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recombinant dopa decarboxylase from Harmonia axyridis for the 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dopamine
1
作者 Siyuan Gao Yuanke Guo +4 位作者 Chen Ma Ding Ma Kequan Chen Pingkai Ouyang Xin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49-456,共8页
Here,a dopa decarboxylase(DDC)from Harmonia axyridis was heterogeneously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for the 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dopamine.For the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DDC,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includ... Here,a dopa decarboxylase(DDC)from Harmonia axyridis was heterogeneously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for the 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dopamine.For the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DDC,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IPTG concentration,temperature and induction time were optimized and obtained an optimal specific enzyme activity of 51.72 U·mg^(-1) crude extracts.After the purification of DDC with a recovery yield of 68.79%,its activity was further characterized.The Vmax,Km,Kcat,and Kcat/Km of DDC for d ihyd roxy pheny la la nine(dopa)were 0.02 mmol·ml^(-1)·s^(-1),2.328 mmol·ml^(-1),10435.90 s^(-1) and4482.77 ml,mmol respectively.The highest DDC activity was observed at the condition of pH 7.5 and 45℃.With the purified DDC,the feasibility to produce dopamine from L-dopa was evaluated.The optimal yield was determined at the following bioconversion conditions:pH of 7,0,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40℃,0.4 mmol·L^(-1) of PLP and 4 g·L^(-1) of L-dopa,Subsequently,a fed-batch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dopamine was developed and the effect of oxygen was evaluated.The titer,yield and productivity of dopamine reached up to 21.99 g·L^(-1)80.88%and 14.66 g·L^(-1)·h^(-1) at 90 mi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a decarboxylase dopaMINE Enzyme catalysis Fed-batch bioconversion
下载PDF
来源于Pseudomonas多巴脱羧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2
作者 周耀林 孙登岳 +1 位作者 曾志雄 李霞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将来源于Pseudomonas的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ODC)基因序列经过PCR扩增,双酶切,连接到载体CV6-pGEX-6P-1上,经验证、测序成功构建表达载体CV6-pGEX-6P-1-DODC。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表达条件为OD值达到0.6~0.8,异... 将来源于Pseudomonas的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ODC)基因序列经过PCR扩增,双酶切,连接到载体CV6-pGEX-6P-1上,经验证、测序成功构建表达载体CV6-pGEX-6P-1-DODC。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表达条件为OD值达到0.6~0.8,异丙基β-D-1-硫代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为0.1 mmol/L,16℃过夜培养12~16 h。结果表明: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得到较高表达量的DODC融合蛋白;经过GST-亲和层析、3C蛋白酶切、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度95%以上的DODC纯化蛋白;对DODC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对温度的影响比较敏感,在20~30℃酶活在80%以上,超过30℃酶活大幅度降低,最适缓冲液为PBS缓冲液,最适反应pH值为7.5,最适底物为左旋多巴(L-DOPA),金属阳离子Ca^(2+)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来源于Pseudomonas的DODC属于AAT-Ι超家族,并且预测出该酶的保守催化活性位点为Thr 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脱羧酶(DODC) 异源表达 蛋白纯化 酶学性质 底物特异性
下载PDF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涛 邱秀翠 +2 位作者 焦艳艳 刘辉 刘永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5,共7页
虫酰肼模拟昆虫蜕皮激素的作用干扰新表皮的形成。为了探讨虫酰肼对昆虫新表皮形成的影响是否与抑制表皮形成相关酶的活性有关,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RP),测定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5龄幼虫用虫酰肼处理不同时间... 虫酰肼模拟昆虫蜕皮激素的作用干扰新表皮的形成。为了探讨虫酰肼对昆虫新表皮形成的影响是否与抑制表皮形成相关酶的活性有关,本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RP),测定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5龄幼虫用虫酰肼处理不同时间(24,48和72h)后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用LC11(28.41μmol/L)和LC33(85.23μmol/L)两个亚致死剂量的虫酰肼处理5龄幼虫后,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高浓度的抑制作用大于低浓度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同一剂量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进一步测定虫酰肼处理24,48和72h后5龄幼虫血淋巴、脂肪体、中肠、表皮和头部的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可看出虫酰肼对幼虫不同组织的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也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幼虫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可能与虫酰肼抑制多巴脱羧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虫酰肼 多巴脱羧酶 酪氨酸羟化酶 酶活性 抑制效应
下载PDF
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动的RFLP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广 王桂荣 +1 位作者 吴孔明 郭予元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2-355,共4页
