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eening the RFX6-DNA binding domain for potential genetic variant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1
作者 Ismail S Mahmoud Ayat Homsi +6 位作者 Hamzeh J Al-Ameer Jihad Alzyoud Mais Darras Mohammad Al Shhab Malek Zihlif Ma’mon M Hatmal Walhan Alshaer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9年第3期181-187,共7页
BACKGROUND The regulatory factor X6 (RFX6), a member of regulatory factor X family, is known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ancreatic beta cells as well as insulin production and secreti... BACKGROUND The regulatory factor X6 (RFX6), a member of regulatory factor X family, is known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ancreatic beta cells as well as insulin production and secretion. However, the potential role of RFX6 in type 2 diabetes (T2D) is still unclear. AIM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RFX6 binding to DNA could be disrupted in diabete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genetic mutations are present in the DNA binding domain of RFX6 gene that could abrogate its function in T2D. METHODS A cohort of T2D patients wa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gene encoding the DNA binding domain of RFX6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then analysed by direct DNA sequencing. RESULTS The DNA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the absence of any exonic mutation. However, we have identified a new heterozyg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VS6+31 C>T) in the intronic region of DNA binding domain gene that is present in 9.2% and 8.5% of diabetic and control people, respectively (P = 0.97).CONCLUSION We report the absence of any significant genetic variant that could affect the function of RFX6-DNA binding domain in T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ULATORY factor X6 GENETIC VARIANT DIABETES dna BINDING domain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DnaG引物酶与ssDNA模板相互作用的研究
2
作者 陈江 罗昊 +2 位作者 张知明 宋旭 王刚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0-1934,共15页
目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物酶DnaG(MtuDnaG)在其基因组DNA复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被认为是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新靶点。然而MtuDnaG起始引物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这阻碍了MtuDnaG抑制剂的筛选。本研究将鉴定M... 目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物酶DnaG(MtuDnaG)在其基因组DNA复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被认为是抗结核药物研发的新靶点。然而MtuDnaG起始引物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这阻碍了MtuDnaG抑制剂的筛选。本研究将鉴定MtuDnaG结合模板的特异性识别位点,探讨MtuDnaG与ssDNA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本研究以MtuDnaG的双结构域蛋白MtuP49(包含了锌指结合结构域和RNA聚合酶结构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方法,研究MtuDnaG与含不同三联体的ssDNA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MtuDnaG的特异性识别位点。结果5'-GCG/C-3'三联体可能是MtuDnaG结合模板ssDNA的特异性识别位点。此外,在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的复制起始点附近也存在可以与MtuP49特异结合的5'-GCG/C-3'位点,其3'端侧翼序列显著影响ssDNA与MtuP49的亲和力。突变实验表明,位于锌指结合结构域中的Arg31对MtuP49结合ssDNA的活性具有重要贡献。基于预测的MtuP49结构,推测在MtuP49结合模板ssDNA过程中,锌指结合结构域会发生分子内重排。结论本研究首次鉴定了MtuDnaG结合模板ssDNA的特异性识别位点,揭示了影响MtuDnaG与模板ssDNA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但有助于阐明MtuDnaG起始引物合成的机制,也为靶向DnaG的新型抗结核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物酶dnaG 结核分枝杆菌 特异性识别位点 结构域重排 dna复制
下载PDF
MD Simulations of the P53 oncoprotein structure: the effect of the Arg273→His mutation on the DNA binding domain
3
