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戴震哲学与《几何原本》关系考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世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7-42,共6页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不能轻易地把其中的《〈几何原本〉提要》当做戴震的著作 ;戴震以传统算学为框架 ,融会西方算学的内容 ,并没有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公理化演绎方法应用到中国传统算学的重建中去 ;戴...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不能轻易地把其中的《〈几何原本〉提要》当做戴震的著作 ;戴震以传统算学为框架 ,融会西方算学的内容 ,并没有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公理化演绎方法应用到中国传统算学的重建中去 ;戴震以考据学中的归纳法来建构其哲学 ,这与《几何原本》没有方法论上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哲学思想 《几何原本》《四库全书总目》 演绎法 归纳法
下载PDF
姚鼐与汉学 被引量:3
2
作者 卢佑诚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4,共7页
本文试对姚鼐的学术思想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姚鼐对汉学有批判有吸收;姚鼐与戴震的关系既有“交相师”的一面,也有学术交锋、敌对诋毁的一面;姚鼐中年告退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捍卫所守之道,为了心中所安。
关键词 姚鼐 汉学 程朱理学 戴震
下载PDF
戴震反理学的“实学”方法论与其“权”论取向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明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9-154,共6页
戴震是清代批判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的内在发展脉络始终以解构和批判程朱理学为基本取向和最终旨归。戴震通过对文辞的训诂考据、历史事实的勾稽、社会实践批判之"实学化"的方法择向,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 戴震是清代批判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的内在发展脉络始终以解构和批判程朱理学为基本取向和最终旨归。戴震通过对文辞的训诂考据、历史事实的勾稽、社会实践批判之"实学化"的方法择向,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解构和抨击。《孟子字义疏证》末尾处"权"论的展开,乃是其反理学"实学"方法论的必然走向。这一过程,也反映了戴震重视知行的"智识"主义和行为主义思想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程朱理学 批判 实学
下载PDF
重评戴震--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被引量:2
4
作者 陶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57-71,共15页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 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评论和判定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从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其内在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传承关系所导致的原有思想理论的深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动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反省和反思戴震思想的地位和意义,重新评判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得到的结论是:首先,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戴震是新安理学的终结者;其次,从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看,戴震是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哲理化进程的终结者;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戴震是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批判的实践批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思想 新安理学 哲理化进程 理欲之辨 理学思辨模式
下载PDF
考据孟学的演变与成就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雪梅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清代孟学研究呈现考据特色,考据性的孟学著作浩繁,成绩卓著,但考据的孟学并非孟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一方面是考据孟学流于烦琐;另一方面是以曲折而隐晦的形式表达思想,显示孟学在清代演变的思想轨迹,如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焦循的《... 清代孟学研究呈现考据特色,考据性的孟学著作浩繁,成绩卓著,但考据的孟学并非孟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一方面是考据孟学流于烦琐;另一方面是以曲折而隐晦的形式表达思想,显示孟学在清代演变的思想轨迹,如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 孟学 《孟子字义疏证》 《孟子正义》
下载PDF
戴震理欲之辩的逻辑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任万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9期18-22,共5页
