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n Redox Conditions and Organic Burial of Siliciferous Sediments at the Latest Permian Dalong Formation in Shangsi,Sichuan,South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炼 张海强 +2 位作者 王瑾 黄俊华 解习农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5期496-506,共11页
The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molybdenum (Mo) and uranium (U),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Dalong (大隆) Formation at the Shangsi (上寺) Section, Northeast Sichnan (四川), South China, were a... The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molybdenum (Mo) and uranium (U),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Dalong (大隆) Formation at the Shangsi (上寺) Section, Northeast Sichnan (四川),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to determine their response to a range of redox conditions, and to estimate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thigenic Mo abundanc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modern oceans,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rocks at Dalong Formation, ranging from 0.48-125.83 mmol/(m^2.d), which shows a larger range than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of organic carbon at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1.6-4.23 mmol/(m^2-d)). The Zr-normalized Mo and U abundances show large fluctuations in the entire section. The maxima of Zr-normalized Mo abundance and thus the maxima of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observed at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155th and 156th beds (404-407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A decrease (the minimum) in U/Mo ratios is present in this interval.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oxygen-limited conditions and ultimately anoxia or euxinia may develop within this depth interval. In contrast, an enhanced enrichment of Zr-normalized U abundance is found, in association with less enrichment in Zr-normalized Mo abundance in the interval from the 151st to 154th beds (395-404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inferring the dominance of a suboxic/anoxic depositional condition (denitrifying condition), or without free H2S. The presence of small quantities of dissolved oxygen may have caused the solubilization and loss of Mo from sedim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ultiple cycles of abrupt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due to the upwelling at this interval lead to the enhanced accumulation of authigenic U, but less enrichment of Mo. A decrease in the contents of U, Mo, and TOC is found above the 157th bed (407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enhanced U/Mo ratio, suggesting the overall oxic conditions at the end of the Dalong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ybdenum URANIUM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dalong Formation.
下载PDF
Carbon Isotope Records Indicative of Paleoceanographical Events at the Latest Permian Dalong Formation at Shangsi,Northeast Sichuan,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白晓 罗根明 +3 位作者 吴夏 王友贞 黄俊华 王新君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5期481-487,共7页
Paired organic and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Late Permian Wujiaping (吴家坪) and Dalong (大隆) formations at Shangsi (上寺), Northeast Sichuan (四川) were analyzed by MAT 251. An abrupt negative... Paired organic and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Late Permian Wujiaping (吴家坪) and Dalong (大隆) formations at Shangsi (上寺), Northeast Sichuan (四川) were analyzed by MAT 251. An abrupt negative excursion in the two isotope records was observ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Dalong Form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 drop in the carbon isotope difference of the two records and an increase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The negative drop of the paired carbon isotope records is suggestive of the input of 12C-enriched CO2. The molecular ratios of pristane to phytane and dibenzothiophene to phenanthrene indicate the anoxic condition in this interval. The enhanced TOC content is indicative of the elevate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e to the anoxic condition. These isotopic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data probably inf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upwelling in this interval. The additional contribution of volcanism activity observed in South China cannot be excluded to the input of 12C-enriched CO2 and the negative shifts in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bulk organic matter and carbon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cycle UPWELLING dalong Formation Late Permian South China.
