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Yield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Elite Doubled Haploid (DH) Rice Genotyp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in Central Clay Plains of the Sudan
1
作者 Khalid A. Osman Sara M. Abdalla +4 位作者 Amir I. Ismail Sang-Bok Lee Ahmed E. Mohamed Soheap A. Yousif Yassir M. Ahmed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CAS 2022年第9期1282-1295,共14页
Stability analysis of grain yield is an efficient tool for the selection of varieties adapted to fairly wide cultivation zone. A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adaptability and stability for grain yield and agronomic perform... Stability analysis of grain yield is an efficient tool for the selection of varieties adapted to fairly wide cultivation zone. A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adaptability and stability for grain yield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10 elite Doubled Haploid (DH) rice genotypes generated through another culture technique, along with local cultivar Umgar as a check under irrigated lowland conditions in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the central clay plains of the Sudan;during two cropping seasons 2019 and 2020. The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Grain yield stability was studied, using the Additive Main effect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AMMI) model. Bi-plots were developed following GGE bi-plot methodology over the six environments. The combined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significant to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1) effects of genotypes, environments, and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Moreover,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based on AMMI indicated significant genotypes, environments, and GE interaction with a total variation of 43.16%, 44.26% and 12.58% respectively. A biplot-AMMI analysis and yield stability index incorporating the AMMI stability value and yield in a single non-parametric index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genotypes with the highest and stable yield. The overall mean for grain yield was 5.69 t/ha, with a range of 5.77 to 4.12 t/ha. The genotypes k150147, k150870, k150032, k150912, and k150307 out yielded the local check Umgar by 40%, 38%, 34%, 34% and 33% respectively. The most genotypes were mid-early maturities which were harvested at 107, 113, 108, 109 and 112 days after sowing, respectively. These five genotypes also showed grain yield stability along with their high mean yield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AMMI analysis and widely adaptable to the tested locations. Therefore, the five out yielding genotypes will be considered for cultivation under irrigated system condition in central clay in the Sud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 ADAPTABILITY doubled haploid (dh) AMMI
下载PDF
Research and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he Technique of Producing Double Haploid of Wheat by Wide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Maize 被引量:6
2
作者 丁明亮 赵红 +4 位作者 顾坚 李宏生 刘琨 杨木军 李绍祥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2期2202-2208,共7页
The technique of producing doublehaploid of wheat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maize has characterized with better inducing effect, shorter in- ducing period, easy operation, and so on. At present, it is... The technique of producing doublehaploid of wheat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maize has characterized with better inducing effect, shorter in- ducing period, easy operation, and so on. At present, it i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of wheat. This article reviewed princi- pl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techniqu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three key in- dicators of the technology(embryo rate, seedling rate and success rate of doubling)in recent year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breeding, genetics, germplasm improvement of wheat. At last, both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in our program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x Maize Distant hybridization double haploiddh