作者 Kholmirzo Kholmurodov Ermuhammad Dushanov Kenji Yasuoka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1年第5期330-335,共6页
A comparative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p53 oncoprotei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rg273His (R273H) mutation on the p53→DNA Binding Domain (DBD). The two p53 dimer structure... A comparative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p53 oncoprotei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Arg273His (R273H) mutation on the p53→DNA Binding Domain (DBD). The two p53 dimer structures of the wild-type and mutant Arg273His (R273H) were simulated with the same thermodynamic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he obtained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nduced Arg273His mutation 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p53→DNA close contact interaction and changes the picture of hydrogen formation. The Arg273His mutation, in some cases, destroys the existing native hydrogen bond, but, in other cases, forms a strong p53→DNA hydrogen bond, which is not proper for the native protein. The MD simulation results illustrate som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the Arg273His key amino acid residue in the p53→DNA binding domain, which might be import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of the p53 protein and the origin of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P53 ONCOPROTEIN EFFECT of the R273H MUTATION dna BINDING domain
下载PDF
Presence/Absence of Two Types of Z-DNA Binding Domains in the Genomes of Organisms from Archaea, Bacteria, and Eukaryo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4
作者 Hiroshi Nakashim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We conducted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wo types of Z-DNA binding domains in various organisms. We examined 68 organisms from archaea, 914 organisms from bacteria, and 199 organisms f... We conducted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wo types of Z-DNA binding domains in various organisms. We examined 68 organisms from archaea, 914 organisms from bacteria, and 199 organisms from eukaryotes. RecA protein from Escherichia coli has a Z-DNA binding domain and this protein promotes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ll the organisms examined had this domain.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is domain is essential for all the organisms. RNA editing enzyme, adenosine deaminase from human has another type of Z-DNA binding domain. This domain was observed in some organisms of archaea, bacteria, and eukaryotes. The presence/absence of Z-DNA binding domain in adenosine deaminase indicated that gain and loss of this domain had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implication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this domain i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dna Binding domain RECA Protein 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下载PDF
Chromodomain-helicase-DNA binding protein 5, 7 and pronecrotic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serve as potential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s 被引量:2
5
作者 Crystal S Seldon Lauren E Colbert +3 位作者 William A Hall Sarah B Fisher David S Yu Jerome C Landr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4期358-365,共8页
