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DE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秦步平 王以进 +3 位作者 黄圣达 高峰 汤健 刁振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8期810-812,共3页
目的 :探讨治疗体骨颈骨折采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 8具尸股骨股骨颈骨折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固定 ,并比较三种不同器械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 ,该术式不仅使股骨颈在... 目的 :探讨治疗体骨颈骨折采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 8具尸股骨股骨颈骨折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固定 ,并比较三种不同器械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 ,该术式不仅使股骨颈在抗压、抗弯和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上特别优越 ,而且使骨折断端嵌插紧密 ,能加速骨折愈合 ,应力遮挡少。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和减少并发症。结论 :三枚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比其它内固定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 decs 治疗 股骨颈骨折 生物力学 临床应用
下载PDF
DECstation 5000/100系列工作站概述
2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1年第7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工作站 计算机 DEC
下载PDF
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3
作者 郭志飚 赵元欣 +3 位作者 杨东山 高敬威 尹松阳 蒯孝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8,共15页
针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大不易支护的问题,以棋盘井煤矿东区11101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探究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机理,研究“切顶卸压+恒阻锚索”支护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的控制效果。建立力学分析模... 针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大不易支护的问题,以棋盘井煤矿东区11101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探究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机理,研究“切顶卸压+恒阻锚索”支护对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的控制效果。建立力学分析模型研究断层及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各相关参数对巷道直接顶应力的影响,将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变形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研究巷道顶板各阶段及总垂直位移量计算方法并给出计算公式,并将相关参数代入公式求解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顶板垂直位移量;利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跨断层切顶卸压自成巷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断层附近巷道顶板应力应变演化规律及恒阻锚索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上下盘巷道顶板变形数据与理论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误差分别为1.14%、4.04%;恒阻锚索能够有效减小巷道顶板变形,与未使用恒阻锚索模型相比,上盘巷道切缝侧顶板垂直位移量减小至16.8%,下盘巷道切缝侧顶板垂直位移量减小至50.7%;上下盘巷道顶板在工作面回采过巷道测点断面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其中上盘巷道顶板的垂直应力集中值大于下盘巷道,分别为5.72 MPa和4.48 MPa;恒阻锚索通过减缓断层附近巷道顶板变形速率,待巷旁碎石帮充填完成后与碎石帮共同对巷道顶板变形进行控制;将11101工作面运输巷围岩位移监测数据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误差均在10%以内,证明“切顶卸压+恒阻锚索”支护方式对跨断层巷道顶板变形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跨断层开采 3DEC 顶板变形 应力应变演化 恒阻锚索
下载PDF
双向极不等压软岩巷道围岩裂隙分布及变形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卫军 马谕杰 +3 位作者 范磊 袁超 吴海 田芯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25-3037,共13页
巷道围岩蝶形塑性区破坏是引起巷道围岩大变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引起了巷道支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掌握蝶形塑性区内围岩变形机制是实现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然而,有关于蝶形破坏理论中围岩变形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上述问题... 巷道围岩蝶形塑性区破坏是引起巷道围岩大变形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引起了巷道支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掌握蝶形塑性区内围岩变形机制是实现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的基础。然而,有关于蝶形破坏理论中围岩变形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针对上述问题,以南方某矿一采区南运巷产生的大变形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围岩裂隙分布、巷道变形机制及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运巷是典型的极不等压软岩巷道,巷道开挖后,围岩裂隙呈“蝶形”分布;“蝶形裂隙区”集中出现在“蝶形塑性区”范围内,蝶叶部位围岩裂隙以剪切裂隙为主,且蝶叶部位剪切裂隙大多围绕巷道呈“环形”分布,而张拉裂隙则集中出现在巷道围岩自由面附近。蝶形塑性区内围岩应力特征主要有2方面:一为围岩的主应力方向发生了偏转,具体表现为最大主应力围绕巷道呈环形分布,巷道上部最小主应力方向指向巷道中心,巷道下部最小主应力方向背离巷道中心;二为围岩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较大,且主应力比值等值线呈“蝶形”分布。根据塑性区内围岩裂隙分布特点及应力特征,建立了含软弱面围岩力学剪胀模型,认为处于此应力特征下的围岩剪胀作用较强,剪胀作用使围岩向巷道空间内挤压,进而使巷道产生大变形。围岩裂隙分布不规则及原支护方案不合理是导致巷道产生大变形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以“全断面预应力短锚索+关键部位长锚索加强支护+注浆”为核心的差异化支护方案,现场监测表明,新支护方案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保证巷道在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3DEC 裂隙分布 巷道大变形原因 蝶形塑性区 围岩控制
