer and Cu(II) concentrations for a fixed amount of Aβ 1-40. Therefore, this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facilitated the recognition of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at allow the glycodendrimer to avoid the fibril formation induced by Cu(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odendrimers amyloid peptide cu(ii) circular dichroism cd electron paramagneticresonance (EPR) molecular modeling
原文传递
改性纳米零价铁对Cd(Ⅱ)、Cr(Ⅵ)、Pb(Ⅱ)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3
作者 李琋 张桂森 +2 位作者 王雅璇 古雪 王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7-1833,1837,共8页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 针对镉[Cd(Ⅱ)]、铬[Cr(Ⅵ)]和铅[Pb(Ⅱ)]的重金属复合废水处理问题,以生物炭(BC)和膨润土(BE)改性纳米零价铁(nZVI),得到BC-BE-nZVI复合材料,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该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并利用吸附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方程拟合、XRD和XPS分析,揭示了BC-BE-nZVI对单一和复合重金属体系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BC-BE-nZVI对重金属的去除作用最强,Cd(Ⅱ)、Cr(Ⅵ)、Pb(Ⅱ)去除率分别可达96.43%,97.70%和95.69%,并且能够适应pH范围较广的重金属废水;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更适合描述BC-BE-nZVI的吸附过程;复合重金属体系下,BC-BE-nZVI的吸附过程更适用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竞争吸附能力Cd(Ⅱ)>Cr(Ⅵ);单一重金属体系下,Cd(Ⅱ)去除机制主要包括吸附沉淀,Cr(Ⅵ)的去除主要为还原和吸附,Pb(Ⅱ)主要为吸附沉淀;而复合重金属体系下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和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Ⅱ) cr(Ⅵ) pb(Ⅱ) 改性纳米零价铁 吸附性能
下载PDF
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液-固体系分离Cu(Ⅱ)、Pb(Ⅱ)、Cd(Ⅱ)、Cr(Ⅱ)
4
作者 刘玉玲 卓馨 张春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7-49,共3页
在一定浓度硫酸铵存在的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溶液能形成盐水相与聚合物固相。实验研究了Cu(Ⅱ)、Pb(Ⅱ)、Cd(Ⅱ)、Cr(Ⅱ)与邻苯二酚紫(PV)形成的配合物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水萃取体系液固两相中的分配行为。探讨萃取酸度、硫酸... 在一定浓度硫酸铵存在的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水溶液能形成盐水相与聚合物固相。实验研究了Cu(Ⅱ)、Pb(Ⅱ)、Cd(Ⅱ)、Cr(Ⅱ)与邻苯二酚紫(PV)形成的配合物在聚乙烯吡咯烷酮盐水萃取体系液固两相中的分配行为。探讨萃取酸度、硫酸铵浓度和萃取剂用量等条件对金属离子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实现Cr(Ⅱ)与Cu(Ⅱ)的定量萃取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烷酮 液-固萃取 邻苯二酚紫 铜(Ⅱ) 铅(Ⅱ) 镉(Ⅱ) 铬(Ⅱ)
下载PDF
黄河泥沙与Pb(Ⅱ)、Cu(Ⅱ)、Cd(Ⅱ)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北罡 徐锋 郭博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研究了黄河泥沙与重金属污染物铅(Ⅱ)、铜(Ⅱ)、镉(Ⅱ)的液—固界面交换吸附作用,得到一系列E%-pH曲线,曲线均为正S型.结果表明:①重金属离子铅(Ⅱ)、铜(Ⅱ)、镉(Ⅱ)在水体中主要以 M(OH)+ 形式存在,与黄河泥沙在液—固界面发生一价阳... 研究了黄河泥沙与重金属污染物铅(Ⅱ)、铜(Ⅱ)、镉(Ⅱ)的液—固界面交换吸附作用,得到一系列E%-pH曲线,曲线均为正S型.结果表明:①重金属离子铅(Ⅱ)、铜(Ⅱ)、镉(Ⅱ)在水体中主要以 M(OH)+ 形式存在,与黄河泥沙在液—固界面发生一价阳离子交换反应; ② 3 种金属离子在天然黄河水 pH 值范围内(8.0~8.5)与黄河泥沙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均达到75%以上,绝大部分离子被黄河泥沙交换吸附; ③在体系中加入0.2 mg·L-1的组氨酸,3种金属离子的离子交换率均有所增加,且 E%-pH曲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表明一定量的组氨酸对3种金属离子与黄河泥沙表面的交换吸附起促进作用; ④比较 3 种金属离子的 E%-pH曲线可知,它们与黄河泥沙交换吸附作用的大小顺序为:Cu (II) > Pb (II) > Cd (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Ⅱ) 铜(Ⅱ) cu(Ⅱ) cd(Ⅱ) 铅(Ⅱ) 金属离子 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率 重金属污染物 黄河
