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时期我国外交翻译的历史书写
1
作者 李志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89,共6页
在梳理现有翻译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及古书典籍零散史料的基础上,基于翻译史研究的共识性议题,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立足隋唐外交翻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从译员配备常态化、译员职责多样性、外籍译员选用谨... 在梳理现有翻译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及古书典籍零散史料的基础上,基于翻译史研究的共识性议题,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立足隋唐外交翻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从译员配备常态化、译员职责多样性、外籍译员选用谨慎化、外交翻译多语化、翻译形态精细化、外交翻译精确化、译员管理与奖惩严格化、译员选拔与培养标准化等八个方面,梳理隋唐外交翻译史研究的大体脉络,提出强化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外交翻译 特点 趋势
下载PDF
等级化的表现: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中的阶级形态
2
作者 程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期84-87,97,共5页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其特有的智慧将普通的一日三餐上升为哲学层面的行为方式。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穿越民族融合和社会更迭的诸多事件背后,是饮食在不同人文氛围、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甚至民族矛盾之间的调和...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其特有的智慧将普通的一日三餐上升为哲学层面的行为方式。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穿越民族融合和社会更迭的诸多事件背后,是饮食在不同人文氛围、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甚至民族矛盾之间的调和。这是一种高深的智慧表现,也是对中国人“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最好的诠释。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积极态势。通过对该时段不同阶级饮食方式、习惯的分析,可以窥见不同社会阶级的经济情况,该文以饮食这一社会重要活动形式为切入点,以期全面了解该时段社会不同阶层的真实经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阶级形态 饮食文化
下载PDF
隋唐神仙术探析
3
作者 李浩淼 严梓峰 陈雨婷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2期79-90,共12页
神仙术作为中国古代探求性命的方技,在隋唐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社会,随处可见其踪影。上层统治者或出于政治考量,或出于谋求长生,对神仙术多有利用;民间社会中,神仙术或在科技上产生了原始化学的萌芽,或于文学... 神仙术作为中国古代探求性命的方技,在隋唐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社会,随处可见其踪影。上层统治者或出于政治考量,或出于谋求长生,对神仙术多有利用;民间社会中,神仙术或在科技上产生了原始化学的萌芽,或于文学上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或于民俗中催生了各类朴素的民间信仰。通过考察研究,可以观察神仙术对隋唐社会文化的影响,梳理其脉络,发现神仙术中的合理因素,祛除蒙昧外衣,以供后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神仙术 社会 文化
下载PDF
隋唐大运河历史价值分析
4
作者 沙治平 达宏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期92-97,共6页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其中隋唐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发时间最早、开发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运河,它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历经2700公里,跨越了我国6个省。隋唐...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其中隋唐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发时间最早、开发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运河,它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历经2700公里,跨越了我国6个省。隋唐大运河流传至今,已不只是我国著名的运河,南北沟通要道,更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隋唐大运河在2014年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有着丰富历史价值的古迹,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保护工作并不完善。该文通过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书等,研究隋唐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发展历程、历史价值和保护的意义等,分析隋唐大运河这类文化遗产在保护时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大运河 历史价值 保护 历史古迹 文化价值 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魏晋隋唐服饰形制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5
作者 赵鑫彤 《西部皮革》 2023年第11期33-35,共3页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服装形制演变在时代背景、廓形、色彩和面料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以魏晋隋唐服饰形制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分析,总结了魏晋隋唐时...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服装形制演变在时代背景、廓形、色彩和面料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以魏晋隋唐服饰形制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的分析,总结了魏晋隋唐时期社会时代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并从服装廓形、色彩和面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提取和分析。魏晋隋唐时期服饰形制演变表现出从古朴简约到豪华繁复、从贵族阶层到平民阶层、从南方到北方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魏晋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丰富服装史研究、推动现代服装设计和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隋唐 服饰 形制演变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 被引量:50
6