下载PDF
川北—鄂西上二叠统富有机岩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韦恒叶 胡谍 +4 位作者 邱振 张璇 刘雯 孔维亮 Mansour Ahmed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4-798,I0001,共26页
【目的】随着非常规油气理论的发展,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再次成为热点研究,其中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成为争论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对沉积过程的分析较少,这可能是存在争论的原因之一。【方法】结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层序地层... 【目的】随着非常规油气理论的发展,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再次成为热点研究,其中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成为争论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对沉积过程的分析较少,这可能是存在争论的原因之一。【方法】结合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环境的基础上,详细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讨论富有机岩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结果】四川盆地北部和鄂西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自下而上分为吴一段、吴二段和吴三段,大隆组自下而上分为大一段和大二段。吴家坪组至大隆组自下而上总共分为五个三级层序SQ1~SQ5。由层序地层学分析将广利海槽和鄂西海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快速发展、高潮稳定和萎缩阶段。初始阶段主要发育SQ2时期斜坡相暗色硅质灰岩,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发育SQ3时期陆棚相钙质页岩,高潮稳定阶段主要发育SQ4时期盆地相黑色硅质岩,萎缩阶段主要发育SQ5时期斜坡相石灰岩。含异常高有机质的甜点段主要形成于SQ3高位域至SQ5海侵域沉积期,在该时期Fe、Cu、Ni和Zn营养元素周期性富集,Mo、V、Fe/Al和S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表现为较高的水平,热液强度参数Al/(Al+Fe+Mn)和Al-Fe-Mn三角图均指示频繁的热液活动特征。【结论】在甜点段,高营养元素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出现早于强还原条件,说明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主要受控于沉积有机质沉降埋藏过程中对氧的消耗,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较高初级生产力的控制。营养物质P、Si、Fe、Zn的供应主要与裂陷槽形成过程中深部热液活动和周围火山活动有关,这些构造活动周期性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提高了初级生产力水平。因此海洋表层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甜点段异常高有机质富集的启动和基础条件,而海洋底部水体较强的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埋藏和保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岩 甜点段 吴家坪组 大隆组 层序地层 元素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 鄂西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4
作者 何陈诚 赵永强 +4 位作者 俞凌杰 卢龙飞 刘伟新 潘安阳 李楚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77,共15页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氧化碳吸附、氮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定性—定量研究,并运用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V-S模型、氮吸附的FHH模型和高压压汞的分形几何模型对不同孔径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有机孔和少量的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特征随有机质显微组分不同和分布形式差异而显示强的非均质性。大隆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与龙马溪组深层页岩相似,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页岩孔隙结构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分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深层页岩宏孔非均质性强于介孔和微孔。其原因可能为深层页岩微孔孔径较小,分布集中,成因单一,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孔隙结构较为简单,具有较小分形维数;而宏孔孔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成因多样,易受成岩作用影响,表现出强非均质性。深层页岩微孔—介孔因其丰富的储集空间和较强的自相似性,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渗流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页岩储层 大隆组 二叠系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二叠系大隆组——一个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层系
5
作者 李世臻 杨晓光 +6 位作者 徐秋晨 李飞 宋腾 李浩涵 魏思宇 王超 王昱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3-254,共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近10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成为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既要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这就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近10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天然气产量增长的主体,深刻改变了全球能源供给格局(赵文智等,2020;邹才能等,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大隆组 页岩气 鄂西—渝东
下载PDF
安徽中南部大隆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特征
6
