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晓玉 何斐 +1 位作者 叶超 蔡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4-1020,共7页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DSBR)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TaqMan探针技术检测679例NSCLC新发病例的DSBR 10个SNP(rs6869366、rs1056503、rs3734091、rs86...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DSBR)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TaqMan探针技术检测679例NSCLC新发病例的DSBR 10个SNP(rs6869366、rs1056503、rs3734091、rs861539、rs861537、rs1799794、rs16942、rs144848、rs1805794、rs2735383)的基因分型,应用Kaplan-Meier、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29.8%(95%CI:26.1%~33.5%)。化疗患者携带XRCC3 rs861539 CT+TT基因型的死亡风险低于携带CC基因型患者(MST:32月vs.60月HR=0.629,95%CI:0.411~0.962,P=0.032;aHR=0.623,95%CI:0.399~0.973,P=0.038);鳞癌患者携带BRCA1 rs16942 AG+GG等位基因型比携带AA基因型的预后差(MST:24月vs.31月;aHR=1.622,95%CI:1.139~2.310,P=0.007);非吸烟女性腺癌患者携带NBS1 rs2735383GC+CC基因型较携带GG基因型的死亡风险低(MST:41月vs.32月;aHR=0.420,95%CI:0.247~0.714,P=0.0 0 1);携带X R C C 3r s 8 6 1 5 3 9 C T+T T基因型的临床早期病例较携带CC基因型的死亡风险降低(aHR=0.444,95%CI:0.192~1.025,P=0.057);男性吸烟的早期患者携带NBS1 rs1805794CG+GG基因型比CC基因型的死亡风险高(aHR=2.768,95%CI:1.273~6.017,P=0.010);携带XRCC3 rs861537 AA基因型的临床晚期病例较携带GG基因型的死亡风险增加(aHR=1.750,95%CI:1.021~3.001,P=0.042)。联合分析发现,患者携带4个或5个不利基因型比携带≤3个不利基因型的死亡风险增加(aHR=1.153,95%CI:1.005~1.322,Ptrend=0.042)。结论DSBR基因遗传多态性可作为NSCLC患者预后评价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 多态性 生物标志
下载PDF
DNA同源重组修复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邱宇凡 胡蕴慧 张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0-914,共5页
双链断裂是真核细胞最严重的DNA损伤类型,主要依赖同源重组途径进行修复。BRCA1/2是该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以其为核心组成的BRCA肿瘤抑制因子网络中多种致病性突变均可损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增高乳腺癌易感性。该文结合最新研究进... 双链断裂是真核细胞最严重的DNA损伤类型,主要依赖同源重组途径进行修复。BRCA1/2是该修复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以其为核心组成的BRCA肿瘤抑制因子网络中多种致病性突变均可损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增高乳腺癌易感性。该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DNA同源重组修复网络中关键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易感性及个体化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促进相关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早期预防、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修复 乳腺肿瘤 易感基因 抑癌基因 BRCA 化疗
下载PDF
沉默PeroxiredoxinⅠ基因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启帅 黄曦 李少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9-1123,共5页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Ⅰ(PrxⅠ)沉默后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稳定表达PrxⅠshRNA的pGPU6-PrxⅠ和阴性对照pGPU6-HK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pGPU6-HK组、pGPU6-... 目的探讨PeroxiredoxinⅠ(PrxⅠ)沉默后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稳定表达PrxⅠshRNA的pGPU6-PrxⅠ和阴性对照pGPU6-HK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pGPU6-HK组、pGPU6-PrxⅠ组、pGPU6-HK+照射(ionizing radiation,IR)组、pGPU6-PrxⅠ+IR组。用6MVX线照射裸鼠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称取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PrxⅠ和Caspase3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测定肿瘤组织中γ-H2AX和Rad51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裸鼠移植瘤模型,pGPU6-PrxⅠ+IR组裸鼠移植瘤生长肿瘤明显迟缓,体积较小,抑瘤率为79.76%,与pGPU6-PrxⅠ(34.92%)和pGPU6-HK+IR(56.94%)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给予pGPU6-PrxⅠ及IR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增多,PrxⅠ和Rad51蛋白表达减少,而Caspase3和γ-H2AX蛋白表达增加,以pGPU6-PrxⅠ+IR组更为显著,其Rad51蛋白下降了84.8%,γ-H2AX蛋白表达升高5.6倍(P<0.05)。结论沉默PrxⅠ表达可提高乳腺癌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DNA双链断裂增加、DNA损伤后修复能力降低有关。PrxⅠ可能是一个理想的乳腺癌放射增敏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XIREDOXIN 放射敏感性 dna双链断裂 dna损伤修复 乳腺癌
下载PDF