下载PDF
同一基础材料的玉米双单倍体(DH)系配合力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段民孝 赵久然 +8 位作者 王元东 邢锦丰 张华生 王继东 张雪原 CHANG Ming-Tang 何瑞娟 王乃顺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17,共4页
利用高频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对选系材料M35/F35的F1代进行诱导获得大量单倍体籽粒,经自然加倍获得一批纯合双单倍体(DH)系,用测验系京24组配杂交组合分析DH系的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不同DH系之间,配合力差异较大,部... 利用高频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对选系材料M35/F35的F1代进行诱导获得大量单倍体籽粒,经自然加倍获得一批纯合双单倍体(DH)系,用测验系京24组配杂交组合分析DH系的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不同DH系之间,配合力差异较大,部分DH系的配合力比亲本增加,说明采用单倍体育种可以选育到高配合力的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出优良品种,从而加快育种进程,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诱导系 双单倍体(dh)系 配合力
下载PDF
籼粳交DH群体和RIL群体的构建及籼粳分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程式华 毛传澡 +2 位作者 占小登 斯华敏 孙宗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7-260,共4页
对籼粳杂交组合“0 2 42 8(粳 ) /特青 (籼 )”F1 进行一步成苗法花药培养 ,对该组合的分离世代采用连续自交随机选择 ,分别获得由 132个株系组成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和由 15 7个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 (RIL )群体。通过形态指数法和... 对籼粳杂交组合“0 2 42 8(粳 ) /特青 (籼 )”F1 进行一步成苗法花药培养 ,对该组合的分离世代采用连续自交随机选择 ,分别获得由 132个株系组成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和由 15 7个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 (RIL )群体。通过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两个群体的籼粳分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是 DH群体还是 RIL群体 ,各株系的籼粳形态指数和分子标记指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 ,但 RIL群体的偏态性强于 DH群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倍单倍体 重组自交系 籼粳分化 籼粳杂交 水稻
下载PDF
利用DH群体动态检测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昌军 姜恭好 +3 位作者 李信 刘韬 徐才国 何予卿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56-462,共7页
利用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F1花培获得的190个双单倍体群体(doubled-haploid population,DH系)及其构建的179个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DH系群体苗期重复接虫试验和2个不同时期对褐飞虱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查,并应用Mapmaker/exp Ver... 利用籼粳交珍汕97/武育粳2号F1花培获得的190个双单倍体群体(doubled-haploid population,DH系)及其构建的179个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通过对DH系群体苗期重复接虫试验和2个不同时期对褐飞虱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查,并应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和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 2.0对水稻抗褐飞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ativetraitlocus,QTL)进行动态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对褐飞虱抗性的检测中,共检测到6个抗性QTL,分别位于第2、3、4、8和10染色体上,各QTL的LOD值分别为2.22~4.64,贡献率为5.04%~13.73%,第3染色体和第4染色体上各有1个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来自于亲本武育粳2号的这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其余4个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表明来自于亲本珍汕97的这些位点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抗褐飞虱 动态检测 水稻 dh群体 SSR分子标记 Windows 双单倍体群体 遗传效应分析 加性效应 等位基因 褐飞虱抗性 QTL 染色体 遗传图谱 动态调查 危害程度 不同时期 V2.0 籼粳交 OD值 贡献率 OTL 苗期
下载PDF
望水白和苏麦3号构建的DH群体赤霉病抗性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贾高峰 陈佩度 +3 位作者 秦跟基 王秀娥 周波 刘大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9-1185,共7页
利用抗病品种望水白和苏麦3号分别与感病品种Alondra’s杂交,F1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构建了2个DH群体。2001-2003年连续3年在赤霉病常发重病区福建省建阳市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通过聚类分析把2个DH群体分成稳定的抗病DH... 利用抗病品种望水白和苏麦3号分别与感病品种Alondra’s杂交,F1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构建了2个DH群体。2001-2003年连续3年在赤霉病常发重病区福建省建阳市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通过聚类分析把2个DH群体分成稳定的抗病DH系、稳定的感病DH系、稳定的中抗DH系以及抗性不稳定的DH系4类,4种类型在2个DH群体中的比例相似。望水白/Alondra’sDH群体赤霉病抗性比苏麦3号/Alondra’sDH群体强,但其抗性不如苏麦3号DH群体稳定。遗传模型分析表明在望水白/Alondra’s和苏麦3号/Alondra’s2组合各自至少存在2对主基因差异。主基因可以解释70%以上表型抗性,多基因可以解释15%左右的表型抗性。由于3年的发病条件有差异,基因间表现出相互独立、加性上位、等加性和累加作用等不同互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dh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下载PDF