下载PDF
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芷晗 刘研萍 +2 位作者 郭荣欣 郑旭升 邹德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67,272,共7页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 通过氧化-紫外老化的实验室模拟老化法对原始微塑料进行老化,研究原始和老化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乳酸(PLA)微塑料在水溶液中对Cr(Ⅵ)、Pb(Ⅱ)的吸附特征。SEM、BET、XRD、XPS和FTIR结果表明,氧化-紫外老化法增加微塑料表面粗糙度、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动力学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微塑料和老化微塑料对Cr(Ⅵ)和Pb(Ⅱ)的吸附分别以单层的物理吸附和多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微塑料对重金属Cr(Ⅵ)和Pb(Ⅱ)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点与微塑料种类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LA对Cr(Ⅵ)和Pb(Ⅱ)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乳酸 重金属cr(Ⅵ) 重金属pb(Ⅱ) 吸附特征
下载PDF
ZIF-8/MS Hybrid Sponge via Secondary Growth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Pb(II);Cu(II)
7
作者 BIAN Hang LI Peng +3 位作者 MA Yu LIU Lin LI Dong ZHANG Ni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088-1095,共8页
In recent years,the surge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the release of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heavy metal ions into water.These ions,when present in drinking water,can enter the human body and caus... In recent years,the surge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the release of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heavy metal ions into water.These ions,when present in drinking water,can enter the human body and cause irreversible health problem.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have drawn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their outstanding ability to remove these heavy metal ions.However,MOF powders tend to aggregate in water,reducing their adsorption efficiency and potentially leading to seconda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 this regard,the development of MOF composites that are highly adsorptive,recyclable,and maintain stable dispensability in water is crucial for heavy metal ions removal.Herein,the in situ growth of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ZIF-8) on melamine sponge (MS) using a secondary growth method is reported.The resultant composite sponges exhibit high efficiency in adsorbing Pb(II);Cu(II) from water and maintain good reusability.These findings offer a promising method in efficiently eliminating Pb(II);Cu(I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b(ii)adsorption cu(ii)adsorption Secondary growth Composite sponge
原文传递
羊骨炭对Pb(Ⅱ)、Cr(Ⅵ)、Cd(Ⅱ)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阿布都热合曼.吐尔逊 迪丽努尔.塔力甫 阿依努尔.达吾提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19期13-15,共3页
