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属植物DNA指纹图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谭文澄 方盛国 +1 位作者 谢海 戢鹏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07-411,共5页
采用LZF 1寡核苷酸探针和限制性内切酶 Hinf1,检测兰属 2 3样株和石斛属 1样株的DNA酶解片段 ,获得了清晰易读的由 6 ~ 15条带组成有特异性的遗传指纹图谱 .表明 :(1)LZF 1探针能与兰属及石斛属植物基因组DNA中的酶解片段中简单重复序... 采用LZF 1寡核苷酸探针和限制性内切酶 Hinf1,检测兰属 2 3样株和石斛属 1样株的DNA酶解片段 ,获得了清晰易读的由 6 ~ 15条带组成有特异性的遗传指纹图谱 .表明 :(1)LZF 1探针能与兰属及石斛属植物基因组DNA中的酶解片段中简单重复序列形成杂交分子 ,证实近缘植物基因组中存在同源DNA片段 ;(2 )在介于 1~ 2 4kb的谱带中 ,大红朱砂 (A) 15条 ,3株红蝉 (B)皆 12条 ,A×BF1 2n =40两株皆 11条 ,2n=80的两株皆 13条 ,朱砂蝉兰 8条 ,三青蝉皆 11条 ,黄蝉 9条 ,两西藏虎头兰皆 12条 ,两大花蕙兰皆 7条 ,两碧玉兰皆 8条 ,两雪兰皆 6条 ,雪兰×大花蕙兰 8条 ,墨兰 8条 ,石斛兰属的熊猫兰 7条 ;(3)各种植物谱带各具特异性 ,可见其间亲缘关系不同 .相同种植物谱带条数一致 ,电泳迁移率即片段的分子量区间类似 ,此方法可得到具个体特异的DNA指纹图 ,可进一步应用于兰属植物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属 石斛属 荧光素标记 dna指纹图
下载PDF
利用DNA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检测小麦粉中害虫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鲁玉杰 袁园 +2 位作者 刘凤杰 王争艳 何向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5-110,共6页
为开发快速检测我国成品粮中害虫的技术,研究了DNA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检测小麦粉中主要害虫的碎片和虫卵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对害虫的延长因子EF1基因片段引物的筛选和PCR条件的选择,确定了有效地检测出来小麦粉中的赤拟谷盗、杂拟谷盗... 为开发快速检测我国成品粮中害虫的技术,研究了DNA分子指纹图谱技术检测小麦粉中主要害虫的碎片和虫卵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对害虫的延长因子EF1基因片段引物的筛选和PCR条件的选择,确定了有效地检测出来小麦粉中的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和锯谷盗的成虫碎片、幼虫和卵通用引物和PCR扩增条件。通过改良的PCR技术可在4 h内快速检测杂拟谷盗、锯谷盗的卵、幼虫和成虫碎片。最低检出限为可检测出小麦粉中0. 05%(m/m)卵和幼虫、1%成虫的碎片,灵敏度超过了国际标准。DNA指纹图谱中电泳条带亮度(Y)与被检测的不同害虫碎片含量(X)成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858. 36X+74. 540相关系数R为0.961 9。利用该技术检测随机取样的小麦粉中成虫的碎片,检测的准确率最高可达80. 56%。结果说明了利用DNA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可快速检测出小麦粉中害虫的碎片、幼虫和卵含量,并可预测小麦粉中害虫的感染程度。本研究为开发快速小麦粉中害虫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分子指纹图谱 害虫碎片 赤拟谷盗 杂拟谷盗 小麦粉 最低检测限
下载PDF
微型DNA指纹图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国林 朱郁文 魏平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2年第2期65-67,130,共4页
作者采用小板琼脂糖凝胶电泳,应用MYO探针,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制作微型DNA指纹图,能获得清晰图谱。实验结果表明,同一个体的血液与血斑,精液与精斑及不同部位的组织,其指纹图谱完全相同。不同个体的微型DNA指纹图谱有明显个体差异。... 作者采用小板琼脂糖凝胶电泳,应用MYO探针,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制作微型DNA指纹图,能获得清晰图谱。实验结果表明,同一个体的血液与血斑,精液与精斑及不同部位的组织,其指纹图谱完全相同。不同个体的微型DNA指纹图谱有明显个体差异。用本法能使大板DNA指纹图的常规检出量重复15~20次,最小检出量为250ng,达到极微量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微量dna 微型dna指纹图 个体认定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及HPLC指纹图谱的竹茹鉴别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罗宇琴 黄上书 +4 位作者 李国卫 潘礼业 陈向东 索彩仙 孙冬梅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92-2697,共6页
目的:结合DNA条形码和HPLC指纹图谱技术,鉴定不同来源竹茹药材的基原植物。方法:以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进行分子鉴定;建立HPLC法竹茹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类。结果:22... 目的:结合DNA条形码和HPLC指纹图谱技术,鉴定不同来源竹茹药材的基原植物。方法:以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进行分子鉴定;建立HPLC法竹茹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类。结果:22批竹茹药材分别鉴定为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 7批、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 9批,其他基原6批;HPLC指纹图谱得到11个共有峰,通过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将样品聚类为3组,基本实现了不同来源样品的区分,同时还确定了用于表征不同基原竹茹药材的6个化合物。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竹茹药材的物种鉴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解决竹茹药材真实性鉴定和质量评价的难题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茹 dna条形码 HPLC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下载PDF
我国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益军 白娟 +3 位作者 程兆榜 范永坚 熊如意 王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利用Pot2 rep PCR技术对收集自我国 14个省水稻产区的 32 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稻瘟病菌在DNA水平上的变异比较高 ,具有很丰富的多态性 ;在 2 0 %的遗传距离水平上 ,170个单型被划分成 2 0个遗传系谱 ,其中CL2 0是绝对优... 利用Pot2 rep PCR技术对收集自我国 14个省水稻产区的 32 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稻瘟病菌在DNA水平上的变异比较高 ,具有很丰富的多态性 ;在 2 0 %的遗传距离水平上 ,170个单型被划分成 2 0个遗传系谱 ,其中CL2 0是绝对优势系谱 ;对病菌系谱的地区分布分析发现 ,不同地区之间稻瘟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是明显的 ,但是也有部分菌株属于相同的系谱甚至是同一单型 ;14个省稻区的菌株指纹图谱可以分为明显的两类 ,江浙、北方等省稻区菌株的DNA指纹相似程度比较高 ,南方 9省稻区菌株DNA指纹相似程度比较高 ,这可能与两类地区的主栽品种类型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群体结构 dna指纹图谱 多态性 品种 遗传系谱 水稻
