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的电影创作分析
1
作者 和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将《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放置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产生的特定背景中,通过对该影片所基于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影片拍摄提纲的撰写过程、影片拍摄提纲与影片的比较、当地文化持有者的场面调度等几方面的观... 将《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放置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产生的特定背景中,通过对该影片所基于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影片拍摄提纲的撰写过程、影片拍摄提纲与影片的比较、当地文化持有者的场面调度等几方面的观察,尝试分析影片的整个摄制情况。与众多“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相比,该影片以复原拍摄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动画、图表、字幕等影像方式,呈现出强烈的论文电影特征,影片对傣族社会制度与上层建筑的着力用笔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中所未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 傣族 民族志电影 论文电影
下载PDF
元至清时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机制论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的傣族个案
2
作者 吴云 《学术探索》 2023年第10期128-137,共10页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是夯实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及国家认同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代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元朝起,傣族地方被纳入行省直接管辖。元至清时,傣族社会历经了先由王朝政府建立、完...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强化是夯实我们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及国家认同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代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元朝起,傣族地方被纳入行省直接管辖。元至清时,傣族社会历经了先由王朝政府建立、完善土司制度进行治理,后期王朝对部分傣族地区改土归流历程。因此,傣族的国家向心力进入了一个培育、强化和巩固的历史新阶段。结合中华文化传统机制,可发现元明清时期傣族国家向心力表达存在两类主体,表达形式丰富,具有多层次的忠诚对象(国家象征)结构和秩序。元至清时,基于中华文化凝聚力及王朝在傣族地区持续的政治经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四个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得以不断巩固和强化;但也有至少四个方面的突出因素对傣族的国家向心力巩固强化产生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国家向心力 傣族
下载PDF
生熟与人观——傣族发酵酱to-nao的饮食人类学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艺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2期84-96,155,共14页
食物的选择与制作不仅体现区域的社会文化、族群生计模式,还反映族群内部的认知等深层文化逻辑。本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为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分析傣族饮食中常见的发酵酱——豆豉(to-n... 食物的选择与制作不仅体现区域的社会文化、族群生计模式,还反映族群内部的认知等深层文化逻辑。本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傣族为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学术理论,分析傣族饮食中常见的发酵酱——豆豉(to-nao)的制作过程、相关民间传说,解读发酵食物与傣族社会文化的联系,并进一步讨论发酵背后体现的傣族认知方式及人观。文章认为,作为一种傣族社会司空见惯的日常食物,豆豉的制作与食用,包含了傣族人对自然与社会,物性与文化的交融认知,体现了其人观的思维意涵及对阶序化社会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豆豉 生熟 傣族 人观
下载PDF
云南省彝族、傣族、汉族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文东 万值颖 +4 位作者 邹华 李萌 金文智 段艳萍 王金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9-25,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汉族对遗体捐献的主流看法,分析云南遗体捐献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云南省做好遗体捐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彝族、傣族、汉族对遗体捐献的了解程度和捐献率较低,其中... 目的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汉族对遗体捐献的主流看法,分析云南遗体捐献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云南省做好遗体捐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彝族、傣族、汉族对遗体捐献的了解程度和捐献率较低,其中彝族、傣族比汉族更低."为医学发展","认为是生命的延续"成为影响愿意捐献遗体的主要因素,3个民族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后应入土为安"、"家人社会舆论压力"、"担心被任意使用"、"个人宗教信仰"是影响不愿意捐献遗体的主要因素,3个民族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人认为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遗体捐献,认为遗体捐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搞好云南省遗体捐献工作,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傣族 遗体捐献 意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越边境广西金龙布傣族群的“天”与天琴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红增 毛淑章 农瑞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4,共8页
立足田野调查,从起源、仪式、诗经、"巫"身份等方面,系统剖析了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的"天"信仰、"做天"仪式、"天琴"法师及法事操持者等内容,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
关键词 金龙布傣族群 天琴 法事操持者
下载PDF
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刀承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由于佛教在傣泰民族社会长期盛行,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人物、题材、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傣泰民族民间故事因此获得新的活力;傣泰民族民间故事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佛教借助民间故事的生动形象和特殊的传承方式得到更加广泛... 由于佛教在傣泰民族社会长期盛行,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人物、题材、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傣泰民族民间故事因此获得新的活力;傣泰民族民间故事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佛教借助民间故事的生动形象和特殊的传承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充分体现了宗教和文学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傣泰民族 民间故事 影响