作者 阚天翔 李龙明 +3 位作者 陈默 蒋仁 沈越峰 韩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1-947,共7页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南、安庆—铜陵、泾县、宁国等沉积凹陷周缘厚度可达40~70 m,并向南北两侧逐步减薄;大隆组表现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早期形成深水盆地相沉积,晚期则转变为潜水陆棚相沉积,区域上自西北部至东南部依次为深水盆地相、浅水陆棚相和开阔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组合。大隆组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分数为1.46%~15.80%,R o值高于2.00%,属于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沉积凹陷边缘区是页岩气勘探需重点调查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大隆组 沉积环境 页岩气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勘探有利区
7
作者 李世臻 周志 +10 位作者 李飞 沈斌 徐秋晨 宋腾 张小涛 杨晓光 胡才志 王超 魏思宇 王昱荦 卢妍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 近年来,鄂西—渝东地区多口井在二叠系大隆组获得页岩气重要发现和工业气流,展现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深化其地质认识对于指导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岩心观察、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测/录井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页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含气性和保存条件,明确了大隆组海相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晚二叠世大隆期,该区发育深水台盆相沉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10~60 m,现今埋深具有盆内埋深大、盆外埋深浅的特征;②大隆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一段以硅质页岩为主,二段岩性较为复杂,三段以混合质页岩为主,测井响应上表现为高自然伽马、高补偿中子、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低密度、电阻率向底部逐渐降低的“三高两低一降”特征;③大隆组页岩脆性矿物以石英和方解石为主,平均值分别为40.58%和23.76%,储集空间分为孔隙(有机质孔、矿物颗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裂缝(矿物层间缝、有机质与矿物间缝、有机质内裂缝)2大类7种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径分布呈现“四峰”特征,孔体积集中介于1~10 nm和500~5000 nm两个孔径区间;④大隆组有机质丰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Ⅱ2型为辅,有机质孔发育;⑤大隆组页岩具有较高的含气量,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封闭作用;盆内受构造抬升剥蚀和断裂影响小,保存条件整体较好,盆外残留向斜核部保存条件较好。结论认为:①大隆组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在盆地内发育5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5500 km^(2),可加快勘探评价节奏;②在盆外发育7个勘探有利区,面积合计6700 km^(2),应优选残留面积大的有利区开展风险勘探,寻找新的突破和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页岩气 新领域 鄂西—渝东地区 上二叠统 大隆组 富集地质条件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川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8
作者 陈更生 王林琪 +6 位作者 石学文 杨雨然 朱逸青 蒲飞龙 杨雪 王青 徐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78,共18页
以川北地区朝天关口村大隆组典型野外剖面及邻区其他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分析其垂向及平面的岩相及沉积相展布及变化,结合区内已有钻井、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总有机碳(TOC)、物性... 以川北地区朝天关口村大隆组典型野外剖面及邻区其他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分析其垂向及平面的岩相及沉积相展布及变化,结合区内已有钻井、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总有机碳(TOC)、物性及微孔隙等参数来探讨其页岩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大隆组地层纵向上自上而下发育一套灰色硅质灰岩、灰黑色灰质页岩、灰黑色碳质页岩、泥岩组合,其中大隆组二段硅质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含有大量的菊石、牙形石、放射虫化石,大隆组一段碳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中则含有少量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以及腕足等化石;(2)大隆组页岩沉积环境属于缺氧—贫氧咸水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与富集;(3)大隆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孔隙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与有机质孔,大隆组二段黑色页岩孔隙度较高,脆性矿物质量占比高,页岩可压裂性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综上分析认为,川北地区大隆组页岩整体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后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隆组 野外剖面 页岩储层特征 勘探潜力
下载PDF
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9
作者 谢通 陈威 +5 位作者 潘诗洋 石万忠 王亿 张焱林 段轲 任志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4-1176,共23页
为研究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和储层特征,本文以鄂西地区恩施市恩地2井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干酪根镜检、场发射扫描电镜(FE-S... 为研究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和储层特征,本文以鄂西地区恩施市恩地2井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干酪根镜检、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CO_(2)和N2吸附实验、页岩含气量测定、微量元素测定等方法开展精细研究。结果显示: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主要发育的岩相类型包括硅质岩相、黏土质硅质岩相和混合质硅质岩相,其中黏土质硅质岩相是大隆组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岩相类型;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多样,微孔和介孔贡献了页岩主要的孔隙体积和孔比表面积;高有机碳和高黏土矿物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和页岩中微小孔隙(孔径<50 nm)系统的建立,微孔和介孔中的吸附气是总含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含气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为指标建立鄂西二叠系大隆组页岩评价标准,黏土质硅质岩相和混合质硅质岩相为Ⅱ_(1)类优势岩相类型,硅质岩为Ⅱ_(2)类页岩气优势岩相类型,恩地2井1 241.0~1 250.4 m井段为页岩气“甜点段”。页岩微量元素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表明大隆组高有机质含量是高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环境的共同结果,其中高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大隆组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含气性 储层
