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ilibrium between Clinopyroxene and Host Rocks:Implication for the Magmatic Source and Evolution of Alkali Basalts of the Taohe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Daba Mountains,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XIANG Zhongjin YAN Quanren +4 位作者 YAN Zhen WANG Zongqi WANG Tao ZHANG Yingli QIN Xiao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45-163,共19页
The Taohekou Formation is a volcanic-sedimentary terrane formed in the early Silurian in the northern Daba Mountains, China. The volcanic rocks, with dominant alkali basalts and minor mantle xenoliths, are enriched in... The Taohekou Formation is a volcanic-sedimentary terrane formed in the early Silurian in the northern Daba Mountains, China. The volcanic rocks, with dominant alkali basalts and minor mantle xenoliths, are enriched in clinopyroxene phenocrysts. Geochem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clinopyroxenes from different lithofacies has a close affinity. There is a liner correlation present in composition of clinopyroxenes (including phenocryst, microcrystal and xenocryst) from coarse porphyritic basalts, pillow or fine porphyritic basalts to amygdaloidal basalts. All the cllnopyroxenes, except the clinopyroxenes in mantle xenoliths, show a similar pattern of trace elements and RE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likely products of successiv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from cognate magma. Clinopyroxenes in mantle xenoliths, however, are mantle xenocrysts. The crystallization pressure of clinopyroxenes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mantle xenolith, deep-seated xenocryst, coarse porphritic basalts, pillow or fine porphritic basalts, to amygdaloidal basalts, which are 1.92-4.41 GPa, 1.18-2.36 GPa, 1.13-2.05 GPa, 0.44-0.62 GPa and 0.14-0.28 GPa respectively. Calcul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imary magma originated from a mantle region deeper than 68 km and stagnates in intervals of 37-68 kin, 15-20 km and 5-9 km during its ascent. The alkali basalt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Si and alkaline with the magmatic evolution. Meanwhile, they are markedly enriched in LREE, and the patterns of trace elements and RE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 island basa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OPYROXENE alkali basal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crystallization magmaticevolution northern daba mountains
下载PDF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from the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North Daba Mountain: Constraints on Albitites Petrogenesis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Gang WANG Zongqi +1 位作者 ZHANG Yingli WANG Kun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3-127,共15页
Albitite often accompanies with various metal and gem mineral deposi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occurrences have been reported globally, including the South Qinling orogen, China. The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is a typical... Albitite often accompanies with various metal and gem mineral deposi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occurrences have been reported globally, including the South Qinling orogen, China. The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is a typical deposit in the North Daba Mountain area of the South Qinling orogen whose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albitite veins and fractures. As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albitite in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albitite and its mineralization age. Detailed fieldwork and mineral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initially suggest that albitite from the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is igneous in origin. Further zircon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se zircons have high Th/U ratios(〉0.5), low La content, high(Sm/La)N and Ce/Ce*values, and a strong negative Eu anomaly, which are commonly seen in magmatic zircons.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REE) patterns are consistent with magmatic zircons from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ey fall within or near the field of magmatic zircons on discriminant diagrams. The calculated average apparent Ti–in–zircon temperature for young zircons is 780°C, consistent with magmatic zircon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s. Therefore, zircon geochemistry indicates that the albitite origin is magmatic. SIMS U–Pb dating on nine magmatic zircons yielded a concordia age of 154.8±2.2 Ma, which represents the formation of albitite and the metallogenic age. More importantly,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ges of Yanshanian magmatism and metallogenesis in the South Qinling orogen, so formation of the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may be a closely related geological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itite petrogenesis SIMS zircon geochronology zircon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Xiaozhen copper deposit North daba mountain