下载PDF
傣锦视觉符号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果霖 苟双晓 张天会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精美的傣锦是织造出来的画卷,不仅是傣族人民经常使用的日用品,也是一种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品,更是一种可被视觉所感知的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以傣锦艺术为研究对象,进行傣锦视觉符号的分类研究,探讨傣锦视觉符号的语... 精美的傣锦是织造出来的画卷,不仅是傣族人民经常使用的日用品,也是一种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品,更是一种可被视觉所感知的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以傣锦艺术为研究对象,进行傣锦视觉符号的分类研究,探讨傣锦视觉符号的语义内涵,分析傣锦视觉符号的信息传递,尝试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傣族织锦,发现其深层次的社会功能和本原意义,并指出其视觉符号信息传递的本质特性和总体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傣锦 艺术 符号 信息传递
下载PDF
傣泰民族起源与傣泰民族文化圈的形成新探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晓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2-87,共6页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个可成其为民族的越人族体,泰人也不是越人演变而来的,傣泰民族在汉代以前的历史的追溯已无意义。傣泰民族可追溯的源流在汉代云南滇中,并随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由于傣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移与...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个可成其为民族的越人族体,泰人也不是越人演变而来的,傣泰民族在汉代以前的历史的追溯已无意义。傣泰民族可追溯的源流在汉代云南滇中,并随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由于傣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移与发展中保持了水稻种植、“勐-阪”制度与文化的复制模式,使傣泰民族的先民们能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定居并壮大起来,从而在今天形成了一个傣泰民族居住的文化圈。傣泰民族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人们互相理解、宽容、合作、开展社会与经济的交流,共同促进民族与文化的发展,是当代理解傣泰民族文化的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泰民族 起源 历史迁移 傣泰民族文化圈
下载PDF
中越壮岱族群歌圩民俗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明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2-18,共7页
壮岱族群是中越跨境民族,有亲缘关系,有共同的歌圩民俗。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壮岱族群歌圩民俗名称的表述、形式、种类、内容等同中有异,大同小异,并都有逐渐消失之势。中越两国应共同加强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中越 壮岱族群 歌圩民俗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花腰傣“鸡枞帽”的文化内涵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娟 柯贤和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5-29,共5页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族群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傣 鸡枞帽 民间文化 傣雅服饰 滇越文化
下载PDF
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述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媚玲 邹念琴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9,108-111,共12页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零散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以期从整体联动性的视野对泰-傣诸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研究空间做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以地缘政治及文明交汇区域为整体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探究有待开启;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微观研究有待推进;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缅印交角区 泰-傣诸族群 迁徙流动 族际关系
下载PDF
傣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俸俊馨 胡辉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4-37,共4页
饮食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学界关注且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面世;无论是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架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总结傣族饮食文化特征,还是针对德宏、西双版纳、元江等傣族聚居区进行区域性傣族饮食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傣... 饮食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受学界关注且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面世;无论是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架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总结傣族饮食文化特征,还是针对德宏、西双版纳、元江等傣族聚居区进行区域性傣族饮食文化研究,以及探讨傣族饮食文化与傣族医学、养生哲学之关系,都对深入发掘傣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未来可尝试成立专门的傣族饮食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更新和改进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进而为更理性、深入地研究傣族饮食文化,以及建构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傣族饮食文化体系作必要的理论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饮食文化 综述
下载PDF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1,共4页