DSB修复基因hKu70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起展 庄志雄 +2 位作者 江高峰 何云 杜柳涛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构建人DNA双链断裂 (DSB)修复基因hKu70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K ,为以后的hKu70基因功能和毒理学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提取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总RNA ,逆转录酶 多聚酶链式反应 (RT PCR)扩增hKu70基因cDNA保守序... 目的 构建人DNA双链断裂 (DSB)修复基因hKu70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K ,为以后的hKu70基因功能和毒理学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提取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LF)总RNA ,逆转录酶 多聚酶链式反应 (RT PCR)扩增hKu70基因cDNA保守序列 ,经与pGEM T载体连接、筛选、克隆、抽提质粒和双酶切后 ,将纯化的hKu70基因cDNA保守序列反向插入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 C1中 ,筛选、克隆、抽提质粒 ,从而构建hKu70基因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K。结果 经RT PCR获得 467bp含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DNA片段 ,T载体克隆后经双酶切、测序 ,确定该片段为hKu70基因cDNA ,进而构建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K ,并双酶切 ,测序确证。结论 成功构建hKu70基因反义RNA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K ,为建立该基因低表达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hKn70 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式反应 修复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反义RNA dna损伤 卫生毒理学
下载PDF
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易感基因UNC13D参与同源重组修复 被引量:1
5
作者 常丽贤 曾慧敏 +6 位作者 周全全 高敏 魏蔚 周剑峰 安文彬 袁卫平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2-695,共4页
本研究从DNA双链断裂同源重组修复角度探讨UNC13D(秀丽新小杆线虫)基因参与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ype 3,FHL3)的发病机制。利用DNA同源重组修复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U... 本研究从DNA双链断裂同源重组修复角度探讨UNC13D(秀丽新小杆线虫)基因参与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ype 3,FHL3)的发病机制。利用DNA同源重组修复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UNC13D基因下调后DR-U2OS细胞同源重组修复率的变化情况,并研究此基因的相关功能。结果表明:下调DR-U2OS细胞的UNC13D基因表达后,同源重组修复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UNC13D编码蛋白Munc13-4不仅参与到细胞毒颗粒的胞吐过程中,而且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也起作用。结论:UNC13D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抑制细胞毒颗粒的胞吐和降低DNA双链断裂后的同源重组修复率参与FHL3发病过程,这一研究结果为揭示FHL3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UNC13D基因 dna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修复
下载PDF
基于同源重组的CRISPR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江桐欣 李晓琳 +5 位作者 朱庆锋 张琪 张爱霞 刘勤坚 于洋 刘文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119-127,共9页
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几乎在任何动植物细胞基因组的特定目标位点,DNA大片段的“无缝”插入或替换,均可在CRISPR核酸酶产生双链切口后,在供体DNA存在的情况下,诱导同源定向修复来实现。目前,这种基于同源重组的CRISPR精准基因... 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几乎在任何动植物细胞基因组的特定目标位点,DNA大片段的“无缝”插入或替换,均可在CRISPR核酸酶产生双链切口后,在供体DNA存在的情况下,诱导同源定向修复来实现。目前,这种基于同源重组的CRISPR精准基因编辑在农作物基因功能分析和新技术育种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在植物细胞中高效实现同源重组介导的CRISPR精准编辑这一目标,简述CRISPR精准编辑依赖的两种主要的基于同源重组的细胞修复机制,即合成依赖的链退火修复机制和非同源末端连接辅助的单链退火修复机制;在此基础上,详述产生DNA双链切口并诱导同源重组定向修复的CRISPR核酸酶和供体DNA/RNA,主要包括Cas9/12及其融合蛋白、sgRNA/crRNA及其修饰物、供体DNA/RNA及其修饰物;进而总结在植物遗传转化中为保障DNA双链切口和供体DNA/RNA发生的时空一致性以提高同源重组效率,而通常采用的CRISPR组分及供体DNA/RNA细胞递送方式;最后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农作物新技术育种等方面,展望基于同源重组的CRISPR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 dna双链切口 同源重组 同源定向修复 基因编辑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NBS1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樊丽辉 陈俊磊 蔡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NBSI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575例患者和575名对照的NBS1基因多态。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NBSlrsl805794的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9%、51...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NBSI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575例患者和575名对照的NBS1基因多态。