以CO2为活化剂制备羊骨炭,在不同溶液pH、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等条件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吸附规律,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羊骨炭对Pb(Ⅱ)、... 以CO2为活化剂制备羊骨炭,在不同溶液pH、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等条件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吸附规律,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4.2 mg/g、0.07 mg/g和2.7 mg/g时,吸附液的pH值Pb(Ⅱ)、Cd(Ⅱ)为7~8、Cr(Ⅵ)为酸性pH<6;羊骨炭的投加量分别为:0.2、0.7、0.03 g;最佳初始浓度分别为:60 mg/L、15 mg/L、30 mg/L。羊骨炭对3种离子的吸附行为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计算得四种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54、1.247、0.40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骨炭 pb(Ⅱ)、cr(Ⅵ)和cd(Ⅱ) 吸附
下载PDF
霉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2 位作者 刘娜 杜连柱 房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2,71,共3页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 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 g/g,说明该霉菌可以很好的去除低温水体(地下水)中Cr(Ⅵ)、Cd(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吸附 cr(Ⅵ) cd(Ⅱ)
下载PDF
载体乳化液膜法同步进行亚稳相PbCrO_4纳米粒子的仿生合成与铅铬废水的处理 被引量:8
10
作者 柳华杰 吴庆生 +1 位作者 丁亚平 刘璐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采用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仿生合成方法———载体乳化液膜法 ,在煤油 -Span 80 -N73 0 1乳化液膜体系中 ,以电镀废水中常见的Cr(VI)溶液为外相 ,蓄电池、油漆等行业废水常见的Pb(II)溶液为内相 ,通过对生物体内囊泡结构的形态和离子传输... 采用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仿生合成方法———载体乳化液膜法 ,在煤油 -Span 80 -N73 0 1乳化液膜体系中 ,以电镀废水中常见的Cr(VI)溶液为外相 ,蓄电池、油漆等行业废水常见的Pb(II)溶液为内相 ,通过对生物体内囊泡结构的形态和离子传输功能模拟 ,室温下成功合成了能稳定存在的直径为 5~ 15nm的正交亚稳相PbCrO4纳米粒子 .使用XRD ,TEM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首次通过FT IR和UV vis对所得产物和普通块体材料的光学性质做了比较 .并对乳化液膜体系控制产物晶型和尺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乳化液膜法 pbcrO4 纳米粒子 废水处理工业 环境保护 电镀废水
下载PDF
改性泥炭对Pb(Ⅱ)和Cd(Ⅱ)的单一及竞争吸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月芳 彭焕玲 +3 位作者 侯荣荣 孙善伟 许锦荣 王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247,共5页
以强碱改性泥炭,研究改性泥炭对Pb^(2+)、Cd^(2+)的吸附效果及竞争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泥炭对Pb^(2+)、Cd^(2+)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分别由118,64 mg/g提高到225,95 mg/g;FTIR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Pb^(2+)、Cd^(2+)与—OH、—... 以强碱改性泥炭,研究改性泥炭对Pb^(2+)、Cd^(2+)的吸附效果及竞争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泥炭对Pb^(2+)、Cd^(2+)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分别由118,64 mg/g提高到225,95 mg/g;FTIR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Pb^(2+)、Cd^(2+)与—OH、—COO-、C—H等官能团的络合作用或者离子交换作用。当吸附时间为70 min,pH在4~8,改性泥炭添加量分别为0.8,1.6 g/L时,可达到高效与经济双层效益。竞争吸附中,Pb^(2+)、Cd^(2+)的吸附容量均低于单一离子时的吸附容量,且竞争吸附能力Pb^(2+)>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改性泥炭 竞争吸附 pb(Ⅱ) cd(Ⅱ)
下载PDF
碳包覆MnFe_2O_4(MnFe_2O_4@C)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Cu(Ⅱ)、Pb(Ⅱ)]的去除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秋安 邓辉辉 +1 位作者 姚利兵 杜高辉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9期12-14,共3页