戴震以自然而必然的人性“一本”作为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以有物有则来阐述理与欲的关系 ,以推己及人的恕道来求得达情遂欲进而实现道德理性。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逻辑结构 ,其存理于欲的理欲观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确当的表述。由于立足于... 戴震以自然而必然的人性“一本”作为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以有物有则来阐述理与欲的关系 ,以推己及人的恕道来求得达情遂欲进而实现道德理性。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逻辑结构 ,其存理于欲的理欲观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确当的表述。由于立足于人伦日用来论述理欲 ,欲和理在戴震这里实现了相当完满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理欲观 人伦日用 宋明理学 道德
下载PDF
《戴震全书》指瑕一则——兼论戴震思想心态
7
作者 徐道彬 王凤平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8年第3期83-85,共3页
经作者考证,《戴震全书》误收录了一首米芾诗作,故为之指瑕纠谬,这样的做法也是继承和发扬戴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治学精神。戴震素来景仰高节之士,喜以古人诗句抒写心志,今人从中也可窥见戴震的治学思想和处世心态。
关键词 《戴震全书》 戴震 治学思想 戴震思想
下载PDF
思想接力:徽州哲学的传承与嬗变
8
作者 郭淑新 王子廓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3年第5期5-8,共4页
"徽州哲学"是指自宋代至20世纪上半叶的徽州籍哲学家在"徽州文化"的基地上创立的具有徽州特色的哲学体系。徽州哲学主要经历了从新安理学到戴震朴学、胡适新学的演进历程。从"理学"到"朴学"、&... "徽州哲学"是指自宋代至20世纪上半叶的徽州籍哲学家在"徽州文化"的基地上创立的具有徽州特色的哲学体系。徽州哲学主要经历了从新安理学到戴震朴学、胡适新学的演进历程。从"理学"到"朴学"、"新学"的传承与嬗变,构成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接力",这场接力对于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哲学 新安理学 戴震朴学 胡适新学 思想接力
下载PDF
论戴震本于条理思想的治学特色
9
作者 徐玲英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1,共7页
戴震以"理"为事物的条理、规律,并将其条理哲学思想运用于各学科的研究。他的经学本于汉字条理,走上"由词通道"之路。通过对文字体用的分析,戴震沟通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因声以求义。为使因声求义之法有章可循,戴... 戴震以"理"为事物的条理、规律,并将其条理哲学思想运用于各学科的研究。他的经学本于汉字条理,走上"由词通道"之路。通过对文字体用的分析,戴震沟通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因声以求义。为使因声求义之法有章可循,戴震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角度探讨古音音转规律,从而使因声求义之法成为清代训诂学一大钤键。戴震的人伦道德研究本于人性自然条理,认为血气心知是人性的实体。有血气便有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有心知,便能不惑乎所行。人伦日用无不本于血气心知。作为调节人伦事为的道德规范,自然也要本于人性。仁义礼智之德就是能达人之情、遂人之欲,而又无过无不及之失。戴震条理哲学思想体现在方志编修中就是严考地理沿革,理清一地的历史条理;不守陈规,根据山水人性的条理对编纂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戴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条分缕析,掌握了研究对象的不易之则,然后顺势而为,因而在多个领域做出了独特的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条理哲学思想 经学 人伦道德 方志学
下载PDF
梁启超视界中的《孟子字义疏证》
10
作者 丁成际 余建军 《黄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2-45,共4页
《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的主要哲学著作,涵盖戴震的主要哲学思想。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深有研究,而他对戴震的评价可谓极高,这与他看重《孟子字义疏证》不无关系。因而,从梁启超视界这个维度来论述《孟子字义疏证》,不失为一个新颖的... 《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的主要哲学著作,涵盖戴震的主要哲学思想。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深有研究,而他对戴震的评价可谓极高,这与他看重《孟子字义疏证》不无关系。因而,从梁启超视界这个维度来论述《孟子字义疏证》,不失为一个新颖的视点。从总体上来讲,梁启超对《孟子字义疏证》的评论符合实际,较为中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疏证》 戴震哲学
下载PDF
哲学,还是学问:戴震儒学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旨归
11
作者 陶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4,12,共5页
辨明儒学的性质和旨归,是戴震从事儒学经典诠释工作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儒学是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不是追求思维精致、理论完备的哲学;儒家学者的使命是揭明真理和实现真理,而不是追求真理和占有真理;儒学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 辨明儒学的性质和旨归,是戴震从事儒学经典诠释工作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儒学是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不是追求思维精致、理论完备的哲学;儒家学者的使命是揭明真理和实现真理,而不是追求真理和占有真理;儒学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国治民安,而不在于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全自足。戴震关于儒学性质和旨归的辨析,对于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儒学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学问 戴震 儒学