下载PDF
基于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的防渗帷幕优化设计研究
5
作者 黄小平 蒋志坚 +2 位作者 平扬 朱珍德 吴俊宇 《水道港口》 2024年第2期244-250,共7页
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广泛存在于采矿、水利、边坡和地下工程之中,严重影响工程稳定性,给大坝防渗帷幕的设计带来了困扰。结合深汕水底山水库工程,针对重力坝绕坝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利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式,构建含裂隙网络的精细三维... 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广泛存在于采矿、水利、边坡和地下工程之中,严重影响工程稳定性,给大坝防渗帷幕的设计带来了困扰。结合深汕水底山水库工程,针对重力坝绕坝裂隙岩体渗流问题,利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式,构建含裂隙网络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对基于地勘信息的防渗帷幕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岩体裂隙渗流分析,提出了右岸处防渗端界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左岸整体防渗墙深度向下延伸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EC离散元 裂隙网络 渗流分析 防渗帷幕
下载PDF
坚硬顶板工作面切顶卸压参数合理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新海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4期229-233,共5页
为研究坚硬顶板工作面切顶卸压参数的合理性,以姜家湾矿11#煤层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给出并优化了切顶参数。研究结果为:基于工程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切顶高度为11.4 m,切顶角度为1°~9... 为研究坚硬顶板工作面切顶卸压参数的合理性,以姜家湾矿11#煤层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给出并优化了切顶参数。研究结果为:基于工程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切顶高度为11.4 m,切顶角度为1°~9°;结合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得出在切顶角度为10°时的切顶卸压效果最佳;工作面切顶后,工作面顶板的位移相较于未切顶时的位移更大,该状态下的切顶效果较平稳,切顶后工作面应力下降了约20%,此时工作面应力集中范围扩大,并向深处延伸,采空区顶板对工作面挤压作用减小;进行了工程试验,布置了观测站,发现切顶后的顶底板移近量下降了约27%,锚杆受力下降了约24%,切顶后的围岩应力集中现象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切顶高度 切顶角度 3DEC模拟
下载PDF
基于文本深度聚类的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研究
7
作者 王世航 汤艳君 薛秋爽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1-36,78,共7页
网络舆情事件所引发的犯罪呈高发态势,而传统意见领袖识别方法通常基于用户信息、转发、评论数等元数据,忽略了网络结构和文本内容等关键信息,缺乏意见领袖观点,容易导致结果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结合语义聚类的意见领袖识别模型,通... 网络舆情事件所引发的犯罪呈高发态势,而传统意见领袖识别方法通常基于用户信息、转发、评论数等元数据,忽略了网络结构和文本内容等关键信息,缺乏意见领袖观点,容易导致结果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结合语义聚类的意见领袖识别模型,通过BERT-LDA&DEC算法对用户文本进行聚类,根据不同子话题对意见领袖进行分组,提取关键词,通过将分组后的用户从网络拓扑、个人属性、活跃度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用户指标进行评价,最后结合聚类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微博话题中不同子话题中的意见领袖及其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深度嵌入聚类 意见领袖 熵权灰色关联法 BERT-LDA
下载PDF
滕县煤田太原组薄煤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历峰 吴焘 刘超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6期113-117,共5页
滕县煤田下组煤为典型的深埋薄煤层,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不明显,高度难以预测。为研究滕县煤田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及覆岩破坏规律,以滨湖煤矿216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公式与3DEC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掘扰动后的覆岩破裂高度及规律... 滕县煤田下组煤为典型的深埋薄煤层,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不明显,高度难以预测。为研究滕县煤田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及覆岩破坏规律,以滨湖煤矿216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公式与3DEC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掘扰动后的覆岩破裂高度及规律开展研究,并采用“双端封堵侧漏”实测法进行了验证。3DEC数值模拟通过分析覆岩裂隙发育特征、塑性区变形特征、顶底板应力分布特征以及位移监测,多方位确定采掘扰动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滨湖煤矿21603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实测高度为22.98 m,3DEC模拟结果相较于传统经验公式准确率较高,达91.92%,3DEC模拟的多方位分析方法对滨湖煤矿以及滕县煤田开采扰动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县煤田 导水裂隙带 3DEC数值模拟 覆岩破坏规律 “双端封堵侧漏”注水试验