Pancreatic cancer is one of the deadliest cancers with a very poor prognosis.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search directed towards identifying potential biomarkers that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 Pancreatic cancer is one of the deadliest cancers with a very poor prognosis.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search directed towards identifying potential biomarkers that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and provide prognostic information for pancreatic cancer. These markers can be used clinically to optimize and personalize therapy for individual patients. In this review, we focused on 3 biomarkers involved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pathway and the necroptosis pathway: Chromodomainhelicase-DNA binding protein 5, chromodomain-helicaseDNA binding protein 7, and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present literature provided for these biomarkers and current studies in which their effectiveness as prognostic biomarker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future use as biomarkers in clinical medicine. Based on the data presented, these biomarkers warr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and should be validated in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domain-helicase-dna BINDING PROTEIN 5 Chromodomain-helicase-dna BINDING PROTEIN 7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Biomarker
下载PDF
Taq DNA聚合酶功能区域的定位 被引量:6
6
作者 季朝能 杜汉森 +2 位作者 郑佐华 黄啸宇 毛裕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32-435,共4页
通过参U法定点突变产生了TaqDNA聚合酶N端分别缺失3个,235个,287个和443个氨基酸的4个缺失体,利用Bal-31连续缺失法产生了TaqDNA聚合酶的C端分别缺失了2个、16个、29个、32个、34个氨基酸... 通过参U法定点突变产生了TaqDNA聚合酶N端分别缺失3个,235个,287个和443个氨基酸的4个缺失体,利用Bal-31连续缺失法产生了TaqDNA聚合酶的C端分别缺失了2个、16个、29个、32个、34个氨基酸的5个缺失体.经DNA聚合酶活性测定表明N端缺失3个,235个,287个氨基酸后活力和完整的Taq相近,而缺失443个氨基酸后则失去了DNA聚合酶活力;C端的5个缺失体都失去了DNA聚合酶活性.据此TaqDNA聚合酶的功能区域被定位在287~832氨基酸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 dna聚合酶 功能区域 定位
下载PDF
翼螺旋转录因子FOXO1的DNA结合域的表达、纯化及结合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哈依努尔 李俊 +2 位作者 陈永恒 陈林 陈主初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翼螺旋转录因子FOXO1的DNA结合域(FOXO1 DNA binding domain,FOXO1-DBD)的表达、纯化及与DNA的结合特性。方法:采用优化FOXO1-DNA的基因序列和低温诱导的方式实现FOXO1-DBD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通过镍亲和层析及阳离子交换层析进... 目的:探讨翼螺旋转录因子FOXO1的DNA结合域(FOXO1 DNA binding domain,FOXO1-DBD)的表达、纯化及与DNA的结合特性。方法:采用优化FOXO1-DNA的基因序列和低温诱导的方式实现FOXO1-DBD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通过镍亲和层析及阳离子交换层析进行纯化,并经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验证FOXO1-DBD的DNA结合特性。结果:优化后的FOXO1基因在21℃时编码的蛋白大多以可溶性方式表达,通过两步纯化即可获得95%以上纯度的FOXO1-DBD蛋白,纯化的蛋白与含FOX家族DNA结合基序(G/ATAAACA)的DNA序列显示良好的结合特性。结论:建立了FOXO1-DBD蛋白高效表达、纯化的方法,验证了FOXO1蛋白在识别DNA上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O1 dna结合域 表达纯化 凝胶迁移实验
下载PDF
HER2/neu原癌基因胞外区片段DNA克隆及其在小鼠中诱导的抗体应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跃建 何球藻 秦慧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HER2/neu原癌基因胞外区片段(ECD)DNA直接肌肉注射在小鼠体内表达,体液免疫状况,利用小鼠流产模型观察其体内效应。方法:克隆并构建了人及大鼠HER2/neu原癌基因胞外区片段真核表达载体pCDNA... 目的:研究HER2/neu原癌基因胞外区片段(ECD)DNA直接肌肉注射在小鼠体内表达,体液免疫状况,利用小鼠流产模型观察其体内效应。方法:克隆并构建了人及大鼠HER2/neu原癌基因胞外区片段真核表达载体pCDNA3-X,采用肌肉直接注射的方法免疫小鼠,分析目的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及其诱导的兔疫应答。结果:在质粒DNA直接注射部位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并诱导了针对HER2/neu的抗体反应;同时诱发小鼠流产,使免疫鼠产仔数减少,可观察到流产结节形成。结论:通过基因免疫,可诱导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有效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nen 原癌基因 dna 肿瘤 基因治疗
下载PDF
DNA结合蛋白结构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锐 胡晓愚 李向群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76-286,共11页
本文综述了3种DNA结合蛋白结构域─—螺旋-转折-螺旋、亮氨酸拉链、锌指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参考文献65篇。
关键词 dna 结合蛋白 锌指 螺旋-转折-螺旋
下载PDF
杆状病毒的DNA聚合酶
10