RFLP标记是一种灵敏而有效的分子标记,它可利用昆虫遗传多态性推断昆虫因迁飞导致不同地理种群基因流动的事件。在比较实夜蛾亚科昆虫多巴脱羧酶(DDC)基因的基础上,根据同源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一条730bp的特异性片段... RFLP标记是一种灵敏而有效的分子标记,它可利用昆虫遗传多态性推断昆虫因迁飞导致不同地理种群基因流动的事件。在比较实夜蛾亚科昆虫多巴脱羧酶(DDC)基因的基础上,根据同源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利用PCR扩增获得了一条730bp的特异性片段,以此作为探针。将棉铃虫的核DNA用EcoRI完全酶切后,用该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了棉铃虫种群的核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杂交后的RFLP带型进行遗传分析表明,辽宁种群不仅和黄河流域种群有相同带型的个体,而且部分个体与长江流域也有相同的带型,显示了辽宁种群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种群都有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地理种群 多巴脱羧酶 RFLP 基因流动
下载PDF
虫酰肼对斜纹夜蛾幼虫多巴脱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慧 侯海霞 +3 位作者 杨琼 王淑会 毛旭连 刘永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2-1521,共10页
【目的】克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基因cDNA全长,研究虫酰肼对表皮形成过程中多巴脱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斜纹夜蛾多巴脱羧酶基因的cDNA全长;通过生物... 【目的】克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基因cDNA全长,研究虫酰肼对表皮形成过程中多巴脱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斜纹夜蛾多巴脱羧酶基因的cDNA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斜纹夜蛾多巴脱羧酶基因的DNA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采用饲料浸毒法测定虫酰肼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用亚致死剂量虫酰肼处理的斜纹夜蛾幼虫DD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了斜纹夜蛾多巴脱羧酶基因的cDNA全长,开放阅读框为1 263 bp,编码420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长105 bp,3′端非编码区长79 bp。克隆得到的cDNA全长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KF620492。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显示斜纹夜蛾DDC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鳞翅目昆虫的DDC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利用SWISS-MODEL在线工具进行同源建模,成功预测斜纹夜蛾DDC三维结构,其与果蝇属(Drosophila)的多巴脱羧酶空间结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功能结构域具有良好的保守性。测定虫酰肼对斜纹夜蛾3、4、5和6龄幼虫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33.32、40.28、71.20和71.97 mg·L-1。DDC转录表达结果显示,用虫酰肼分别处理12—48 h,4个亚致死剂量(7.50、16.24、28.34和45.63 mg·L-1)诱导的DDC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激活作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6.24 mg·L-1亚致死剂量在24、36和48 h诱导表达水平最高,各处理36 h表达水平最高。处理60 h,4个亚致死剂量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这一结果说明虫酰肼进入虫体后先启动基因表达,而后抑制表达,影响昆虫正常蜕皮。【结论】克隆得到斜纹夜蛾多巴脱羧酶基因cDNA全长,虫酰肼干扰昆虫幼虫蜕皮与其影响表皮形成过程中多巴脱羧酶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虫酰肼 多巴脱羧酶 基因克隆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胃癌腹腔冲洗液多巴脱羧酶mRNA的检测 被引量:4
6
作者 赵丹懿 徐惠绵 +1 位作者 关一夫 安丽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87,9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DDC mRNA的表达,探讨多巴胶羟酶(DDC)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并为胃癌腹膜转移预测和亚临床转移的筛检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RNA提取和RT-PCR方法检测92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DDC mRNA的表达,同时做腹腔冲洗...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DDC mRNA的表达,探讨多巴胶羟酶(DDC)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并为胃癌腹膜转移预测和亚临床转移的筛检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RNA提取和RT-PCR方法检测92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DDC mRNA的表达,同时做腹腔冲洗细胞学(PLC)检查;10例良性疾病的腹腔冲洗液作为阴性对照。结果:92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有57例检测到DDC mRNA的表达(62.0%),其表达阳性率与胃癌腹膜转移的PS因素密切相关(P<0.05);且胃癌腹腔冲洗液中DDC mRNA的表达水平还与胃癌浸润深度、浆膜类型、PLC检查结果以及是否存在肉眼腹膜转移有关,浸润深度深、浆膜受侵程度重、PLC检查结果阳性及存在肉眼腹膜转移病灶者的DDC mRNA表达相对值明显升高(P<0.05);而10例良性疾病腹腔冲洗液均未检测到DDC mRNA的表达。结论:胃癌腹腔液中DDC mRNA的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密切相关,通过RT-PCR来检测DDC mRNA适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预测和亚临床转移的筛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巴脱羧酶 腹膜转移
下载PDF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先睿 许锦平 陈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5-368,共4页
目的报道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特征。方法分析2例AADC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女性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落后、眼球震颤、痉挛发作。2例患儿均... 目的报道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特征。方法分析2例AADC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女性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落后、眼球震颤、痉挛发作。2例患儿均于1岁余行基因检测,发现DDC基因第13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1234C>T,例1来源于母亲,例2来源于父亲;同时例1和例2也均携带新的杂合突变c.170A>G(p.I57T)和c.179T>C(p.V60A),临床意义不明。结论2例AADCD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早期基因检测识别确诊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 AADC缺乏症 基因突变 ddc基因
下载PDF
