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morphic P-T conditions and ages of garnet-biotite schists in the Dahongshan Group from the southwestern Yangtze Block
1
作者 Jun-xiao Ma Guang-shu Yang +5 位作者 Yong-feng Yan Xiao-Fei Xu Yun-hua Ren Hui Zhao Xiao-jun Zheng Yuan Qi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07-718,共12页
The Dahongshan Group,situated 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represents a geological unit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region.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arnet-biotite s... The Dahongshan Group,situated 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represents a geological unit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region.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arnet-biotite schist from the Laochanghe Formation of the Dahongshan Group,employ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hat includes petrological analysis,phase equilibrium modeling,and zircon U-Pb dating.The schist is mainly composed of garnet,biotite,plagioclase,quartz,rutile,and ilmenite.Phase equilibrium modeling revealed th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8-9 kbar and 635-675°C.By further integrating the prograde metamorphic profile of garnet and geothermobarometric results,a clockwise P-T metamorphic evolution path is constructed,which includes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uring the prograde stage.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and zircon Ti thermometry constrains the post-peak metamorphic age of 831.2±7.2 Ma.Integrated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results,it is reveal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experienced a large-scale regional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890-750 Ma),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al orogenic process.Th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stage assembly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or with local compression and subduction processes during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ern Yangtze Block dahongshan group Phase equilibrium modeling Zircon U-Pb dating Neoproterozoic metamorphism
下载PDF
滇西南大红山群变火山-沉积岩地球化学属性、年代格架及其构造意义
2
作者 姜杭云 刘福来 +2 位作者 王舫 王慧宁 李同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3-426,共34页
云南新平地区大红山群出露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主要由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大红山群的岩石成因、年代格架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地质学家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扬子西南缘<~1.75 Ga的构造演化历史。... 云南新平地区大红山群出露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主要由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大红山群的岩石成因、年代格架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地质学家们全面认识和理解扬子西南缘<~1.75 Ga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以大红山群底部老厂河组变沉积岩及其内部变火山岩夹层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变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大陆上地壳沉积物成分接近,原岩为成熟度较高的泥岩/页岩,未经历沉积再循环,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变火山岩原岩化学成分相当于钙碱性过铝质A型流纹岩,形成于造山后的大陆裂谷拉张环境。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老厂河组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记录了2.3~2.2 Ga和1.9~1.75 Ga两个主年龄峰以及2.7~2.6 Ga次年龄峰。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红山群物源主要来源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变火山岩样品的岩浆锆石核部记录了1713~1711 Ma的年龄,应代表老厂河组原岩的形成时代,锆石的变质增生边限定峰期变质时代为约843 Ma。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红山群普遍经历了849~837 Ma的新元古代变质事件。综上所述,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大红山群完好记录了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非造山岩浆活动,新元古代变质事件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聚合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西南缘 大红山群 变火山-沉积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滇中扬子西南缘戛洒地区大红山岩群高压榴闪岩的发现及厘定