以FeCl_3·6H_2O与Mn(CH_3COO)_2·4H_2O为原材料,用乙二醇作为溶剂,通过简易的水热方法制备出MnFe_2O_4纳米球;然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备出MnFe_2O_4@C复合材料。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经过SEM和TEM表征,其表征结果显示Mn... 以FeCl_3·6H_2O与Mn(CH_3COO)_2·4H_2O为原材料,用乙二醇作为溶剂,通过简易的水热方法制备出MnFe_2O_4纳米球;然后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备出MnFe_2O_4@C复合材料。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经过SEM和TEM表征,其表征结果显示MnFe_2O_4@C复合材料的形貌是直径约为200~300 nm的微球,且一层厚度约为3~5 nm的碳层均匀的包覆在MnFe_2O_4微球的表面。同时还探究了MnFe_2O_4@C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Ⅱ)、Pb(Ⅱ)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8时,MnFe_2O_4@C磁性吸附剂对Cu(Ⅱ)、Pb(Ⅱ)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93.9%和98.2%;此外,MnFe_2O_4@C磁性吸附剂的再生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在循环使用三次以后,MnFe_2O_4@C吸附剂对Cu(Ⅱ),Pb(Ⅱ)的去除效率仍然可以达到80%和90%以上,相比于首次使用,其去除效率只有轻微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吸附 重金属 cu(Ⅱ) pb(Ⅱ)
下载PDF
四唑类盐的制备及其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37
13
作者 邓敏智 杜恒 +2 位作者 赵凤起 罗阳 袁潮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54,57,共3页
合成了5-苯基四唑、5-亚甲基二四唑,并通过元素分析及质谱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制备了其铜、铅、锶盐;对3种金属盐在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研究表明,四唑类的金属盐类可以作为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CMDB)... 合成了5-苯基四唑、5-亚甲基二四唑,并通过元素分析及质谱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制备了其铜、铅、锶盐;对3种金属盐在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研究表明,四唑类的金属盐类可以作为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CMDB)的含能燃烧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配方 燃烧催化剂 5-苯基四唑 5-亚甲基二四唑 质谱 制备
下载PDF
生物质两性吸附剂的合成及其对Cu(Ⅱ)和Cr(Ⅵ)的去除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倩倩 李倩 +2 位作者 岳钦艳 许醒 高宝玉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5-429,共5页
以麦草为原料、以三乙胺和氯乙酸分别为氨基和羧基官能团接枝反应剂,制备秸秆基两性吸附剂;以产品对Cu(II)和Cr(VI)的去除效果为指标,考察了合成过程中单一影响因素,并结合正交实验得出优化改性条件。结果表明,氯乙酸投加量是影响两性... 以麦草为原料、以三乙胺和氯乙酸分别为氨基和羧基官能团接枝反应剂,制备秸秆基两性吸附剂;以产品对Cu(II)和Cr(VI)的去除效果为指标,考察了合成过程中单一影响因素,并结合正交实验得出优化改性条件。结果表明,氯乙酸投加量是影响两性秸秆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影响最小;优化改性条件为:当固定阳离子型麦草秸秆投加量为6.69g时,氢氧化钠投加量、氯乙酸投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5mL、3.402g、60℃和2.5h。该吸附剂对Cu(Ⅱ)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90.9和241.1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草 两性吸附剂 cu(ii) cr(VI)
原文传递
碳纳米管-离子液体-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修饰电极同位镀铋膜测定水中铅和镉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英 任旺 李敏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6-219,共4页
采用涂覆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离子液体([BMIM]PF6)-木质素磺酸钠(LSS)修饰玻碳电极(GCE),然后在其表面同位镀铋膜,研究Pb(Ⅱ)和Cd(Ⅱ)在该修饰电极上的阳极溶出伏安行为。实验表明,Pb、Cd在该修饰电极上分别于-0.44V、-0.73V产... 采用涂覆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离子液体([BMIM]PF6)-木质素磺酸钠(LSS)修饰玻碳电极(GCE),然后在其表面同位镀铋膜,研究Pb(Ⅱ)和Cd(Ⅱ)在该修饰电极上的阳极溶出伏安行为。实验表明,Pb、Cd在该修饰电极上分别于-0.44V、-0.73V产生灵敏的溶出峰,Pb(Ⅱ)和Cd(Ⅱ)分别在3.0×10-8~1.0×10-6mol·L-1和2.0×10-8~8.0×10-7mol·L-1浓度范围内与其溶出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4.1×10-9mol·L-1、6.9×10-9mol·L-1。该修饰电极制备简单,重现性好,用于河水中铅和镉的测定,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离子液体 木质素磺酸钠 修饰电极 同位镀铋膜 pb(Ⅱ) cd(Ⅱ)
下载PDF
壳聚糖在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群芳 蒋建茹 +3 位作者 徐青 张峰 朱强 林欣大 《绿色科技》 2014年第3期34-37,共4页