下载PDF
中德近代哲学革命的引领者——戴震与康德哲学思想之比较
12
作者 何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戴震与康德是18世纪中后叶中国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面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传统和哲学权威话语,敢于率直地提出质疑与挑战。他们分别在宇宙观、认知论和伦理哲学等层面对旧的哲学体系予以了批判和颠覆,并建立了自己的理... 戴震与康德是18世纪中后叶中国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面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传统和哲学权威话语,敢于率直地提出质疑与挑战。他们分别在宇宙观、认知论和伦理哲学等层面对旧的哲学体系予以了批判和颠覆,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架构,从而成为中西近代哲学革命的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康德 哲学革命 引领者
下载PDF
清代徽州義理學的产生及其重要性——一個地理與文化的觀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張壽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4,共10页
清代新義理學主要奠基并發展於徽州學者,從戴震、程瑶田、到淩廷堪,形成一個以追求客觀物則为目標的基軸。要分析这一成因,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徽州的地理和學風特色;二、乾嘉學者對義理學的態度;三、徽州義理學之产生及... 清代新義理學主要奠基并發展於徽州學者,從戴震、程瑶田、到淩廷堪,形成一個以追求客觀物則为目標的基軸。要分析这一成因,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徽州的地理和學風特色;二、乾嘉學者對義理學的態度;三、徽州義理學之产生及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新义理学 徽州 戴震 程瑶田 淩廷堪
下载PDF
论清代乾嘉汉学的现代性--以戴震哲学为立足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宏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4-60,共7页
宋代以来,儒学开启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的政治冲击而发生中断,但乾嘉汉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现代化的形态发生了转换。只有在现代性的定位之下,才能理解乾嘉汉学的现代性特征并非纯粹的考据之学,而是力求在此基础上去... 宋代以来,儒学开启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的政治冲击而发生中断,但乾嘉汉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现代化的形态发生了转换。只有在现代性的定位之下,才能理解乾嘉汉学的现代性特征并非纯粹的考据之学,而是力求在此基础上去冲击前现代的帝国意识形态。其中,作为乾嘉汉学最高成就的戴震哲学,已然从形上学、人性论、知识论与伦理学诸层面对前期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批判,并通过建构自身的现代性哲学体系来主动回应中国现代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 现代性 乾嘉汉学 戴震哲学
下载PDF
戴震的训诂学思想对皖派朴学的引领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玲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98,共7页
梁启超将清代朴学与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相提并论。清代朴学特别是皖派朴学的鼎盛得益于戴震的开创与引领。戴震经学研究坚持走“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之路。为求一字之“的”解,戴震不仅本之六书发掘文字形体所寓之义,同时还... 梁启超将清代朴学与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相提并论。清代朴学特别是皖派朴学的鼎盛得益于戴震的开创与引领。戴震经学研究坚持走“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之路。为求一字之“的”解,戴震不仅本之六书发掘文字形体所寓之义,同时还运用古音知识,因声求义,实行音义互求;并且利用前人训诂成果,汇综群籍,择善而从,形成了鲜明的训诂学思想和特色。经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和王引之等的发扬光大,以校勘为训诂前提、因声以求义以及贯通群籍、择善而从的训诂学思想成为皖派朴学的最大特色,并取得辉煌的训诂学成就,皖派朴学突破地域限制而臻于鼎盛,终成有清一代显赫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训诂学思想 皖派朴学 校勘 因声求义 汇综群籍
下载PDF
戴震与皖派朴学关系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玲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152,共7页