3
作者 黄亮 黄钊 +6 位作者 孙载波 曾文涛 何云龙 吕卫 杨旭山 刘福来 何兆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8-1829,共12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滇中新平县戛洒的浅部熔岩铁矿地区原划分的大红山岩群红山组内部,新发现了一套变质强烈的变质岩。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变质岩为榴闪岩类,退变质作用强烈,仅保留有部分俯冲-折返的矿物学记录,未见岩石早期变质及峰期...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滇中新平县戛洒的浅部熔岩铁矿地区原划分的大红山岩群红山组内部,新发现了一套变质强烈的变质岩。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变质岩为榴闪岩类,退变质作用强烈,仅保留有部分俯冲-折返的矿物学记录,未见岩石早期变质及峰期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且矿物世代具顺时针变质轨迹特征。据电子探针测试结果,通过GBP(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平均温压计法,其记录的最大变质压力达1.52 GPa;角闪石单矿物温压计法获得角闪石记录的最大变质压力为0.66 GPa,表明榴闪岩为高压变质级。结合大红山岩群的成岩时代、变质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认为大红山岩群成岩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是古元古代晚期洋盆的岩石组分;主期变质作用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拼合-裂解过程的俯冲-折返作用;大红山岩群可能是一套不完整的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古元古代晚期洋盆的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岩群 榴闪岩 高压 顺时针变质 戛洒地区 滇中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变质火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4
4
作者 杨红 刘福来 +2 位作者 杜利林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94-3014,共21页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台西缘相对较老的地层单元,普遍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中部的曼岗河组、红山组已获得古元古代晚期~1.68Ga的成岩年龄,其底部的老厂河组却未有相关年龄的报道。大红山群的变质时代目前也无精确的年龄...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台西缘相对较老的地层单元,普遍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中部的曼岗河组、红山组已获得古元古代晚期~1.68Ga的成岩年龄,其底部的老厂河组却未有相关年龄的报道。大红山群的变质时代目前也无精确的年龄结果。本文以老厂河组厚层变质沉积岩中的薄层变质火山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方法对变质火山岩锆石进行原位U-Pb同位素定年及相关的微量、稀土元素测试,获得变质火山岩的原岩年龄和变质年龄:(1)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基性岩中岩浆锆石微区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11±4Ma和1686±4Ma,限定老厂河组的形成年龄范围为1711~1686Ma;(2)变质基性岩(石榴斜长角闪岩)中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849±12Ma。本文结果表明,大红山群的形成时代可提早至1711±4Ma,又一次证明了扬子地台西缘古老结晶基底的存在;大红山群在~850Ma经历了一期新元古代变质事件,这期变质可能是与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有关的区域变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锆石U-PB定年 老厂河组 大红山群 扬子地块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红山群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5
作者 杨红 刘平华 +3 位作者 孟恩 王舫 肖玲玲 刘超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21-3033,共13页
扬子地块西缘近年报道了大量古元古代晚期的地层和侵入岩体,这些地层和岩体的构造环境多数被认为与大陆裂谷相关,而位于扬子西缘的~1.7Ga大红山群一直缺少相关的地球化学证据。本研究对大红山群两种变质基性岩——石榴(斜长)角闪岩(... 扬子地块西缘近年报道了大量古元古代晚期的地层和侵入岩体,这些地层和岩体的构造环境多数被认为与大陆裂谷相关,而位于扬子西缘的~1.7Ga大红山群一直缺少相关的地球化学证据。本研究对大红山群两种变质基性岩——石榴(斜长)角闪岩(A组)和绿帘斜长角闪岩(B组)的主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并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判别。A、B两组变质基性岩基本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主量元素SiO2含量集中于46%~50%,MgO含量较低(5%~6%),但A组FeOT(平均14.28%)远高于B组FeO^T(平均3.26%),可能与A组后期发生铁矿化作用有关;两组角闪岩的REE配分模式较一致:A组(La/Yb)N=1.52~4.67和B组(La/Yb)N=1.34~4.50,显示LREE轻微富集,Eu异常、Ce异常均不明显:Eu/Eu^*=0.82~1.24,Ce/Ce^*=0.93~1.05,两组样品稀土元素特征均具有类似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的特征;二者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也基本一致:相容元素Cr、Co、Ni含量变化较大,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Nb、Ta、Ti负异常不明显,Zr、Hf轻微负异常,其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区别于岛弧玄武岩和OIB,而与E-MORB较一致。大红山群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可与东川群的基性侵入岩进行类比。A、B两组变质基性岩的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通过不活动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推断其构造属性为与富集地幔有关的大陆裂谷环境。变质基性岩中未受陆壳混染样品(Nb/La≈1)的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富集地幔,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相关εNd(t)推测大红山群变质基性岩的岩浆源区为不均匀的岩石圈地幔。同样,据扬子西缘相关火山岩的εNd(t)、εHf(t)值推测,扬子西缘1.8~1.5Ga变质火成岩的岩浆源区可能为不均匀的岩石圈地幔。本研究为扬子西缘1.8~1.5Ga大陆裂谷环境的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大红山群与其同时代火成岩及地层的存在,共同表明了扬子西缘曾在古-中元古代发生了一系列与大陆裂解有关的构造岩浆事件,这期事件是哥伦比亚大陆裂解在扬子西缘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基性岩 地球化学 大陆裂谷 大红山群 扬子地块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南缘大红山群红山组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其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的再限定 被引量:23
