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METER卫星数据研究汶川M_(S)8.0地震前ELF电磁短临异常
1
作者 张建国 张双凤 陈化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76-79,共4页
1引言。地震电磁辐射现象是指伴随着地震孕育过程而产生的电磁辐射源释放出的某种电磁信号,且大多出现在地震前几天至几小时内地震孕育的后期,近地表大气层、上大气层、电离层、甚至磁层都存在电磁辐射异常(Pulinets et al,2004)。因此... 1引言。地震电磁辐射现象是指伴随着地震孕育过程而产生的电磁辐射源释放出的某种电磁信号,且大多出现在地震前几天至几小时内地震孕育的后期,近地表大气层、上大气层、电离层、甚至磁层都存在电磁辐射异常(Pulinets et al,2004)。因此,具有短临预测的应用前景。于海雁等(2010)对DEMETER卫星记录的电磁数据研究发现,电磁辐射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波特征,传播方向为上行传播;曾中超等(2009)利用DEMETER卫星于地震前3—7天在震中附近记录到了电子浓度、电子温度和氧离子浓度出现的剧烈变化(变化率均超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ELF频段 电磁辐射 功率谱异常 demeter卫星
下载PDF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before Pu’er earthquake observed on DEMETER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荣 杨冬梅 +2 位作者 荆凤 杨俊英 欧阳新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1,共6页
A destructive shock with magnitude of 6.3 occurred on 2 June 2007 at 21h34min56s UT in Pu’er region (23.0°N, 101.1°E),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 data from DEMETER satellit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3 May t... A destructive shock with magnitude of 6.3 occurred on 2 June 2007 at 21h34min56s UT in Pu’er region (23.0°N, 101.1°E),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 data from DEMETER satellit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3 May to 2 June, i.e., ten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one day just on the day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were analyzed. Among the 284 orbits of DEMETER during the period, 29 orbits with the trace passing through the region within 1 888 km from the epicenter were selected to be studied. Seven anomalous events were found on the dataset of the seven orbits among the 29 ones. There existed synchronous perturbations on the variations of the spectrogram of the electric field and the variations of the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of the ions and electron, in contrast with the variations of its surround- ing area. And five events appeared in the space within 1 888 km from the epicenter while the other two were out of the studied area. Electrostatic turbulences were also recorded with the synchronous perturbations with that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and ions density in plasma in the region near the epicenter in the five events, which seems to sug- gest that there be some phys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se events and the preparation processes of Pu’er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 普洱地震 电离层前兆
下载PDF
利用DEMETER卫星LANGMIUR探针观测数据研究强震前的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8
3
作者 泽仁志玛 张学民 +3 位作者 刘静 欧阳新艳 熊攀 申旭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433,共10页
文中介绍了Langmiur探针的观测原理,并利用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数据研究了2006年5月3日MW7.9汤加地震和2006年12月16日MW7.1台湾地震。结果发现汤加地震前2~5d电子浓度连续4d降低,电子温度变化不明显。台湾地震前后电子浓度的... 文中介绍了Langmiur探针的观测原理,并利用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数据研究了2006年5月3日MW7.9汤加地震和2006年12月16日MW7.1台湾地震。结果发现汤加地震前2~5d电子浓度连续4d降低,电子温度变化不明显。台湾地震前后电子浓度的变化不明显,但电子温度在地震当天及后续3d出现了低值。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地震活动引发的,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选择了当地22时至次日3时的观测数据,并且剔除了Dst≤-30nT,Kp≥3,AE≥200nT时的记录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引起的电离层异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gmiur探针 demeter 电子浓度 电子温度 汤加地震 台湾地震
下载PDF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统计分析全球M_w≥7.0地震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异常 被引量:13
4
