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凉山地区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和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1
作者 汤云川 张庆沛 +9 位作者 冯焱 淳俊 王暄 陈汉 樊红柱 袁星 李倩 杨洪 邓海艳 陈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大凉山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对14个马铃薯品种的12个产量与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系统聚类分析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结薯数、单薯鲜质量、单株块茎鲜质...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大凉山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对14个马铃薯品种的12个产量与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系统聚类分析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结薯数、单薯鲜质量、单株块茎鲜质量、单产、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30%;单株块茎鲜质量与单薯鲜质量、单产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薯鲜质量与VC含量、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指标可用4个主成分来表示,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6.040%。进一步采用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将14个品种分为3类,筛选出6个综合表现较优的品种,分别为川凉薯10号、青薯9号、川芋50、川凉芋13、云薯108、川芋2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地区 马铃薯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GBS测序的全基因组SNP揭示大凉山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冷益丰 罗樊 +2 位作者 陈从顺 丁鑫 蔡光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7,共16页
玉米地方品种是玉米育种种质的重要来源,其类型丰富、部分性状田间表现突出,常含有可利用的优良抗性基因。大凉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资源,生产中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玉米地方品种,但缺乏系统的遗传研究,导致本区域的玉米育种利用进... 玉米地方品种是玉米育种种质的重要来源,其类型丰富、部分性状田间表现突出,常含有可利用的优良抗性基因。大凉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资源,生产中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玉米地方品种,但缺乏系统的遗传研究,导致本区域的玉米育种利用进展缓慢。本研究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技术,对收集自大凉山不同地方的36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亲缘关系与遗传分化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产生有效数据250.99 GB,所有样本获得1 659 033 712个clean reads,平均reads数量为4 608 427,平均raw base为0.70 GB,clean base为0.67 GB。各样本的Q20平均值大于等于94.57%,Q30平均值大于等于87.14%,平均GC含量48.20%。经过SNP calling并过滤,获得124 34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32 063个插入缺失(InDel)位点(其中插入位点15 738个、缺失位点16 325个)。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360份玉米地方品种群体分成A和B两大类群,支持玉米杂优两群学说;结合主成分分析表明,两群亲缘关系较远,呈现遗传分化;群体结构分析进一步把其分成9个亚群。类群A与B之间的群体分化指数(F_(st))为0.462 2,类群A的核苷酸多样性(πA)高于类群B;选择性清除分析得到96个基因组区域,对前5%的基因组区域进一步分析,共检测到418个基因。对候选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发现富集的基因组区域中包含寒冷响应基因、缺水响应基因、病菌响应基因等与逆境应答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为大凉山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凉山 地方品种 基因分型测序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大亮山隧道变形监测及特征分析
3
作者 林超赢 《山西建筑》 2024年第8期152-156,共5页
穿山隧道在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中有着重要应用,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此,采用SBAS-InSAR时序分析法提取了大亮山隧道从2018年6月到2023年4月的时序形变场,... 穿山隧道在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中有着重要应用,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此,采用SBAS-InSAR时序分析法提取了大亮山隧道从2018年6月到2023年4月的时序形变场,分析表明大亮山隧道工程沿线区域存在较大范围地表沉降且越靠近隧道主体的区域沉降幅度越大,同时部分区域地表沉降速率发生突变后显著加快,在未来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地质灾害隐患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大亮山隧道 SBAS-InSAR 变形监测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编图探索与实践——以邛海—泸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洪 李文昌 +9 位作者 欧阳渊 张景华 张腾蛟 李佑国 黄瀚霄 黄勇 李富 陈敏华 李樋 吴君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3-638,共16页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研究在于探索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从地质学的视角,探寻生态系统运行与演化机制。本文在四川邛海—泸山地区生态地质调查实践中,探索了一套适用于西南山区的土壤地质图、生态地质剖面和生态地质图等生态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方法。研究认为,生态地质系列图件应是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多圈层融合的地球表层系统在地质图上的反映,其表达内容主要包括:作为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地表基质层(岩石圈和土壤圈)的生态功能属性、地表覆盖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现状和展布、生态地质单元的生态功能属性等。基于地质建造和地表基质层的生态地质系列图件,能系统地反映研究区地球表层系统中各生态地质要素的现状、特征、展布和交互关系,为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地球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宜居地球 大凉山区
下载PDF
Crust Shortening of the Daliangshan Tectonic Zone in the Cenozoic Era and Its Implications
5
作者 Chen Changyun He Hongl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68-77,共10页