作者 方洋 杨洪桂 +1 位作者 李俊凯 冯国忠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2-419,共8页
杆状病毒是一类大分子的双链DNA病毒,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农药、蛋白质表达和疫苗生产。DNA复制是杆状病毒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事件,其中DNA聚合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杆状病毒D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DNA... 杆状病毒是一类大分子的双链DNA病毒,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农药、蛋白质表达和疫苗生产。DNA复制是杆状病毒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事件,其中DNA聚合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杆状病毒D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DNA聚合酶参与病毒复制和装配机理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dna复制 dna聚合酶 结构域 核定位信号
下载PDF
异常寡核苷酸结合折叠域蛋白基因对肝细胞癌DNA复制起始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根亮 倪安妮 +5 位作者 唐玉莲 冯权 黄小程 阮文慧 李曙波 陆瑞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8-813,共6页
目的关于异常寡核苷酸结合折叠域蛋白基因(OBGs)通过微小染色体维持(MCM)复合物影响肝细胞癌DNA复制起始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逆转录相关基因(RTGs)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可变剪接和单核苷酸位点变异(SNV)与基因表达异常的相关性。... 目的关于异常寡核苷酸结合折叠域蛋白基因(OBGs)通过微小染色体维持(MCM)复合物影响肝细胞癌DNA复制起始的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逆转录相关基因(RTGs)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可变剪接和单核苷酸位点变异(SNV)与基因表达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只洁净级昆明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100只,双前肢腋下注射对数生长期肝细胞癌细胞株H22等渗盐水悬液作为H22组,余50只注射0.2 mL不含H22的等渗盐水作为对照组。从H22组小鼠中选出成瘤小鼠,解剖取出瘤体,从对照组小鼠中取健康肝组织。提取H22组和对照组总RNA,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差异表达的逆转录相关DEGs(RDEGs),对R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对RDEGs编码蛋白进行互作分析,对RDEGs多态性与基因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细胞癌中有193个差异表达的RTGs,共参与2个生物学程序、3个细胞组分、1个分子功能、3个信号通路和3个功能部位;其功能主要集中在DNA复制,尤其复制起始中OBGs参与的MCM复合体及端粒复合体构建。可变剪接分析结果显示,4个RDEGs在基因的3个位点发生了差异表达的可变剪接,且可变剪接与相应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SNV和INDEL分析显示肝细胞癌组织中共有157个RDEGs,发生1541个SNV和78个INDEL位点的改变;上述基因位点的改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6个部位,即外显子区、内含子区、基因间区、基因下游区、基因上游区和拼接区;共有28个基因的SNV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5个OBGs在肝细胞癌中出现了SNV现象,而健康肝组织中则没有SNV。结论RTGs中的OBGs可能在肝细胞癌中通过自身的基因多态性突变引起MCM复合体及端粒复合体的改变,从而调控DNA复制起始及保护端粒的完整性,进而在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变剪接及SNV则可能是一些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折叠结构域 肝细胞癌 dna复制起始 微小染色体维持复合体
下载PDF
雄激素受体中一个高保守的能抑制DNA结合区与DNA相互作用区段的鉴定
12
作者 刘国珍 王华 王振兴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的基因调控。方法:通过胶shift实验及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研究野生型AR及突变型AR与ARE(雄激素受体元件)探针的相互作用、运用蛋白-蛋白pulldown实验及Westernblot等研究AR中的一段抑制性多肽片段(ID)是否直接与DN...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的基因调控。方法:通过胶shift实验及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研究野生型AR及突变型AR与ARE(雄激素受体元件)探针的相互作用、运用蛋白-蛋白pulldown实验及Westernblot等研究AR中的一段抑制性多肽片段(ID)是否直接与DNA结合区(DBD)相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AR的N-端含有一段有抑制功能的片段,它由81个氨基酸组成,位于DBD的上游,该片段能直接与DBD相互作用,抑制DBD与雄激素应答元件的结合。该片段中保守的氨基酸残基的突变(K520E和R538E),在体外实验中能使其抑制能力降低,而在体内实验中则增强AR的反式激活。结论:研究证明ARN-端有一新发现的具有抑制功能的多肽片段,该片段可能在AR反式激活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受体 dna结合域 氨基酸
下载PDF
人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1 DNA结合结构域的表达、纯化和晶体生长
13
作者 回佳菡 唐咏 +2 位作者 张春玲 许凌峰 李雪梅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6年第6期875-877,共3页