6
作者 金廷福 李佑国 +4 位作者 费光春 冯裕昌 周恒 沙小保 吴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4-910,共17页
大红山群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该区域上变质级别相对较高、形成时代较老的地层单元。本文以侵位于大红山群的侵入岩、红山组顶部的变质火山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方法对侵入岩、变质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石榴黑云钠长片... 大红山群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该区域上变质级别相对较高、形成时代较老的地层单元。本文以侵位于大红山群的侵入岩、红山组顶部的变质火山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方法对侵入岩、变质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石榴黑云钠长片岩、变质辉长岩(DFe1406)和石英钠长石斑岩中锆石为岩浆锆石,3个样品的锆石数据点沿谐和线较集中分布,n(~207Pb)/n(~206Pb)年龄为约1.7 Ga到约1.5 Ga。变质辉长岩(DFe1454)中锆石为变质锆石,n(~207Pb)/n(~206Pb)年龄从约0.8 Ga到约0.7 Ga。结合已有同位素定年资料,可得出如下结论:(1)限定了大红山群中部红山组的成岩年龄为1673~1643 Ma;(2)获得了侵位于红山组变质辉长岩中的变质锆石n(~207Pb)/n(~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748.9±5.7 Ma,表明大红山群经历过约750 Ma前的变质,确定大红山群经历850~750Ma的变质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岩浆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形成时代 变质时代 红山组 大红山群 扬子地台
下载PDF
康滇地区元古宙构造运动Ⅰ:昆阳陆内裂谷、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生伟 蒋小芳 +6 位作者 杨波 孙晓明 廖震文 周清 郭阳 王子正 杨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3-1377,共25页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昆阳裂谷前的基底为分布在东川和滇中地区少量的古元古代早期的汤丹群,其构造变形较东川群更强烈,可能与>1800 Ma的东川运动有关。昆阳裂谷期的岩浆岩系统主体为出露在东川—会理—滇中地区基性侵入岩,其次为少量的超基性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特征。岩浆岩的年龄为1800 Ma^1450 Ma,集中分布在1750Ma^1650 Ma,反映了昆阳裂谷持续了约400 Ma,高峰期持续将近100 Ma。昆阳裂谷期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显示为典型陆内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中滇中武定地区辉绿岩和会理拉拉地区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还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特征,如富碱、高TiO_2、P_2O_5、低CaO/TiO_2、Al_2O_3/TiO_2比值,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亏损,以及有较高的[n(^(87)Sr)/n(^(86)Sr)]_i初始比值以及较高的ε_(Nd)(t)值。根据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康滇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即昆阳地幔柱。昆阳陆内裂谷在1450 Ma前后在会理—东川一线发展成为了局限小洋盆,并在中元古代晚期关闭。昆阳裂谷的沉积岩系统主体为东川群、河口群和大红山群,并可能延伸到了康滇北部的里伍岩群,上述地层中火山岩、凝灰岩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在1800Ma^1500 Ma,不同岩群岩性组合差异可能与所处构造部位有关,并导致沉积相的差异。昆阳裂谷也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其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以因民组、落雪组等沉积岩中为主的层状铜矿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SSC系列),主要有汤丹铜矿、落雪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厂铜矿等,原生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为约1750 Ma;其次为与昆阳裂谷期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关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ron—Oxide—Copper—Gold,IOCG系列),主要有拉拉铁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稀矿山铁铜矿床、迤纳厂铁铜矿床等,研究程度较高的迤纳厂、稀矿山以及鹅头厂等铁铜矿床的时代集中在1700 Ma^1450 Ma。昆阳期剧烈的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铁、铜成矿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昆阳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阳裂谷 昆阳地幔柱 东川群 河口群 大红山群 东川式铜矿 IOCG矿床 康滇地轴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红山群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红 刘福来 +1 位作者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61-2170,共10页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主要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本研究对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沉积岩——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测年,得到三个样品的坪年龄和40Ar... 