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NBSlrsl805794的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9%、51.8%、22.3%和20.5%、52.3%、27.1%,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P=0.04),携带C/G+G/G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者的1.46倍(OR=1.46,95%CI:1.09~1.97)。对照组和病例组NBSlrs2735383的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7.9%、47.0%、15.1%和35.5%、48.5%、16.0%,两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69)。携带Hap4-GC单体型或Hap4/Hap2单体型对者患肺癌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0(95%CI:1.24~2.31)和1.75(95%CI:1.11~2.76),NBSl基因多态与吸烟有联合作用(P〈0.05)。结论NBSlrsl805794G/G基因型可能是肺癌的易感基因型,rsl805794和rs2735383位点构建的Hap4-GC单体型及Hap4/Hap2单体型对可能是肺癌的易感单体型和单体型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NBSI 基因多态 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植物DNA断裂修复基因对农杆菌T-DNA整合的作用
8
作者 崔海瑞 朱斌 +2 位作者 宋悦 赵海军 汪庆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593-1600,共8页
转基因植物在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生物制药中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广泛用于基因组分析的强大工具,也是获得转基因植物的主导技术。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许多农杆菌和植物的遗传因子协同参... 转基因植物在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生物制药中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广泛用于基因组分析的强大工具,也是获得转基因植物的主导技术。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许多农杆菌和植物的遗传因子协同参与完成。经过20多年的研究,人们对T-DNA产生和转运的分子机制以及农杆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已有所了解。T-DNA整合是农杆菌介导转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但对于其整合机制所知仍有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寄主植物细胞的DNA断裂修复基因对农杆菌T-DNA整合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首先介绍T-DNA转移的大致过程,重点讨论DNA断裂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对T-DNA整合的作用,为通过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遗传操纵来提高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植物遗传转化 T-dna整合 dna断裂修复基因
原文传递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3′UTR的多态性与汉族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
9
作者 张沐 姚勇 +12 位作者 梁从凯 杨梅 朱蓉嵘 康丽华 王惠芬 陈佳 刘必红 戚应祥 傅东红 张俊芳 殷丽 施健 管怀进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20期2381-2384,共4页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汉族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关系。方法提取无锡滨湖区和盐城阜宁县ARC患者(ARC组,789例)及正常人(对照组,789例)的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荧光探针和实时...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汉族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关系。方法提取无锡滨湖区和盐城阜宁县ARC患者(ARC组,789例)及正常人(对照组,789例)的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荧光探针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4个双链断裂修复基因3′UTR的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比较各位点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并计算相对危险度(OR)。结果 XRCC5-rs1051685与ARC、皮质性和混合性ARC密切相关(OR=1.61、2.12和1.89,P<0.01),RAD52-rs1051669与ARC、皮质性和核性ARC密切相关(OR=0.72、0.69和0.71,P<0.05)。结论 XRCC5、RAD52基因3′UTR的多态性在汉族人AR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同亚型的ARC可能具有特异性的危险因素和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 3′非翻译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XRCC5、LIG4的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贺鹏 李冉 +1 位作者 罗文凯 孟令松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XRCC5、LIG4的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方法以126例脑胶质瘤患者以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XRCC5基因rs828704、rs9288516位点以及LIG4基因rs3093737、rs3093739、rs10131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XRCC5、LIG4的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相关性。方法以126例脑胶质瘤患者以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XRCC5基因rs828704、rs9288516位点以及LIG4基因rs3093737、rs3093739、rs10131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其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XRCC5基因rs828704、rs9288516位点及LIG4基因rs3093737、rs3093739、rs10131位点在两组的分布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P>0.05)。病例组XRCC5基因rs9288516位点的A等位基因、LIG4基因rs10131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XRCC5基因rs9288516位点、LIG4基因rs10131位点在显性模型及加性模型下与胶质瘤易感性具有相关性(P<0.05);LIG4基因rs3093739位点在显性模型下与胶质瘤的易感性相关(P<0.05)。结论XRCC5基因rs9288516位点、LIG4基因rs10131位点与胶质瘤的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 XRCC5基因 LIG4基因 脑胶质瘤 多态性