下载PDF
Failure mechanism and safety control technology of a composite strata roadway in deep and soft rock masses:a case study
9
作者 ZHAO Chengwei ZHOU Hui +3 位作者 SUN Xiaoming ZHANG Yong MIAO Chengyu WANG Ji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7期2427-2444,共18页
The construction of coal mines often encounters deep composite soft rock roadways,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and poor stability.To deeply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large deformation challe... The construction of coal mines often encounters deep composite soft rock roadways,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and poor stability.To deeply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large deformation challenges of a composite strata roadway in deep and soft rock masses,a numerical model of 3DEC tetrahedral block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iginal support cannot prevent asymmetric failure and large deformation due to the advers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nsuitable support design.According to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a coupling support of“NPR bolt/cable+mesh+shotcrete+steel pipe”was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The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rge deformation(approximately 400 mm)and high constant resistance force(bolt with 180 k N;cable with 350 k N)were evaluated by the tensile tests.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was minimized to 243 mm,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roadway was enhanced.The field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was 210 mm,and the forces of the NPR bolt and cable were stable at approximately 180 k N and 350 k N,respectively.Thi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pling support with the NPR bolt and cable,which could be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afety control of larg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deep composite soft rock road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EC Composite strata roadway Soft rock NPR bolt and cable Asymmetric large deformation
下载PDF
A New Efcient Explicit Deferred Correction Framework: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to Hyperbolic PDEs and Adaptivity
10
作者 Lorenzo Micalizzi Davide Torlo 《Communications 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EI 2024年第3期1629-1664,共36页
The deferred correction(DeC)is an iterative procedure,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at each itera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design numerical methods for systems of ODEs.The main advantage of such framework i... The deferred correction(DeC)is an iterative procedure,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at each iteration,which can be used to design numerical methods for systems of ODEs.The main advantage of such framework is the automatic way of getting arbitrarily high order methods,which can be put in the Runge-Kutta(RK)form.The drawback is the larger computational cost with respect to the most used RK methods.To reduce such cost,in an explicit setting,we propose an efcient modifcation:we introduce interpolation processes between the DeC iterations,decreasing the computational cost associated to the low order ones.We provide the Butcher tableaux of the new modifed methods and we study their stability,showing that in some cases the computational advantage does not afect the stability.The fexibility of the novel modifcation allows nontrivial applications to PDEs and construction of adaptive methods.The good performances of the introduced methods are broadly tested on several benchmarks both in ODE and PDE con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cient deferred correction(DeC) Arbitrary high order STABILITY Adaptive methods Hyperbolic PDEs