大红山群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出露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主要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本研究对大红山群老厂河组变质中酸性岩和变质沉积岩——石榴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测年,得到三个样品的坪年龄和40Ar/39Ar等时线年龄结果较统一,坪年龄代表的变质年龄分别为837.7±4.2Ma、839.6±4.2Ma和844.2±4.2Ma。变质沉积岩和变质中酸性岩的变质时代类似,均介于837~845Ma。大红山群变质基性岩中变质锆石的U-Pb定年年龄为849±12Ma(杨红等,2012),40Ar-39Ar测年数据与锆石定年数据相结合,说明大红山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均在新元古代经历了同期变质作用,其主期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新元古代837~850Ma。结合前人发表的扬子西缘~750Ma的变质年龄,扬子西缘从北向南的区域变质作用时限可扩展到750~850Ma。此外,扬子西缘存在750~850Ma的岩浆事件,本文研究结果说明,扬子地块西缘在新元古代不仅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作用,也发生了750~850Ma的区域变质作用,扬子西缘存在新元古代的岩浆-变质事件。岩浆事件与变质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即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引起了扬子西缘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大红山群 白云母Ar-Ar定年 新远古代变质事件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花山群沉积时代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制约 被引量:17
9
作者 田辉 李怀坤 +5 位作者 周红英 张健 张阔 耿建珍 相振群 瞿乐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87-2408,共22页
出露于扬子板块北缘大洪山地区的花山群自下而上由一套以砾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和一套以砂质板岩为主的细碎屑沉积组成,伴随有拉斑玄武质岩浆活动。花山群整体变质程度不高,形成构造环境复杂,对其构造属性及其与区内所谓的花山"蛇... 出露于扬子板块北缘大洪山地区的花山群自下而上由一套以砾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和一套以砂质板岩为主的细碎屑沉积组成,伴随有拉斑玄武质岩浆活动。花山群整体变质程度不高,形成构造环境复杂,对其构造属性及其与区内所谓的花山"蛇绿混杂岩"的时空关系一直存有争议,它们对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汇聚-裂解响应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笔者在花山群六房咀组下部细砂岩中采集玄武质熔结凝灰岩夹层样品1件,碎屑岩样品2件,在上覆地层南华系莲沱组采集碎屑岩样品1件;对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碎屑岩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玄武质熔结凝灰岩锆石U-Pb年龄814.7±7.3 Ma;花山群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存在三个明显的峰值:~900 Ma、~2050Ma和~2650 Ma,最显著峰值为~2650 Ma,上覆莲沱组碎屑岩年龄谱的三个峰值为:~900 Ma、~2050 Ma和~2500 Ma,最显著峰值为~2050Ma,三件碎屑岩样品均与扬子板块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统计峰值一致。花山群的碎屑源区可能包括下伏中元古代打鼓石群、太古宙鱼洞子杂岩以及崆岭杂岩。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资料和区域构造成果分析,花山群沉积时代应为820~815Ma,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花山"蛇绿混杂岩"不是同期同构造背景的产物;花山"蛇绿混杂岩"与花山群沉积建造依次反映了扬子板块北缘由挤压构造背景向伸展构造背景的转换过程。花山群中的碎屑沉积物与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属于裂解背景下形成的同时代沉积-火山建造;结合前人在扬子板块周缘发现的大量约820 Ma酸性—基性岩浆活动记录以及同时代(820~800 Ma)的沉积地层,推测花山群形成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之下,与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大洪山 花山群 RODINIA超大陆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缘早元古代俯冲体系的地球化学证据──有关变基性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鸿翔 刘丛强 +1 位作者 徐志方 黄智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1-238,共8页
本文通过对云南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从地球化学角度证明早元古代扬子板块西缘存在板块运动 ,前特提斯域的元古大洋板块在其东北方向的俯冲作用中 ,与古扬子板块发生碰撞而在俯冲带大陆边缘弧与弧... 本文通过对云南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从地球化学角度证明早元古代扬子板块西缘存在板块运动 ,前特提斯域的元古大洋板块在其东北方向的俯冲作用中 ,与古扬子板块发生碰撞而在俯冲带大陆边缘弧与弧后盆地分别形成哀牢山群、底巴都组与大红山群的基性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 早元古代 哀牢山群 山群 底巴都组 大红山群 俯冲体系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变基性岩
下载PDF
湖北大洪山打鼓石群沉积时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浩 徐大良 +2 位作者 魏运许 邓新 彭练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725,共11页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年结果显示,该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古老的年龄为3.1~3.2Ga,最年轻年龄为1124Ma,并在2.65Ga和2.75Ga出现统计峰值,且年龄组成与崆岭杂岩区和杨坡杂岩区的多期岩浆活动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鄂西地区神农架群沉积于1.1~1.4Ga,主要统计峰值年龄为1.6Ga、2~2.1Ga、2.7~2.8Ga。因此,打鼓石群沉积时间晚于神农架群,两者非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山 打鼓石群 碎屑锆石 神农架群 崆岭杂岩 杨坡杂岩
下载PDF
鄂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的解体 被引量:27