下载PDF
Changing the Daba Mountains with Wisdom and Sweat
3
作者 ZHENG BORONG 《China Today》 1996年第10期47-50,共4页
ChangingtheDabaMountainswithWisdomandSweatTheformerresidenceofDengXiaopinginGuang'anCounty.AllaroundtheDataM... ChangingtheDabaMountainswithWisdomandSweatTheformerresidenceofDengXiaopinginGuang'anCounty.AllaroundtheDataMountainareathepe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ing the daba mountains with Wisdom and Sweat
下载PDF
The value of vegetation ecosystem services:a case of Qinling-Daba Mountains 被引量:20
4
作者 REN Zhiyuan,ZHANG Yanfang,LI Jing(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2期195-200,共6页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ir coverage, combining the latest research, using theory and method on the value of veget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paper not only calculated go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ir coverage, combining the latest research, using theory and method on the value of veget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paper not only calculated goods produc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but also estimated the value of various veget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et up database, GIS and eco-account of vegetation ecosystem. The result was as follows: the value of vegetation's primary productivity, soil and fertility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CO 2 fixation and O 2 release was 199.6 billion yuan/a, 22.64 billion yuan/a, 22.66 billion yuan/a, 352.24 billion yuan/a and 374.19 billion yuan/a, respectively.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968.33 billion yuan/a. The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had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rate, accounting for 16.42%. The result of value can reflect regional reality more exa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veget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 economic value Qinling-daba mountains CLC number:F062.2 Q948.1
下载PDF
不同地形梯度下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潜力及发展路径
5
作者 员学锋 安健吉 +2 位作者 杨悦 马超群 王晓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在空间上相对孤立,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开展不同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潜力及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为山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差异开展典型村域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乡村振兴潜... 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在空间上相对孤立,乡村发展受到阻碍。开展不同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潜力及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为山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差异开展典型村域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乡村振兴潜力,结合相关性与障碍度模型,辨识不同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提出差异化发展建议。结果表明:①各地形梯度下乡村振兴综合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低地形梯度、中低地形梯度、高地形梯度、中高地形梯度,地形梯度与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综合潜力及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潜力成显著负相关关系;②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秦巴山区乡村主体、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潜力整体上呈减小趋势,资源禀赋潜力先减小后增大;③不同地形梯度下秦巴山区乡村振兴各维度潜力大小及其障碍因子皆存在明显差异。为优化山区乡村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议低地形梯度村庄重点防止人口、耕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中低地形梯度村庄优化基层组织、提升引领能力,中高梯度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高地形梯度村庄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形梯度 发展路径 熵权法 地形位指数 相关性 障碍度模型 秦巴山区