下载PDF
Exploring mechanism of hidden,steep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landslides using a 3DEC model:A case study of the Shanyang landslide in Shaanxi Province,China
11
作者 Jia-yun Wang Zi-long Wu +3 位作者 Xiao-ya Shi Long-wei Yang Rui-ping Liu Na L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3-314,I0001-I0003,共15页
Catastrophic geological disasters frequently occur on slopes with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structures(also referred to as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slopes),where the apparent dip sliding is not readily visible.This... Catastrophic geological disasters frequently occur on slopes with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structures(also referred to as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slopes),where the apparent dip sliding is not readily visible.This phenomenon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in landslide research.Yet,there is a lack of studies on the failure modes and mechanisms of hidden,steep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slope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hanyang landslide in Shaanxi Province,China.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s,laboratory tests of geotechnical parameters,and the 3DEC software,this study developed a numerical model of the landslide to analyze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uch slope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hanyang landslide primarily crept along a weak interlayer under the action of gravity.The landslide,initially following a dip angle with the support of a stable inclined rock mass,shifted dire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rgillization in the weak interlayer,moving towards the apparent dip angle.The slide resistance effect of the karstic dissolution zone wa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during this process,with lateral friction being the primary resistance force.A reduction in the lateral friction due to karstic dissolution made the apparent dip sli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nyang landslide more pronounced.Notably,deformations such as bending and uplift at the slope’s foot suggest that the main slide resistance shifts from lateral friction within the karstic dissolution zone to the slope foot’s resistance force,leading to the eventual buckling failure of the landslide.This study unveils a novel failure mode of apparent dip creep-buckling in the Shanyang landslide,highlight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lateral friction from the karstic dissolution zone in its failure mechanism.These insights offer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mitigating risks and preventing disasters related to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landsl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Steep obliquely inclined bedding slope Failure mode Failure mechanism Apparent dip creep-buckling Lateral friction 3DEC model Landslide numerical model Geological hazards survey engineering
下载PDF
浅埋隧洞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邢博晖 赵枭斐 蔡茂泽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20期320-325,共6页