下载PDF
基于稻瘟菌毒性相关基因的指纹类型与致病型关系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石军 王志 +1 位作者 李仕贵 马炳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50-1056,共7页
本研究根据8对稻瘟菌毒性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其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分析单孢分离培养的不同地理来源的44个菌株,获得其指纹。利用18个丽江新团黑谷(LTH)单基因鉴别寄主对其中的31个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用SPSS11.5聚类分析,根据3... 本研究根据8对稻瘟菌毒性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其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分析单孢分离培养的不同地理来源的44个菌株,获得其指纹。利用18个丽江新团黑谷(LTH)单基因鉴别寄主对其中的31个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用SPSS11.5聚类分析,根据31个菌株在18个LTHNILs上的抗感反应,在LableNo.10的位置,将菌株分为7种致病类型。将上述的两种不同的聚类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通过毒性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划分出的指纹类型与用菌株在LTHNILs的抗感反应划分出的致病型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菌 dna指纹图谱 致病型 鉴别品种
下载PDF
采用任意引物PCR技术进行基因组差异显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大威 《黄牛杂志》 2000年第3期1-3,共3页
任意引物 PCR技术是通过使用短的单一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能给基因组提供几百个多态性标记 ,它是分析基因组间关系差异的有力工具。它已被广泛用于物种的分类、鉴定、估计亲缘关系、混合基因组样本的分析及创造特异探针等。其主要优... 任意引物 PCR技术是通过使用短的单一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能给基因组提供几百个多态性标记 ,它是分析基因组间关系差异的有力工具。它已被广泛用于物种的分类、鉴定、估计亲缘关系、混合基因组样本的分析及创造特异探针等。其主要优点是适用于任何生物、使用 DNA的量极少及其高效性和低成本。本文对这种技术的产生、原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意引物PCR dna指纹图谱 基因组差异显示
下载PDF
关于虎眼万年青体细胞胚的细胞起源和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张光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9-87,共9页
本文以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caudatumAit.)鳞片小切段为外植体,对体细胞胚的发生途径、起源模式及发育过程作了系列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大量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于外植体近轴面的表皮细胞或薄壁细... 本文以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caudatumAit.)鳞片小切段为外植体,对体细胞胚的发生途径、起源模式及发育过程作了系列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大量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于外植体近轴面的表皮细胞或薄壁细胞。有些体细胞胚起源于单细胞,另一些起源于几个细胞构成的胚胎发生单元,但始终未见起源于十多个甚至几十个细胞的细胞学证据,有不少体细胞胚发生于肿块样突起物上,这种结构属于局部区域表皮细胞层的增生加厚。明显不同于胚性愈伤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体侧面凹陷的出现标志着子叶开始分化;随着凹陷的扩大,原维管束、胚根端和胚芽端的两个分生区开始形成,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的判别、细胞学起源等作了必要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眼万年青 体细胞胚 胚胎发育 细胞起源
下载PDF
基于DNA分子鉴定与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的藏药索罗嘎布品种鉴别
9
作者 李瑞兰 樊锦雅 +4 位作者 赵倩 李廷菊 王成辉 古锐 钟世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26-3631,共6页
目的:基于DNA分子鉴定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藏药索罗嘎布进行鉴别。方法:提取20批索罗嘎布药材的DNA,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筛选合适的引物序列,分析药材序列特征,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建立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 目的:基于DNA分子鉴定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藏药索罗嘎布进行鉴别。方法:提取20批索罗嘎布药材的DNA,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筛选合适的引物序列,分析药材序列特征,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建立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基于ITS-18F/ITS-25R序列和HPLC指纹图谱均可有效地将20批索罗嘎布分为单花荠和丛菔属植物两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为藏药索罗嘎布的品种鉴别、质量提升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索罗嘎布 dna分子鉴定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品种鉴别 系统发育树
原文传递
中国莲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宝东 郑金贵 曾绍校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利用RAPD标记对收集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2个莲子(NympheaceaeNelumboAdans)栽培品种及野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4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09条DNA指纹谱带,其中83条为多态性片断,为总数的76.1%。应用PhylTools统计数... 利用RAPD标记对收集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2个莲子(NympheaceaeNelumboAdans)栽培品种及野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4个随机引物扩增出109条DNA指纹谱带,其中83条为多态性片断,为总数的76.1%。应用PhylTools统计数据软件进行差异条带的遗传距离系数分析,构建遗传距离系数矩阵,然后用PHYLIP软件包(版本3.573c)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品种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其中江苏水选1号、建宁莲3号、建瓯莲分别单独为一类,其它19种聚为二类。从中可看出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收集地区没有直接的关联,该研究为莲子育种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聚类分析 dna指纹谱带 遗传距离