下载PDF
全州县大龙矿区钻孔弯曲规律及应对措施分析
10
作者 陈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2期23-25,共3页
在施工过程中,钻孔的实际空间位置可能偏离设计空间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钻孔弯曲,又称孔斜。孔斜是钻孔的6项评价指标之一,对钻孔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钻孔弯曲一般受地质地层和钻探工艺影响。钻孔过度弯曲给施工带来困难,降低钻进效率... 在施工过程中,钻孔的实际空间位置可能偏离设计空间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钻孔弯曲,又称孔斜。孔斜是钻孔的6项评价指标之一,对钻孔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钻孔弯曲一般受地质地层和钻探工艺影响。钻孔过度弯曲给施工带来困难,降低钻进效率,孔壁失稳引发卡钻、断钻、埋钻等孔内事故,更严重的是不能穿过设计的见矿点,从而得不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地质资料,造成地质情况失真,影响矿床的合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龙矿区 钻孔弯曲 防斜纠斜 造斜 全州县
下载PDF
广西平果新安-大隆堆积型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11
作者 李振龙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1期79-81,共3页
2009年,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取得广西平果新安-大隆铝矿探矿权,该矿属于极低品位铝土矿,为了尽快掌握该矿区的铝土矿资源量,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委托广西第四地质队开展详查工作,累计探获铝土矿资源量约200万吨,为小型矿山。近年... 2009年,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取得广西平果新安-大隆铝矿探矿权,该矿属于极低品位铝土矿,为了尽快掌握该矿区的铝土矿资源量,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委托广西第四地质队开展详查工作,累计探获铝土矿资源量约200万吨,为小型矿山。近年来,随着铝土矿的不断消耗,铝土矿资源逐渐成为制约企业中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新安-大隆铝土矿资源非常紧迫。本文主要总结研究该区详查等的地质概况,通过对该矿区成因进行分析概括,逐步总结该区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型铝土矿 矿床成因 矿体特征 找矿标志 新安-大隆
下载PDF
张秀亚:从“大龙河畔”出发的京派传人
12
作者 刘秀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4-81,90,共9页
作为1940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 作为1940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就为以流派视角审视现代文学传统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两岸文学互动提供了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秀亚 京派文学 散文 左翼 《在大龙河畔》 抒情
下载PDF
Paleo-productivity evolution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nd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black rock series from the Dalong Format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10
13
作者 SHEN Jun ZHOU Lian +5 位作者 FENG QingLai ZHANG MuHui LEI Yong ZHANG Ning YU JianXin GU Song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1583-1594,共12页
The change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records from two deep-water sections in South China(Xiakou and Xinmin sections)show the primary produ... The change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records from two deep-water sections in South China(Xiakou and Xinmin sections)show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to the earliest Triassic,and five evolutionary stages Increase-Decrease-Recovery-RecessionStagnation)can be observed from 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 to Hindeodus parvus-Isarcicella isarcica zones.Primary productivity decreased abruptly from the base of C.meishanensis zone.Besides,for adjust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oceanic environment,the primary producers in the oceanic surface had changed to acritarch and cyanobacteria,which were more tolerant of stressful environment.Then the producers were under huge stagnation in the H.parvus-I.isarcica zone.The values of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from the black rock series in the Dalong Formation were very high,corresponding to that of an upwelling area in modern ocean,which shows that the strata of the Dalong