糖尿病脑病进展过程中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周雪妍 朱秋香 +2 位作者 韩晓文 樊红彬 印晓星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367-372,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病( DE)疾病进展过程中多巴胺( DA)及去甲肾上腺素( NE)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为DE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疾病标志物。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2组,DE组大鼠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60 mg/k...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病( DE)疾病进展过程中多巴胺( DA)及去甲肾上腺素( NE)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为DE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疾病标志物。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2组,DE组大鼠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60 mg/kg)制备疾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的溶剂。每2周取实验动物的血浆、脑脊液、海马和皮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检测DA和NE在各组织中的浓度水平,实时定量 PCR检测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合成、代谢相关限速酶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E组大鼠海马中的DA在STZ给药后第4周显著下调;而在脑脊液、血浆以及皮质中则分别于第6、8、10周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下调趋势。 NE在海马中于第6周出现明显的下调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皮质和脑脊液中于第8周开始显著下调;而在血浆中至第10周才开始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下调趋势。多巴脱羧酶( DDC)的表达在STZ大鼠的皮质和海马区域都有显著下调趋势,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则表现为显著上调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在DE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了组织特异性的失调,神经递质合成代谢相关限速酶可能是神经递质在体浓度水平变化潜在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脑病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脱羧酶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下载PDF
多巴脱羧酶小干扰RNA体外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9
作者 赵丹懿 徐惠绵 尚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2097-210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巴脱羧酶(DDC)在胃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合成多巴脱羧酶的小干扰RNA(siRNA-DDC),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C823,逆转录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DC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体外侵袭实验检... 目的:探讨多巴脱羧酶(DDC)在胃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合成多巴脱羧酶的小干扰RNA(siRNA-DDC),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C823,逆转录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DC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RT-PCR和Westernblot显示siRNA-DDC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之后,其DDC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受到抑制(0.27±0.09vs0.89±0.14;0.39±0.12vs1.26±0.19,均P<0.05);而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并无明显差异.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转染后胃癌细胞数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6.48±3.62vs23.72±3.24,22.38±3.84,均P<0.05).提示抑制DDC基因表达能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siRNA-DDC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DDC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脱羧酶 小干扰RNA 胃癌 侵袭 转移 逆转录酶链式反应 免疫印迹
下载PDF
异色瓢虫多巴脱羧酶基因序列及低温诱导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汪慧娟 施佐堃 +4 位作者 徐风娇 沈祺达 徐燕霞 王世贵 唐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79,共9页
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把多巴降解成多巴胺的重要酶类,在昆虫行为和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转录组获得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DDC基因序列的基础上,从ORF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验证,获得了DDC基因... 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是把多巴降解成多巴胺的重要酶类,在昆虫行为和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转录组获得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DDC基因序列的基础上,从ORF两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验证,获得了DDC基因的c DNA的ORF全长序列,其包含1431 bp,编码476个氨基酸,软件分析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53.88 k Da,理论等电点为5.80。本实验分为升温、降温、低温储存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包括预蛹,1-3 d蛹,1-3 d 4龄幼虫以及羽化1-3 d成虫)4个处理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异色瓢虫不同处理组DD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DDC基因在蛹期第1天的表达量最高,在升温诱导条件下表达无差异,降温诱导下表达量上升;黄色雌成虫低温储存条件下基因表达量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黑色雌成虫表达量无差异,表明DDC基因可以在低温胁迫下高表达促使异色瓢虫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脱羧酶 异色瓢虫 实时荧光定量PCR 低温诱导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人源多巴脱羧酶的表达、纯化以及高通量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缘缘 邱军强 +2 位作者 周越洋 吴方 张庆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10,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巴脱羧酶(DDC)是帕金森病研究的靶点蛋白之一,但是目前没有高通量的测活模型。