为解决浅埋隧洞开挖过程遇到的岩体稳定性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3DEC模拟济源市某隧洞的开挖过程,计算围岩块体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分析围岩节理强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供支护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左侧墙和拱顶的块... 为解决浅埋隧洞开挖过程遇到的岩体稳定性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3DEC模拟济源市某隧洞的开挖过程,计算围岩块体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分析围岩节理强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供支护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左侧墙和拱顶的块体均会产生失稳,从而引发围岩坍塌;增大块体节理强度,围岩的稳定性会显著提高;增加支护措施后,拱顶和左侧墙最大位移均在8mm左右,与现场监测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洞 3DEC 围岩稳定 节理岩体
下载PDF
薄层层状岩体三轴试验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王帅 马耀坛 +2 位作者 王用波 李文江 邢培刚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25-131,145,共8页
围绕岩体开展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讨论的焦点,而岩体的各向异性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以西成铁路为工程背景,针对层状岩体,围绕影响层状岩体强度的各因素展开敏感性分析。为更客观真实地模拟表现实际工程岩体的特性,通过离散... 围绕岩体开展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讨论的焦点,而岩体的各向异性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以西成铁路为工程背景,针对层状岩体,围绕影响层状岩体强度的各因素展开敏感性分析。为更客观真实地模拟表现实际工程岩体的特性,通过离散元软件3DEC模拟不同围压下层状岩体三轴压缩实验,对炭质千枚岩夹板岩薄层各向异性层状岩体的固有强度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岩体内摩擦角及黏聚力、不同结构面内摩擦角及黏聚力等强度参数,综合得出岩体强度参数。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层理倾角下,岩体强度关系变化都大致呈现出U形;采用三角函数的形式对强度参数进行拟合,所得表达式总体上能够体现出各向异性岩体的固有强度关系。研究结果能够为数值模拟软件本构关系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层状岩体 岩体各向异性 数值模拟 3DEC软件
下载PDF
生物柴油-柴油-DEC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喷雾、燃烧与排放性能分析
14
作者 赵礼飞 祝先标 王云鹏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24年第1期8-16,29,共10页
应用纹影法观察高压共轨系统下燃料的宏观喷雾特性,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开展外特性下燃烧和排放试验,分析生物柴油-柴油-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DEC)混合燃料的喷雾、燃烧与排放特性,生物柴油和柴油按体积比为3:7混合后的燃料记为... 应用纹影法观察高压共轨系统下燃料的宏观喷雾特性,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开展外特性下燃烧和排放试验,分析生物柴油-柴油-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DEC)混合燃料的喷雾、燃烧与排放特性,生物柴油和柴油按体积比为3:7混合后的燃料记为B30,DEC和B30按体积比2:8掺混后的燃料记为B30DEC20。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性燃料B30DEC20的雾化效果明显提升,喷雾形态匀称、饱满,喷雾锥角、喷雾浓度等接近柴油;外特性运行时,燃用B30DEC20的发动机转矩比燃用柴油低27.4 N·m,但其热效率比燃用柴油高,转速为2400 r/min时,燃用B30DEC20的发动机热效率比燃用柴油高1.5%;B30DEC20的含氧属性使其具有较低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和CO排放,燃用该燃料的发动机PM排放比燃用柴油降低65%~85%,THC排放低于燃用柴油;虽然燃用B30DEC20发动机的NO_(x)比排放大于燃用其他燃料,但当发动机转速大于2400 r/min后,燃用B30DEC20发动机的NO_(x)排放低于燃用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柴油 DEC 喷雾 燃烧 排放
下载PDF
长输管道站场阀室改、扩建总图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15
作者 沈红艳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18期181-183,248,共4页
国家管网公司践行“五化一创”工作发展方针,统一国家管网集团设计与工程建设准则(DEC)的标准化、模块化成果,从设计源头实行了标准和数据的统一。基于此,根据长输管道站场阀室改、扩建项目中总图设计案例分析,关于总图改造相关的部分... 国家管网公司践行“五化一创”工作发展方针,统一国家管网集团设计与工程建设准则(DEC)的标准化、模块化成果,从设计源头实行了标准和数据的统一。基于此,根据长输管道站场阀室改、扩建项目中总图设计案例分析,关于总图改造相关的部分问题解决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期为站场阀室改造设计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 原油站场阀室 改扩建 总图
下载PDF
全球氢能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16
作者 Anke Geipel-Kern 《流程工业》 2024年第5期26-29,31,共5页
氢能源的兴起标志着能源转型开启了新篇章,而DECHEMA德国化学工程及生物技术协会(以下简称“DECHEMA”)正处于这一变革的核心地带,其汇聚了该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PROCESS专访了DECHEMA的董事总经理Andreas F?rster与能源与气... 氢能源的兴起标志着能源转型开启了新篇章,而DECHEMA德国化学工程及生物技术协会(以下简称“DECHEMA”)正处于这一变革的核心地带,其汇聚了该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PROCESS专访了DECHEMA的董事总经理Andreas F?rster与能源与气候部门的负责人Florian Ausfelder,深入探讨了氢能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地带 化学工程 生物技术协会 氢能源 能源转型 DEC 专业知识 现状及未来
下载PDF