戴震在其《毛诗补传序》中明确的考证名物字义的治经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被不疏园学者奉为圭臬,标志着皖派朴学矩矱的形成。他避仇入都后,通过结交学界名流、宣讲皖派朴学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推介江永及其著作,皖派朴学逐渐被... 戴震在其《毛诗补传序》中明确的考证名物字义的治经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被不疏园学者奉为圭臬,标志着皖派朴学矩矱的形成。他避仇入都后,通过结交学界名流、宣讲皖派朴学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推介江永及其著作,皖派朴学逐渐被京都学界所接受。戴震认为文字、音韵、训诂、历算和水地等都是订经的必要资助,故开拓出多元考据对象,并各有独到的建树。经过师友、弟子的笃守与广传,戴震倡导的情感哲学、因声求义的训诂学、勇于改字的校勘学、重视地理沿革的方志学以及西学中源的天算学,皆发展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戴震亦获得“皖派宗师”的尊称。皖派朴学在戴震的引领下终于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有清一代显赫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派朴学 戴震 不疏园 京师 学科门类
下载PDF
戴震与胡适哲学的科学化倾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小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4-99,共6页
"知性一元论"为清代著名哲学家戴震在其哲学上的最鲜明特征,它显示了戴震哲学与近代科学主义之间的亲缘性。哲学的科学化倾向是近代中国科学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胡适作为近代科学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也呈现出强烈的科... "知性一元论"为清代著名哲学家戴震在其哲学上的最鲜明特征,它显示了戴震哲学与近代科学主义之间的亲缘性。哲学的科学化倾向是近代中国科学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胡适作为近代科学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也呈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胡适哲学中的这一特征其实与戴震哲学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从哲学的实证化、反形而上的原则与建立"科学的哲学"三方面,来讨论胡适哲学的科学化倾向与戴震哲学间存在的这种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胡适 哲学 科学化
下载PDF
论戴震考据学思想对皖派朴学的引领——以其弟子段玉裁为例
18
作者 郭雅馨 徐玲英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0-45,共6页
皖派朴学发轫于明末清初的黄生、江永。待到戴氏避仇入都,皖派朴学突破了地域限制。戴震"四体二用"学说中"假借"和"转注"为用字之法的提法意义重大,它一方面清晰地诠释了许慎对"转注"的解释,... 皖派朴学发轫于明末清初的黄生、江永。待到戴氏避仇入都,皖派朴学突破了地域限制。戴震"四体二用"学说中"假借"和"转注"为用字之法的提法意义重大,它一方面清晰地诠释了许慎对"转注"的解释,另一方面扩大了假借的范围,扩展了文字学的研究领域。戴震对音转原理的探讨,使得"因声求义"法成为清代训诂学一大钤键。段玉裁等弟子继承并发展了戴震的小学思想,使得皖派朴学成为有清一代显赫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派朴学 戴震 考据学思想 段玉裁
下载PDF
中国哲学研究过程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及其转换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根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7,155,156,共9页
在《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部分,笔者尝试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乾嘉学术中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做一理论总结与概括,即将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方法... 在《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部分,笔者尝试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乾嘉学术中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做一理论总结与概括,即将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方法概括为语言学方法,将其利用经学研究过程重视以知识说经的实证方法,和"大其心",精其心,以与圣人之心相遇,从而理解天地之心,进而理解自己的真正之心的方法,称之为"人文实证主义"。本文也扼要地指出了乾嘉学术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的内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通史》 乾嘉学术 戴震 人文实证主义
原文传递
运行与节限:戴震古音学的哲学理念
20
作者 叶冬梅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9年第1期24-41,285-286,共20页
通过关联戴震主要哲学理念与主要古音学理念,文章认为:戴震古音学理念显然是他哲学理念的实践。戴震是回归古代儒学的典范,他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以其哲学理念研究其古音学,其音学研究存在的有关疑惑可得解疑的新思路,从而他... 通过关联戴震主要哲学理念与主要古音学理念,文章认为:戴震古音学理念显然是他哲学理念的实践。戴震是回归古代儒学的典范,他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以其哲学理念研究其古音学,其音学研究存在的有关疑惑可得解疑的新思路,从而他体大思精、极具特色的古音学思想主张,可以得到提纲挈领的把握和深切的理解。其音学主要著作《转语二十章》及《声类表》,是以静态的音系结构潜在地提示动态的语音转变规律、途径。为了从原理上说明语转规律和途径,他极其详尽地分析语音条理并以哲学理念结构新的框架,形成"古今音系",以共时的结构关系解释历时的变化。作为乾嘉之学的领袖,戴震对乾嘉学术乃至现代的语言学影响巨大。长期以来,主流一直认为传统语言学没有或缺乏理论,文章提出戴震音学实受到其哲学思想的系统指导,可对这一认识做出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古音学 哲学 《声类表》 音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