作者 闫相相 单新建 +1 位作者 曹晋滨 汤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升轨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37个Mw≥7.0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共有19个地震(51%)前观测到了较为明显的电子浓度异常扰动现象,其中大部分表现为异常增强;观测到的电子浓度异常...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升轨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37个Mw≥7.0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共有19个地震(51%)前观测到了较为明显的电子浓度异常扰动现象,其中大部分表现为异常增强;观测到的电子浓度异常现象一般出现在震前1~5天内,也有部分地震前出现两次及以上扰动现象.分析表明,在赤道和中低纬地区更容易观测到明显的电子浓度扰动,即异常震例基本发生在纬度±40°以内(18次),更是以±20°内居多(13次).此外,震源深度对电子浓度扰动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震级大小则与扰动幅度基本上呈正相关;震前出现的电子浓度异常有时会受到地磁活跃的共同影响,此时的扰动幅度一般较大.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联合地基和天基手段共同观测,并从机理上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离层电子浓度 强震 统计分析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智利7.9级地震前的电离层电磁扰动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学民 钱家栋 +3 位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蔡晋安 赵庶凡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6-1203,共8页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离层电磁数据,分析了2007年11月14日智利7.9级地震前10天内的电磁信号记录,结果发现在震前1周内,低频电磁扰动开始在比较宽的纬度范围内增强,震前3天异常信号幅度达到最大,并在低纬度地区尤其突出.以5天为间...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离层电磁数据,分析了2007年11月14日智利7.9级地震前10天内的电磁信号记录,结果发现在震前1周内,低频电磁扰动开始在比较宽的纬度范围内增强,震前3天异常信号幅度达到最大,并在低纬度地区尤其突出.以5天为间隔,比较分析了多参量的空间图像,发现在震前5天异常幅度和范围扩大,震中位于异常区域的边缘地带.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前的异常信号与孕震区电磁辐射信号增多及空间加热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 卫星 电离层 电磁扰动
下载PDF
基于DEMETER卫星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的震前异常提取方法研究及震例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静 黄建平 +1 位作者 张学民 申旭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83,137,共12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等离子体分析仪和Langmuir探针观测到的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研究了参量随纬度变化、空间插值、空间差值、滑动中值、相关性分析等5种异常提取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6年1月—2010年4月期间国内6.0级以上、国外部分...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等离子体分析仪和Langmuir探针观测到的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研究了参量随纬度变化、空间插值、空间差值、滑动中值、相关性分析等5种异常提取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6年1月—2010年4月期间国内6.0级以上、国外部分7.0级以上29次地震的震例分析中.由于等离子体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震中附近的轨道数据大于等于2个参量出现异常时,本研究才将其视为震前异常.通过研究发现,29次地震中有15次出现电离层原位等离子体参量的震前异常,异常时间大约为1—7天,震中东西两个方向均可能出现异常,但异常区域多偏向磁赤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子数密度 电子温度 异常提取方法 异常特征
下载PDF
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分析强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10
7
作者 颜蕊 王兰炜 +3 位作者 胡哲 刘大鹏 张兴国 张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8-511,1,共14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结果发现,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离子温度(Ti)、VLF电磁场单频点频谱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2010年1月12日海地MS7.3和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等3次强震前后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异常现象.结果发现,汶川地震前3天(5月9日)震中北偏西方向离子温度明显升高,震前4天(5月8日)VLF磁场低于200Hz的频段范围频谱在震中2°以内有明显突升;智利地震前9天(2月18日)震中北东方向离子温度有剧烈扰动,震前4天(2月23日)VLF磁场100—160Hz频段范围内出现突升;海地地震震前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现象,但地震发生当天(震后约4—5小时)的Ti,40—160Hz频段电场频谱,以及120—480Hz磁场频谱均有明显突升,应为地震发生后能量释放所引起.分析认为,不同地震由于发震机制等各种情况的不同,其地震前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本文研究的异常变化是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引起的,但在数据处理中已尽可能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经验吻合,因此本文发现的异常可能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离子温度(Ti) VLF频段频谱 电场磁场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DEMETER卫星探测的离子温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安张辉 范莹莹 +4 位作者 刘君 谭大诚 陈军营 郑国磊 解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4-759,共6页