The Daliangshan tectonic zone is a rhombic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Anninghe and Zemuhe fault zones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along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 The Daliangshan tectonic zone is a rhombic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Anninghe and Zemuhe fault zones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along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Since the Cenozoic era, the neo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Daliangshan tectonic zone has presented not only sinistral slip and reverse faulting along the Daliangshan fault zone, but also proximate SN-trending crust shortening.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average crust shortening in the Daliangshan tectonic zone is 10.9 ± 1.6 km, with a shortening rate of 17.8 ± 2.2% using the method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s. The crust shortening from folding occurred mainly in the Miocene and the Pliocene periods, lasting no more than 8.6 Ma. Based on this, a crust shortening velocity of 1.3 ± 0.2 mm/a can be estimated. Compared with the left offset along the Daliangshan fault zone, it is recognized that crust shortening by folding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ransferring crustal deformation southeastward along the Xianshul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liangshan tectonic zone Crust shortening Tectonic deformation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下载PDF
艺术节庆符号的视觉呈现与民族文化传播——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158,共10页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节庆 视觉呈现 文化传播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德杨 周晓成 +13 位作者 何苗 天娇 李静超 董金元 颜玉聪 欧阳澍培 刘峰立 姚炳宇 王昱文 曾召君 陈曲菲 张晓明 杨耀 罗志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10—2021年对大凉山断裂带10个温泉开展采样,测定了15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进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δD、δ^(18)O的测量值分别为-86.8%~-100.54%和-11.7%~-13.7%... 2010—2021年对大凉山断裂带10个温泉开展采样,测定了15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进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δD、δ^(18)O的测量值分别为-86.8%~-100.54%和-11.7%~-13.7%,分布于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温泉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其补给高程为2.1~2.5 km;(2)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_(3)-Ca·Mg、SO_(4)·HCO_(3)-Ca·Mg、HCO_(3)-Ca、HCO_(3)-Na·Ca、HCO_(3)-Na和SO_(4)·HCO_(3)-Ca;(3)主量元素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水-岩反应;(4)Na-K-Mg三角图表明该区温泉水样均为未成熟水;(5)运用硅-焓模型图解法得到该区热储温度为105.9℃~203℃,冷水混入比例约为68%~86%,其循环深度为1.9~3.9 km;(6)循环深度越深,地震活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循环模型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东部地区蚂蚁物种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婷 徐正会 +3 位作者 李彪 翟奖 韩秀 张新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91,共18页
为揭示四川大凉山东部地区的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该地区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运用采获频数统计法对蚂蚁物种的垂直分布、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采获蚂蚁标本35630头,隶属于6亚科43属135种(包... 为揭示四川大凉山东部地区的蚂蚁物种分布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该地区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运用采获频数统计法对蚂蚁物种的垂直分布、栖息生境、觅食和筑巢场所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采获蚂蚁标本35630头,隶属于6亚科43属135种(包括15个待定种)。其中,生活在低海拔区域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的蚂蚁种类较多,其他植被类型内的蚂蚁种类较少,并表现出较窄的生态适应幅度;在视野开阔和食物资源丰富地表觅食的蚂蚁种类较多,大多数蚂蚁在结构稳定的土壤和石块下筑巢。研究结果表明,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受海拔、植被类型、食物资源丰富度及筑巢场所稳定性的综合影响,同时还与蚂蚁物种的自身适应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物种 生物多样性 垂直分布 生态适应 大凉山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中段越西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庆 刘韶 张世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1-337,共17页
越西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断裂带中唯一一条以逆冲作用为主的分支断裂。该断裂控制了越西第四纪盆地,断层2盘有2 000m的地形高差,与其东侧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的普雄断裂构成了大凉山断裂带中段的正花状构造。前人发现了越西断裂在... 越西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断裂带中唯一一条以逆冲作用为主的分支断裂。该断裂控制了越西第四纪盆地,断层2盘有2 000m的地形高差,与其东侧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的普雄断裂构成了大凉山断裂带中段的正花状构造。前人发现了越西断裂在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断层陡坎,但目前尚没有相关古地震的研究报道。文中在断错地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槽探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等方法揭露了越西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年代分别是25260—23880BC、 23930—23500BC、 20980—1400BC、 1270—1500AD,最新事件可能为1480年越西地震。根据普雄断裂已有的古地震研究结果分析,这次历史地震可能导致越西断裂与普雄断裂同步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越西断裂 晚第四纪 古地震
下载PDF
