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STRAND BREAKS OF DNA IN HUMAN EARLY CHORIONIC VILLUS CELLS INDUCED BY DIAGNOSTIC ULTRASOUND USING ^(32)P-LABELED ALU HYBRIDIZATION
1
作者 王彩凤 李旭 张蕴璟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if strand breaks of DNA in human early chorionic villus cells in uterus were induced by diagnostic ultrasound and to evaluate the method used for detection of single-stranded breaks and double-str... Objective To explore if strand breaks of DNA in human early chorionic villus cells in uterus were induced by diagnostic ultrasound and to evaluate the method used for detection of single-stranded breaks and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human DNA. Methods 60 normal pregnant women aged 20-30, who underwent artificial abortion during 6-8 weeks of ges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experimental groups: All 30 cases were exposed to diagnostic ultrasound in uterus for 10 minutes, and 24 hours later chorionic villi were extracted; the other 30 case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Single-stranded DNA and double-stranded DNA in villus cells in all cases were isolated by the alkaline unwinding combined with hydroxylapatite chromatography, and were quantitatively detected using 32 P-labeled Alu probe for dot-blotting hybridiz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ntity and percentage in single-stranded DNA and double-stranded DNA between 2 groups (P>0.05). 32 P-Alu probe could only hybridize with human DNA, and could detect DNA isolated from as few as 2.5×10 3 chorionic villus cells and 0.45ng DNA in human leukocyte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no DNA strand damages in human chorionic villus cells when the uterus was exposed to diagnostic ultrasound for 10 minutes. The method,^(32)P-Alu probe for dot-blotting hybridization, was even more specific, sensitive and accurate than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nostic ultrasound early pregnancy chorionic villus in uterus dna single-stranded breaks(ssbs) double-stranded breaks(dsbs) ^(32)P-labeled Alu probe dot-blot hybridization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by low-energy heavy ion and analysis of dose-effect curves 被引量:6
2
作者 Yanhua Du Shenghai Huang +2 位作者 Zheng Tan Yingzhi Lin Guanying Q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8期711-715,共5页
Calf thymus DNA was exposed to low-energy heavy ions (N+) and 60Co-γ-rays, and the dose-effect on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SSB)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se-effect curve by N+ irradiatio... Calf thymus DNA was exposed to low-energy heavy ions (N+) and 60Co-γ-rays, and the dose-effect on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SSB)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ose-effect curve by N+ irradi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ionizing radiation. While the curve from γ-irradiation follows exponential type, the effect curve produced by N+ ion is of 'saddle type'. The yield of DNASSB per dose unit per DNA unit remained at a certain level under different doses of γ-rays. In contrast, the DNASSB at low dosage region of N+ showed an obvious peak before it decreased rapidly to a low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implantation γ-rays 'saddle types' CURVE dna single-strand breaks CURVE fitting.
原文传递
A NEW METHOD UTILIZED TO DETECT DNA SINGLE STRAND BREAK(NICK-TRANSLATION)
3
作者 刘杰 杨胜利 胥彬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13期1130-1133,共4页