关键词 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 电离层异常扰动 汶川地震 轨道比较
下载PDF
九江地震前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异常 被引量:8
9
作者 刘静 张学民 +2 位作者 申旭辉 欧阳新艳 黄建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60-66,共7页
通过对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磁场、电子和离子浓度及温度数据的分析,表明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s5.7地震前存在空间电离层异常现象,其中2005年11月17日、18日和21日在单个半轨道上存在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同步出现在电磁场... 通过对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磁场、电子和离子浓度及温度数据的分析,表明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s5.7地震前存在空间电离层异常现象,其中2005年11月17日、18日和21日在单个半轨道上存在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同步出现在电磁场和等离子体部分参量上,2005年11月22日、23日在20°~30°N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升温现象。此外,除震中区上空附近有异常变化外,在南纬的震中磁共轭区也观测到相应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demeter卫星 电子浓度 九江地震
下载PDF
DEMETER卫星探测到的强震前O^+浓度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欧阳新艳 张学民 +4 位作者 申旭辉 黄建平 刘静 泽仁志玛 赵庶凡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7-617,共11页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现扰动信号,震前的扰动信号幅度随地震时间临近有所增强,扰动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震后2天扰动信号依然存在,其幅度并未减弱.通过对比震前1天的轨道在2006年至2008年内的重访轨道,发现O^+浓度存在三类较规律的变化特征,即在夏季时,北半球的值高于南半球;冬季时则相反;二分季节时,南北半球含量相当.本文给出了地震和磁暴对O+浓度的不同影响,地震影响最靠近震中位置轨道上的O+浓度,而磁暴影响全球轨道上O^+浓度分布.同时获取了DEMETER卫星上朗缪尔探针在上述重访轨道同步探测的电子浓度数据,发现电子浓度与O^+浓度存在同步增加.等离子体浓度增加的现象可能与地震产生异常电场进而影响电离层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浓度 demeter卫星 地震电离层效应
下载PDF
利用GPS和DEMETER数据分析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闫相相 单新建 +2 位作者 曹晋滨 汤吉 王飞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利用GPSTEC和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结果表明,电离层TEC在5月6—10日地方时下午有连续的负异常现象,5月9日地方时下午有明显的正异常现象。电离层TEC异常的范围主要位于震中南部区域,EW方向... 利用GPSTEC和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结果表明,电离层TEC在5月6—10日地方时下午有连续的负异常现象,5月9日地方时下午有明显的正异常现象。电离层TEC异常的范围主要位于震中南部区域,EW方向上1100~1670km,SN方向上1600~3700km。5月6日的负异常偏震中东南,5月7日的负异常偏震中西南,5月9日的正异常偏震中东南。震中西南和南部地区负异常较东南地区明显,震中南部和东南地区正异常程度较西南地区偏高,震中位置所对应南半球磁力线共轭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正或负扰动。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子密度Ne和离子密度Ni在5月6—10日也出现了明显的负异常,异常分布与电离层TEC异常分布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震中南部。震中所在的经度带上存在2个负异常峰值,且在纬度上关于地磁赤道对称。最后在上述异常的基础上,对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的地震电离层异常机理开展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 TEC demeter 电子密度 离子密度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地震有关的LF电场异常 被引量:22
12
作者 朱涛 王兰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7-727,共11页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获得了汶川地震前后约一个半月以16天为周期的LF频段(在本文定义为10~18 kHz)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准动态分布图像.发现昼侧10~14 kHz、夜侧10~18 kHz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的幅度在2008年5月12日...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获得了汶川地震前后约一个半月以16天为周期的LF频段(在本文定义为10~18 kHz)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准动态分布图像.发现昼侧10~14 kHz、夜侧10~18 kHz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的幅度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变化:震前先明显增大,随后减小,在发震时段几乎达到最小,震后逐渐恢复并较震前增大.同时,分析了2006、2007年和2009年的LF频段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分布图像,发现无论是昼侧还是夜侧,它们的变化特征比较相似,但与2008年对应时段,特别是发震时段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幅度明显减小的变化有明显差异.这表明2008年5月12日前后出现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的明显变化可能与汶川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LF频段 demeter 电场 平均功率谱密度