CIMMYT玉米DH育种研究进展:诱导策略及其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施标 郑洪建 +3 位作者 孙大鹏 王慧 George Mahuku 吴爱忠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介绍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CIMMYT玉米DH育种的诱导策略和相关的研究活动,特别是CIMMYT在热带单倍体诱导系选育、新型单倍体鉴别标记技术和DH纯系农艺... 介绍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育种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CIMMYT玉米DH育种的诱导策略和相关的研究活动,特别是CIMMYT在热带单倍体诱导系选育、新型单倍体鉴别标记技术和DH纯系农艺管理系统优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双单倍体 育种技术 dh育种 CIMMYT
下载PDF
Tg29诱导糯玉米单倍体的效率及DH系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邢政 姜龙 +3 位作者 王薪淇 邓昆鹏 任孝慈 赵仁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43,共6页
【目的】检验新选诱导系Tg29诱导糯玉米单倍体的效率以及糯玉米DH系的稳定性,为单倍体技术在糯玉米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Tg29与16份不同基因型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杂交,并根据籽粒Navajo斑纹和ABPI紫色植株... 【目的】检验新选诱导系Tg29诱导糯玉米单倍体的效率以及糯玉米DH系的稳定性,为单倍体技术在糯玉米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Tg29与16份不同基因型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杂交,并根据籽粒Navajo斑纹和ABPI紫色植株显性双标记系统对所诱导的孤雌生殖单倍体进行筛选;分析从京糯6/Tyc115中诱导出的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加倍获得的16份DH系的田间和农艺性状表现,从而对糯玉米DH系进行鉴定。【结果】在16份糯玉米母本材料中,从JN18、JN18/BN2和Tyc115中诱导单倍体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0.41%,9.79%和9.25%;而从浚白34和京糯6中诱导单倍体的频率较低,分别为3.45%和3.13%;Tg29的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6.55%。在株高、穗位、株型性状上,糯玉米DH系内均呈高度的一致性,其中Tyc115、京糯6、JN18等DH系在生长势和果穗性状上符合育种要求。【结论】利用Navajo斑纹和ABPI紫色植株显性双标记系统来鉴别杂交诱导的糯玉米单倍体是可靠的;Tg29对不同糯玉米基因型材料均能诱导产生单倍体,但诱导率与母本基因型材料有很大关系;糯玉米单倍体加倍获得的DH系的群体遗传结构是同质的,是完全意义上的纯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Tg29 dh
下载PDF
用DH群体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能义 薛庆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61-267,共7页
以平均自然结实率为指标,对N5047S/T8340和N5047S/02428两个DH群体在1992和1993年长短日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日下两个DH群体的育性均表现为明显分离,呈连续的双峰曲线分布。... 以平均自然结实率为指标,对N5047S/T8340和N5047S/02428两个DH群体在1992和1993年长短日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日下两个DH群体的育性均表现为明显分离,呈连续的双峰曲线分布。Kolmogrov-Smirnov检验表明,同一群体两年的育性分布一致。X2检验,不育花培系比可育花培系符合1:3的分离比,说明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受两对独立的隐性主效基因控制。且这两对基因在育性表达的强度上存在差异。在短日下,各个花培系都为可育,花培不育系育性能稳定地转换。通过对同—DH群体一年多次多点种植或数年种植,理论上每个光敏核不育花培系的不育基因都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并可避免F2群体杂合体的显性及与显性有关的基因互作影响,所以用DH群体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有其独特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加倍单倍体 遗传 光敏核不育 雄性不育性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DH群体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志宏 宋文贞 +2 位作者 刘少佳 胡中立 朱英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籽粒充实度差是限制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作者对籼粳交 (圭 6 30 / 0 2 42 8) DH群体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籽粒充实度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在该 DH群体中发生分离的基因估计数为 5~ 6对。通过估... 籽粒充实度差是限制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作者对籼粳交 (圭 6 30 / 0 2 42 8) DH群体的籽粒充实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籽粒充实度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在该 DH群体中发生分离的基因估计数为 5~ 6对。通过估测三级 (偏度 )和四级 (峰度 )统计量 ,检测到控制籽粒充实度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DH群体中籽粒充实度表现出明显的超亲分离 ,表明基因重组可实现控制籽粒充实度的增效基因的聚合。籽粒充实度与单穗产量、穗均实粒数和干物质 /总库容之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千粒重、穗均颖花数和穗均总库容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h群体 籽粒充实度 基因互作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甘芥种间杂交后代DH系花期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原小燕 铁朝良 +4 位作者 符明联 李根泽 字德华 张云云 王敬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8,共10页