下载PDF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优先级机制研究及应用——基于碳汇总量与变化量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一鸣 孙博文 徐琳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2-1903,共12页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于提高森林建设者积极性、促进森林生态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依然存在仅以森林面积为补偿依据导致激励错位的问题。基于此,结合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碳汇总量与变化...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于提高森林建设者积极性、促进森林生态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依然存在仅以森林面积为补偿依据导致激励错位的问题。基于此,结合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碳汇总量与变化量双向视角的综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优先级机制,选取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巴山区为案例,分别从森林碳汇总量与变化量视角量化各区县生态补偿优先级,并构建二者结合的综合优先级模型,以促进在生态补偿实践中的资金分配公平性与激励性。研究发现,(1)在研究期内大多区县森林碳汇总量增长,但存在个别区县森林碳汇功能降低的现象,具体原因存在差异;(2)碳汇总量优先级与碳汇变化量优先级清单存在差异。总量优先级高的区县,变化量优先级较低,因此,生态补偿应综合考虑各区县森林碳汇在两个维度的表现;(3)综合优先级排名结果呈现“高值-中值-低值”的不同区间特征,该补偿机制在综合优先级高值区激励区县扩建森林、新增森林碳汇,在中值区激励区县保育森林,在低值区鼓励区县结合森林现状从扩建与保育两个方向提升森林碳汇功能。以森林碳汇保育与增汇成果为导向,有效探索碳汇功能在生态补偿中的实践价值,为我国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秦巴山区 生态补偿优先级
下载PDF
秦巴山地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动态的影响
7
作者 陈超男 王丽园 +4 位作者 朱文博 朱连奇 董庆栋 李艳红 任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6-287,共12页
[目的]为探究秦巴山地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方法]基于秦巴山地及其周边11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60—2020年)及MODIS NDVI数据集(2000—2020年),分析秦巴山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19个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 [目的]为探究秦巴山地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方法]基于秦巴山地及其周边11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60—2020年)及MODIS NDVI数据集(2000—2020年),分析秦巴山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19个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估极端气候指数对NDVI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秦巴山地大部分区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80.34%),少数区域呈显著下降趋势(1.09%),研究区年际变化速率约为0.03/10 a。(2)1960—2020年秦巴山地经历显著增温,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极端气温事件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秦岭;极端降水事件呈微弱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研究区西南部极端降水强度增加,东部极端降水强度降低,极端降水频率增加。(3)极端降水事件是影响西秦岭地区NDVI的主要因素,而极端气温事件是影响秦岭和大巴山地区NDVI的主要因素;极端气候事件对NDVI的影响不是独立的,极端气候指数间的相互作用以双因子或非线性的方式增强单因子对NDVI的影响。[结论]揭示秦巴山地极端气候事件及植被动态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巴山地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秦巴山地
下载PDF
秦巴山地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
8
作者 孙梓欣 朱连奇 +3 位作者 赵体侠 张哲 卢荣旺 朱文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9-2042,共14页
冠层截留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水资源分配和评估生态水文功能至关重要,山地复杂多样的环境使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遥感的发展为揭示山地系统冠层截留的特征提供了机遇。以秦巴山地为研究区,基于降雨数据和叶面积指数遥感数据,耦合植被冠层... 冠层截留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水资源分配和评估生态水文功能至关重要,山地复杂多样的环境使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遥感的发展为揭示山地系统冠层截留的特征提供了机遇。以秦巴山地为研究区,基于降雨数据和叶面积指数遥感数据,耦合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模型,定量模拟和分析秦巴山地2003—2020年植被冠层降雨截留能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验证其精确性;采用地理探测器、相关分析和约束线法探究冠层截留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与PML_V2数据集和实测数据相比,3.5以下的均方根误差和0.75以上的有效系数证实了A.P.J.DE ROO模型模拟的可靠性。(2)近18年截留量和截留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截留率在2015年发生逆转,由增(0.08%/a)向减(-0.15%/a)转变。(3)秦巴山地冠层截留总体上呈西部高山区和东北部边缘低,秦岭和大巴山区高的空间格局,其随海拔上升呈现“上升-稳定-下降”的分布特征;空间变化以上升趋势为主,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汉江河谷的中心;低海拔区域变化差异较大,中海拔区域以显著增加为主,高海拔区域无显著变化。(4)叶面积指数和降雨量是影响冠层截留的主要因子,约束关系分别为正线型和正凸型;阔叶林截留率与小降雨事件的相关性高,针叶林、灌丛截留率与强降雨事件相关性较强,气候因子对冠层截留的影响在类别和解释程度上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可为区域尺度冠层截留的估测提供思路,且有助于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对水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叶面积指数 植被冠层截留 遥感 秦巴山地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山区乡村韧性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9
作者 白玉玲 陈佳 +2 位作者 尹莎 李润阳 杨新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98-8811,共14页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韧性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脱贫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山区受脆弱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经济基础的双重胁迫,脱贫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以陕南秦巴山区2...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韧性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脱贫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南秦巴山区受脆弱生态环境以及薄弱经济基础的双重胁迫,脱贫乡村发展与农户生计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以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为例,将乡村韧性分解为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乡村韧性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量化,运用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陕南秦巴山区2010—2021年乡村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变化较小,制度韧性逐年上升,生态韧性逐年下降。(2)近10年土地资源利用、文化教育等是乡村韧性分异的主导因子,且制约因子由生态维度转向社会维度,乡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土地利用与人口结构的作用不断减弱。(3)依据研究区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各县区乡村韧性提升的短板和关键影响因子,从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五大振兴出发提出了脱贫山区韧性提升的建设路径及对策。