下载PDF
DEMETER电磁卫星高能粒子在汶川地震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万剑华 王飞飞 +1 位作者 单新建 闫相相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79-2288,共10页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的IDP粒子探测器数据,以汶川地震为例,在尽可能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高能粒子日变化情况,探索其作为汶川地震前兆信息的可能性.分别采用了时间序列统计分析、空间对比分...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电磁卫星的IDP粒子探测器数据,以汶川地震为例,在尽可能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高能粒子日变化情况,探索其作为汶川地震前兆信息的可能性.分别采用了时间序列统计分析、空间对比分析和重访轨道对比分析等方法.结果显示5月6日100~600KeV能谱段的粒子通量增幅强度高达6σ,异常区域集中在震中的西北部区域约47°N~53°N,91°E~93°E之间,考虑到磁壳指数L约1.8~2.0之间,这一增幅现象可能是由于高能质子受地磁场扰动影响向西加速漂移的结果.同时对比6日100~500KeV能谱段通量与其前三个月的重访轨道背景场,得出6日谱通量明显高于其重访轨道背景场一个数量级.最后,对于以上现象可能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相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汶川地震 高能粒子 地震异常特征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电离层加热现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学民 FROLOV V L +5 位作者 申旭辉 RUZHIN Y 赵庶凡 泽仁志玛 徐维东 钱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39,共15页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 在法国DEMETER卫星运行期间,地基电离层加热装置SURA和HAARP开展了一系列加热试验,记录到各类电离层异常信息,发现电离层加热过程中卫星观测的电离层扰动信号包括HF发射泵波及边带泵波、VLF人工源增强及频谱拓展、ULF/ELF/VLF调制波、ELF电磁扰动、ULF谐振波、等离子体特征参量扰动及高能粒子沉降等.由于传播及耦合机制的差异,发射泵波可以穿透电离层直达卫星高度,其观测概率最高达到68%以上,其他扰动受发射调制模式及当地电磁环境等影响,观测概率相对较低,均在40%左右,有些甚至是某次试验中出现的个别事例.结合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飞行轨道设计及载荷配置等,对未来开展加热试验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参考DEMETER,卫星试验结果给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SURA HAARP 等离子体参量 电磁波
下载PDF
DEMETER卫星数据格式解析与数据入库效率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承玮 宋现锋 +2 位作者 芮小平 徐方舟 汪超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46,共5页
该文旨在解译DEMETER卫星载荷的二进制数据格式,并实现海量电磁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的入库技术,为高效分析卫星数据和研究地震-电磁效应奠定基础。考虑到海量数据入库耗时太长,因此基于入库效率提出了3种不同的数据入库方法,并采用C... 该文旨在解译DEMETER卫星载荷的二进制数据格式,并实现海量电磁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的入库技术,为高效分析卫星数据和研究地震-电磁效应奠定基础。考虑到海量数据入库耗时太长,因此基于入库效率提出了3种不同的数据入库方法,并采用C和OO4O(Oracle Objects for OLE)接口编程实现。从入库耗时和后续科学分析的便利性对3种入库方法的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最优方案建立了Demeter卫星数据库,为后期基于Oracle的高效数据读取和分析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磁数据 数据格式 ORACLE数据库
下载PDF
DEMETER卫星监测到的海地地震前电离层扰动 被引量:5
16
作者 焦其松 颜蕊 张景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8-78,共11页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数据,对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太子港附近发生的MS7.1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电磁场频谱、等离子体数密度、温度等物理参量的分析,探讨了电离层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离层数据,对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太子港附近发生的MS7.1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电磁场频谱、等离子体数密度、温度等物理参量的分析,探讨了电离层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地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电磁现象的空间效应是清楚的,震前几小时磁赤道峰存在剧烈扰动,震中附近电场分量E12低频谱密度有增强现象。临震前1天和临震前3天在震中+5°范围电子数密度(Ne)出现异常,震前8天氧离子(O+)数密度在震中上空出现了异常现象。震前震中区上空电磁场VLF在40 Hz和120 Hz等低频点出现清晰的电场异常扰动,震前出现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电离层扰动 海地地震
下载PDF
DEMETER卫星磁场波形数据分析方法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安张辉 谭大诚 +3 位作者 陈军营 范莹莹 刘君 解涛 《华南地震》 2011年第1期55-65,共11页