本试验以22份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为供试材料,在油菜花期降雨量约5.7 mm、6.7 mm的情况下,连续两年设置正常灌水、花期干旱胁迫2个处理,考察产量及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应用抗旱指数法、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结合... 本试验以22份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为供试材料,在油菜花期降雨量约5.7 mm、6.7 mm的情况下,连续两年设置正常灌水、花期干旱胁迫2个处理,考察产量及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应用抗旱指数法、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多数甘芥杂交后代材料抗旱性高于常规甘蓝型品种,共获得7份抗旱性较强的材料;无论采用直接评价或关联系数综合评价,两种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约有42.55%的材料抗旱等级分类一致,同一材料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其抗旱性表现有差别,通过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结果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芥杂交后代 dh株系 干旱胁迫 抗旱指数 关联系数
下载PDF
甘蓝型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系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原小燕 符明联 +3 位作者 李根泽 王敬乔 魏生广 程德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71,共10页
为评价和利用种间杂交的抗旱新种质,以24份甘芥(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为材料,在全生育期降水量约60mm的情况下,设置正常灌水、苗期干旱胁迫、薹花期干旱胁迫、角果生长期干旱胁迫4个处理,考察产量及与产量相关的4... 为评价和利用种间杂交的抗旱新种质,以24份甘芥(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为材料,在全生育期降水量约60mm的情况下,设置正常灌水、苗期干旱胁迫、薹花期干旱胁迫、角果生长期干旱胁迫4个处理,考察产量及与产量相关的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应用抗旱指数法、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筛选优异的抗旱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多数甘芥杂交后代材料抗旱性均高于常规甘蓝型品种,其中角果生长期、苗期更显著,共获得10份抗旱性较强的材料,其中2份在全生育期抗旱性均较强。3个时期抗旱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和薹花期抗旱性显著相关,而角果生长期和苗期、薹花期的相关性不显著。在苗期、薹花期、角果生长期的任一时期发生干旱均能严重影响油菜地上部鲜重、株高、芥酸及油酸含量,同时薹花期发生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苗期。植株在苗期、薹花期、角果生长期的抗旱性与地上部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薹花期抗旱性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杂种 甘蓝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dh株系 抗旱鉴定 抗旱指数 关联系数
下载PDF
春性甘蓝型油菜几个细胞质雄性不育DH恢复系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星晓蓉 杜德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6-149,共4页
春性甘蓝型油菜3个不育系与小孢子培养获得的10个DH恢复系,按3×10 NCⅡ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恢复系E-3、E-5、E-10、E-16在4个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其中E-10的一般配合... 春性甘蓝型油菜3个不育系与小孢子培养获得的10个DH恢复系,按3×10 NCⅡ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恢复系E-3、E-5、E-10、E-16在4个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其中E-10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较高,性状较好。105 A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不育系,在多个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并且综合性状优良,应用潜力大。最佳组合是105A×E-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dh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下载PDF
优良饲草大麦DH株系的创制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亦菲 张述伟 +6 位作者 宗营杰 高茹雪 刘瑞 李颖波 陆瑞菊 高润红 刘成洪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46,共8页
为了创制饲草大麦专用品种的优异中间材料,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构建大麦品种花22和育种中间材料QS3的DH群体,以花22的株高(约80 cm)为参考,在田间筛选高秆、生长旺盛的后代DH株系,并对其农艺性状、抗倒伏性以及饲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 为了创制饲草大麦专用品种的优异中间材料,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构建大麦品种花22和育种中间材料QS3的DH群体,以花22的株高(约80 cm)为参考,在田间筛选高秆、生长旺盛的后代DH株系,并对其农艺性状、抗倒伏性以及饲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筛选到的63份高秆DH株系中有10份DH株系的抗倒伏能力显著优于亲本花22(P<0.05),其中有6份DH株系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显著高于亲本花22(P<0.05);抗倒伏能力与基部第二节间的直径和充实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株系之间的饲草品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份DH株系的粗蛋白含量达到7.00%,2份DH株系的总淀粉含量达到30%以上,均高于花22,说明这3份DH株系的饲草品质优于花22。这些种质材料的获得为培育饲草专用型大麦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dh株系 株高 抗倒伏 饲草品质
下载PDF
DH群体内株系对籼、粳亚种的亲和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再君 梁承邺 朱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1-514,共4页
以窄叶青8号(ZYQ8) 京系17(JX17)的13个花培DH株系和培矮6 4 / 0 2 4 2 8的11个花培DH株系为材料,分析了它们的籼粳分化及其对籼、粳亚种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无论亲本是否具有广亲和性亲缘,两个DH群体均出现广亲和性良好的株系,且... 以窄叶青8号(ZYQ8) 京系17(JX17)的13个花培DH株系和培矮6 4 / 0 2 4 2 8的11个花培DH株系为材料,分析了它们的籼粳分化及其对籼、粳亚种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无论亲本是否具有广亲和性亲缘,两个DH群体均出现广亲和性良好的株系,且多数株系属籼粳中间类型。这说明虽然广亲和性是遗传的,但是籼粳基因的重组确实可以产生广亲和性,而且籼粳中间型可能是广亲和性表达的最适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DH株系的广亲和性与株系本身的自交结实率和脱粒性没有联系。通过窄叶青8号 京系17DH株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分析表明,雄性不育可恢复性与广亲和性是相互独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倍单倍体(dh) 水稻 亚种 广亲和性