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高通量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用于发现新型抑制剂。采用克隆表达纯化得到多巴脱羧酶和...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巴脱羧酶(DDC)是帕金森病研究的靶点蛋白之一,但是目前没有高通量的测活模型。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高通量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用于发现新型抑制剂。采用克隆表达纯化得到多巴脱羧酶和用于酶偶联反应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于一系列酶联反应将CO2固定,检测其含量,从而测定多巴脱羧酶的活性。结果得到人源多巴脱羧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体外纯酶,建立了一种高通量筛选模型,并且从70个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得到2个多巴脱羧酶的抑制剂。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体外纯酶高通量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的筛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脱羧酶 帕金森病 抑制剂 高通量 筛选模型
下载PDF
多巴脱羧酶对异色瓢虫生殖力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旭 田仁斌 +4 位作者 徐庆宣 李姝 王甦 臧连生 肖达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为了探究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生殖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将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DDC基因(HaDDC)抑制表达,成虫羽化后第8天开始统计2... 【目的】为了探究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生殖力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将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DDC基因(HaDDC)抑制表达,成虫羽化后第8天开始统计20 d内累计产卵量及产卵后第3天统计子代卵孵化率。同时解剖异色瓢虫雌成虫卵巢,观察比较处理组(dsHaDDC注射组)和对照组(dsGFP注射组)羽化后第8天成虫卵巢组织形态并统计卵巢管数量;观察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羽化后第14和20天成虫卵巢管中卵的发育情况。【结果】异色瓢虫雌雄成虫HaDDC基因均通过RNAi被抑制表达后,成虫20 d内累计产卵量为38.67±7.80粒,与对照组(371.33±84.31粒)相比显著降低;雌成虫或雄成虫HaDDC基因被抑制表达后,20 d内累计产卵量分别为135.50±28.38和76.00±14.00粒,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HaDDC基因均被抑制表达的雌雄成虫交配后,其子代卵孵化率为0。异色瓢虫成虫羽化后第8天,处理组中雌虫的卵巢组织形态和卵巢管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羽化后第14天的异色瓢虫成虫卵巢形态饱满,双侧卵巢管中有卵母细胞发育,但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卵巢组织中未见成熟的卵粒。【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初步判断多巴脱羧酶通过参与异色瓢虫卵母细胞到成熟卵粒的发育过程,进而调控其生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多巴胺 多巴脱羧酶 RNAI 生殖力
下载PDF
卞丝肼对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活 王医术 +1 位作者 翟颖仙 王建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0-663,共4页
目的:观察卞丝肼对6-羟多巴胺(6-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去神经支配),用生理盐水制作假损毁大鼠作为对照;而后采用卞丝肼和卞丝肼联合L-多巴胺(L-... 目的:观察卞丝肼对6-羟多巴胺(6-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去神经支配),用生理盐水制作假损毁大鼠作为对照;而后采用卞丝肼和卞丝肼联合L-多巴胺(L-DOPA)治疗,应用体内微渗析技术分别检测假损毁和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细胞外DA水平。结果:在假损毁大鼠中,50mg·kg-1卞丝肼可以使细胞外DA水平明显降低(P<0.01)。在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中,卞丝肼和L-DOPA的共同用药使细胞外DA水平明显升高,但是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长,并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卞丝肼可降低黑质丝状体去神经支配大鼠丝状体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改变外来性L-DOPA的代谢。较高剂量卞丝肼可能会阻止L-DOPA长期治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丝肼 多巴胺 动物模型 微渗析技术 芳香氨基酸脱羧酶
下载PDF
胃腺癌腹腔灌洗液多巴脱羧酶的表达分析和临床应用
14
作者 韩曲 邓子清 +3 位作者 辛林 曹家庆 胡小云 毛盛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959-963,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胃腺癌患者的腹腔灌洗液检测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 D D C)m R N A表达,评估D D C成为预测胃腺癌腹膜微转移的新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87例胃腺癌患者的腹腔灌洗液,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通过对胃腺癌患者的腹腔灌洗液检测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 D D C)m R N A表达,评估D D C成为预测胃腺癌腹膜微转移的新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87例胃腺癌患者的腹腔灌洗液,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相对定量检测并比较DDC m RNA的表达.12例非癌症患者腹腔灌洗液作为阴性对照.结果:87例胃腺癌患者中,T1有6例,T2有14例,T3有28例,T4有39例,DDC m RNA的表达在不同T分级(浸润深度分级)DDC m RNA的相对表达值(×107)分别为:T1,168±21T2,283±87;T3,31162±4261;T4,35310±6593.非癌症组腹腔灌洗液中,DDC m RNA相对表达值(×107)为:60.28±19.00.此外D D C的表达还与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分化类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有关系.胃腺癌腹腔灌洗液应用常规腹腔细胞学检查(conventional intraperitoneal cytology,CY)检查,11例阳性(CY+),阳性率为13%(11/87).11例(CY+)中有9例DDC m RNA表达相对值结果高于临界值,归类于DDC+,DDC的敏感性为86%(9/11),此外,在10例T1患者和14例T2患者中DDC+为2例,且非癌症组中均未见DDC+,DDC的特异性为92%(22/24).表明腹腔灌洗液中DDC在胃腺癌不同浸润深度下差异性表达(P<0.05),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应用QRT-PCR技术可以有效检测腹腔灌洗液中DDC m RNA表达,DDC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脱羧酶 腹腔灌洗液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多巴脱羧酶参与调解无脊椎动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凯 李博 +5 位作者 于晓东 刘睿哲 蔺思函 杜杰 沈秀丽 杜志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177,共8页
