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ergy Budget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an and Eddy Flows during 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Summer 2010 被引量:11
1
作者 傅慎明 汪汇洁 +1 位作者 孙建华 张元春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In this study,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that lasted for around 9 days(from 0000 UTC 17 to0000 UTC 26 June 2010) and cause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bove 600 mm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was rea... In this study,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that lasted for around 9 days(from 0000 UTC 17 to0000 UTC 26 June 2010) and cause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bove 600 mm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was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model.Based on the simulation,a set of energy budget equations that divided the real meteorological field into the mean and eddy flows were calculated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s and their background circulations(BC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s interacted with their BCs intensely during the PHRE.At different layers,the energy cycles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In the upper troposphere,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 appeared,which favored the maintenance of upper-level eddy flows;whereas,a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which reduced the upper-level jet,also occurred.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significant up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which reflect the eddy flows' reactionary effects on their BCs,appeared.These effects cannot be ignored with respect to the BCs' evolution,and the reactionary effects were stronger in the dynamical field than in the thermodynamical field.In the lower troposphere,a long-lived quasi-stationary lower-level shear line was the direct trigger for the PHRE.The corresponding eddy flows were sustained mainly through the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associated with convection activities.Alongside this,the 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 of kinetic energy,which reflect the direct influences of BCs on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s,were also favorable.A 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of exergy also appear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which favored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 indirectly via the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kinetic energ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scale interaction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原文传递
夏季梅雨期一次强江淮气旋位涡反演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兵科 刘屹岷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58-169,共12页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强江淮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迫对低层气旋环流强度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增强中低层气旋上游的北风和下游的南风,促使气旋上下游高压脊发展,为...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强江淮气旋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强迫对低层气旋环流强度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增强中低层气旋上游的北风和下游的南风,促使气旋上下游高压脊发展,为气旋发展提供了一种有利的背景场,并在低层气旋达到成熟阶段以后增强其气旋性涡度。中低层的扰动自始至终都对低层气旋环流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先增强低层气旋中心东侧的南风促使气旋发展,并对高层气旋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底层热力异常对低层气旋环流的发展一直起反作用,阻碍其增强。进一步分析干湿空气的作用表明,不论是对低层气旋中心的位势高度降低或地面气压减压还是对低层气旋环流强度的增强,都是中低层饱和湿空气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江淮气旋 位涡扰动 位涡反演
下载PDF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永林 曹晓岗 +1 位作者 刘敏 王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802,共10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槽从500 hPa输送正涡度、干冷空气,南支槽从700hPa和850hPa输送正涡度、暖湿空气进入导致准静止短波系统活跃并发展东移至长江下游时,向下伸展至地面向上伸展至高空,最终形成庞大深厚的温带气旋.其减弱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先从高空开始减弱,然后地面减弱,最后低空低压环流消失.江淮气旋的形成阶段,中心垂线倾斜度≥60 °;在发展过程中上下层低压中心逐渐靠近,成熟阶段垂线倾斜度缩小至≤80 °.分析地面~200hPa江淮气旋环流特征还发现,其外围直径是地面和低空大而高层小.水平风速则是低空大而地面和高层小.本个例的形成过程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典模式温带气旋形成于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的锋面上,Petterssen模式由低层向高层自下而上发展,而本例最先形成于低空,然后向地面和上空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青藏高原 初始环流 气旋垂线 结构
下载PDF
2003年夏季梅雨期强弱江淮气旋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兵科 万日金 鲁小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弱江淮气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强气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高层的扰动在低层气旋中心位势高度降低或地面低压减压中起主要作用,而... 在位涡框架下,利用位涡反演方法,对2003年夏季梅雨期间沿梅雨锋东移的一次弱江淮气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强气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流层中高层的扰动在低层气旋中心位势高度降低或地面低压减压中起主要作用,而中低层的扰动起反作用,低层热力异常呈现一个弱的周期性作用。但在强江淮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高层强迫对低层气旋发展期间的加深或地面低压的减压几乎没有贡献,中低层的非绝热加热是低层气旋加深或地面低压下降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江淮气旋 位涡扰动 位涡反演
下载PDF
引发渤海风暴潮一次江淮气旋北上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朱男男 刘彬贤 +1 位作者 孙密娜 刘一玮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10-17,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6—28日西南地区一次江淮气旋北上入海减弱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及热力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较强暖平流与青藏高压东北部冷空气促使江淮气旋发展北上,气...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5月26—28日西南地区一次江淮气旋北上入海减弱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及热力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较强暖平流与青藏高压东北部冷空气促使江淮气旋发展北上,气旋入海后受下游日本海高压阻挡移动缓慢,高空槽与气旋由后倾结构变为前倾结构,槽后负涡度平流和负温度平流是气旋入海后减弱的主要原因。由于气旋移动缓慢,长时间向岸风配合天文高潮位引发了渤海风暴潮。对流层中低层的正温度平流和正涡度平流为江淮气旋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及热力条件,湿位涡可较好的体现江淮气旋在发展过程中绝对涡度和大气稳定度的作用。非绝热加热作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气旋的偏东象限,其对气旋的发展和维持具有一定的贡献。高空急流辐合和引导气流减弱是江淮气旋入海后减弱并缓慢移动的另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湿位涡 温度平流 涡度平流 风暴潮
下载PDF
春季次天气尺度气旋年际变化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
6
作者 卢楚翰 王思涛 +4 位作者 叶佳馨 杨敏 李芹芹 何文悦 周洁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2-260,共9页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 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 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江淮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作用明显,贡献率达25%以上,次天气气旋活动出现对应显著的区域对流层低层气旋式涡旋和辐合运动,为局地降水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次天气尺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春季江淮地区东南部降水异常及强降水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增强时,青藏高原至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异常的倒槽型环流,有利于江淮地区形成气旋式环流异常;同时,随着南方地区西南暖湿气流增强,对流层下部大气斜压性增强,促进了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柱异常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促进了南方地区西南风加强,导致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气旋 自动识别 降水异常 江淮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