目的:获得大量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DNA结合结构域(DBD)蛋白,用于晶体生长的三维结构解析。方法:将DBD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并获得高效表达,经过Glutathione 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ResourceQ纯化后,蛋白纯度达到95... 目的:获得大量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DNA结合结构域(DBD)蛋白,用于晶体生长的三维结构解析。方法:将DBD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并获得高效表达,经过Glutathione 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ResourceQ纯化后,蛋白纯度达到95%以上。结果:圆二色谱仪分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结果显示α螺旋占33%,β折叠占15%;采用悬滴气相扩散法得到了针状DBD晶体。结论:纯化的蛋白质与同源性达68%的Kluyveromyceslactis的DBD有相似的空间构象。获得的蛋白质晶体为进一步的三维结构解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1 dna结合结构域 表达 蛋白质纯化 晶体生长
下载PDF
一种快速制备酵母细胞PCR扩增DNA模板的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褚学英 庞振凌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47,共2页
报道了一种快速制备酵母细胞PCR扩增DNA模板的方法。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目标菌,对酵母细胞煮沸-低温冷冻预处理后,直接用于PCR扩增,获得了26S rDNAD1/D2区域序列片段,成功测序。此方法避免了复杂的DNA提取过程。
关键词 微生物 酵母菌 dna模板 PCR扩增
下载PDF
血浆DNA甲基化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庞智睿 潘世扬 +8 位作者 徐建 王芳 王宏 黄蕾 孙瑞红 徐娟 韩月 许雨乔 史新惠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70-573,共4页
目的对宫颈疾病患者血浆APC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检测,探讨其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4例宫颈低度病变(CINⅠ期)、43例宫颈高度病变(包含CINⅡ、CINⅢ期)、41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浆及25例健康妇女血浆。另... 目的对宫颈疾病患者血浆APC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检测,探讨其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4例宫颈低度病变(CINⅠ期)、43例宫颈高度病变(包含CINⅡ、CINⅢ期)、41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浆及25例健康妇女血浆。另收集31例与血浆对应的宫颈组织标本。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技术检测APC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疾病患者血浆中APC和RASSF1A甲基化水平与肿瘤组织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肿瘤组织水平高于血浆水平(Z分别为-2.236和-3.228,P均<0.05)。宫颈癌组血浆APC与RASSF1A甲基化率均高于低度病变组(P均<0.05);宫颈高度病变组血浆RASSF1A甲基化率也高于低度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APC和RASSF1A甲基化阳性结果在低度病变组、高度病变组和宫颈癌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NA甲基化水平能反映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变化,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na 宫颈肿瘤 甲基化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RAS相关区域家族1A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DNA甲基转移酶和甲基结合蛋白的表达
16
作者 许闪闪 李智 +2 位作者 何丽梅 翁文浩 于慧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32-636,共5页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DNA甲基转移酶(DNMTs)及甲基结合结构域(MBD)蛋白[包括甲基CpG结合结构域蛋白(MeCP2)和MBD2]的表达状况,探索其在基因甲基化过程的作用。并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和/或曲古霉素A(...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DNA甲基转移酶(DNMTs)及甲基结合结构域(MBD)蛋白[包括甲基CpG结合结构域蛋白(MeCP2)和MBD2]的表达状况,探索其在基因甲基化过程的作用。并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和/或曲古霉素A(TSA)对DNMTs及MeCP2和MBD2的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MMU266细胞株DNMTs(DNMT1、DNMT3a、DNMT3b)及MeCP2和MBD2蛋白的mRNA水平,与10名正常人单个核细胞(PBMC)mRNA比较。4μmol/L5-Aza-CdR和/或0.1μmol/LTSA与U266细胞共培养,分析MBD2和MeCP2蛋白mRNA的变化情况。WesternBlot检测这2种药物对U266细胞MBD2蛋白的影响。结果各甲基化调控蛋白mRNA与PBMCmRN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NMTs和MBD2蛋白在U266细胞中表达升高,而MeCP2蛋白表达下降。经5-Aza-CdR和/或TSA作用后,MBD2表达下降,MeCP2升高。5-Aza-CdR在蛋白水平对MBD2的作用亦不显著;TSA可明显降低MBD2的表达,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DNMTs和MBD2、MeCP2蛋白在MMU266细胞中表达异常,可能与U266细胞多个抑癌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相关。5-Aza-CdR和TSA可以逆转U266细胞MBD2和MeCP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转移酶 甲基结合结构域蛋白
下载PDF
MBD结构域和SRA结构域识别甲基化DNA的结构机理
17
作者 杨娜 许瑞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3-1074,共12页
