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的影响——基于物理模拟研究
1
作者 张晓玉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利杰 柳晨 胡懿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8,共11页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间层志留系滑脱层使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复杂化,但是中间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的具体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物理模拟设计两组实验、四个模型,探讨了相同厚度的硅胶和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中间滑脱层对于模型整体构造样式的影响,分析了其与基底及沉积盖层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硅胶作基底滑脱层时,正向逆冲断层和反向逆冲断层数量相当,反冲断层多为自基底逆冲的断层。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存在中间滑脱层的体系以正向逆冲断层为主,反冲断层多为浅部小型断层;②中间滑脱层的引入降低了整个体系的强度,使体系中构造变形更加复杂,模型中出现脱耦现象。中间滑脱层对前陆方向的变形起主导作用,促进了模型远端前陆方向的传播,垂向上沉积载荷的增大激活了中间滑脱层对挤压端构造样式的影响;③模拟表明,该地区志留系滑脱层使剖面出现脱耦,寒武系基底滑脱层为摩擦滑脱层,上三叠统之上发育较薄沉积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 构造样式 中间滑脱层 志留系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及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66
2
作者 汪泽成 邹才能 +3 位作者 陶士振 李军 王世谦 赵朝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3-28,共6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大量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 ,探讨了大巴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 ,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始于燕山中幕 ,盆地演化经历了J1 J12 陆内坳陷湖盆阶段、J22 J3 前陆盆地阶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大量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 ,探讨了大巴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 ,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始于燕山中幕 ,盆地演化经历了J1 J12 陆内坳陷湖盆阶段、J22 J3 前陆盆地阶段、K1 N盆地萎缩阶段以及喜马拉雅期最终定型阶段。大安寨段和凉高山组两套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 ,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 型为主。侏罗系发育大安寨段、凉高山组自生自储型和下沙溪庙组下生上储型 3套生储盖组合。有利勘探区带包括大巴山前冲断带、川北凹陷带和川中低隆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地区 前陆盆地 冲断带 下沙溪庙组 河流—三角洲沉积
下载PDF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古水动力演化阶段及其对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曾溅辉 孙占强 +1 位作者 徐田武 郭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3-1101,共9页
针对传统古水动力阶段划分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特殊构造特征,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单元,将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古水动力演化阶段划分为沉积水动力阶段、渗入水动力阶段、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和埋藏水动力阶段。其中下部油气成藏组... 针对传统古水动力阶段划分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特殊构造特征,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单元,将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古水动力演化阶段划分为沉积水动力阶段、渗入水动力阶段、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和埋藏水动力阶段。其中下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经历了1个沉积水动力阶段、4个渗入水动力阶段、4个埋藏水动力阶段和3个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中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经历了1个沉积水动力阶段、3个渗入水动力阶段、2个埋藏水动力阶段和3个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而上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经历了渗入水动力阶段。二叠纪至早白垩世的埋藏水动力阶段有利于下部油气成藏组合油气的生成和运聚成藏,但是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对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作用影响很大,晚白垩世之后的渗入水动力阶段,导致下部成藏组合的油气藏进一步遭到调整和破坏。在晚三叠世末至晚白垩世的埋藏水动力和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中部成藏组合的原油发生大量裂解,同时形成了许多调整-改造型油气藏,晚白垩世之后的渗入水动力和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大巴山前陆坳陷带中部成藏组合的油气藏发生了大量的调整和改造作用,而大巴山前陆基底拆离构造带和前陆盖层滑脱构造带中部成藏组合的油气藏则主要表现为改造和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动力 油气藏形成和保存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
下载PDF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几何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扬 王存智 +1 位作者 程万强 杨坤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07,共11页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部位,是晚三叠世扬子-秦岭俯冲碰撞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形成的。根据构造变形的几何学特点,自北东向南西发育紧靠城口断层的根带、坪坝断裂与鸡鸣寺断裂之间的中带、镇巴-鸡鸣寺断裂...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部位,是晚三叠世扬子-秦岭俯冲碰撞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形成的。根据构造变形的几何学特点,自北东向南西发育紧靠城口断层的根带、坪坝断裂与鸡鸣寺断裂之间的中带、镇巴-鸡鸣寺断裂与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之间的锋带。各带发育不同的构造变形:根带的冲断层系统以逆冲叠瓦构造为主控构造组合,同时发育构造三角带、冲起构造和双重构造等组合;中带的冲断褶皱系统以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组合为主;锋带发育为滑脱褶皱系统,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主控构造,同时发育了箱状背斜、膝折构造、倒转背斜、平卧褶皱、紧闭背斜、同斜背斜、虚脱不协调背斜等滑脱褶皱。垂向上发育3套区域性滑脱层:震旦系泥页岩和寒武系泥页岩、志留系泥页岩、下三叠统膏盐岩;在南秦岭自北而南的推覆作用下,依次沿这3套滑脱层逐级抬升而向南滑脱,存在"推覆作用(叠层滑动)→冲断作用(切层滑动)→层滑作用(顺层滑动)"的滑脱变形序列,从而造就南大巴的多种构造变形类型及其有序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类型 前陆冲断带 成因机制 滑脱层 南大巴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戴朝成 郑荣才 +2 位作者 朱如凯 翟文亮 高红灿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80,共9页
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上的一个多旋回类前陆盆地,盆地边缘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着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作用。通过地表剖面和岩芯观察,首次在该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识别出微裂缝、微褶皱层、微断层、液化砂岩构造、球—枕构造... 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上的一个多旋回类前陆盆地,盆地边缘长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控制着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作用。通过地表剖面和岩芯观察,首次在该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识别出微裂缝、微褶皱层、微断层、液化砂岩构造、球—枕构造和角砾岩等典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地质记录,这些变形构造可能与印支构造运动期的地震活动有关。越靠近断裂带附近,软变形构造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表明震积岩的分布与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构造活动有关。因此,研究该盆地须家河组震积岩,对了解控制盆地边界的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的活动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四川类前陆盆地
下载PDF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
6
作者 杜坤 曾强 《四川地质学报》 2011年第4期386-390,共5页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自北向南发育了根带、中带和锋带三条构造带。通过对处于中带的木瓜口-明月乡、城口-龙田乡两段剖面地质考察,结果表明该剖面叠瓦断层带经历了七期运动:三期NE-SW向的前展式逆冲运动,一期SE-NW右旋剪切运动,一期EW逆...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自北向南发育了根带、中带和锋带三条构造带。通过对处于中带的木瓜口-明月乡、城口-龙田乡两段剖面地质考察,结果表明该剖面叠瓦断层带经历了七期运动:三期NE-SW向的前展式逆冲运动,一期SE-NW右旋剪切运动,一期EW逆冲右旋运动,一期NE-SW向的左旋走滑运动及NE-SW向的正断运动,同时受到NW-SE的右旋剪切作用。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剖面的变形机制,研究结果对南大巴山前陆褶断带的构造格架、矿产形成及油气分布远景研究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 前陆冲断带 构造样式 变形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