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应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应开展农户就业扶持活动,政策吸引人才返乡下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应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盘活耕地资源促进绿色生产;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应探索多元组织协作,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未来脱贫山区韧性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韧性 陕南秦巴山区 地理探测器 变化斜率法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秦岭—大巴山地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丽园 赵体侠 +1 位作者 朱文博 朱连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目的]秦岭—大巴山地(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主体,对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将有助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并量化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 [目的]秦岭—大巴山地(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主体,对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将有助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并量化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1)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微度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来看,秦巴山地东北和西南部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中间较低;(2)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在500~1500 m、坡度15°~25°区域内;(3)秦巴山地发生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林地的微度侵蚀以及草地的微度、剧烈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4)秦巴山地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且甘肃和四川的剧烈侵蚀呈上升趋势。[结论]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侵蚀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的态势,其整体侵蚀状况好转,但侵蚀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下载PDF
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1
作者 尹力 魏伟 +2 位作者 薄立明 张轲 夏俊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3,共16页
[目的]科学认知秦巴山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是助力全国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和推动中西部崛起的关键,更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 [目的]科学认知秦巴山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是助力全国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和推动中西部崛起的关键,更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从“格局规模―地形位置”2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间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1)近20年秦巴山区城镇剧烈扩张、农业和生态空间持续缩减,占比58.33%的县区人口减少的同时城镇用地依然呈扩张态势,“人口总量―城镇规模”出现严重两极分化;(2)城镇、农业空间“上山爬坡”、生态空间“下谷”现象明显,新增城镇和农业空间平均上移1~2个地形位,下游丹江口水库坝体加高工程对山区整体国土空间分布梯度产生显著影响;(3)“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动态调整置换是秦巴山区主导转换类型,财政支出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农业空间是新增城镇的主要来源,同时秦巴山区城镇退化为农业、生态空间的规模显著;(4)国土开发政策、山地地形属性、交通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影响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演化结果,各类型因素在不同转换方向上的作用强度和显著因子数量有明显差异。[结论]推动新增城镇向重点开发区集中,科学引导农业和生态空间顺应地形梯度布局,慎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谋划区域“三区三线”布局,将对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起到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格局 地形梯度 驱动机制 秦巴山区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 of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in the Daba Shan and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Implication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Daba Shan 被引量:5
12
作者 ZHANG Jisheng GAO Rui +3 位作者 LI Qiusheng GUAN Ye WANG Haiyan LI We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54-1161,共8页
The Dabashan nappe structural belt links the Hannan block to the west with the Huangling block to the east between Yangxian and Xiangfan. The Dabashan arc-shaped fold belt formed during late Jurassic and was superpose... The Dabashan nappe structural belt links the Hannan block to the west with the Huangling block to the east between Yangxian and Xiangfan. The Dabashan arc-shaped fold belt formed during late Jurassic and was superposed on earlier Triassic folds. To achieve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 tectonics of the Dabashan nappe structural belt, we processed and interpreted the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for this area using new deep reflection seismic and other geophysical data as constrai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chuan basin and Daba Mountains lie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and Wulingshan gravity gradient belts. The positive magnetic anomalies around Nanchong-Tongjiang-Wanyuan-Langao and around Shizhu result from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Modeling of the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ies in the Daba Mountains and the