西昌普诗地区中-下白垩统小坝组岩石-紫色土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樋 刘小念 +6 位作者 刘洪 张腾蛟 李佑国 李随民 王昕 欧阳渊 张景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843,共15页
探究山地–丘陵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凉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西昌市普诗地区中–下白垩统小坝组4个典型土壤垂向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揭示了西昌普诗地区岩石–土壤剖... 探究山地–丘陵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了解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大凉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西昌市普诗地区中–下白垩统小坝组4个典型土壤垂向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揭示了西昌普诗地区岩石–土壤剖面中14种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的地球化学分布、迁移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相似的环境下不同类型成土母岩形成的同类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有所不同,泥岩–紫色土剖面(PM0909)、砂岩–紫色土剖面(PM03-3)、粉砂质泥岩–紫色土剖面(PM04-4)、泥质粉砂岩–紫色土剖面(PM0924)等代表性剖面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依次为126.870mg/kg、116.472mg/kg、163.926mg/kg、175.231mg/kg,各个剖面稀土元素含量差异与成土母岩的岩性和粘土矿物含量关系密切,黏土矿物对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研究区4个剖面呈现明显的“V”字形右倾模式,负Eu异常明显,重稀土部分较为平坦,属于轻稀土富集型,这与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REEs)淋溶及其成土母岩化学性质差异有关;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剖面迁移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异,迁移系数高值主要分布在各个剖面的淀积层(B层)底部及母质层(C层),这是由于REEs受到淋溶、淀积作用和黏土矿物吸附、解吸作用的共同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凉山区大尺度的生态地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土壤剖面 稀土元素 大凉山区 小坝组 紫色土 生态地质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的大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1
作者 廖程 梁明剑 +1 位作者 左洪 赵柯 《四川地震》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活动断裂的活动习性是认识活动断裂应变加载及释放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区域运动学、动力学和科学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与鲜水河断裂呈倒“Y”字形交于石棉一带,共同协调了鲜水河断裂向SE... 活动断裂的活动习性是认识活动断裂应变加载及释放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区域运动学、动力学和科学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与鲜水河断裂呈倒“Y”字形交于石棉一带,共同协调了鲜水河断裂向SE的应变传递,2022年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发生了泸定M_(S)6.8地震后,安宁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这3条断裂相关的古地震和历史大地震资料,得出以下认识:①安宁河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近4000 a来的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700 a,大凉山断裂则为524 a;②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和安宁河断裂的古地震活动表现为丛集特征,大凉山断裂的古地震活动则表现为准周期特征;③近4000 a来三条断裂在200 a时间窗内的大地震活动表现出准同步性,在时空上有相互影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古地震 活动特征 鲜水河断裂 安宁河断裂 大凉山断裂 四川泸定M_(S)6.8地震
下载PDF
大张高铁大梁山隧道混凝土拌和站冬季施工技术分析
12
作者 张天顺 《工程技术研究》 2023年第3期74-76,共3页
冬期是混凝土结构质量病害的多发季节,为提高冬季混凝土生产质量水平,文章以大张高铁大梁山隧道工程为例,从施工组织、原材料选择及温度控制、机组及运输保温方面对混凝土拌和站冬季施工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保温措... 冬期是混凝土结构质量病害的多发季节,为提高冬季混凝土生产质量水平,文章以大张高铁大梁山隧道工程为例,从施工组织、原材料选择及温度控制、机组及运输保温方面对混凝土拌和站冬季施工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保温措施,以确保冬期混凝土施工能够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梁山隧道 冬季施工 混凝土 搅拌站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内强震发生的构造特征与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程佳 刘杰 +1 位作者 徐锡伟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28-1243,共16页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 7强震的影响,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 大凉山次级块体 强震活动 应力触发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法 线性阻尼法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的闭锁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静 刘杰 +1 位作者 牛安福 闫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5-1144,共10页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大凉山断裂、马边-盐津断裂、会泽-彝良断裂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地...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大凉山次级块体周边断层——大凉山断裂、马边-盐津断裂、会泽-彝良断裂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地震空区和b值空间分布等结果分析了这几条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这3条断裂带的影响可能较弱,它们在地震前后闭锁程度基本一致,两期结果均显示大凉山断裂南段、马边-盐津断裂、会泽-彝良断裂(西南端除外)基本为完全闭锁;汶川地震前后3条断裂带的滑动亏损速率均较小,大凉山断裂以左旋滑动亏损为主,马边-盐津断裂具有很弱的左旋和挤压滑动亏损分量并在震后均稍有增强,会泽-彝良断裂以挤压滑动亏损为主、兼有右旋滑动亏损,汶川地震后其右旋分量消失。结合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认为目前这3条断裂带仍具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DEFNODE负位错反演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的整体抬升和逆时针转动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琪 宋金 +3 位作者 程佳 杨文 许冲 赵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8-342,共15页