Forma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are potential hydrocarbon source-rocks.This result may come from the fact that South China craton was located at the equatorial upwelling area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s.But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ere different in various sections because they could be affected by redox conditions and diagenesis process after bu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中国南方 黑色岩系 大隆组 二叠系 三叠系 古生产力 界线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页1井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5 位作者 王威 魏祥峰 刘珠江 陈斐然 魏富彬 李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9,共12页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 2023年3月,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普光地区首口二叠系页岩气专探井——雷页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分段压裂后测试获日产42.66×104 m3的高产气流,实现了四川盆地二叠系大隆组新层系页岩气勘探突破。为了进一步推进二叠系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用雷页1井钻探资料,系统分析了普光地区大隆组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普光地区雷页1井大隆组发育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混合硅质页岩及含灰硅质页岩,具有优质页岩厚度大(33 m)、总有机碳含量高(5.82%)、孔隙度高(3.46%)、含气量高(5.37 m^(3)/t)、脆性指数高(90.7%)的“一大四高”特征;②雷页1井大隆组具有“高脆、低黏”和低水平应力差(9 MPa)特征,页岩可压性好;③研究区“厚层膏岩披覆+断层分层滑脱型”高陡构造区保存条件好,页岩气勘探潜力大。结论认为:①该区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是大隆组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厚被子”膏岩披覆、顶底板条件及断层封闭性好是二叠系页岩气“超压富气”的关键;②开江—梁平陆棚大隆组、吴家坪组二段和茅口组三段3套优质页岩叠置连片发育,具备良好的立体勘探开发潜力;③基于雷页1井探索形成的二叠系海相深层页岩“穿层扩体”压裂技术,能产生大体积高导流的复杂裂缝系统,该技术可为复杂岩相页岩储层改造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雷页1井 上二叠统 大隆组 页岩气 富集高产
下载PDF
下扬子宣泾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分析--以港地1井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刚 龚赞 +6 位作者 黄宁 叶隽 周道容 邵威 滕龙 廖圣兵 李建青 《华东地质》 2023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下扬子地区发育了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套有利成藏的页岩,资源潜力大,但存在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为此,以下扬子宣泾地区港地1井为依托,钻遇的70.1 m厚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目的层,对岩心系统取样并应用对比分析... 下扬子地区发育了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套有利成藏的页岩,资源潜力大,但存在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不明确的问题。为此,以下扬子宣泾地区港地1井为依托,钻遇的70.1 m厚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目的层,对岩心系统取样并应用对比分析法,在纵向上连续动态地进行包括矿物成分、孔隙结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镜质体反射率(vitrinite reflectance,Ro)和有机质类型等研究工作,深入分析TOC、Ro和有机质类型等地球化学指标与含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厘定了影响含气量的关键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TOC与页岩含气量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在有机质成熟阶段中期,Ro与含气量之间相关性偏弱,对含气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有机质类型对页岩含气量有重要影响,但是两者的相关性弱于TOC。通过对大隆组页岩从顶部到底部的系统分析,探索了用一套完整页岩在纵向上分析含气量影响因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宣泾地区 二叠系大隆组 含气量 总有机碳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明筏 文虎 +2 位作者 倪楷 付小平 杨鸿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3,共11页
以最新钻井LB1井、7个野外露头剖面及部分老井资料为依托,探讨了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优质页岩的平面及纵向展布规律,认为优质页岩的展布受沉积相控制,呈NW—SE走向。在广元—旺苍地区发育盆地相,泥页岩厚度较小(10~20 m);盆地相两边发育... 以最新钻井LB1井、7个野外露头剖面及部分老井资料为依托,探讨了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优质页岩的平面及纵向展布规律,认为优质页岩的展布受沉积相控制,呈NW—SE走向。在广元—旺苍地区发育盆地相,泥页岩厚度较小(10~20 m);盆地相两边发育深水陆棚相,泥页岩厚度较大(20~45 m);外围依次发育浅水陆棚或斜坡相,泥页岩厚度逐渐变小(0~15 m)。从斜坡相到陆棚相,再到盆地相,呈现出灰质逐步减少,硅质含量逐渐增加的特征,泥页岩厚度呈先大(深水陆棚相)后小(盆地)的趋势。另外,对LB1井地化特征、储层微观特征开展研究,并与已突破的焦石坝、丁山、东溪地区志留系页岩对比,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含气量、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及可压性好等特点。根据高有机碳的特点,认为无定形体有机质的广泛发育是高有机碳含量的基础,缺氧硫化环境是保存的关键。根据高含气量的特点,认为含气性和比表面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对比表面积贡献较大的主要是有机质含量。最后评价了中国石化矿权内大隆组勘探潜力,认为资源量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大隆组 页岩展布规律 高有机碳含量 高含气量 缺氧硫化环境 比表面积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对三亚大隆水库水质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王文 《绿色科技》 2023年第6期131-134,共4页