Sichuan basin shows that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around Nanchong-Tongjiang-Wanyuan-Langao extends to the northeast underneath the Wafangdian fault near Ziyang. The magnetic field boundary in the Zhenba-Wanyuan-Chengkou-Zhenping area is the major boundary of the Dabashan nappe thrusting above the Sichuan Basin. This boundary might be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south Dabashan and the north Dabashan structural elements. The low gravity anomaly between Tongjiang and Chengkou might be partly caused by thickened lower crust. The local low gravity anomaly to the south of Chengkou-Wanyuan might result from Mesozoic strata of low density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a mountains nappe structural belt Sichuan basin gravity anomaly magneticanomaly crystalline basement
下载PDF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13
作者 余玉洋 李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64-8773,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过四象限分析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人类活动相耦合,来探究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盈余量丰富,4种生态系统服务处于盈余状态,并且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空间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2)人类活动强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从东向西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减小,高值区主要在人口集聚的城区,低值区在高山寒冷区。(3)秦巴山区大面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是也有13.64%的像元和20个县是处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水平。通过近几年的生态工程的实施,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生态系统供需和人类活动耦合研究,可以为山区分区调控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环境质量 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地理结构与范围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百平 姚永慧 +4 位作者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高美荣 查小春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和性质。研究表明,中国南北过渡带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以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标志,与之对应的主要气候指标是最冷月均温0~4℃、极端最低气温为-10~-20℃;秦岭南坡下部常绿阔叶树种的出现不是亚热带开始的标志,而是南北植物交错区的开始或者严格意义上南北过渡的开始;江淮地区具有明显的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特点,冬季气候指标比夏季温度指标更具控制作用;秦巴山地的存在和江淮地区冬季低温是我国南北过渡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发育了长约1750 km、平均宽度400 km、面积约70万km2的中国南北过渡带。南北过渡带的概念比南北分界线和北亚热带的提法更能够反映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也更能体现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独特性质,对于认识中国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分界线 中国南北过渡带 秦巴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最冷月均温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地域分异与地带性问题
15
作者 张百平 牛继强 +2 位作者 刘俊杰 蒋娅 李佳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中国南北过渡带主要的自然地理属性之一就是发育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对于该类混交林的内部结构及地理地带性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多分歧。根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野外植被样地调查数据,分析... 中国南北过渡带主要的自然地理属性之一就是发育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对于该类混交林的内部结构及地理地带性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多分歧。根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野外植被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秦岭—大巴山地区1条东西向样线及3条南北向样线(三门峡—神农架;西安—达州;天水—广元)木本植物的组成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东西方向上,秦岭南麓仅在旬阳段常绿阔叶成分比较多(重要值27.57%),其余各段都很低,尤其是最西端的迭部—白龙江段以及人类活动集中的汉中—洋县段,常绿阔叶成分重要值几乎为零;南北方向上,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物种数、多度比例和重要值3个指标自北向南都具有缓慢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秦巴山地的落叶阔叶树种占据绝对优势,常绿阔叶树种仅在大巴山南部出现较多,但重要值在20%以下。因而,从植被组成结构来看,秦巴山地植被呈现强烈的过渡性质,且树种组成成分更偏向于暖温带属性。秦巴山地以东的淮河两岸广大区域,更容易受到冬季低温的影响,致使在中国大陆中部形成内部结构复杂、过渡性非常强烈的宽大的气候-植被过渡带,明显区别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具有最高级自然地带的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秦巴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地带性 重要值
下载PDF
重庆大巴山区原住民野生动物法律保护意识分析
16
作者 赵英杰 康萍 欧阳瑞灿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7-464,共8页
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住民为样本,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从原住民对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意识、政府保护行为及原住民食用和买卖野生动物的意愿等各个方面展开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境原住民野生动物法律保护意识及影响... 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住民为样本,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从原住民对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意识、政府保护行为及原住民食用和买卖野生动物的意愿等各个方面展开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境原住民野生动物法律保护意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住民是当地政府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食用和买卖野生动物、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受教育背景、认知程度、法律意识以及政府态度和工作情况的正向影响。模型整体通过了拟合检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根据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法律保护的开展情况提出改进策略,明确违法食用和买卖野生动物范围,完善野生动物检疫监管标准;提高大巴山保护区生态屏障修复力度,加强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关注;注重将大巴山保护区内各民族的传统习俗活动与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有机结合,分析结果可为我国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意识 大巴山 野生动物 生态安全 原住民