指出了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Cd2+、Pb2+的污染,对自然和人类都存在极大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快速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是水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综合评述和归纳了黄粉虫中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应用前景,介绍了壳聚糖... 指出了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Cd2+、Pb2+的污染,对自然和人类都存在极大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快速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是水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综合评述和归纳了黄粉虫中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应用前景,介绍了壳聚糖在生产和研究中的一些应用。研究表明:壳聚糖是线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游离氨基的存在,其反应活性要比原先的甲壳素强得多,可生成多种衍生物,并且它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吸湿性及较好的鳌合性和吸附性,探讨了其在水处理中重金属的去除等方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吸附机理以及交联剂对壳聚糖膜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cd2+ pb2+ 壳聚糖膜 吸附机理
下载PDF
一个与吸附剂浓度有关的Langmuir等温式(英文)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凌曦 宋淑娥 +1 位作者 杜娜 侯万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905-2910,共6页
实验测定了不同吸附剂浓度下,高岭土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存在明显的吸附剂浓度效应,即吸附等温线随吸附剂浓度升高而降低.采用传统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表明,此等温式可准确地描述给定吸附剂浓度下... 实验测定了不同吸附剂浓度下,高岭土对Pb(Ⅱ)和Cu(Ⅱ)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存在明显的吸附剂浓度效应,即吸附等温线随吸附剂浓度升高而降低.采用传统的Langmuir吸附等温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表明,此等温式可准确地描述给定吸附剂浓度下的吸附结果,但不能预测其吸附剂浓度效应.根据表面组分活度(SCA)模型,假设吸附剂颗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吸附剂表面吸附位的活度系数不等于1,而应为吸附剂浓度的函数,推导出了一个与吸附剂浓度有关的Langmuir(Langmuir-SCA)方程.运用高岭土吸附Pb(Ⅱ)和Cu(Ⅱ)以及文献中蛭石吸附Zn(Ⅱ)和Cd(Ⅱ)、咖啡吸附Pb(Ⅱ)的实验数据检验方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Langmuir-SCA方程可准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吸附剂浓度效应.方程的两个内禀参数,热力学平衡常数(Keq)和特征饱和吸附量(Γ0m),与吸附剂浓度无关,并可由吸附实验数据拟合求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吸附剂浓度效应 LANGMUIR方程 pb(ii) cu(ii)
下载PDF
Cu(Ⅱ)和Pb(Ⅱ)在NaA分子筛膜@Fe^0固定床上的去除动力学
18
作者 刘剑 陈莉妃 +1 位作者 彭钢 易正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59-3268,共10页
以不锈钢纤维烧结毡为载体,采用二次生长和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微纤复合NaA分子筛膜@Fe0复合材料,考察了其对Cu(Ⅱ)和Pb(Ⅱ)混合溶液的去除动力学.首先,采用二次生长法在不锈钢纤维烧结毡上合成NaA分子筛膜,然后以七水硫酸亚铁... 以不锈钢纤维烧结毡为载体,采用二次生长和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微纤复合NaA分子筛膜@Fe0复合材料,考察了其对Cu(Ⅱ)和Pb(Ⅱ)混合溶液的去除动力学.首先,采用二次生长法在不锈钢纤维烧结毡上合成NaA分子筛膜,然后以七水硫酸亚铁、硼氢化钠和微纤复合NaA分子筛膜为原料,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微纤复合NaA分子筛膜@Fe0复合材料,并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分析表征.然后,考察了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pH值、入口浓度和床层高度对Cu(Ⅱ)和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采用Bohart-Adams和Yoon-Nelson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被均匀负载于分子筛膜表面,经过固定床动力学实验后,铜和铅附着在复合材料上;随着pH增加或入口浓度降低,Cu(Ⅱ)和Pb(Ⅱ)的透过时间均延长,随着床层高度从0.45 cm增加到0.65 cm,Cu(Ⅱ)和Pb(Ⅱ)透过时间略有增加,继续增加床层高度到0.90 cm,Cu(Ⅱ)和Pb(Ⅱ)透过时间显著延长,当床层高度为0.90 cm时,70 min时Cu(Ⅱ)透过浓度达到入口浓度的4.3%,200 min时Pb(Ⅱ)透过浓度仅为入口浓度的5.6%.Bohart-Adams模型适合描述透过曲线的初始部分(C/C0<0.5),Yoon-Nelson模型更适合拟合长床柱中Cu(Ⅱ)和Pb(Ⅱ)的连续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纤维烧结毡 NAA分子筛膜 零价铁 cu(ii) pb(ii)