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形成的族群。傣泰先民固有的百越文化因素与华夏文化因素、印度文化因素、东南亚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了傣泰多元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今天的傣... 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形成的族群。傣泰先民固有的百越文化因素与华夏文化因素、印度文化因素、东南亚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了傣泰多元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今天的傣泰民族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群体,而非种族或血缘上的族体。我们研究傣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应着重于文化因素,而不是血缘因素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源流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泰民族 文化特征 民族形成
下载PDF
傣锦的纺织工艺及其图案纹饰浅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广春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5-18,共4页
傣族织锦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锦的纺织工艺特别是图案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通过探讨傣锦的工艺技术以及图案的纹饰类型,对傣锦的技术特点和图案纹饰的艺术形式进行解析,揭示傣锦的装饰美与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它对民族服... 傣族织锦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锦的纺织工艺特别是图案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通过探讨傣锦的工艺技术以及图案的纹饰类型,对傣锦的技术特点和图案纹饰的艺术形式进行解析,揭示傣锦的装饰美与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它对民族服饰设计提供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织锦 民族服饰 图案纹饰 纺织工艺 服饰设计
下载PDF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壮傣族群文化认同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新宇 《钦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96-100,共5页
中国壮族与东南亚壮傣族群具有同根生的关系,但族称不同,历经漫长历史,形成同源异流的数个分支,在语言、习俗、服饰、信仰、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族群精神、族群认同上,具有较多的相近性。寻求共同点,强化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可以更好地建... 中国壮族与东南亚壮傣族群具有同根生的关系,但族称不同,历经漫长历史,形成同源异流的数个分支,在语言、习俗、服饰、信仰、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族群精神、族群认同上,具有较多的相近性。寻求共同点,强化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可以更好地建设和平、稳定、安宁、和谐发展的边疆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傣族群 文化认同 族群认同 文化传播
下载PDF
中、越、老、泰等国壮泰族群的饮食文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宏贵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5-29,共5页
壮泰族群包括中、越、老、泰、缅、印6个国家的27个同根同源民族,从中国迁徙到不同的国家后,既有不同的文化,也保持了他们原来的共生文化。
关键词 壮泰族群 扁米 彩色糯米饭 蚂蚁蛋
下载PDF
傣族土司刀安仁爱国长诗《抗英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刀承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82,共4页
明代傣族土司刀安仁的爱国长诗《抗英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认同,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对当地各族民众爱国热情的呼唤,是一部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不朽佳作。
关键词 傣族长诗 刀安仁 《抗英记》
下载PDF
想象的共同体:跨境族群仪式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阐释——基于傣族村寨“马鹿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海晨 王斌 +2 位作者 胡小明 沈柳红 赵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8,共7页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云南省孟连县傣族村寨的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马鹿舞"进行研究。通过对马鹿舞的仪式过程及其文化生态的参与感知、深度访谈后认为:关于马鹿舞起源的民间传说,"原型"或"...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云南省孟连县傣族村寨的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马鹿舞"进行研究。通过对马鹿舞的仪式过程及其文化生态的参与感知、深度访谈后认为:关于马鹿舞起源的民间传说,"原型"或"母题"应来自傣族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马鹿舞的跨境传承、传播与傣族社会历史变迁中重大事件相对应;拥有想象的共同体是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得以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的共同体 跨境族群 仪式性民俗体育 马鹿舞 傣族村寨
下载PDF
傣/泰族群的史诗传承人:从布摩到章哈的发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屈永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9-54,共6页
“章哈”是傣/泰民族的史诗演述者,他们最早是从“布摩”(巫师、祭师)演变而来的。本文基于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泰族群聚居社区的田野作业,找到例子实证这一发展过程,并指出两类性质不同的章哈——普通的“章哈”和... “章哈”是傣/泰民族的史诗演述者,他们最早是从“布摩”(巫师、祭师)演变而来的。本文基于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泰族群聚居社区的田野作业,找到例子实证这一发展过程,并指出两类性质不同的章哈——普通的“章哈”和“章哈丢拉”。章哈丢拉是在祭祀仪式上演述史诗的人,他们具有巫师、祭司的社会职能。如果将“布摩”视为传统意义上的祭司,将“章哈”视为职业化的歌手,那么“巫章哈”就是处在他们之间的过渡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章哈的演述形式,即成双成对出场,一人执扇演述,一人吹笛伴奏。但是所唱的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的并不相同,一个在于助兴娱人,另一个则为娱神和禳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泰族群 史诗演述者 章哈 布摩
下载PDF
傣族人名的命名方式和文化功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东海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9-33,共5页
姓名是个体人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群体信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命名方式,西双版纳傣族姓名的各种命名方式蕴含了傣族姓名的多种文化功能。傣族姓名的很多特征与汉族命名是相似的,但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关键词 傣族 命名方式 文化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