原文传递
基于无毒基因的晚疫病菌指纹类型与致病型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本金 陈昌盛 +3 位作者 兰成忠 黄灿强 翁启勇 陈庆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8-332,共5页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可导致绝收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1]。传统的致病型鉴别只局限于表型上的分析,无法对复杂多变的晚疫病菌致病型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可导致绝收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1]。传统的致病型鉴别只局限于表型上的分析,无法对复杂多变的晚疫病菌致病型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方法来弥补常规手段的不足,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监测其变化趋势。晚疫病菌与寄主马铃薯这一病理体系中的单一抗性基因和相应的无毒基因符合典型"基因对基因"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疫病菌 无毒基因 致病型 PHYTOPHTHORA 马铃薯生产 类型 指纹 基因对基因
原文传递
运动能力遗传学研究中的双生子类型诊断方法的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玉秀 杨锡让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1期34-39,共6页
运动能力遗传学研究是当前解决与运动有关的性状的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之争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势必为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带来一次革命。双生子分析法是人类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方法。采用此法进行运动能力的遗传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 运动能力遗传学研究是当前解决与运动有关的性状的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之争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势必为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带来一次革命。双生子分析法是人类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方法。采用此法进行运动能力的遗传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双生子类型的准确诊断。诊断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从其发展来看,是由外部容貌观察到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即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深入本质的探讨最终会为科学选材及科学训练提供可靠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生子分析法 运动能力遗传学 双生子 类型 诊断
原文传递
A family net of giant pandas in the Tangjiahe Natural Reserve:Assessment of current individual migration 被引量:5
13
作者 WAN Qiuhong FANG Shengguo +4 位作者 LI Jianguo ZHANG Liming OU Weifu XIAN Fanghai CHEN Wan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7期1879-1886,共8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malin-fixed feces, oli-gonucleotide fingerprinting and SRY-gene based sexing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family net for giant pandas in the Tang-jiahe Natural Reserve and to assess contemporary g...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malin-fixed feces, oli-gonucleotide fingerprinting and SRY-gene based sexing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family net for giant pandas in the Tang-jiahe Natural Reserve and to assess contemporary gene flow (migration) in this population. A total of 124 fecal samples were attributed to 37 individuals (22 females and 15 males) that were then analyzed for family relationships. Based on DNA fingerprints, the deduced family net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acts: (i) First-order relatives possessed similarities from 50% to 90%,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unrelated indi-viduals or distant relatives were as high as 77%, indicating that the Tangjiahe pand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genetic similarity; (ii) 15 matings were identified and 5 ones oc-curred between close relatives, implying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for inbreeding to impact the pandas; (iii) four mating pairs and 5 offspring presented long distance migrations, demonstrating the intra-reserve habitat is continuous; (iv) four pairs of full sibs (also female-male dyads) dispersed short distance and all of them gave birth to highly inbred offspring, reflecting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is vital for in-breeding avoidance; (v) 17 adult individuals dispersed short or moderate distance and formed three clusters on the land-scape, indicating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whether there is a negative factor impacting the pand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生物技术 同系繁殖 植物移植 分散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