在分析了库区面源污染源构成的基础上,通过输出系数法进行了主要污染物的负荷估算,评估了库区农村面源污染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区面源污染主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禽畜养殖和农村生活,其中,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贡献率最大,所产生... 在分析了库区面源污染源构成的基础上,通过输出系数法进行了主要污染物的负荷估算,评估了库区农村面源污染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区面源污染主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禽畜养殖和农村生活,其中,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贡献率最大,所产生的TN、TP和COD污染占比分别达到83.45%、59.79%和90.38%。库区面源污染所排放的TN、TP和COD对水库污染物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1.91%、40.63%和19.08%。就污染负荷来看,TN和COD的污染负荷占比明显小于全国平均水平,TP污染负荷占比较为接近,大隆水库库区面源污染的控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水质 大隆水库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大隆组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18
作者 曹磊 郭英海 +1 位作者 赵恒 朱士飞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2-662,共11页
为了研究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联合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_(2)/CO_(2)气体吸附实验手段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 为了研究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联合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_(2)/CO_(2)气体吸附实验手段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为多峰态-多尺度孔隙并存,微孔-介孔-宏孔都有发育,各个尺度的孔隙对孔容都有所贡献,其中以0.75~1.5 nm的微孔、10~35 nm的介孔及大于100 nm的宏孔为主。通过拟合孔体积、比表面积与埋深、有机碳(TOC)、成熟度(R_(O))以及矿物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微孔表面积与埋深、TOC呈正相关;微介孔体积和表面积均与R_(O)呈负相关;宏孔体积与埋深、TOC、黏土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R_(O)呈较正相关;宏孔表面积与埋深成正比,与R_(O)成反比。研究结果说明下扬子地区大隆组页岩孔隙发育主要受控于埋深、TOC、R_(O)、黏土矿物含量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大隆组 孔隙结构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19
作者 郭谨豪 胡国艺 +5 位作者 何坤 米敬奎 田连杰 贺飞 郭楚媛 卢梦蝶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52,共14页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硅质泥灰岩,有效厚度为10~40 m,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TOC平均值为4.58%,以Ⅱ2型为主,生烃潜力大,平均热解生烃潜量为5.90 mg/g。盆地边缘广元地区长江沟剖面和西北乡剖面处于成熟阶段,Ro值分别为0.72%和1.06%,盆地东部大两乡剖面平均T_(max)值为604℃,达过成熟阶段,广元—梁平海槽大隆组生气量达432.38×10^(12)m^(3),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70×10^(12)m^(3),页岩气资源量达万亿方级,是一套生气潜力较大的海相优质烃源岩。(2)研究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形成于水体缺氧半局限循环的大陆边缘环境,经历了海槽发育雏形期和海槽发育扩展期2期水体环境的演变,其中,雏形期呈现缺氧—局部厌氧—缺氧的非硫化夹硫化环境,有机质不发育;扩展期为贫氧—缺氧—主体厌氧—缺氧环境,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导致生物繁盛,火山喷发的酸性气体与半封闭水体环境共同造就了长时期大范围的厌氧硫化静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在西北乡和长江沟等斜坡—陆棚区表现出较高的TOC值,弱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大,中等滞留硫化环境次之,强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小。(3)研究区大隆组页岩气和源于大隆组热解气的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气藏为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 缺氧半局限环境 热液活动 有机质富集模式 大隆组 上二叠统 广元—梁平海槽 川北地区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无为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有利区优选
20
作者 龚赞 邵威 +2 位作者 方朝刚 石刚 黄宁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03-108,共6页
下扬子无为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广泛发育暗色页岩,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地区勘探程度较低,且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进一步圈定页岩气有利区,为下一步勘探指引方向。基于当前钻井及露头相关资料,以大隆组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 下扬子无为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广泛发育暗色页岩,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地区勘探程度较低,且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进一步圈定页岩气有利区,为下一步勘探指引方向。基于当前钻井及露头相关资料,以大隆组页岩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为主要参考因素,优选无为凹陷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发现,无为—和县地区大隆组页岩厚度普遍大于40m;有机质丰度在2.0%至12%之间,平均值大于6.0%;有机质成熟度在1.0%~3.0%,大部分区域在2.0%~3.0%;且埋深适中,地表条件简单,可作为无为凹陷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凹陷 大隆组 页岩气 有利区优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