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望舒的诗论与《恶之花》的翻译 |
王龙
|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
2024 |
0 |
|
2
|
忧郁的诗魂——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
谭德晶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3
|
双重的“过时”——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认同与选择 |
王宇平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4
|
遗迹犹存“西来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1940年代中国流传之存证 |
解志熙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5
|
戴望舒与道家文化 |
刘保昌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6
|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
李洪华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7
|
现代焦虑的诗性表达——戴望舒新诗创作的欲望化嬗变 |
杨四平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8
|
“雨巷”的秘密——论“现代派”作家作品的文际关系 |
王宇平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3
|
|
9
|
“诗情”论与“纯诗”论之比较——戴望舒与法国象征主义诗论研究 |
朱源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10
|
“邂逅情结”的古今联通——戴望舒《雨巷》的另一解读 |
张细珍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3
|
|
11
|
《雨巷》经典化现象研究 |
王蕾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4 |
4
|
|
12
|
戴望舒:“田园”趣味与都市人生 |
张林杰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2 |
1
|
|
13
|
从本事与现实升华的抽象抒情——戴望舒《雨巷》再评价 |
刘锋杰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4
|
诗园里的芳香——论戴望舒诗歌中的花意象 |
邹学慧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7 |
2
|
|
15
|
情之魅:内在的音乐精神——论戴望舒中期诗歌的音乐性 |
王珍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6
|
论戴望舒诗中人称代词组合的象征意蕴 |
侯桂新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9 |
1
|
|
17
|
孤独的边缘文化人——读《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
文学武
黄昌勇
|
《安康师专学报》
|
2001 |
1
|
|
18
|
戴望舒、卞之琳、废名、何其芳、金克木诗歌导读 |
吴投文
|
《阴山学刊》
|
2017 |
1
|
|
19
|
相似的境遇 无尽的追寻——哈代《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与《雨巷》的对比解读 |
章燕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1
|
|
20
|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缺失 |
王雅平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