原文传递
新型磁性氧化石墨烯与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测定水中痕量重金属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巧巧 范哲锋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以氧化石墨烯和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为原料制备出新型分离富集材料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建立了与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检测水样中Pb(II)和Cd(II)的方法。通过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探究影响材料吸附性能的因素,例如溶液的p H、吸附剂用... 以氧化石墨烯和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为原料制备出新型分离富集材料磁性氧化石墨烯纳米颗粒,建立了与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检测水样中Pb(II)和Cd(II)的方法。通过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探究影响材料吸附性能的因素,例如溶液的p H、吸附剂用量、洗脱剂浓度与体积、吸附与洗脱时间、样品体积与干扰离子等。在已优化的实验条件下,Pb(Ⅱ)和Cd(Ⅱ)的检出限(LOD)分别为4.1×10-5,2.7×10-5mg/L,线性范围分别是1.0×10-4~1.4×10-2mg/L,5.0×10^(-5)~5.0×10^(-3)mg/L;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3%,3.5%;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8%~101.0%,93.3%~102.0%。方法适用于水样中铅离子和镉离子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氧化石墨烯 pb(ii)和cd(ii) 原子荧光光谱仪 水样
原文传递
Synthesis and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 in oxamido- bridged heterodinuclear copper (Ⅱ)- chromium (Ⅲ) complexes
20
作者 李延团 焉翠蔚 廖代正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4-31,1,共9页
Four μ-oxamido heterodinuclear complexes, [Cu(oxae)Cr(L)2] (NO3)3,where oxae denotes the N, N’-bis (2-aminoethyl) oxamido dianion and L represents 1, 10-phenanthroline ( phen); 5-nitro-1, 10-phenanthroline (NO2-phen... Four μ-oxamido heterodinuclear complexes, [Cu(oxae)Cr(L)2] (NO3)3,where oxae denotes the N, N’-bis (2-aminoethyl) oxamido dianion and L represents 1, 10-phenanthroline ( phen); 5-nitro-1, 10-phenanthroline (NO2-phen); 5-methyl-1, 10-phenanthroline (Me-phen) and 2,2’-bipyridine (bpy),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magnetic moment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molar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and spectroscop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se complexes have extended oxamido-bridged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a copper (Ⅱ) ion and a chromium (Ⅲ) ion, which have a square planar environment and octahedral environment, respectively. The cryo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Cu(oxae)Cr(bpy)2] (NO3)3(1) and [Cu(oxae)Cr(phen)2] (NO3)3(2) complexes have been measured over the range of 4.2-300 K. The least-squares fit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based on the spin Hamiltonian, H = - 2JS1·S2, the exchange integrals (J) were evaluated as + 36.9 cm-1 for 1 and +35.8 cm-1 for 2. The results have con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xamido-bridge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 cu(ii)-cr(iiI) binuclear complex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