下载PDF
青花菜DH系带柄子叶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6
作者 盛小光 顾宏辉 +2 位作者 虞慧芳 王建升 赵振卿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X期44-48,共5页
以青花菜DH系3-6、3-7和3-9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其高频离体再生体系,比较了不同基因型、不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时期苗龄外植体及不同浓度AgNO3添加剂对不定芽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3-6和3-7两个基因型:8d苗龄外植体... 以青花菜DH系3-6、3-7和3-9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其高频离体再生体系,比较了不同基因型、不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时期苗龄外植体及不同浓度AgNO3添加剂对不定芽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3-6和3-7两个基因型:8d苗龄外植体不定芽的再生频率分别为96.9%和97.8%(培养基:MS+0.02mg·L-1NAA+1.0mg·L-16-BA+4mg·L-1AgNO3+10g·L-1琼脂+30g·L-1蔗糖),平均外植体的再生芽数分别为15、14个,生根培养诱导生根率均为100%(培养基:1/2MS+0.05mg·L-1NAA+7g·L-1琼脂+30g·L-1蔗糖),驯化移栽成活率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菜 dh 带柄子叶 离体培养 高频再生
下载PDF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军妹 沈秋泉 +1 位作者 杨建明 杨文新 《大麦科学》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 大麦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建立的方法很多 ,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 ,而且对于单倍体的育种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大麦DH群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群体 大麦 加倍单倍体 遗传育种 应用
下载PDF
不同世代玉米诱导率与加倍率研究及DH系配合力分析
18
作者 张艳辉 马艺文 +5 位作者 倪志刚 孙盼盼 郑永照 康恒 孙晓晨 董本春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0-103,共4页
以Lancster类群的玉米自交系PH 5 AD和PH 4 CV进行杂交组配,连续自交4代,形成S、S、S和S四个世代,利用诱导系H-4对四个世代进行杂交诱导。结果表明,不同世代诱导率间呈极显著差异,诱导率最高的是S世代,为10.66%。采用浸芽法,用纯度为0.6... 以Lancster类群的玉米自交系PH 5 AD和PH 4 CV进行杂交组配,连续自交4代,形成S、S、S和S四个世代,利用诱导系H-4对四个世代进行杂交诱导。结果表明,不同世代诱导率间呈极显著差异,诱导率最高的是S世代,为10.66%。采用浸芽法,用纯度为0.6%的秋水仙素处理不同世代的单倍体种子,结果显示,不同浸芽时长对单倍体加倍率的影响显著,其中浸芽8 h的加倍效果最佳,加倍率为19.91%;对四个不同世代选育的20个DH系与Reid类群的5个测验种形成的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研究,发现DH系产量平均配合力较低的是S世代;DH系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是S和S世代,且S和S世代产量变化幅度比较接近;诱导产生DH系的最佳世代是S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诱导率 加倍率 dh 配合力
下载PDF
玉米单倍体加倍(DH)系籽粒性状表现的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铭堂 段民孝 +2 位作者 赵久然 王元东 邢锦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玉米单倍体育种是快速选育纯合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对来自BSSS杂种优势群的两个自交系BX08和BX19的杂交F1进行诱导获得单倍体,又经加倍获得33个加倍纯合系(DH),分析单倍体加倍纯合系与两个亲本及F1杂交种的果穗及籽粒... 玉米单倍体育种是快速选育纯合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利用单倍体诱导系,对来自BSSS杂种优势群的两个自交系BX08和BX19的杂交F1进行诱导获得单倍体,又经加倍获得33个加倍纯合系(DH),分析单倍体加倍纯合系与两个亲本及F1杂交种的果穗及籽粒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单倍体加倍系的籽粒容积和质量比亲本籽粒都有所提高,子代的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善,说明发生单倍体不是基因随机分离的结果,单倍体育种存在选择压力,有利于优良基因的累积,淘汰不良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诱导系 单倍体加倍(dh)系
下载PDF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DH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8
20
作者 罗瑛皓 陈新民 +3 位作者 夏兰芹 陈孝 何中虎 任正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70,共6页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graminisf sp 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抗白粉病基因累加,可延长品种抗病性寿命,有利于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Pm4b的STS PCR标记,Pm13和PmV的SCAR PCR标记,以及与Pm12共分离的同工...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graminisf sp 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抗白粉病基因累加,可延长品种抗病性寿命,有利于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Pm4b的STS PCR标记,Pm13和PmV的SCAR PCR标记,以及与Pm12共分离的同工酶标记(αAmy 1) ,对来自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的双单倍体材料的7个株系和9个穗系的4 9个随机单株进行检测。分别筛选出含有Pm12 +Pm4b +PmV和Pm13+Pm4b +PmV 3个抗病基因的植株7个和1个,含有Pm12 +Pm4b、Pm4b +PmV、Pm12 +PmV和Pm13+Pm4b 2个抗病基因的植株3个、6个、2个和2个。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方法创造多基因聚合体DH材料时,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可产生更多不同基因类型的聚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双单倍体 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 抗性基因累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