在自然界中,为了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无脊椎动物发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先天免疫防御系统。其中,多巴脱羧酶作为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一种关键酶,不仅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同时,它催化生成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也... 在自然界中,为了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无脊椎动物发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先天免疫防御系统。其中,多巴脱羧酶作为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一种关键酶,不仅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同时,它催化生成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研究无脊椎动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理想材料。该综述介绍了无脊椎动物多巴脱羧酶的研究现状、蛋白分子结构及催化机制等理化性质,说明了其在先天免疫系统中起到的重要生理学功能。此外,也对多巴胺参与的无脊椎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儿茶酚胺系统、多巴胺、多巴胺及其受体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多巴脱羧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针对于多巴脱羧酶展开的研究也十分丰富,然而,国内外对淡水小龙虾多巴脱羧酶的文献报道还是十分稀少。在我国,淡水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甲壳类动物,是一种重要的水产经济虾类。近些年来,淡水小龙虾因受到病原菌的感染,进而导致其养殖产量下降。细菌性疾病是淡水小龙虾的主要病因,因此探究小龙虾抵御细菌的免疫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而小龙虾多巴脱羧酶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为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多巴脱羧酶 无脊椎动物 多巴胺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多巴脱羧酶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分布
16
作者 王凯 沈秀丽 +5 位作者 蔺思函 杜杰 于晓东 郭艳波 李博 杜志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250,共8页
【目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也称淡水小龙虾。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作为小龙虾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一种关键酶,在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克氏原螯虾为材料,克... 【目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也称淡水小龙虾。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作为小龙虾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一种关键酶,在抵御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克氏原螯虾为材料,克隆了Pc-ddc 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组织mRNA表达分析。【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应用qRT-PCR技术分析其mRNA组织表达分布。【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获得了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25 bp的Pc-ddc基因的cDNA序列,编码474个氨基酸残基,多肽的理论分子量为52.99 ku,蛋白分子式为C2384H3689N647O674S25,等电点为5.98,为弱酸性蛋白且N-末端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表明:Pc-DDC蛋白在线粒体中最多;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c-ddc mRNA在检测的6个组织中差异表达,其中,淋巴组织表达量最高。【结论】本研究为克氏原螯虾等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的深入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多巴脱羧酶 CDNA克隆 性质分析 组织表达
下载PDF
卞丝肼对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AADC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沈活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观察卞丝肼对6-羟多巴胺(6-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芳香L-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去神经支配),用生理盐水制作假损毁大鼠作为对照;注射卞丝肼60分钟后,处死大鼠,迅... 目的观察卞丝肼对6-羟多巴胺(6-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芳香L-氨基酸脱羧酶(AADC)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去神经支配),用生理盐水制作假损毁大鼠作为对照;注射卞丝肼60分钟后,处死大鼠,迅速摘除大脑,并取出纹状体,进行匀浆处理。取匀浆上清液加入到培养基中培养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柱(HPLC)进行DA含量测试。结果在假损毁大鼠中,10 mg/kg卞丝肼和50 mg/kg卞丝肼可以使纹状体AADC活性明显降低(P<0.01)。在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中,10 mg/kg卞丝肼和50 mg/kg卞丝肼明显降低AADC活性,分别为对照物组的25%和12%(P<0.01)。然而,10 mg/kg卞丝肼和50 mg/kg卞丝肼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卞丝肼降低6-OHDA损毁大鼠黑质纹状体AADC活性,影响L-DOPA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丝肼 L-dopa 多巴胺 6-OHDA损毁大鼠 氨基酸脱羧酶(AADC)
下载PDF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一家系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
18
作者 蔡慧强 胡恕香 +1 位作者 蔡淑英 彭桂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个AADCD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家系中2例同胞兄弟均在3月龄发病,主要表现为动眼危象、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多汗。全外显子测序检测... 目的探讨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个AADCD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家系中2例同胞兄弟均在3月龄发病,主要表现为动眼危象、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多汗。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患儿DDC基因c.714+4(IVS 6)A>T和c.1234(exon 13)C>T复合杂合变异,前者来源于父亲,后者来源于母亲。结论DDC基因c.714+4(IVS 6)A>T和c.1234(exon 13)C>T复合杂合变异的AADCD临床表型常为重型、发病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 ddc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下载PDF
Two-step production of monoamines in monoenzymatic cells in the spinal cord:a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y of neurotransmitter supply?