It is often needed to detect the DNA single strand break in biological studies. The four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are alkaline elution, alkaline sucrose gradient sedimentation, hydroxyapatite chromatography and nu... It is often needed to detect the DNA single strand break in biological studies. The four most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are alkaline elution, alkaline sucrose gradient sedimentation, hydroxyapatite chromatography and nucleoid sedimentation. All these are not perfect because of a number of disadvantages, such 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single strand break nick-translation 10-hydroxyeamptothecin
原文传递
甲醛对豚鼠肺巨噬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董红燕 刘君卓 陈冠英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53-255,共3页
为探讨甲醛对呼吸道的遗传性损伤和致肺癌机理,本研究以豚鼠的肺巨噬细胞为研究材料,采用碱洗脱膜过滤荧光分析方法,检测了甲醛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甲醛的急性细胞毒性较小,但能引起豚鼠肺巨噬细胞DNA-蛋白质交链和... 为探讨甲醛对呼吸道的遗传性损伤和致肺癌机理,本研究以豚鼠的肺巨噬细胞为研究材料,采用碱洗脱膜过滤荧光分析方法,检测了甲醛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甲醛的急性细胞毒性较小,但能引起豚鼠肺巨噬细胞DNA-蛋白质交链和DNA单链断裂,并且交链和断裂的程度与甲醛浓度呈线性关系。说明甲醛对呼吸系统深部的细胞具有遗传性损伤,并进一步证实了甲醛具有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肺巨噬细胞 dna 豚鼠 呼吸道损害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小檗胺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中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浩 何海鹰 +1 位作者 张家萍 张昌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breaks,SSB),并持续存在于发病全程直至晶状体完全混浊.而在注射STZ后12h再腹腔注射3.48mg/kg体重,1.74mg/kg体重小檗胺后,一周后才出现有显著意义的SSB.3.48mg/kg体重组在5周后白内障形成率明显低于STZ组的同时,SSB也恢复到对照水平,而1.74mg/kg体重组第7周才恢复到对照水平.提示抗氧化药物小檗胺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白内障发生过程中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小檗胺 糖尿病 白内障 病理学
下载PDF
不育患者精子DNA链损伤类型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魏任雄 陈建伟 +2 位作者 黄纪红 张晓霞 崔云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4-609,共6页
目的:观察精子DNA单、双链损伤(SSB、DSB)在男性不育中的特征,探讨DSB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为男性不育的诊疗提供新的观察指标与思路。方法:选择男性不育患者60例以及同期因女方因素不孕前来检查的生育力评估正常的健康男性3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精子DNA单、双链损伤(SSB、DSB)在男性不育中的特征,探讨DSB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为男性不育的诊疗提供新的观察指标与思路。方法:选择男性不育患者60例以及同期因女方因素不孕前来检查的生育力评估正常的健康男性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精子DNA损伤及精液主要参数的差异。精子浓度及活力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精子存活率分析采用低渗膨胀试验,精子形态采用Diff-Quik染色法,精子DNA损伤采用双尾彗星实验。结果:双尾彗星实验检测精子DNA完整性共有9种彗星模型。不育患者精子DNA损伤指数(DFI)为(33.8±13.1)%,单链损伤指数(SSB-DFI)为(19.2±11.4)%、SSB占所有损伤精子的比率(SSB-DFI/DFI)为(56.8±32.4)%,双链损伤指数(DSB-DFI)为(23.9±13.4)%、DSB占所有损伤精子的比率(DSB-DFI/DFI)为(70.8±19.5)%;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6.3±7.9)%、(14.9±7.6)%、(91.4±27.8)%、(6.1±2.7)%、(37.4±11.3)%)],SSB-DFI无显著性差异(P>0.05),DSB-DFI、DFI和DSB-DFI/DFI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SSB-DFI/DFI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0.01)。绘制ROC曲线,DSB-DFI/DFI、DSB-DFI及DFI诊断男性不育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5%、15.85%和18.65%,ROC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969,98.3%,90.0%)、(0.912,86.7%,80.0%)、(0.861,90.0%,70.0%)。不育组精子SSB-DFI及SSB-DFI/DFI与精液常规参数均无相关关系(P均>0.05),DFI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精子浓度无相关关系(P>0.05),精子DSB-DFI及DSB-DFI/DFI与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影响男性不育的DAN损伤因素可能是DSB,而与SSB相关性不大,精子DNA链的损伤类型对男性生殖能力的评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精子dna链损伤类型 精子dna单链损伤 精子dna双链损伤 双尾彗星试验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外照射诱导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军宁 洪承皎 朱寿彭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4,共5页
