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视角下的苏联文化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素云 肖聪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24,共5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种层次和性质的文化必然互相交融、影响和渗透,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剖析全球化态势下文化安全的重要特征与实质,总结前苏联在处理文化安全问题上的深刻教训,对社会主义国家抵御以美...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种层次和性质的文化必然互相交融、影响和渗透,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剖析全球化态势下文化安全的重要特征与实质,总结前苏联在处理文化安全问题上的深刻教训,对社会主义国家抵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维护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苏联文化安全问题 后果
下载PDF
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苏东剧变原因的新视阈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华 王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6,共7页
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原因是多元的,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其中忽视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建设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给后世的惨痛教训。为有效控制西方国家思想文化入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有必要大力构... 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原因是多元的,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其中忽视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建设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给后世的惨痛教训。为有效控制西方国家思想文化入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有必要大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苏东剧变 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借鉴与移植:苏联宪政文化对新中国立宪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夏新华 丁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1,共5页
新中国宪政建设从其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在探索建立新的宪政体制的过程中,中国以苏联为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宪政文化的认识,以开放的视野思考宪政模式的选择,不论是宪政理论还是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 新中国宪政建设从其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在探索建立新的宪政体制的过程中,中国以苏联为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宪政文化的认识,以开放的视野思考宪政模式的选择,不论是宪政理论还是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此次移植特色鲜明,对中国的宪政乃至整个法制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中国 宪政文化 宪法移植
下载PDF
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武卉昕 弥沙 《西伯利亚研究》 2010年第5期75-81,共7页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是美国对苏联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形式温和、手段细腻、影响广泛、过程持久、途径便捷、外呼内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美国 苏联
下载PDF
20世纪20—40年代的访苏者及其“红都”印象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建华 高龙彬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99,共8页
20世纪20—40年代,苏联作为一个完全不同于欧美的政治符号,在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吸引了各国的目光。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家的文化人士成为访苏现象的创造者和"红都"印象记录者。在他们的笔下,展现了苏联迥异于西方的政... 20世纪20—40年代,苏联作为一个完全不同于欧美的政治符号,在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吸引了各国的目光。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家的文化人士成为访苏现象的创造者和"红都"印象记录者。在他们的笔下,展现了苏联迥异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苏联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苏现象 政治文化 苏联社会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及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吴玉军 刘娟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56,共7页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公民身份等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的忠诚感。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看,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民族身份认同的强化对公民身份认同予以挤压,共享价值观的缺乏导致共同文...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公民身份等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家的忠诚感。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看,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民族身份认同的强化对公民身份认同予以挤压,共享价值观的缺乏导致共同文化心理的薄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苏共领导地位的丧失导致了政治认同危机。在民族认同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政治认同危机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苏联国家大厦被压垮。从认同视角出发,探讨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们推进国家认同建设,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苏联解体
下载PDF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人及其视野中的“苏联形象”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52-60,共9页
20世纪50至60年代,有8000余名中国留学生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等城市学习和生活,这是中苏两国历史上最正式、最规范和持续性最久的文化交流行为。论文回顾了历史上留学俄苏的兴起;从留学人数、类型、领袖鼓励等方面... 20世纪50至60年代,有8000余名中国留学生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等城市学习和生活,这是中苏两国历史上最正式、最规范和持续性最久的文化交流行为。论文回顾了历史上留学俄苏的兴起;从留学人数、类型、领袖鼓励等方面对五六十年代的留苏潮进行分析评价。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人以其个性化视角,对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感知,他们其亲身经历和思想激荡后形成的深刻认知,犹如百川汇流,建构起更加直观和真实的"苏联形象",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将这种"苏联形象"传递到国内,在沟通中苏民间关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留学史 留学生 中苏关系 文化教育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论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及其现实启示——兼谈苏联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士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4-38,共5页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重评斯大林"运动的影响;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在于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能树立科学的"列宁主义观"。苏共文化领导权的衰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在苏联丧失,这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研究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一般规律,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文化领导权 历史流变 苏联解体 现实启示
下载PDF
试论工会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以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化公司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林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37-40,共4页
随着企业现代管理理念的建立,安全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与弘扬。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新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化公司工会在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中,找准定位,通过两条路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随着企业现代管理理念的建立,安全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与弘扬。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新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化公司工会在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中,找准定位,通过两条路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双重作用:一是依法开展劳动安全保护工作,切实担当起法律赋予工会的责任;二是依照石油石化的工作性质,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安全文化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企业 安全文化 工会
下载PDF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气候的形成 被引量:5
10
作者 虞文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14,共6页
历史已经判明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 ?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 ,不能... 历史已经判明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 ?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 ,不能不说与 2 0世纪 60年代我国特定的政治气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发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中苏论战为这种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准备 ,还是群众思想的动员 ,也无论是运动对象的锁定 ,还是各级干部警惕性的解除 ,都与中苏论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苏论战 文化大革命 气候形成
下载PDF
论前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甘成英 丁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4-87,共4页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前苏联文学对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基于前苏联文学曾经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广泛传播性,前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至今仍未完全消失殆尽。今...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前苏联文学对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基于前苏联文学曾经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广泛传播性,前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至今仍未完全消失殆尽。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前苏联文学主要是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所产生的文学。前苏联文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中国各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深、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本文将从时间角度出发,探讨前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文学 中国文化 影响
