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先明 张海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警察 直隶 北京 《大公报》
下载PDF
《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淑玲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作为现代传播媒体,《大公报》独特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赢利,始终保持着只对时代发言不参与党派政治的文人立场。这个空间下聚集起来的作家群和他们的文学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也同样... 作为现代传播媒体,《大公报》独特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赢利,始终保持着只对时代发言不参与党派政治的文人立场。这个空间下聚集起来的作家群和他们的文学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也同样具有独特性。他们希望文学超越政治影响,保持自身的纯粹和完美,与革命文学的宏大叙事和政治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对作家个人身份自由性的重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中国现代文学 副刊 文人立场 文学独立性
下载PDF
清末的媒体与女性的戒缠足——以《大公报》白话文宣传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绪武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8,共6页
论文主要是以《大公报》白话文为基本史料,从下层民众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戒缠足问题。文章主要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解析了《大公报》白话文在劝说戒缠足中报馆、官府、受众互动的方法,分析了《大公报》白话文针对民众戒缠足的心里顾虑... 论文主要是以《大公报》白话文为基本史料,从下层民众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戒缠足问题。文章主要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解析了《大公报》白话文在劝说戒缠足中报馆、官府、受众互动的方法,分析了《大公报》白话文针对民众戒缠足的心里顾虑所作的适当引导,体现出媒体的一种说服技巧。因而,戒缠足在天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北方社会风气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大公报 白话文 戒缠足 清末
下载PDF
民初《大公报》“教育立国”言论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文明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38-42,共5页
"教育救国"论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思潮,《大公报》是清末北方大报。文章通过《大公报》对"教育救国"思潮的议论,探讨了该报提倡这一思潮的因由和基本态度,阐明了该报在教育方面的立场。
关键词 大公报 教育立国 言论
下载PDF
浅析1945—1946年间《大公报》的反苏言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群 《西伯利亚研究》 2009年第3期71-73,共3页
抗战期间,《大公报》是享誉世界的中文报纸,它的言论对国内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共两党都极其重视的舆论阵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雅尔塔协定》的公布严重损伤了《大公报》的民族感情,《大公报》对苏联从不满到抨击,... 抗战期间,《大公报》是享誉世界的中文报纸,它的言论对国内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共两党都极其重视的舆论阵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雅尔塔协定》的公布严重损伤了《大公报》的民族感情,《大公报》对苏联从不满到抨击,并且否认共产党对东北主权的接收。这其中既有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欠理性的分析,还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中国新诗派”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关系论 被引量:1
6
作者 邱雪松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派” 北方诗人群 大公报·星期文艺 准同人副刊
下载PDF
《大公报》对于近代蒙古史及内蒙古地区史研究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于永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大公报》创办于清末,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于民族语言的限制及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区,与中国内地比较,蒙古史和内蒙古历史的资料相对贫乏,限制了蒙古史及内蒙古历史的研究。《大公报》长时间在天津办报,对于地处北部边... 《大公报》创办于清末,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由于民族语言的限制及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地区,与中国内地比较,蒙古史和内蒙古历史的资料相对贫乏,限制了蒙古史及内蒙古历史的研究。《大公报》长时间在天津办报,对于地处北部边疆的蒙古新闻有较多关注和报道,最多时,一天有十几条新闻。这些报道记载了历史上蒙古族和内蒙古地区的各种信息,利用这些新闻报道可以极大地扩充研究蒙古历史和内蒙古地区史的史料种类,同时也能够开阔研究蒙古历史和内蒙古地区史的选题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大公报 蒙古史 内蒙古历史
下载PDF
新闻媒体视域下的教育财政——民初《大公报》对教育经费问题之疑异
8
作者 范文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经济困顿,战乱时有发生,军费开支居高不下。教育经费之谋求有如山穷水尽,断港绝潢;教育发展之进程好似如履薄冰,岌岌称危。作为其时的权威大报——《大公报》抓住教育经费这一发展基点,时而警醒政府关注教育前程,时...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经济困顿,战乱时有发生,军费开支居高不下。教育经费之谋求有如山穷水尽,断港绝潢;教育发展之进程好似如履薄冰,岌岌称危。作为其时的权威大报——《大公报》抓住教育经费这一发展基点,时而警醒政府关注教育前程,时而谴责军阀挪占教育经费,时而借助舆情遏制军费,时而顺应潮流讨还庚款。其韧性,其风格,其策略,其步骤,无一不体现着《大公报》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殷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教育财政 《大公报》 教育经费
下载PDF
社会舆论与福建事变
9
作者 刘永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11,共5页
1933年发生的福建事变以反蒋抗日相号召,但并没有得到代表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如《申报》、《大公报》以及《东方杂志》等的认同和支持,然而非主流媒体却对福建事变持赞成和支持态度。虽然舆论对国民政府相当不满,但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被... 1933年发生的福建事变以反蒋抗日相号召,但并没有得到代表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如《申报》、《大公报》以及《东方杂志》等的认同和支持,然而非主流媒体却对福建事变持赞成和支持态度。虽然舆论对国民政府相当不满,但大敌当前的情况下,被视为带有分裂意味的福建方面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意味着福建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事变 国民政府 大公报 申报
下载PDF
传播中的折射——从晚清《大公报》广告透视天津社会生活
10
作者 孙会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8-52,共5页
晚清《大公报》广告的内容是以天津为首的北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立体地、动态地展示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画卷。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从中领会到社会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风尚等多方面变化的特点... 晚清《大公报》广告的内容是以天津为首的北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立体地、动态地展示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画卷。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从中领会到社会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风尚等多方面变化的特点,以此为近代地市社会发展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广告 晚清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民国初年新闻媒体的职业教育观——以《大公报》为例
11
作者 范文明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年第1期57-62,共6页
职业教育思想是兴起于民国初年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旨是通过学习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使学生有独立自营的能力,使教育与生计相结合,教育与职业并肩携手,从而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改造和进步,最终使国家经济发展,民族富强。《大公... 职业教育思想是兴起于民国初年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旨是通过学习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使学生有独立自营的能力,使教育与生计相结合,教育与职业并肩携手,从而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改造和进步,最终使国家经济发展,民族富强。《大公报》作为北方的新闻大报,积极报道评述职业教育思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公报》对民国初年职业教育的审视、职业教育的具体主张、职业教育的社会效应等问题给予了深入的探讨,也表明了对职业教育思潮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年 新闻媒体 职业教育观 《大公报》 态度
下载PDF
论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守望
12
作者 薛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0-95,共6页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的编辑思想、实践为核心,以他们编辑过程中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对文学"真实"的重视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文学守望,以期映现他们的学人情怀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朱光潜 《大公报·文艺副刊》 《文学杂志》 守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