分别应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 ,γ射线外照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彗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 ,DNA电泳迁移 。
关键词 检测 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双链断裂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单链断裂 淋巴细胞 Γ射线照射 放射生物学 损伤效应
下载PDF
茶多酚对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DNA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明哲 杨贤强 苏燎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TP饮饲15天可明显降低青、老年小鼠血清MDA含量(P<0.01)、提高青、老年小鼠红细胞SOD活性(P<0.05)和老年小鼠CAT活性(P<0.05),但青年鼠CAT活性未见提高.0.1~1.0mg/mL TP处理,可明显降低20 GY ^(50)Coγ-线诱发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其中以0.1mg/mL TP处理24小时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dna单链断裂
下载PDF
电离辐射诱发小鼠脾细胞DNA链断裂及修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芹 岳井银 +2 位作者 李进 穆传杰 樊飞跃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γ射线照射后IRM-2辐射抗性小鼠DNA链的断裂及修复,探讨IRM-2小鼠辐射抗性产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测定不同剂量γ射线诱发IRM-2小鼠及其亲本ICR/JCL和615小鼠脾细胞DNA单、双链断裂及照射后不同时间DNA... 目的通过观察γ射线照射后IRM-2辐射抗性小鼠DNA链的断裂及修复,探讨IRM-2小鼠辐射抗性产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测定不同剂量γ射线诱发IRM-2小鼠及其亲本ICR/JCL和615小鼠脾细胞DNA单、双链断裂及照射后不同时间DNA链断裂的修复动力学。结果对照组IRM-2小鼠本底DNA损伤较低,即ssb和dsb的数目低于未照射的亲本ICR和615小鼠(P<0.01)。不同剂量(1、2、4和8Gy)照射后,IRM-2小鼠ssb和dsb的数量均明显低于经相同剂量照射的亲本ICR和615小鼠(P<0.05和P<0.01)。在较低剂量2Gy时,IRM-2小鼠与亲本小鼠相比,dsb和ssb修复无统计学差异;当分别接受4、8Gy大剂量照射后,IRM-2小鼠表现出较高的修复效率,即IRM-2小鼠0.5h和1hdsb、ssb修复速率比亲本小鼠快(P<0.05和P<0.01),而且修复后剩余的损伤远低于亲本小鼠。结论电离辐射后IRM-2小鼠DNA链断裂量较低,DNA链断裂的修复速率比亲本小鼠快,因此能及时快速地抵抗辐射造成的损伤,具有较强的辐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dna单链断裂 dna双链断裂 dna修复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食用油烟的DNA损伤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尹立红 浦跃朴 +2 位作者 沈孝兵 李云辉 吕冬梅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566-567,共2页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菜油油烟颗粒提取物致大鼠肺Ⅱ型细胞DNA断裂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菜油油烟能引起大鼠肺Ⅱ型细胞的DNA断裂作用,彗尾长度与细胞油烟暴露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957,P<0...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菜油油烟颗粒提取物致大鼠肺Ⅱ型细胞DNA断裂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菜油油烟能引起大鼠肺Ⅱ型细胞的DNA断裂作用,彗尾长度与细胞油烟暴露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r=0.957,P<0.05)。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食用油烟的遗传毒性以及证实食用油烟与肺癌发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烟 dna断裂 单细胞凝胶电泳
下载PDF
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吕冬梅 浦跃朴 +4 位作者 尹立红 李云晖 戴修道 杨薇 周德灏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05-906,共2页
应用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 O2 )、对苯二胺 (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的单链断裂作用。结果表明 ,染发剂及其组分均能使大鼠角朊细胞DNA发生单... 应用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 O2 )、对苯二胺 (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的单链断裂作用。结果表明 ,染发剂及其组分均能使大鼠角朊细胞DNA发生单链断裂 ,染毒剂量与慧尾长度呈剂量 反应关系 (rH2 O2 =0 978,rPPD=0 993,rH2 O2 -PPD=0 99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染发剂 皮肤角朊细胞 dna损伤 遗传毒性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离体和整体照射致细胞DNA断裂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强 姜恩海 +4 位作者 李进 唐卫生 王知权 赵永成 樊飞跃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整体照射与离体照射导致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一致性,作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应用于辐射生物剂量学的前期研究。方法采用双层铺胶法进行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小鼠淋巴细胞整体与离体照射后的DNA双链断裂,用CASP软件分... 目的探讨整体照射与离体照射导致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一致性,作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应用于辐射生物剂量学的前期研究。方法采用双层铺胶法进行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小鼠淋巴细胞整体与离体照射后的DNA双链断裂,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SPSS1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彗星头部DNA%(HDNA%)、尾部DNA%(TDNA%)、彗星全长(CL)、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在整体照射和离体照射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离体血γ射线照后即刻进行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体照射的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双链断裂 整体照射 离体照射