下载PDF
斯大林时期苏联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失误 被引量:1
12
作者 粟迎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5-238,共4页
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联共(布)中央尤其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苏联的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上也有失误,... 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联共(布)中央尤其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苏联的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上也有失误,苏联民族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偏差。总结斯大林时期苏联民族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是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民族文化 发展 失误
下载PDF
苏联解体后俄语新缩略语文化解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祁国江 《黑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7-19,共3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环保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缩略语。这些缩略语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折射出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生活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采用分类法、定性描写法对苏联解体后俄语新缩略语从文化角...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环保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缩略语。这些缩略语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折射出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生活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采用分类法、定性描写法对苏联解体后俄语新缩略语从文化角度进行阐释。对丰富和补充俄语词汇学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为俄罗斯语言国情学和俄文报刊阅读教学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后 新缩略语 俄语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文化安全视域下的解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苗志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10期25-29,共5页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后期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登台。它不仅消解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颠覆其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诋毁苏联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干扰公众的政治评判,还顺应了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危害到苏联的文化安全。文...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后期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登台。它不仅消解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颠覆其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诋毁苏联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干扰公众的政治评判,还顺应了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危害到苏联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缺口又加剧了苏联解体。我国应警惕这股错误思潮,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苏联解体 文化安全
下载PDF
文化整体视野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命运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献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整体变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社会生产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保证,与现代制度、现代生产构成了一个整体。反过来,在这个文化整体中,只要有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难以...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整体变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社会生产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保证,与现代制度、现代生产构成了一个整体。反过来,在这个文化整体中,只要有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难以为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在苏俄的影响下,文化思想界和政治革命家对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认识上发生改变,整体文化变革出现裂痕,最终导致了新文化运动危机的出现直至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五四新文化 文化整体 巴黎和会 苏俄革命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视角及其运用——解读苏联解体与中国改革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金成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9,127,共10页
中国改革荟萃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需建构新的逻辑框架予以统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其历史规律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不断深化,对这一过程可从宏观文化视角予以认识,后者在内容上可分为应然与实然,在形式上可分为动态与静... 中国改革荟萃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需建构新的逻辑框架予以统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其历史规律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不断深化,对这一过程可从宏观文化视角予以认识,后者在内容上可分为应然与实然,在形式上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人类发展中形成以人口生产力为主和人口生产关系为主两种文化形态,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分属双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自我扬弃,其价值原则与中华文化互通。苏联改革缺乏坚守社会主义价值的政治谋略和文化定力,导致方向失误而解体。中国改革将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统一,为人类展示新的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文化 西方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化 苏联解体 中国改革
下载PDF
苏联官场文化的表现形态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宇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9,共7页
从共时性的角度出发,苏联的官场文化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官本位文化、鲜明的政治忠诚意识、严重的官僚特权现象、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形式主义做派以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等。这种官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共时性的角度出发,苏联的官场文化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官本位文化、鲜明的政治忠诚意识、严重的官僚特权现象、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形式主义做派以及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等。这种官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坏了苏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败坏了苏共的政治形象,到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官场文化 表现形态
下载PDF
孙科与战时中苏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玉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8-68,共11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 ,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 ,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 ,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 ,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 3 .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 ,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孙科 《中苏文化》 抗日战略时期
下载PDF
论苏联哲学体系中的“人学空场” 被引量:1
19
作者 黎学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68-73,共6页
萨特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非人"的哲学,因为它完全将主体的能动性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苏联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一块"人学空场"。要想清楚人是什么,就必须先解决人指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即对象指谓的方法... 萨特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非人"的哲学,因为它完全将主体的能动性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苏联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一块"人学空场"。要想清楚人是什么,就必须先解决人指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即对象指谓的方法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哲学界和西方哲学界分歧甚大。实际上,是否存在不是问题,是否同一才是问题。和谐总是和差异相伴的,只有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才可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前苏联 存在主义 文化差异 人本主义
下载PDF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发展模式再审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立旭 《文化艺术研究》 2014年第4期16-31,共16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依靠计划形式来对文化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由于信息费用或信息效率等因素,现实中具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文化发展运行机制总是严重偏离抽象的理论模型。在人类历史上,计划经... 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依靠计划形式来对文化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由于信息费用或信息效率等因素,现实中具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文化发展运行机制总是严重偏离抽象的理论模型。在人类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的现实模式最早出现于苏联和东欧。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这种文化发展模式一方面对于集中文化资源办大事从而迅速改变中国文化领域落后面貌产生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生产和供给效率低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经济 文化发展 苏联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