作者 朱晗 赵荣 郗桐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3,19,共5页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完全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要素,对于它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大运河在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和繁荣的程度不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完全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要素,对于它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大运河在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和繁荣的程度不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被视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可以被认为是大运河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也可被视为是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实现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同时,运河遗产保护还需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做好展示和阐释,鼓励沿线社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线性文化遗产 大运河遗产 安徽段隋唐大运河
下载PDF
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3
7
作者 满志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30,共11页
本文就历史文献记载的资料详细讨论了唐代气候冷暖两方面的证据。从现有支持气候温暖的证据来分析,它们难于确定相应的气候限制因子,并且类似的证据存在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从有关的寒冷资料分析,唐代气候至少可分为两大阶段,8世... 本文就历史文献记载的资料详细讨论了唐代气候冷暖两方面的证据。从现有支持气候温暖的证据来分析,它们难于确定相应的气候限制因子,并且类似的证据存在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从有关的寒冷资料分析,唐代气候至少可分为两大阶段,8世纪50年代以前大体与现代相差不大,但8世纪60年代以后气候变冷,某些时段寒冷的特征可与明清小冰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气候变化 隋唐气候 古气候 冷暖变化
下载PDF
重建文化共同体的学术自觉——陆德明《经典释文》与隋唐文化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4
8
作者 雷恩海 曹志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魏晋以来经学之讹误、义疏之歧出,以科学的方法,辩证经学之源流,明其传授之次第,諟正音读、文字、义训。陆德明以个人之力而推行了一项国家语言文字规划和思想统一行动,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实现天下... 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魏晋以来经学之讹误、义疏之歧出,以科学的方法,辩证经学之源流,明其传授之次第,諟正音读、文字、义训。陆德明以个人之力而推行了一项国家语言文字规划和思想统一行动,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实现天下一统的儒学治世的现实需求;是文化行为,也是思想统一行动,而且援道入儒,以开放的学术理性,开启了一个思想文化统一的新时代,成为唐代重建文化共同体的蓝本,直接启迪了《五经正义》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德明 《经典释文》 隋唐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环塔里木墓葬文化及对汉唐国家认同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安福 岳丽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3,共7页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文化的认同,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也莫不如此。这种趋同性是由环塔里木地区绿洲社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历史的发展看,环塔里木绿洲社会或附属于中亚或附属于中原内地,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尽管这一认同趋势在环塔里木各地并非一致,部分地区绿洲国家还多有反复,但汉唐时期整体上体现出环塔里木地区对中原文化和国家认同趋势的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地区 墓葬文化 汉唐时期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才强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 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 模数制 长冈京 平安京 平城京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 被引量:19
11
作者 林悟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47,共6页
陈寅恪先生把胡化、汉化的问题视为中国中古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抓住这一关键环节,解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胡化”、“汉化”说,是陈先生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我们研究... 陈寅恪先生把胡化、汉化的问题视为中国中古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抓住这一关键环节,解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胡化”、“汉化”说,是陈先生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中古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这一学说在50年代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今天重新学习、研究他这一学说,吸取其精华,对于我们匡正形而上学。教条主义、浅薄浮躁的学风,尤有特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史学思想 胡化说 汉化说 种族文化
下载PDF
佛教双语字书与隋唐胡语风气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8,98,共12页
唐代是翻译佛经和西行求法运动的高峰时期,为了更好地理解深奥佛法的真谛以及学习域外知识,与梵语等外语(或西域民族语言)相关的启蒙著作及工具书,包括佛教词典、梵汉字书、佛经音义著作等等更是急需的热门。讨论唐代社会的胡语学习及... 唐代是翻译佛经和西行求法运动的高峰时期,为了更好地理解深奥佛法的真谛以及学习域外知识,与梵语等外语(或西域民族语言)相关的启蒙著作及工具书,包括佛教词典、梵汉字书、佛经音义著作等等更是急需的热门。讨论唐代社会的胡语学习及使用风气,从时代背景来分析佛教双语字书以及音义著作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献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字书 双语文献 胡语学习 隋唐文化
下载PDF
隋唐道教术数学派与传统数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子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关于隋唐时期道教在传统数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探讨,然仍显不足。要言之,隋唐道教术数学派坚信术数与数学互为表里,通过"算"、"数"之共性将术数、数学融为一体,并以兼摄数学之术数求道证道。这些思... 关于隋唐时期道教在传统数学领域作出的贡献,学术界已有较多的探讨,然仍显不足。要言之,隋唐道教术数学派坚信术数与数学互为表里,通过"算"、"数"之共性将术数、数学融为一体,并以兼摄数学之术数求道证道。这些思想使得其自身在传统数学(包括天文历算)的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影响了传统数学的精神气质和发展趋势。而道教术数学派在术数、数学上的研究,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社区 社会管理 社区自治 社会协同
下载PDF