大凉山次级块体现今仍处于强烈隆升状态,周边地震活动频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和隆升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对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周边地区的高程进行了200m间隔的地形重分类,计算了... 大凉山次级块体现今仍处于强烈隆升状态,周边地震活动频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和隆升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对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周边地区的高程进行了200m间隔的地形重分类,计算了地形起伏度、坡度及横跨主要断裂的廊带剖面,统计对比了该块体和相邻块体之间的高程-坡度分布。结合地震活动、大地电磁测深剖面、GPS速度场和地质剖面,发现大凉山次级块的整体高程较高、地形较平坦,向四川盆地阶梯式下降。以安宁河断裂与则木河断裂交汇处为界,块体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北部存在大量挤压抬升,南部挤压分量减少,走滑分量有所增加。在四川盆地和川滇块体的挟持下,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南东向运动时,以自身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取代了块体内部的结构破坏和差异隆升。实现北部挤压至南部拉张的构造变形转换和整体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马边-昭通地震带 地形起伏度 整体抬升 鲁甸地震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 被引量:40
17
作者 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4,共8页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 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 4个探槽 ,共揭露出 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 ,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 ,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 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 0...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 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 4个探槽 ,共揭露出 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 ,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 ,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 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 0 5~ 1 5m之间 ,与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历史地震所产生的垂直位移量进行对比 ,估计它们的震级都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凉山断裂带 古地震 探槽 垂直位移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新生代隆升建造过程——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与热模型限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邓宾 雍自权 +4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赵高平 米色子哈 汤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62-2175,共14页
长波长、低起伏度大凉山构造带新生代隆升剥露与建造过程是解译青藏高原东向扩展过程的关键核心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大凉山构造带喜德剖面和沐川剖面9件样品的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年龄(即磷灰石(U-Th)/He(AHe)、磷灰石裂变径迹(... 长波长、低起伏度大凉山构造带新生代隆升剥露与建造过程是解译青藏高原东向扩展过程的关键核心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大凉山构造带喜德剖面和沐川剖面9件样品的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年龄(即磷灰石(U-Th)/He(AHe)、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定年,揭示出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与古岩性柱深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伴随古岩性柱深度增大,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明显减小.喜徳剖面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AHe、AFT和ZHe年龄值分别为7—9Ma、14—22Ma和25—38Ma;沐川剖面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AHe和AFT年龄值分别为10—26Ma、23—85Ma,ZHe年龄值为未完全退火年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和QTQt热史模拟揭示,大凉山构造带喜徳和沐川剖面岩性柱所有样品都经历大致相似的三阶段热演化过程,尤其是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剥露阶段(30—20 Ma以来),其平均剥露速率分别为-0.15mm·a^-1和-0.20mm·a^-1,抬升剥露量分别为-3.0km和-1.5km.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大凉山构造带地表隆升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重力均衡作用下地壳缩短与剥露作用(即构造隆升剥露机制)控制形成了现今大凉山造山带长波长、低起伏和高海拔地貌建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QTQt 隆升剥露 隆升动力学 大凉山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被引量:26
19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3 位作者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 左旋位移速率 错断地貌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竹马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孙浩越 何宏林 +1 位作者 魏占玉 高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0-454,共15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支断裂构成,竹马断裂是其北段的一条分支。文中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构造地貌的高精度GPS测量和断错时间的约束,得出竹马断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5~3.1mm/a;利用古地震探槽揭示出竹马断裂的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0.3±5.7)~30ka BP和30^(17.4±1.2)ka BP。考虑到断裂带北段还存在一条与竹马断裂平行的分支断裂——公益海断裂,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滑动速率与南段基本一致。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在大凉山断裂带上分配的滑动速率与并行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也大体相当,断裂系中段的滑动速率之和与南北两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大凉山断裂带的存在使断裂系在几何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构造,也弥补了中段滑动速率的亏损,使各段的滑动保持协调一致。此外,沿竹马断裂大量发育的冲洪积台地,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结果,认为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积,类似的地貌面可能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性 滑动速率 古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