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邵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给予更多关注,"代田法"的研究就具有这一性质。"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推广的一种农田"垄作"体制,以往学界对"代田法"的专门研究比较鲜见,关于"代田法"与"区田法"的关系、"代田法"的生态适应性等许多核心问题,一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基于对"代田法""与"畎亩制"、"区田法"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推行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传统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希望汉民族这一农业遗产能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田法
畎亩制区
田法
汉族农业遗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
被引量:
9
2
作者
王星光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结合三杨庄聚落遗址在汉代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汉代冬小麦的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史实,可知该遗址的农田形态正是为适应其周边环境的一种技术选择,这种技术选择与代田法抗旱保墒原理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三杨庄遗址
赵过
代田法
耕作法
原文传递
汉代华北的耕作与环境:关于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垄作的探讨
被引量:
10
3
作者
韩同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9,共10页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垄作
代田法
畎亩法
原文传递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的耕作环境与方法
被引量:
1
4
作者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正常雨量下,不易形成长期内涝和地面径流的情况。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三杨庄遗址的气候正处于干冷期,且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耕作环境下,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甽畝相间的形态,可能是与代田法类似的种植于甽内的抗旱保墒技术体系,而不是为排涝设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农业聚落
代田法
原文传递
题名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邵侃
机构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出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基金
国际福特基金环境与发展研究项目"中国西部各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发掘
传承
推广及利用研究"(RLER1075-0877)阶段性成果
文摘
我国幅员辽阔,各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错综复杂,即便是汉族的农业遗产,其适应的生态对象也客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为了使汉族农业遗产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建设,需要对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适应价值以及农耕技术流变的社会政治背景给予更多关注,"代田法"的研究就具有这一性质。"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推广的一种农田"垄作"体制,以往学界对"代田法"的专门研究比较鲜见,关于"代田法"与"区田法"的关系、"代田法"的生态适应性等许多核心问题,一直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基于对"代田法""与"畎亩制"、"区田法"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推行地区的自然生态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传统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希望汉民族这一农业遗产能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关键词
代田法
畎亩制区
田法
汉族农业遗产
Keywords
daitianfa
qutianfa
quanmuzhi
agri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分类号
F301.2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
被引量:
9
2
作者
王星光
符奎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S005)
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9BLS002)
文摘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结合三杨庄聚落遗址在汉代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汉代冬小麦的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史实,可知该遗址的农田形态正是为适应其周边环境的一种技术选择,这种技术选择与代田法抗旱保墒原理相一致。
关键词
汉代
三杨庄遗址
赵过
代田法
耕作法
Keywords
the Han dynasty
Sanyangzhuang site
technology Zhaoguo (赵过)
daitianfa
(代田法)
cultivation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汉代华北的耕作与环境:关于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垄作的探讨
被引量:
10
3
作者
韩同超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9,共10页
文摘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垄作
代田法
畎亩法
Keywords
Sanyangzhuang Village site ; the ridge culture ;
daitianfa
(代田法 ) ; Quannufa(吠亩法)
分类号
F3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的耕作环境与方法
被引量:
1
4
作者
符奎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基金
第5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气候与先秦秦汉农耕技术的演变--以三杨庄遗址为中心"(2015M580178)
文摘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位于黄河河滩地上,聚落居民修筑了民堤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对汉代聚落及其农业生产活动并不构成威胁。三杨庄遗址汉代文化层的土壤以粉砂质粘土和粉砂质壤土为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透水性较好,在正常雨量下,不易形成长期内涝和地面径流的情况。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三杨庄遗址的气候正处于干冷期,且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耕作环境下,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甽畝相间的形态,可能是与代田法类似的种植于甽内的抗旱保墒技术体系,而不是为排涝设计的。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农业聚落
代田法
Keywords
the Sanyangzhuang site
the Han dynasty
the settlement of agriculture
daitianfa
分类号
S-09 [农业科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代田法”新解——汉族农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邵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
王星光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9
原文传递
3
汉代华北的耕作与环境:关于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垄作的探讨
韩同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0
原文传递
4
三杨庄遗址汉代聚落的耕作环境与方法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