原文传递
Rad51基因沉默对铅诱导TK6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影响
11
作者 刘祥铨 吴京颖 +1 位作者 林秀洁 陈美芳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Rad51基因沉默后对醋酸铅染毒致人淋巴母细胞(TK6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的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构建Rad51沉默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感染对数期TK6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感染效果。运用480μmol/L的醋酸铅染毒TK6细... 目的研究Rad51基因沉默后对醋酸铅染毒致人淋巴母细胞(TK6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的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构建Rad51沉默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感染对数期TK6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感染效果。运用480μmol/L的醋酸铅染毒TK6细胞24 h(Control组、shRNA-NC组和shRNA-Rad51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TK6细胞的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K6细胞的Rad51、BRCA1、53BP1蛋白的表达。结果 shRNA-Rad51组的Rad51 mRNA表达水平和Rad5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ontrol组及shRNA-NC组(P <0.01);shRNA-Rad51组的γ-H2AX阳性率为(27.48±1.66)%,与Control组的(14.77±1.21)%及shRNA-NC组的(14.04±1.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shRNA-Rad51组的BRCA1蛋白表达水平为(0.25±0.03),与Control组的(0.55±0.04)及shRNA-NC组的(0.51±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shRNARad51组的53BP1蛋白表达水平为(3.24±0.27),与Control组的(2.01±0.19)及shRNA-NC组的(2.11±0.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Rad51基因沉默后,TK6细胞HR修复通路受抑制和NHEJ修复通路激活,TK6细胞对铅遗传毒性的敏感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铅 人淋巴母细胞 TK6细胞 dna双链断裂 基因沉默 RAD51基因 损伤修复
原文传递
六价铬致BEAS-2B细胞DNA损伤修复基因转录组学特征分析
12
作者 哈飞再 郑湃 +4 位作者 冯慧敏 苏泽康 胡贵平 王天成 贾光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89-292,304,305,共6页
目的研究六价铬暴露对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暴露于0.20、0.60、1.80μmol/L六价铬24 h,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学的测定。分析得到不同剂量组的差异表达mRNA并与AmiGO 2数据库进行比对,提取并分... 目的研究六价铬暴露对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暴露于0.20、0.60、1.80μmol/L六价铬24 h,提取RNA进行转录组学的测定。分析得到不同剂量组的差异表达mRNA并与AmiGO 2数据库进行比对,提取并分析DNA修复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功能、互作网络及候选基因。结果六价铬染毒后共得到3959个差异基因,其中下调基因共有2928个,上调基因有1031个。在不同染毒剂量下,低、中和高染毒组各有506、981以及2472个差异基因。对提取的DNA修复相关基因分析的结果显示,SMC1A基因在3个剂量组中均差异表达;有11个基因在中、高剂量组中均差异表达,其中有3个基因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分别为BRCA2、RAD51B和PRKDC,在高剂量组中与对照组差异表达的倍数分别为0.70(P=0.005)、0.19(P=0.003)和0.52(P=0.007);MGME1基因涉及线粒体DNA的修复,相对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组表达改变倍数为0.75(P<0.001)、0.67(P=0.025)。结论六价铬染毒后DNA部分修复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相关基因BRCA2、RAD51B和线粒体DNA修复基因MGME1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dna修复 dna双链断裂 基因表达谱
原文传递
限制性内切酶诱发DNA双链断裂在细胞中的修复忠实性
13
作者 周平坤 项晓琼 +1 位作者 刘学英 夏寿萱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用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EcoRV分别处理双标记基因质粒(pSVneo-gpt)DNA,在gpt基因序列上产生双链断裂,然后将其导入CHO细胞中,研究受损基因在细胞中的修复忠实性。结果显示由EcoRV产生的平齐末端D... 用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EcoRV分别处理双标记基因质粒(pSVneo-gpt)DNA,在gpt基因序列上产生双链断裂,然后将其导入CHO细胞中,研究受损基因在细胞中的修复忠实性。结果显示由EcoRV产生的平齐末端DNA双链断裂在细胞中的修复忠实性高于由KpnI酶产生的粘性末端DNA双链断裂。还用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了部分转化克隆中酶切gpt序列的重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修复 内切酶 基因转移 辐射损伤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e Structure and Genome Instability in Flowering Plants