下载PDF
臭氧急性暴露对小鼠肺细胞DNA的断裂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段丽菊 董文坦 +4 位作者 高留闯 邓海云 吉宗慧 胡鹏 冯斐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探讨臭氧急性暴露对BALB/c小鼠肺细胞DNA的断裂作用。方法:12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臭氧暴露组,每组6只。臭氧暴露组小鼠用体积分数0.000 1%的臭氧在动态染毒控制系统中染毒3 h,阴性对照组... 目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探讨臭氧急性暴露对BALB/c小鼠肺细胞DNA的断裂作用。方法:12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臭氧暴露组,每组6只。臭氧暴露组小鼠用体积分数0.000 1%的臭氧在动态染毒控制系统中染毒3 h,阴性对照组置于同一动态染毒柜中,通入过滤后的空气(不含臭氧)。染毒结束24 h后取肺细胞,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肺细胞DNA的断裂程度。结果:阴性对照组肺细胞的尾部DNA含量百分比、尾矩和Olive尾矩分别为1.153%(0.086%,5.324%)、0.126(0.004,0.873)μm和0.499(0.052,2.347)μm,臭氧暴露组肺细胞的尾部DNA含量百分比、尾矩和Olive尾矩分别为29.669%(22.541%,37.621%)、22.456(13.464,38.596)μm和15.159(10.275,25.966)μm。臭氧暴露组较阴性对照组各指标均升高(Z=13.295、13.233、12.984,P均<0.001)。结论:体积分数0.000 1%臭氧急性暴露3 h会导致BALB/c小鼠肺细胞DNA断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急性暴露 小鼠 dna断裂 肺细胞 单细胞凝胶电泳
下载PDF
烹调油烟冷凝物对DNA链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成秋 张朝晖 李东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 探讨烹调油烟冷凝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处理 6 0min后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及DNA -蛋白交联的情况。结果 各剂量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均... 目的 探讨烹调油烟冷凝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处理 6 0min后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及DNA -蛋白交联的情况。结果 各剂量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均可引起DNA单、双链断裂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 ) ,10 0 μg/ml及其以上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可诱导DNA -蛋白交联的形成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 ,交联率分别为 2 1 35 %、2 7 2 0 %、34 30 %,并存在着明显的剂量 -反应关系。结论 烹调油烟冷凝物能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DNA的损伤可能是烹调油烟致细胞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油烟冷凝物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单/双链断裂 dna-蛋白交联 COFC
下载PDF
三丁基锡对褐菖鲉肝脏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云 魏炜 +3 位作者 左正宏 陈奕欣 赵扬 王重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0-692,共3页
利用碱解旋法研究了三丁基锡(TBT)暴露对鱼肝脏DNA造成的单链断裂损伤.结果表明:0.5、1、5和10mg/kg(Bm)TBT腹腔注射7d后,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脏DNA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相关浓度(1... 利用碱解旋法研究了三丁基锡(TBT)暴露对鱼肝脏DNA造成的单链断裂损伤.结果表明:0.5、1、5和10mg/kg(Bm)TBT腹腔注射7d后,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脏DNA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相关浓度(1、10、100ng/L含Sn量)的TBT通过水体对褐菖鲉进行暴露,肝脏DNA的损伤程度,总体上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本研究为鱼类肝脏DNA损伤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示水体TBT污染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褐菖鲉 dna损伤 单链断裂
下载PDF
γ线照后PHA、ConA和PWM激活的人血淋巴细胞转化、DNA单链断裂及其修复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耿勇志 苏燎原 刘克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35,共6页
本文采用~3H-TdR参入法和羟基磷灰石层析法,比较了^(60)Coγ射线照射后PHA、ConA、PWM激活的人血淋巴细胞的转化、DNA单链断裂及其修复,结果表明:受照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在0—8Gy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呈双相线性关系,其中PWM激活的细胞... 本文采用~3H-TdR参入法和羟基磷灰石层析法,比较了^(60)Coγ射线照射后PHA、ConA、PWM激活的人血淋巴细胞的转化、DNA单链断裂及其修复,结果表明:受照后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在0—8Gy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呈双相线性关系,其中PWM激活的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最低。三种细胞受照后DNA发生单链断裂,在0—30Gy范围内,与剂量呈线性相关,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受15Gy照射后,细胞在37℃条件下能重接DNA断链,但重接不完全,重接后如经较长时间保温仍会发生再断裂,PWM激活的细胞重接修复率最高。淋巴细胞转化对辐射的敏感性可能与DNA断链的重接修复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dna 人血 辐射敏感性