DNA胞嘧啶5-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重要的修饰之一,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依赖下游的识别蛋白识别和传递甲基化信号.本文围绕两种主要的甲基化DNA识别结构域——MBD结构域和SRA结构域,综述了它们识别不同修饰形式DNA的结构基础以及发挥功能... DNA胞嘧啶5-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重要的修饰之一,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依赖下游的识别蛋白识别和传递甲基化信号.本文围绕两种主要的甲基化DNA识别结构域——MBD结构域和SRA结构域,综述了它们识别不同修饰形式DNA的结构基础以及发挥功能的分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饰识别 5-甲基胞嘧啶 MBD结构域 SRA结构域 转录调控 结构机理
下载PDF
TAR DNA结合蛋白43的表达与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瑶 李如波 +2 位作者 马诗雨 魏雪婷 徐琪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89-292,共4页
TAR DNA结合蛋白43(TAR DNA-binding domain protein 43,TDP-43)是一种高度保守、广泛表达的核蛋白。如今发现TDP-43在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表达,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标记蛋白。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 TAR DNA结合蛋白43(TAR DNA-binding domain protein 43,TDP-43)是一种高度保守、广泛表达的核蛋白。如今发现TDP-43在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表达,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标记蛋白。本文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围绕TDP-43的表达与脑损伤的相关性,在对TDP-43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TDP-43在急、慢性颅脑损伤中的特殊表达与作用,从而探索TDP-43在法医病理学中确定死亡原因、判定致伤致残情况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脑损伤 综述 TAR dna结合蛋白43
下载PDF
被子植物DNA去甲基化酶基因的进化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秋香 薛庆中 徐建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6-285,共10页
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取决于DNA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作用,而DNA去甲基化酶在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以已知的10个DNA去甲基化酶基因为参照,鉴定出两种单子叶植物(水稻和高粱)、两种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和毛果杨)中... 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取决于DNA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作用,而DNA去甲基化酶在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以已知的10个DNA去甲基化酶基因为参照,鉴定出两种单子叶植物(水稻和高粱)、两种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和毛果杨)中所有的DNA去甲基化酶同源基因,其中新鉴定出两类DNA去甲基化酶类似基因DML4和DML5。基于保守的糖苷酶结构域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析表明,植物中DNA去甲基化酶基因存在串联复制、染色体区段复制和全基因组复制而导致基因的新功能化和亚功能化。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DNA去甲基化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旨在理解DNA去甲基化酶基因的功能与进化的关系,以期为DNA去甲基化酶基因在植物中的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去甲基化酶 糖苷酶结构域 进化 基因复制与丢失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通过其DNA结合结构域促进乙肝病毒rcDNA向cccDNA的转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颖 冯巾晏 +7 位作者 赵丽娜 杨光 赵曼 袁红凤 贠昊林 刘姿娴 李悦国 张晓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7-1204,共8页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消除病毒基因组中稳定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乙肝治疗的主要难点。HBV cccDNA的形成需要填充单链区域和闭合松弛环状DNA(rcDNA)。我们之前已报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参与了HBV c...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消除病毒基因组中稳定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乙肝治疗的主要难点。HBV cccDNA的形成需要填充单链区域和闭合松弛环状DNA(rcDNA)。我们之前已报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参与了HBV cccDNA的形成。然而,HBV rcDNA向cccDNA转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PCNA参与从HBV rcDNA到HBV cccDNA的转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CRISPR/Cas9系统敲除PCNA能显著阻止HBV rcDNA向cccDNA的转化,而过表达PCNA能够有效地拯救这一现象(P<0.001)。敲除PCNA可显著减缓HBV rcDNA向cccDNA转化的动力学(P<0.01)。在HBV rcDNA向cccDNA转化的过程中,PCNA的DNA结合域是必需的(P<0.01)。由此获得结论,PCNA通过其DNA结合结构域促进乙肝病毒从rcDNA向cccDNA的转化。在临床上,PCNA可能成为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闭合松弛环状dna 共价闭合环状dna 增殖细胞核抗原 dna结合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