14
作者 Jeffrey L. Bennetzen Xuewen W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07-413,共7页
Flowering plant (angiosperm) genomes are exceptional in their variability with respect to genome size, ploidy, chromosome number, gene content, and gene arrangement. Gene movement, although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e... Flowering plant (angiosperm) genomes are exceptional in their variability with respect to genome size, ploidy, chromosome number, gene content, and gene arrangement. Gene movement, although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earliest plant genome comparisons, has been relatively underinvestigated. We present here- in a description of several interesting properties of plant gene and genome structure that are pertinent to the successful movement of a gene to a new location. These considerations lead us to propose a model that can explain the frequent success of plant gene mobility, namely that Small Insulated Genes Move Around (SlGMAR). The SIGMAR model is then compared with known processes for gene mobilization, and predic- tions of the SIGMAR model are formulated to encourage future experimentation. The overal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equent gene movement in angiosperm genomes is partly an outcome of the unusual properties of angiosperm genes, especially their small size and insulation from epigenetic silenc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genetic silencing gene insulators gene movement 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 inaccurate dna break repair transposon mobilization
原文传递
XRCC3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关联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萌 陈星 +3 位作者 邱月锋 樊丽辉 陈俊磊 蔡琳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利用HapMap数据库筛选标签SNPs,构建单体型,探讨XRCC3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吸烟状况。采集病例的外周血与对照的唾液和口腔细胞,提取DNA,以PCR-RFLP技术对XRCC3的SNPs分型。... 目的利用HapMap数据库筛选标签SNPs,构建单体型,探讨XRCC3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吸烟状况。采集病例的外周血与对照的唾液和口腔细胞,提取DNA,以PCR-RFLP技术对XRCC3的SNPs分型。应用Haploview挑选标签SNPs,LDA检验HWE与LD,SPSS分析最优遗传模型及SNPs与肺癌的关联,THESIAS推断单体型频率及其对肺癌的影响。结果 XRCC3的rs861537 AG或AA携带者的肺癌风险较GG携带者高(OR=1.48,95%CI 1.17~1.86);携带一个rs1799794 G,肺癌风险即降低(OR=0.83,95%CI 0.72~0.97);rs861539多态性与肺癌无明显关联。吸烟与rs861537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以单体型CGG为参照,携带CAA增加了肺癌风险(OR=1.32,95%CI1.11~1.57)。结论 XRCC3基因多态与肺癌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CC3基因 基因多态性 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 肺癌 遗传模型 单体型
原文传递
染色体易位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宇鹏 徐克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40-1445,共6页
染色体易位是一种严重的基因组缺陷,其主要产生原因是DNA的双链断裂发生了错误修复。临床上染色体易位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虽然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最近四十年一直被报道,但是染色体易位在细胞内形成的内在机制... 染色体易位是一种严重的基因组缺陷,其主要产生原因是DNA的双链断裂发生了错误修复。临床上染色体易位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虽然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最近四十年一直被报道,但是染色体易位在细胞内形成的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近年来的研究已经阐明了描述了染色体易位形成的步骤,同时也发现在易位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包括DNA双链断裂修复系统、染色体结构和空间位置、组蛋白修饰等在引起染色体易位频率增加和断裂末端的配对接触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就近年来对于染色体易位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概述,初步总结讨论染色体易位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各部分对易位的形成的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易位 dna双链断裂修复 基因空间性与活动性 组蛋白修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