下载PDF
γ射线辐射诱导质粒DNA单链断裂:与DNA和自由基清除剂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邵春林 齐藤真弘 余增亮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7-101,共5页
凝胶电脉扫描法研究表明,γ射线辐照下,超螺旋pBR322DNA分子的残余率随剂量的增大而按指数规律减小,而辐射诱导的单链断裂(SSB)数则与剂量线性相关。由于●OH与DNA的反应遵循非均一动力学过程,平均引起一个SS... 凝胶电脉扫描法研究表明,γ射线辐照下,超螺旋pBR322DNA分子的残余率随剂量的增大而按指数规律减小,而辐射诱导的单链断裂(SSB)数则与剂量线性相关。由于●OH与DNA的反应遵循非均一动力学过程,平均引起一个SSB所需的剂量D0随自由基清除力的增加而非线性地增大。对含一定浓度甘露醇的DNA溶液,G(SSB)与C(DNA)的双倒数具有线性关系,并以二级动力学描述了DNA和甘露醇分子对●OH的竞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dna单链断裂 非均一动力学
下载PDF
硫酸铜对小鼠脾细胞DNA损伤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尚兰琴 蒋建军 +1 位作者 杨晓华 魏雪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硫酸铜作用不同时间对小鼠脾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分别测定小鼠灌胃1次染毒硫酸铜50、100、200mg/kg和连续每天1次灌胃硫酸铜12.5、25.0和50.0mg/kg2周及连续灌胃3、6和12mg/kg...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硫酸铜作用不同时间对小鼠脾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E)分别测定小鼠灌胃1次染毒硫酸铜50、100、200mg/kg和连续每天1次灌胃硫酸铜12.5、25.0和50.0mg/kg2周及连续灌胃3、6和12mg/kg1个月后小鼠脾细胞DNA链断裂损伤情况。各染毒组均没相应的对照组。[结果]50、100和200mg/kg硫酸铜1次染毒;25.0和50.0mg/kg硫酸铜染毒2周;6和12mg/kg硫酸铜染毒1个月后,脾细胞均出现DNA链断裂损伤的频率以及尾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硫酸铜可引起脾脏细胞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此损伤作用存在蓄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铜 脾细胞 dna链断裂
下载PDF
XRCC1与脑缺血再灌注DNA单链断裂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传勤 周华东 +1 位作者 高长越 陆松敏 《武警医学》 CAS 2004年第8期595-598,共4页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XRCC1表达、DNA单链断裂、神经元凋亡的变化 ,探索它们的关系。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XRCC1蛋白表达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XRCC1表达、DNA单链断裂、神经元凋亡的变化 ,探索它们的关系。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XRCC1蛋白表达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XRCC1在缺血再灌注 10min后即出现降低 ,1h后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皮质和基底节区XRCC1进一步下降 ,一直持续到 4 8h。单细胞凝胶电泳示缺血再灌注 10min基底节区出现DNA单链断裂 ,12h达到高峰 ,4 8h仍有DNA单链断裂。流式细胞显示缺血再灌注 4h出现大量细胞凋亡 ,2 4h达到高峰 ,4 8h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中 ,XRCCl早期降低是DNA单链断裂无法修复的机制之一 ;大量DNA单链断裂和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CC1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dna单链断裂 单细胞凝胶电泳 检测
下载PDF
氧化剂致CHL细胞DNA损伤及酪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明正 金中初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76-778,共3页
目的 检测阿霉素、重铬酸钾和过氧化氢所致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 (CHL)DNA的损伤效应及酪醇对真核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CHL细胞用不同浓度化学物作用一定时间后 (阿霉素 :1 2 5h ;重铬酸钾 :1 75h ;过氧化氢 :2 5min) ,... 目的 检测阿霉素、重铬酸钾和过氧化氢所致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 (CHL)DNA的损伤效应及酪醇对真核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CHL细胞用不同浓度化学物作用一定时间后 (阿霉素 :1 2 5h ;重铬酸钾 :1 75h ;过氧化氢 :2 5min) ,收获细胞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链断裂情况 ;CHL细胞先用不同浓度酪醇作用1 5 8h ,再加入 0 4mmol/L过氧化氢共同培养 2 5min ,然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DNA链断裂情况 ,分析酪醇的抗氧化损伤作用。结果  0 1μmol/L阿霉素、0 1mmol/L重铬酸钾及 0 1mmol/L过氧化氢作用一定时间后 ,均可引起DNA链断裂 ,随着各组处理物浓度的增加 ,DNA迁移长度和拖尾细胞百分率也相应增加 ,两者剂量 反应关系明显。 10 μg/ml、2 0 μg/ml酪醇的预处理可使过氧化氢染毒细胞的拖尾百分率和DNA迁移长度显著降低。 结论 阿霉素、重铬酸钾和过氧化氢均是强烈的DNA链断裂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dna氧化损伤 dna链断裂 酪醇 抗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