采动岩层全空间“类双曲面”立体移动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左建平 李颖 +3 位作者 李宏杰 于美鲁 吴作启 刘家顺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大量现场调研及岩层移动内外“类双曲线”移动模型分析,本文对哈拉沟煤矿厚松散岩层煤层开挖展开了物理相似模型试验,验证了内外“类双曲线”整体移动模型的有效性;将其推广到三维空间,提出采动岩层全空间“类双曲面”立体移动模型... 基于大量现场调研及岩层移动内外“类双曲线”移动模型分析,本文对哈拉沟煤矿厚松散岩层煤层开挖展开了物理相似模型试验,验证了内外“类双曲线”整体移动模型的有效性;将其推广到三维空间,提出采动岩层全空间“类双曲面”立体移动模型。该模型包含“类单叶”、“类双叶”两类双曲面,能近似描述不同岩性条件下全空间采动岩层立体移动与地表沉陷特征。“类单叶双曲面”模型为空间岩层水平移动边界模型,隐含于厚松散层覆岩内部;“类双叶双曲面”模型为空间地表沉降与覆岩裂隙拱、冒落拱垂向移动边界模型,均在主关键层近似关于“原点”对称,具体表现为采掘扰动下地表沉陷及采场围岩拱形垮落等外部形态。通过理论分析、相似模型试验及3DEC数值模拟,本文建立并验证了厚松散层近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空间采动岩层立体移动与地表沉陷“类双曲面”模型。同时,分析了共渐近锥面“类双曲面”模型的构成条件、影响因素及整体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薄基岩厚松散层近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类双曲面”理论模型与3DEC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表明采动空间覆岩运移和地表沉降呈“类双曲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破断与移动 地表沉降 类双曲面 立体移动模型 相似模型试验 3DEC
下载PDF
编程式数值模拟模块化建模思想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磊 相峥 +4 位作者 郭帅 肖同强 刘洪林 洪紫杰 武精科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8,共11页
针对编程式数值模拟需反复输入命令和参数、辅助运算和操作量大、费时耗力等问题,以龙泉煤矿切顶卸压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探讨数值模拟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内涵以及使用FLAC3D 5.0和3DEC 5.2软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把模拟过程分... 针对编程式数值模拟需反复输入命令和参数、辅助运算和操作量大、费时耗力等问题,以龙泉煤矿切顶卸压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探讨数值模拟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内涵以及使用FLAC3D 5.0和3DEC 5.2软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把模拟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如建模模块、边界固定模块、本构关系赋参模块、开挖工作面模块、开挖巷道模块、切顶卸压模块、锚杆(索)布置模块、图片提取模块、监测点布置模块、监测数据提取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等,各个子模块作为“黑箱”独立运行,可相互组合和嵌套;子模块内部关系明确,外部接口标准,可移植和二次开发,实现跨模型建模时的“搭积木”式调用;模块化数值模拟建模方法用最少的参数表示最多的变量,可极大提高修改模型和参数研究的效率,实现修改一个参数,生成一个模型,改变一系列参数,得到一系列图表,运行过程无人值守,任务结束自动关机;模块的“黑箱”化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从长远看,模块化建模思想和方法可为参数对比研究和跨模型开发提供“一站式服务”,节约广大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思想 模块化建模 模块化编程 3DEC FLAC3D 沿空掘巷 切顶卸压
下载PDF
巷旁切顶对采场下位岩层垮落特征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斌慧 杨军 +1 位作者 田锋 付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9-302,共14页
巷旁切顶打断了巷道与采场下位顶板的连续性,促进了采场顶板垮落形成碎石帮,深入研究切顶对采场下位岩层垮落特征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采场支架载荷进行了分析,并对上覆岩层建立了力学建模,明确了上覆岩层运动与典型位置采场支架... 巷旁切顶打断了巷道与采场下位顶板的连续性,促进了采场顶板垮落形成碎石帮,深入研究切顶对采场下位岩层垮落特征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采场支架载荷进行了分析,并对上覆岩层建立了力学建模,明确了上覆岩层运动与典型位置采场支架载荷特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6个巷旁切顶的工作面,给出了典型位置支架的载荷数据,从而分析得到巷旁切顶对采场下位岩层垮落特征的影响机制。同时,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的切顶起始位置和下位顶板强度对下位岩层垮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21工法的“垮落线”具有对称的弧形边界,110工法的“垮落线”在切顶侧向工作面充分移动,N00工法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此外,不同切顶起始位置和顶板强度条件下,切顶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巷旁切顶对采场下位岩层垮落特征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自成巷 巷旁切顶 下位顶板 3DEC软件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查丽娟 申商坤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7-70,共4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从具体实例出发,以9#煤层和15#煤层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4种不同理论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3DEC数值模拟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矿下位煤层开采垮落带高度远小于上下位煤层层间距,同时下位煤层开...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从具体实例出发,以9#煤层和15#煤层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4种不同理论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3DEC数值模拟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矿下位煤层开采垮落带高度远小于上下位煤层层间距,同时下位煤层开采过程中,仅在上位煤层顶底板产生少量微小裂隙,且上位煤层与上覆岩层同步经历“裂隙发育—弯曲—下沉—裂隙闭合—重新稳定”的过程,最终上位煤层的最大下沉量为1.15 m,其完整性未发生破坏,采动后仍保持稳定状态。从而明确了该矿进行15#煤层至9#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为其高效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上行开采 3DEC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