19
作者 Mengliang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904-1909,共6页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sensory, motor and autonomic functions in the spinal cord. Although traditionally it is believed that in mammalian spinal cord, monoamine neurotr...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sensory, motor and autonomic functions in the spinal cord. Although traditionally it is believed that in mammalian spinal cord,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mainly originate from the brain, accumula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specially when the spinal cord is injured, they can also be produced in the spinal cord. In this review, I will present evidence for a possible pathway for two-step synthesis of dopamine and serotonin in the spinal cord. Published data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unpublished data from my own ongoing projects indicate that monoenzymatic cells expressing 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 tyrosine hydroxylase(TH) or 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 are present in the spinal cord and that these TH and THP cells often lie in close proximity to AADC cells. Prompted by the above evidence, I hypothesize that dopamine and serotonin could be synthesized sequentially in two monoenzymatic cells in the spinal cord via a TH-AADC and a TPH-AADC cascade respectively. The monoamines synthesized through this pathway may compensate for lost neurotransmitter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also may play specific roles in the recovery of sensory, motor and autonomic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胺类神经递质 脊髓损伤 P细胞 控制策略 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 生产 细胞合成 神经功能
下载PDF
A secreted phospholipase A_(2) (BmsPLA_(2)) regulates melanization of immunity through BmDDC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20
作者 Tian Li Gemin Wang +6 位作者 Wei He Guiqin Li Chunyang Wang Jiamei Zhao Pan Chen Meiwei Guo Ping Chen 《Insect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579-1594,共16页
Insect immune-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_(2) (PLA_(2)) is an important target of pathogen invasion. Melanization, an effective defense response,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immune responses to coordinate i... Insect immune-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_(2) (PLA_(2)) is an important target of pathogen invasion. Melanization, an effective defense response,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immune responses to coordinate immune attack against invaders. However, the effect of PLA_(2) on melanization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in insects or other arthropods. In this work, we cloned a PLA_(2) gene (BmsPLA_(2)), and its protein ha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secreted PLA_(2) (sPLA_(2)). After injection of bacteria, BmsPLA_(2) expression and sPLA_(2) activity in hemolymp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msPLA_(2) fluorescence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cytoplasm to the cell membranes of circulating hemocyt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msPLA_(2) was related to hemolymph immunity in silkworms. Interestingly, reducing BmsPLA_(2) by RNA interference decreased melanosis (melanistic hemocytes) levels in vivo and in vitro, while BmsPLA_(2) overexpression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The larval survival and melanization rate in the hemocoel both slowed depending on the PLA_(2) inhibitor dosag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msPLA_(2) plays a role in melanization during the immune process of silkworms. Surprisingly, the level of BmDDC matched the degree of melanization in various observations. BmDDC express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ith the peak occurring later than that of BmsPLA_(2) after injection of bacteria, implying that BmsPLA_(2) was activated prior to BmDDC. Moreover, the alteration of BmsPLA_(2) by RNA interference or overexpression led to altered BmDDC level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msPLA_(2) regulates the melanization response in silkworms through BmDDC. Our study proposes a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he melanization response and new direc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immune networks of ins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a decarboxylase IMMUNITY MELANIZATION phospholipase A_(2) SILKWOR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