为充分利用法国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中心提供的磁场波形数据对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峰度演化方法,并对峰度演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最后将峰度演化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所记录到的实际数据。分析研究发现,... 为充分利用法国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中心提供的磁场波形数据对地震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峰度演化方法,并对峰度演化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最后将峰度演化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前后DEMETER卫星所记录到的实际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所采用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处理DEMETER卫星记录到的磁场波形数据;汶川地震发生之前较长时间段内,磁场数据的峰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为平缓,从地震发生前10天开始,其峰度演化在距离震中最近位置时刻附近出现尖峰现象,预示着有外部场源的信号的介入,这种现象在地震发生以后较长时间段内一直存在,这与此次地震的临震和余震对应较好,在对磁场的影响进行排除后,更进一步增强了尖峰现象和地震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地震电磁卫星 磁场波形数据 峰度演化 汶川地震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LF/MF电场频谱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9,共14页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 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及邻区(0°—60°N,60°E—140°E),频段为10kHz—3MHz,时间段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9月12日期间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特征.文中选择了Kp指数的日平均值小于或等于4的数据,获得LF频段(10—20kHz)和MF频段(20kHz—3MHz)以16天为周期的昼侧和夜侧的平均功率谱密度空间分布图,得到了以下初步结果.L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不高,主要呈现纬度分带特征.夜侧,不同频率的谱在对应时段上形态相似度较高,主要差异在于谱的幅度,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分带特征不明显;②昼侧谱的幅度值跨度要比夜侧的小很多,前者一般为1—1.5个数量级,而后者一般在2个以上,甚至达到4个数量级;③在汶川地震前后,平均功率谱密度在成都—兰州一线存在明显的变化.MF频段:①昼侧,不同频率对应时段的谱形态没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可能具有较好、弱或不具有相似性,具有明显、弱或不具纬度分带特征.夜侧,某些频段对应时段的谱形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频率不同时段或者分时期的不同时段的谱形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不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带特征,具有弱分区或者弱经度分带特征;②昼侧和夜侧的谱幅度变化都不大,基本都在0.5个数量级之内;③在汶川地震前后没有发现明显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功率谱 电场 电离层 汶川地震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及震例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0-829,共10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ULF)电场波形,本文提出了更简单易实施的ULF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已报道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前的ULF电场扰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20°S—40°S...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ULF)电场波形,本文提出了更简单易实施的ULF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已报道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前的ULF电场扰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20°S—40°S地磁纬度带内的ULF电场扰动并非仅出现在最靠近震中的半轨道,而是出现在较大的经度范围内.大范围ULF电场扰动的区域正好位于南大西洋异常区,很可能受到该区域异常磁场的影响.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的ULF电场扰动表现出共轭特征,即在南北地磁纬度20°—40°范围内ULF电场均出现约5mV/m的扰动,北纬地区的ULF电场扰动幅度相比南纬地区更小.而在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外的ULF电场扰动则仅在20°S—40°S地磁纬度带内出现,在其共轭区并未观测到ULF电场扰动.这可能是由于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外的ULF电场扰动幅度比中心区域更小所致,在电离层中由于碰撞效应更易被衰减,因此ULF电场扰动无法传播至其共轭区.本文的方法和结果可为后续更全面地分析卫星在电离层高度记录的ULF电场扰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超低频(ULF)电场扰动 南大西洋异常区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ULF电场波形干扰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4期19-25,共7页
分析由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ULF电场波形数据,发现两种典型干扰:由标定信号引起的脉冲式周期干扰及详查期间噪声水平增加。结果表明:1周期干扰特征表现为:在固定工作模式期间,干扰以约4 min周期出现;在详查和巡查模式开始时刻,干扰出... 分析由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ULF电场波形数据,发现两种典型干扰:由标定信号引起的脉冲式周期干扰及详查期间噪声水平增加。结果表明:1周期干扰特征表现为:在固定工作模式期间,干扰以约4 min周期出现;在详查和巡查模式开始时刻,干扰出现。结合VLF频段功率谱,可确认此干扰由625 Hz标定信号引起;2在详查模式期间噪声增加,获取ULF频段功率谱发现,此干扰并非来自单个频点或频段信号,对空间真实的ULF扰动分析影响不大。认识ULF电场波形数据的典型干扰特征,可为后续ULF电场扰动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同类数据干扰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ULF电场波形 典型干扰 标定信号 详查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