下载PDF
秦巴山区夏季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付沙沙 彭威 +3 位作者 邵爱梅 蔡迪花 罗苗欣 刘兆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63-1574,共12页
基于2001—2019年夏季逐月NDVI数据和2—8月气象数据,对秦巴山区NDVI变化趋势、NDVI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极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为77.1%。NDVI与气温、降水均以正相关为主,且与气... 基于2001—2019年夏季逐月NDVI数据和2—8月气象数据,对秦巴山区NDVI变化趋势、NDVI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极显著增加面积占比最大,为77.1%。NDVI与气温、降水均以正相关为主,且与气温的相关性高于降水。NDVI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响应存在地域差异,在研究区西部NDVI对气温变化具有及时性,对降水变化以滞后2个月为主;在中部响应时间具有纬度差异,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由北向南分别以滞后1个月、0个月和0个月、3个月为主;在东北部对气温、降水变化均以滞后3个月为主,在东南部对气温变化具有及时性,对降水变化以滞后3个月为主。本研究为秦巴山区夏季暴雨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因子 趋势分析 秦巴山区 时滞响应
下载PDF
山区县域三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以秦巴山区西乡县为例
18
作者 宋晓丽 卓秀慧 薛本耀 《热带农业工程》 2023年第5期32-36,共5页
山区县域生态空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与重要保障,本研究以西乡县为例,运用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分析2010~2020年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符合生态安全屏障区的功能定位,但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存在较大矛盾,尤其2015~202... 山区县域生态空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与重要保障,本研究以西乡县为例,运用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分析2010~2020年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符合生态安全屏障区的功能定位,但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存在较大矛盾,尤其2015~2020年以来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加大,今后应结合自然本底的土地自然类型进行生态空间时空演变分析,为山区生态红线重点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秦巴山区
下载PDF
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特征及其对地表水热的响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庆栋 陈超男 +2 位作者 殷浩然 周源珂 朱连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0-1101,共12页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用于指示地表水热状况。结合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素,使用均值和趋势法分析了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时空特征;采用时滞相关性分析、主导因素分析探究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植被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借助广义可加模型,结合植被类型探讨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秦巴山地LAI集中在1—5之间,LAI均值随海拔先增后减,不同坡向LAI差异较大,表现为大巴山北坡>大巴山南坡>秦岭南坡>秦岭北坡>西秦岭。秦巴山地LAI高值区与地表水热较好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LAI低值区与LST低值区或TVDI高值区较为一致。(2)秦巴山地LAI以由增变减趋势为主,变化趋势的海拔分异大于坡向分异。在LAI由增变减区,地表水热以由增变减为主,其次是持续增加。(3)秦巴山地LAI与LST主要为显著正相关,与TVDI主要为显著负相关。LAI对地表水热的时滞响应不明显,LAI受TVDI的影响较受LST的影响面积广。(4)除LST增加导致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LAI单调递增外,地表水热对各植被类型LAI均为非线性影响,即存在一定阈值,阈值两侧LAI的响应规律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水热响应的阈值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地表水热 时滞效应 非线性 秦巴山地
下载PDF
秦巴山区主要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格局与植被敏感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想 徐晓明 +1 位作者 张芳 张雪芹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90-103,共14页
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植被对气候响应的热点区域。本文选取89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植被遥感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给出1982—2015年秦巴山区年均温、年降水量、... 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植被对气候响应的热点区域。本文选取89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植被遥感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给出1982—2015年秦巴山区年均温、年降水量、积温等10个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格局,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探讨了植被对生物气候指标的敏感性。秦巴山区生物气候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1)山区年均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两者均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2)积温、积温日数和温暖指数的分布表明,山区东部热量条件最优、西部较差,最暖月均温分布格局与温暖指数高度一致;3)山区干燥度由南向北递增,干旱频率由西向东递增;4)生物气候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为热量条件显著改善,水分条件不显著地改善,水热组合条件有变干旱的趋势,区域干旱频率增加。生物气候指标的变化影响了山区的植被覆盖。一方面,反映高温或热量总量的指标和干旱频率对植被分布的解释力较高;另一方面,植被与积温的相关性最显著,大部分站点的植被变化受热量指标影响,水分和水热组合指标主导低纬度地区植被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北过渡带的植被变化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候指标 气候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敏感性 地理探测器 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