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 被引量:15
14
作者 卢昉 《南方文物》 2006年第1期75-85,共11页
十二生肖,或称十二(相)属,本是代替十二辰名称的十二种动物的总称。是古代占星家用十二种动物来记星象、记日、记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用来表示人的生岁*。我国的生肖俑起源较早,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早在公元六世纪的临淄北朝崔氏墓中... 十二生肖,或称十二(相)属,本是代替十二辰名称的十二种动物的总称。是古代占星家用十二种动物来记星象、记日、记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用来表示人的生岁*。我国的生肖俑起源较早,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早在公元六世纪的临淄北朝崔氏墓中就已出现动物形态的十二生肖俑**。到隋唐时期渐成体系,在南方,尤以两湖一带为盛,一直延用到宋元时期,成为当时颇具地方特色的镇墓明器。高宗永徽(650年 ̄655年)年后,中原也开始出现墓中放置成俑的十二生肖俑以作“压胜”、“辟邪”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十二生肖俑 基葬 初唐
下载PDF
“空白”的疑惑与解读——宋代以前福建漆艺的发展状况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鑫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5,112,共5页
对宋代以前的福建漆艺研究,因实物难觅踪迹、直接的相关资料残缺,素来乏人问津。梳理战国至唐末五代时期的闽地漆艺发展概况,并对闽地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遗迹的来源、战国秦汉时期闽地漆艺概况的成因、唐代"纻胎漆像"兴盛的... 对宋代以前的福建漆艺研究,因实物难觅踪迹、直接的相关资料残缺,素来乏人问津。梳理战国至唐末五代时期的闽地漆艺发展概况,并对闽地出土的战国时期漆器遗迹的来源、战国秦汉时期闽地漆艺概况的成因、唐代"纻胎漆像"兴盛的原因等问题作初步探讨,这对福建漆艺在文献资料、考古出土文物和海外遗存漆器的综合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福建 战国秦汉 隋唐五代 漆艺发展
下载PDF
隋唐时期铁器与铁器工业的考古学论述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云翔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共12页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铁器和铁器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铁器和铁器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本文基于考古发现的铁器实物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系统梳理,初步揭示了隋唐时期铁器的种类及社会应用、钢铁技术...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铁器和铁器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铁器和铁器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本文基于考古发现的铁器实物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系统梳理,初步揭示了隋唐时期铁器的种类及社会应用、钢铁技术和铁器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铁器 钢铁技术 铁器工业
下载PDF
隋唐长安地区尼寺杂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海文 程悦然 张雯迪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7-60,共4页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极为鼎盛,都城长安名僧汇集、寺庙林立,有"佛都"之称。其间,尼寺共计40座之多,却由于种种原因资料甚简且错漏诸多,许多问题众说纷纭。其中部分寺庙已有定论,然法云尼寺、资敬尼寺、法界尼寺、崇敬尼寺、龙...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极为鼎盛,都城长安名僧汇集、寺庙林立,有"佛都"之称。其间,尼寺共计40座之多,却由于种种原因资料甚简且错漏诸多,许多问题众说纷纭。其中部分寺庙已有定论,然法云尼寺、资敬尼寺、法界尼寺、崇敬尼寺、龙华尼寺的相关问题仍旧不甚明确,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无论在对佛教史或是历史地理研究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长安 尼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源流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龙行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7,共8页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比丰富,体系博大精深。从时间上看,其源上溯殷周,其流囊括自春秋后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成果;从地域上看,凡古先民生活之地都与武术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武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无比丰富,体系博大精深。从时间上看,其源上溯殷周,其流囊括自春秋后各历史时期的武术文化成果;从地域上看,凡古先民生活之地都与武术产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武术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殷周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五个时期互相衔接,清晰地描绘出武术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脉络中显示出武术发展的规律。在今天,要继承与发扬武术文化必须尊重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殷周时期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下载PDF
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的佛教与传播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禹浪 程功 于彭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1-8,共8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燕至隋唐时期 辽西地区 佛教传播
下载PDF
中古北方地区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和变化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韦正 刘绎一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83,共9页
镇墓武士与镇墓兽构成镇墓神物组合。这组器物在汉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魏洛阳时代至唐早期、盛唐共四大阶段。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包括华夏传统和外来文化两大部分;镇墓神物样式的变化源于对华夏... 镇墓武士与镇墓兽构成镇墓神物组合。这组器物在汉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魏洛阳时代至唐早期、盛唐共四大阶段。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包括华夏传统和外来文化两大部分;镇墓神物样式的变化源于对华夏传统的反复解读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两大过程。民间习俗和官方规定在镇墓神物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葬俗和礼制可以相互启发。镇墓神物的呈现形式,映照出现实风尚中两种文化的地位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墓神物 汉唐 华夏传统 外来文化 礼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