12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 位作者 柳小明 赖绍聪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岩性—构造填图结果表明,大洪山区的原“花山群”实际上包含3套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物质建造,应予以解体。其中襄广断裂带内分布的以基性火山岩为主的一套岩系是构造侵位的蛇绿混杂岩,称之为花山蛇绿混杂岩;大洪山以西的耿集—板... 岩性—构造填图结果表明,大洪山区的原“花山群”实际上包含3套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物质建造,应予以解体。其中襄广断裂带内分布的以基性火山岩为主的一套岩系是构造侵位的蛇绿混杂岩,称之为花山蛇绿混杂岩;大洪山以西的耿集—板桥火山—沉积岩系,是南秦岭随县群的构造岩块;剔除这两者之后的碎屑沉积岩系定为真正意义的花山群,沉积时代为晚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山 花山群 蛇绿混杂岩 火山岩 晚元古代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序列厘定
13
作者 田辉 李怀坤 《华北地质》 2022年第1期69-78,91,共11页
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北缘和西缘,随着火山岩夹层(主要指过去不易识别的斑脱岩化凝灰岩)的识别和年代学测试技术的发展,陆续报道了大批新的可靠的地层年龄数据,扬子克拉通的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方案得以不断... 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北缘和西缘,随着火山岩夹层(主要指过去不易识别的斑脱岩化凝灰岩)的识别和年代学测试技术的发展,陆续报道了大批新的可靠的地层年龄数据,扬子克拉通的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方案得以不断修正和厘定。已有大量资料表明,江南造山带一线原定中元古代的梵净山群、四堡群等实际属于新元古代;扬子北缘原中元古代火地垭群、三花石群等也应划归新元古代;扬子西缘大红山群、苴林群分别划归中元古代早期和晚期,西缘大红山群、河口群和东川群下部可对比,昆阳群、会理群、苴林群和北缘神农架群上亚群、马槽园群可大致对比。扬子西缘登相营群和峨边群沉积时代仍存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之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中元古代 大红山群 东川群 昆阳群 神农架群 打鼓石群
下载PDF
云南大红山哈母白祖熔岩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戚金栋 李俊 +2 位作者 杨光树 肖斌 覃龙江 《矿产与地质》 2016年第1期82-86,共5页
哈母白祖熔岩铁矿位于大红山铁铜矿区东部.矿体均赋存于大红山群红山组变钠质熔岩、绿片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以磁铁矿为主。矿床的形成与古元古代的海相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关系密切,具有火山喷溢和火山喷发沉积的特点,... 哈母白祖熔岩铁矿位于大红山铁铜矿区东部.矿体均赋存于大红山群红山组变钠质熔岩、绿片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以磁铁矿为主。矿床的形成与古元古代的海相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关系密切,具有火山喷溢和火山喷发沉积的特点,后期又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是经过多次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复合型矿床,成因类型初步判断为火山岩浆喷溢-喷发沉积-变质改造复合成因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岩铁矿 火山喷发 大红山群 矿床成因
下载PDF
大红山铁矿通风系统现状分析与调控策略
15
作者 杨光勇 王旭斌 谢宁芳 《云南冶金》 2011年第5期9-13,24,共6页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最大的地下金属矿山─大红山铁矿通风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风系统调控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文中有大量珍贵的通风系统测定数据和技术指标可供参考。
关键词 矿井通风系统 多级机站通风 大红山铁矿 昆明钢铁集团
下载PDF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basement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Yangtze Plate
16
作者 ZHANG Hongxiang~1, LIU Congqiang~2, HUANG Zhilong~2 and XU Zhifang~1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S2期266-268,共3页
THE Dahongshan Group (in short DG) and its basement Dibadu Formation (in short DF) in the southeastof the Yangtze Plate are one of the oldest geological units in the Yangtze Plate. It is established in thisnote by mea... THE Dahongshan Group (in short DG) and its basement Dibadu Formation (in short DF) in the southeastof the Yangtze Plate are one of the oldest geological units in the Yangtze Plate. It is established in thisnote by means of geochemistry that the system of trench-arc-basin was formed by the subducting at thesouthwestern boundary of the Yangtze Plate in Lower Proterozoic Subera. And the existence of enrichedmantle EMI is argued by the way of trace elements geochemistry. 1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There is a unit of the typical two-layer structure platform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Yangtze Plate. The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is platform is made up of Suberathem Dahongshan Group and SuberathemKunyang Group. Above them, there have covered expansive continental deposits from Mesozoic. The primary rocks of DG are composed of deposited limestone, sandstone and basalts. The basalts re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hongshan group(DG) Dibadu Formation(DF) TECTONIC geochemist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